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契丹完全统治中原会长久么


契丹的名声比蒙古和女真好点。


这个不用如果,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就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登基称帝的。但是思想这事儿也是有惯性的,按说已经占领了中原,那就是自己的地盘了吧,不说善加经营,最起码自家的东西是不用抢的吧,可是辽太宗及手下人等打草谷(就是在中原抢东西)的事儿干习惯了,进入中原以后还这样干,经常纵容士兵烧杀抢掳,这就遭到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在中原只混了两个月。再下来历经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辽圣宗四位皇帝,以辽景宗、辽圣宗时期为辽国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以萧太后执政的辽圣宗时期为甚,但也就是和中原北宋鼎足而立。再后面辽兴宗、辽道宗、包括天祚帝时期,辽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至公元1122年辽天祚帝逃跑,大辽亡国。

有辽一朝,南侵中原一直是历代帝王的梦想,就像有宋一朝,历代帝王都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一样,相同的是大家都没有成功。

如果辽国在其强盛时期强行用金手指开挂,占领中原,那么最可能的时期就是萧太后时期,对应北宋是宋仁宗时期,就算萧太后很崇敬汉文化,但是对于人民来说,肯定是比不上宋仁宗的统治。所以,反抗是一定的,但能坚持多长时间,是不是也和辽太宗耶律德光一样只干两个月就不好说了,因为历史毕竟没有如果。


涉及辽国较多的传说,北宋杨家将,再就是宋辽之间几场战事。现代国人对这个朝代认知较少,知名度远不及金、元,更不能同两宋相比。实事求是地说,史学界对辽研究较多,大家不少,特别是《辽史》《契丹国志》这些记载辽国历史的书籍,史学大牛们几乎都翻烂了。

关于评价这种事,本来见仁见智,有人评价高,有人评价低,这种事情也很正常。我的感觉是国人对辽国普遍评价不算太高,但也不会很厌恶,这点跟金、元不同,后者在中国大肆烧杀抢掠,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感情因素。


现代国人对辽国的印象大多是杨家将里的反派,在一般的书籍中提到较少。


我说点冷门的吧:

契丹的祖先似乎是有易氏的姻亲河伯氏,但这个河不是「河水」,而是「潢水」,即「西拉穆伦河」。因为契丹是「八部制」的,在东北亚诸族中非常少,他族多数只有「四部制」(白帝系多见),甚至只有两部(比如女真)。而八这个数字非常体现「易」的特征,而有易氏并不在东北亚,所以指向「河伯氏」,并且体现了极早与华夏通姻通文化影响的特点,因为有易氏是夏后氏分枝,夏启的庶兄(或族兄)

契丹的第一世系王室姓大贺氏(大贺与《易?干?彖》提到的「太和」可能是一个词,并且王室地位与《干》象亦属「能应」。

唐玄宗时,大贺氏与唐联姻,首领娶了唐玄宗的外孙女永乐公主(本姓杨氏),夫妻都被赐姓李氏,由此产生了李氏的重要分枝「柳城李氏」,并在东北亚常盛不衰,其后直到如今,柳城李氏及其再分枝各脉,影响广而且深,无论辽国还是以后的东北亚系政权,不与柳城李氏联姻「以固王格」的几乎没有,近代史上的李氏朝鲜,更是自居为「近枝后裔」,可以说东北亚自盛唐以后,就是流水的东胡,铁打的柳城李,也不为过。

但大贺氏的直接统治,则是在本次联姻未经一代,永乐公主还在世时,就被反叛者遥辇氏取代了,公主的前夫被杀害,改嫁后夫又遭威胁,只得逃归长安,离开东北亚。

遥辇是「雅利安」的切转音,后来汉化改姓称辇氏,其统治也不长,没多久被耶律氏取代。

耶律氏就是建立辽国的契丹第三世系王室,得姓原因是其祖先曾任官职名「夷离堇」。

这是个「臣职官」,而非「宗枝官」,直接指向耶律氏的祖先是大贺氏的夷离堇。

而这个职官在许多「草原共主」部族中都出现过,但不同语言对音不同,比如俟利发等,

而按语音通转规律,还可以是伊利钦(最正对音),奕犂斤,鹿离钦……甚至还可能包括谷蠡钦、室利佛、舍利弗、哈里发……和斯拉夫。

意义上,可能是「掌鹰人/猎队首领/虞人」的意思。还可能是「炉鼎」。

辽国的后族不是契丹人,而是尊从东北亚传统,娶自丁零/狄利人的六个氏族,后来有一半改汉姓萧氏,另一半没改。

辽被金灭以后,被吞并的耶律氏改称「移剌荅」,列入第一顺位「金源郡白号姓氏」第七位。萧氏似乎消失了,也可能改回原来姓氏,大约也是有六个相似的。而与遥辇氏相似的,也有三个。分散在四阶姓氏之内。


宋向辽,进贡岁币,割地,徽钦二帝,这时候,已经被抓了吧大概?宋真宗赵构说,萧太后,朕的哥和爹,母后一干后宫人等,到妳那里服侍大辽君主好了,我,宋朝,今后就逃到杭州,迁都临安,给大辽,继续装孙子。


现代人对辽国的主要印象可能是《天龙八部》里的耶律洪基,可能还会把辽和金搞混.....


那不用等到蒙古人来

中国就提前亡国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