好多答案批评这道题的提法。

当然这道题算不上严谨,反例很多。但是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综合各种物质,平均而言,确实,波长更长可以绕过去,波长更短可以冲过去,可见光的穿透力是最弱的。

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两部分。

一、为什么存在一个频率范围,比较不透明?从基本原理上说,这是因为两条原则:

  1. 物质有基本的组成单位,即原子分子。这个基本尺度是「不透明」的波长的来源。如果物质是连续可分的,还突然冒出一个波长比别人更不透明,那才是怪事了。(刚好最近在下面一道题兜售了一下,原子是多么的重要。)

2. 相似尺度(更准确一点,应该理解成频率共振)的物体,更容易相互作用。可见光和原子频率相似,所以更容易被吸收和反射。一些回答里面,用量子力学计算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当然,原子容易吸收的光的波长,定量的计算需要量子力学波函数电子云什么的。但是定性的估计,用一些常识就可以了。原子半径 [公式] 米,周长是 [公式] 米。电子速度约是光速的1/100(其实这就是著名的 [公式] ),所以为了让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和电磁波共振,需要的电磁波波长约为[公式],和可见光波长是接近的。(差了一个量级,是因为实际上我们要算的是原子的能级差,而不是能级本身,以及氢原子的莱曼线系确实是紫外的。)

多说一句,相似尺度更容易相互作用,也是我们得以用重整化群和层展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 -- 我们没必要一次性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理论,而是可以一层一层地(按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等)认识这个世界。

二、为什么这个比较不透明的频率范围恰好是我们能直接用眼睛看见的「可见光」?因为不透明有如下特点:

  1. 比较容易看见。透明到穿过视网膜的程度,对生物体来讲比较难感知(天线宝宝除外)。
  2. 看见以后更有用。如果你看见的是一个比较透明的波段的话,那么你看见的和摸到的世界将非常不一样。这样,世界将更难认知。
  3. 补充一下评论区云航说的,太阳光能量在可见光区最大。

===

最后,我觉得,提一个严谨而平庸的问题是容易的。提一个深刻的问题,就算不那么严谨,也是很难、很需要创造力的事情。知乎上面又不是出高考题,又不需要评分标准,所以,问题没必要像解答那么严谨。对深刻而不严谨的问题,或许可以多些宽容。


玻璃:???

空气:???

水:???


题中提到的

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可见光

都属于电磁波。首先看一下电磁波频谱图:

可见光是完整电磁波的一部分,不同种类的光线对应著不同的波长(频率)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对应的电磁波波长依次降低,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的也是不同的波长,一般来说,从紫色到红色,其波长大约从 400nm到750nm左右。 关于可见光的一些性质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视频:

【子干科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子干的视频 · 21.4 万播放

那么为什么有的物质透明,有的不透明呢?这件事还要从量子力学说起。

用最简单的氢原子来说明:氢原子由原子核和一个核外电子构成。与宏观不同的是,原子中的核外电子只能稳定处在一些列离散的状态上,每一个状态都有著确定的能量。电子可以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这个过程就会吸收或者发射光子。

核外电子能级结构和跃迁示意图

比如说电子处在能量为 [公式] 状态上,则有可能自发地跃迁到能量较低的 [公式] 状态上,并释放出能量为 [公式] 的光子。而不同能量的光子就对应著不同的颜色/种类。

当然,处在能量较低的 [公式] 状态的电子,如果恰好吸收了一个能量为 [公式] 的光子,则会被激发到能量为 [公式] 状态上。

而由于核外电子能稳定存在的状态是离散的,因此,只能放射/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或者说,特定颜色/种类的光。而对于其它光子则完全置之不理,换句话说,其它能量/波段的光子能毫无阻碍的穿过去。

比如说,氢原子的发射吸收光谱为:

可以看到,氢原子只会发射特定颜色的光(下图),或者吸收特定颜色的光(上图),这两者是完全对应的。

对于一个原子是这样,由大量原子构成的物质虽然复杂了许多,但是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宏观物质往往会对特定能量段的电磁波具有强烈的吸收,而对其它能量段的电磁波几乎毫无阻碍。

这其实就是量子效应的宏观体现。

我们知道玻璃往往都是透明的,这是因为玻璃恰好(几乎)不吸收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下图是玻璃对电磁波波谱的透过情况[1]

玻璃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透过率,玻璃厚度设定为2cm

可以看到,在可见光波段0.4um-0.75um,玻璃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几乎是100%,而对更短波长(更高频)的电磁波则透过率持续减小,也就是说,如果用X光或者gamma射线来看,那么玻璃其实并不是透明的。

而当电磁波波长大于1.5um的时候,这块玻璃的透过率也开始下降了。这属于红外线的波段,也就是说,这块玻璃对红外线也不是完全透明的。

所以,玻璃是不是透明,也要看对应的电磁波波长是多少。

当然,其它的物质也有类似的特点。

微波就无法透过金属,但有很强的反射,因此可以用金属做导管,制成波导:

波导管(来源于网路)

而金属网,往往能够屏蔽电磁信号,也就是无线电、射频等波长(频率)较可见光长(低)的电磁波,也就是说,金属网对相应的电磁波是不透明的,但是金属网对可见光却是透明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

为什么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都能穿过物体,唯独可见光不能?

题主的这个问题本身并不严格成立。电磁波能不能穿过物体,跟电磁波的波长/频率以及物体的性质有著非常密切的关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能不能透过也跟物体的厚度有关系的。玻璃也会吸收可见光。如果玻璃做的非常厚,那么也有可能导致玻璃透不过去可见光。对应其它物体与波段的电磁波也是类似的道理。


我的上一个回答 (●ˇ?ˇ●) 我的下一个回答

参考

  1. ^https://refractiveindex.info/?shelf=glassbook=BK7page=SCHOTT


更新:提取了Ref1[1]、Ref2-3的原始数据,坐标统一以后大概长这样,可见光区波长为400-760 nm,对应坐标 lg λ/nm = 2.60-2.88:

可见光区附近的吸收反而是最弱的。


首先要明白吸收光的原理,物质吸收光是因为分子被激发到了高能量的状态。

从波长长到短,远红外波段一般对应转动能级的激发,近红外波段一般对应振动能级的激发,紫外-可见波段一般对应外层电子的激发,X射线波段对应内层电子的激发,更短波长的对应核能级的激发。

其次「穿过」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直觉告诉我们,如果有一个厚度的溶液(其中吸光物质的浓度为 [公式] )能够吸收50%的光,那么再次穿过相同厚度的溶液光强将继续减半。这样就可以定义一定厚度、一定浓度的溶液在一定波长处的吸收光的能力 [公式] ,满足 [公式] (朗伯-比尔定律)。

其中T是出射的光强,T0是入射的光强。这一定律对固体、气体也是适用的。 [公式] 随著不同的波长变化而变化。

有了上述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定量的描述光透过物体的能力了。以水为例(由于水是纯物质,浓度恒定,所以 [公式] 合并在一起作为下面所有图的纵坐标),横坐标是波长。

红外光区[2]

H2O在红外波段的吸收(黑线,波数大的一侧纵轴坐标拉伸50倍)。3400 cm-1的峰是H-O伸缩振动的吸收,1600 cm-1附近的峰是弯曲振动,波长更长的吸收是由于分子的转动产生的。

近紫外-可见光区[3]

一般认为水是无色的,水的电子能级在这一波段并不会被激发。然而实际上水呈现淡蓝色,图中展示出波长长的一侧(红)吸收光强较强,导致水显出其互补色蓝色。原因是红外光区振动跃迁的合频进入可见光区。

远紫外区[4]

水的电子能级间隔很大,需要使用极短波长的紫外光才能激发

没有覆盖的波段有时间再补,有时间的话做一张纵坐标尺度统一的图。

参考

  1. ^The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of liquid water https://doi.org/10.1063/1.439733
  2. ^Isotope effects in liquid water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III. and spectra from 6000 to 0 cm-1 http://dx.doi.org/10.1063/1.3258646
  3. ^Visible and near-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of liquid water http://dx.doi.org/10.1364/ao.38.001216
  4.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Liquid Water and Aqueous Solutions in the Far Ultraviolet http://dx.doi.org/10.2307/3571475


题目里说的微波、红外线、紫外线、伽马射线,包括可见光,都是电磁波,无非是有些波长长频率低,有些波长短频率高。问题讨论的是不同电磁波的穿透性。

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的一小部分

不同电磁波穿过物体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衍射,有的是透射,有的是自身强度衰减,有的是烧穿介质。我们对穿透做如下定义,如果一定强度的电磁波直射在介质表面上,可以在厚度为L的介质背面接收到强度下降一半的能流密度,则该电磁波的穿透尺度为L。

所以题主感兴趣的应该是,可见光对应的L是不是最小的?

1.可见光是什么?

可见光是波长430-760 nm的电磁波,恰好是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区域,很显然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喜欢在白天出门的智人看到的基本都是太阳照在物体上的反射光。

可见的中心波长和太阳辐射谱的最强辐射峰值波长非常接近,而太阳辐射几乎是黑体辐射,峰值波长对应于5500 K的黑体。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 [公式] 和黑体温度 [公式] 成反比,这被称为维恩位移定律。

所以可见光的范围完全是靠太阳温度决定的,和对物质的穿透能力并没有关系。

同时恒星的温度范围十分广阔,差几倍几十倍完全不是问题,可见光的波长虽然不能变化的太离谱,但差个几倍完全可以。从这个视角看,可见光和紫外线、近红外、中红外没有本质区别(远红外温度太低,差别会很大)。

红色是在海平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谱,黄色是大气层顶部接收的太阳辐射谱,两者的差值来自大气吸收。黑色是5500K的黑体辐射谱。虚线框出了可见光,往左是紫外,往右是红外。

2.电磁波是怎么穿透物体的?

很显然这里的物体不是指大气、海洋抑或星际介质这些大尺度,而且常常可以透过可见光的流体。而是金属、玻璃、木头、陶瓷、石头、塑料等生活常见的非流体,也就是固体。

电磁波如果波长远大于物体,可以直接衍射绕过物体,长波电台能轻松翻山,收音机用的无线电能轻松穿墙,微波炉可以加热亚米级的食物,远红外线穿个塑料袋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对于电磁波衍射,穿透尺度 [公式] 就近似等于波长 [公式] ,波长越长穿透越强

可见光照片

红外线照片

电磁波如果波长极短,电磁波会更像粒子,用光子来描述更合适,光子的尺度正比于波长 [公式] ,能量正比于频率 [公式] ,波长越短,则频率越高,对应于能量更高但尺度更小的光子,尺度小保证了光子不容易「碰到」组成物质的粒子,能量高保证了即使「碰到」了,受到的影响也小。所以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也越容易穿透物体。

对物质的单层原子,物质原子间距越大,原子越稀疏,越容易穿透。每层原子信号的衰减率一定,则信号衰减到一半的距离和原子间距成正比。两者结合,穿透尺度 [公式] 和原子间距的平方 [公式] 成正比。而波长对能量和尺度的双重影响,使穿透尺度 [公式] 和波长的平方 [公式] 成反比。再考虑物质原子本身占据空间,起到的阻挡作用,越大的原子阻挡越强,穿透深度还需要一个比例系数 [公式] 来调节不同的物质,对于木头大约是 [公式] ,最终结果是

[公式]

所以对于电磁波的透射,穿透尺度 [公式] 反比于波长 [公式] 的平方,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

3.哪个波段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最弱?

简单的把透射和衍射的尺度相加,代表实际穿透尺度,即

[公式]

拿Python随便画一下,上边木头,下面钢铁,很明显最弱的穿透在 [公式] 附近,也就是紫外线和X射线交界处,可见光离这里不算近,但也不算远。

蓝线衍射深度,黄线透射深度,绿色总和深度,紫线和红线之间是可见光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电磁波穿透能力最弱的,是紫外线和X射线交界处,也就是极紫外或者软X射线。可见光的穿透能力虽然没有那么强,但也没有那么弱,只能算中等偏弱。

如果以能否透过1mm厚的木头片为界,波长 [公式] 的电磁波的穿透能力都很弱鸡,刚好是软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集体团灭,这四种电磁波对常见物体几乎都不透明。

从图上看,如果铁磨到头发丝那么薄(1微米),对可见光应该是透明的,在村里还没通网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但并没有在网上找到这个的实验。

4.谱线吸收和这道题有没有关系?

原子谱线波长最长的Hα谱线637.1nm,属于可见光红光,最短的无限短,但受限于发生效率,一般可探测的最短谱线也只到极紫外区。而分子谱线可以轻易的覆盖可见光到红外部分,部分有机染料的颜色就来自于染料分子谱线吸收。如此谱线如此宽泛而又找不到相关性,那就说明,

这道题事实上和谱线并没有关系。

这道题事实上和谱线并没有关系。

这道题事实上和谱线并没有关系。

更何况原子谱线在可见光是有选择的吸收,比如铜离子的蓝色。

谱线看起来那么有道理其实来自于两个巧合。

第一个巧合是太阳温度刚好在5500K,黑体辐射的中性波长与原子谱线略有重合。但如果太阳温度更低一些,发射更多的红外线,也许一众答主就要答分子谱线吸收了(也不一定,分子谱线吸收高中课本不讲)。

第二个巧合是原子大小和固体物质里的原子间距在同量级,根据前面的分析,很容易推断出衍射和透射都弱的波长要比原子间距尺度的波长略小。利用波尔量子化驻波条件,原子谱线的波长必然接近原子尺度。所以最弱电磁波的波长、原子间距尺度、原子尺度、原子谱线波长,全都差不多。

5.那……玻璃呢?

玻璃透明、橡胶透明、有些塑料透明、钻石透明、糖块透明、盐粒透明、冰块透明、水晶透明、石英透明、橄榄石透明、云母透明、方解石双折射透两个明。

双折射的晶体透明后可以成两个像

上面这些要么是晶体要么是准晶体,特点是里面的原子周期性排列形成一个个的晶格。

电磁波和周期性排列的晶格作用,变化也是周期性的,就有可能从另一面出去。而非晶体随机排列的原子,就可能让光子找不到路而迷失在物质内部,逐渐耗散。

就像在规划好的城市,大马路横平竖直,不容易迷路,想去哪去哪,从进京到出京很容易。但是到一个规划混乱的城市,进去就迷路,八成你要在里面转上好几天,买不起吃的还得饿死,再也出不去了。

至于什么晶体透明什么晶体不透明,为什么准晶体也透明,为什么有些波段透明有些波段不透明……别问,想知道你就去学材料。

5.总结

第一,穿透物体能力最弱的电磁波是软X射线和极紫外线,因为这个波长的电磁波衍射和透射都很弱。

第二,软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几乎都不能透过常见物质,特别薄的和微观结构特殊的物质除外。

第三,原子谱线和这道题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原子只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波。


感觉又是进化的一个结果?我们眼睛能感知的光自然会具有如下特性:

1.能被大部分物体反射

这样太阳才照得亮它们。

2.来源广泛

长个能看见γ射线的眼睛有什么必要吗?等待数万年一遇的宇宙奇观?

3.波长不太长

眼睛是为了导航的,波长太长衍射现象太明显,看到的障碍物/猎物都化开了。

这篇回答没有任何文献依据,纯属个人猜测,非常欢迎任何的指正与批评!

PS.关于问题评论里与另一个回答里提到的透明物体问题,我觉得反而印证了我的说法:透明硬质的物件在自然界中本来就不常见,所以许多虫子会不断地撞击玻璃,鸟类也可能会撞死在玻璃幕墙上:进化没有教过它们还可以有这种东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