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契丹完全統治中原會長久么


契丹的名聲比蒙古和女真好點。


這個不用如果,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就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登基稱帝的。但是思想這事兒也是有慣性的,按說已經佔領了中原,那就是自己的地盤了吧,不說善加經營,最起碼自家的東西是不用搶的吧,可是遼太宗及手下人等打草谷(就是在中原搶東西)的事兒干習慣了,進入中原以後還這樣干,經常縱容士兵燒殺搶擄,這就遭到了廣大民眾的強烈反抗在中原只混了兩個月。再下來歷經遼世宗、遼穆宗、遼景宗、遼聖宗四位皇帝,以遼景宗、遼聖宗時期為遼國的鼎盛時期,尤其是以蕭太后執政的遼聖宗時期為甚,但也就是和中原北宋鼎足而立。再後面遼興宗、遼道宗、包括天祚帝時期,遼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直至公元1122年遼天祚帝逃跑,大遼亡國。

有遼一朝,南侵中原一直是歷代帝王的夢想,就像有宋一朝,歷代帝王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一樣,相同的是大家都沒有成功。

如果遼國在其強盛時期強行用金手指開掛,佔領中原,那麼最可能的時期就是蕭太后時期,對應北宋是宋仁宗時期,就算蕭太后很崇敬漢文化,但是對於人民來說,肯定是比不上宋仁宗的統治。所以,反抗是一定的,但能堅持多長時間,是不是也和遼太宗耶律德光一樣只干兩個月就不好說了,因為歷史畢竟沒有如果。


涉及遼國較多的傳說,北宋楊家將,再就是宋遼之間幾場戰事。現代國人對這個朝代認知較少,知名度遠不及金、元,更不能同兩宋相比。實事求是地說,史學界對遼研究較多,大家不少,特別是《遼史》《契丹國志》這些記載遼國歷史的書籍,史學大牛們幾乎都翻爛了。

關於評價這種事,本來見仁見智,有人評價高,有人評價低,這種事情也很正常。我的感覺是國人對遼國普遍評價不算太高,但也不會很厭惡,這點跟金、元不同,後者在中國大肆燒殺搶掠,很容易引起大眾的感情因素。


現代國人對遼國的印象大多是楊家將里的反派,在一般的書籍中提到較少。


我說點冷門的吧:

契丹的祖先似乎是有易氏的姻親河伯氏,但這個河不是「河水」,而是「潢水」,即「西拉穆倫河」。因為契丹是「八部制」的,在東北亞諸族中非常少,他族多數只有「四部制」(白帝系多見),甚至只有兩部(比如女真)。而八這個數字非常體現「易」的特徵,而有易氏並不在東北亞,所以指向「河伯氏」,並且體現了極早與華夏通姻通文化影響的特點,因為有易氏是夏後氏分枝,夏啟的庶兄(或族兄)

契丹的第一世系王室姓大賀氏(大賀與《易?乾?彖》提到的「太和」可能是一個詞,並且王室地位與《乾》象亦屬「能應」。

唐玄宗時,大賀氏與唐聯姻,首領娶了唐玄宗的外孫女永樂公主(本姓楊氏),夫妻都被賜姓李氏,由此產生了李氏的重要分枝「柳城李氏」,並在東北亞常盛不衰,其後直到如今,柳城李氏及其再分枝各脈,影響廣而且深,無論遼國還是以後的東北亞系政權,不與柳城李氏聯姻「以固王格」的幾乎沒有,近代史上的李氏朝鮮,更是自居為「近枝後裔」,可以說東北亞自盛唐以後,就是流水的東胡,鐵打的柳城李,也不為過。

但大賀氏的直接統治,則是在本次聯姻未經一代,永樂公主還在世時,就被反叛者遙輦氏取代了,公主的前夫被殺害,改嫁後夫又遭威脅,只得逃歸長安,離開東北亞。

遙輦是「雅利安」的切轉音,後來漢化改姓稱輦氏,其統治也不長,沒多久被耶律氏取代。

耶律氏就是建立遼國的契丹第三世系王室,得姓原因是其祖先曾任官職名「夷離堇」。

這是個「臣職官」,而非「宗枝官」,直接指向耶律氏的祖先是大賀氏的夷離堇。

而這個職官在許多「草原共主」部族中都出現過,但不同語言對音不同,比如俟利發等,

而按語音通轉規律,還可以是伊利欽(最正對音),奕犂斤,鹿離欽……甚至還可能包括谷蠡欽、室利佛、舍利弗、哈里發……和斯拉夫。

意義上,可能是「掌鷹人/獵隊首領/虞人」的意思。還可能是「爐鼎」。

遼國的後族不是契丹人,而是尊從東北亞傳統,娶自丁零/狄利人的六個氏族,後來有一半改漢姓蕭氏,另一半沒改。

遼被金滅以後,被吞併的耶律氏改稱「移剌荅」,列入第一順位「金源郡白號姓氏」第七位。蕭氏似乎消失了,也可能改回原來姓氏,大約也是有六個相似的。而與遙輦氏相似的,也有三個。分散在四階姓氏之內。


宋向遼,進貢歲幣,割地,徽欽二帝,這時候,已經被抓了吧大概?宋真宗趙構說,蕭太后,朕的哥和爹,母后一干後宮人等,到妳那裡服侍大遼君主好了,我,宋朝,今後就逃到杭州,遷都臨安,給大遼,繼續裝孫子。


現代人對遼國的主要印象可能是《天龍八部》里的耶律洪基,可能還會把遼和金搞混.....


那不用等到蒙古人來

中國就提前亡國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