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该怎样培养该为好的音乐花钱这一理念?


这个问题不是靠音乐人就能解决的

主流的信息接收平台,比如抖音/网易云/B站,唯有在这些平台上普及更优质的作品而不是更口水更流量的作品,一般人的审美水平才能得到强化

主流的音乐教育平台,比如中小学音乐课,不再被文化课挤占,不再按照音乐课本教唱儿歌红歌,而是更多的鉴赏课与正儿八经的「审美」课程安排,才能提高一般人的审美水平

主流的娱乐平台,比如电视台/电视剧/影视作品,不再以流量和颜值为前提,更多参考有价值有水准的音乐作品,不再把音乐类选秀节目搞成俊男美女选美撕逼大会,一般人的审美水平才会提高

近几年的主流文化圈已经越来越泛流量化,不再看重文化产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更注重於单纯的流量,以至于出现了一大堆牛鬼蛇神以及叫嚣著「喜欢的人多就是好作品」的神仙。

首先需要说的是,人耳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是能够被训练为对特定种类的声音产生更多的正向反馈的,这也是为什么烂大街的劣质卡农进行以及诸如学猫叫这种洗脑垃圾歌能够被相当多的人接受。

而相对应的,古典音乐/爵士乐这些比较「高端」的风格,以及各种这噪音那实验的先锋音乐,并不符合标准社会的听觉惯性,很多人觉得听不惯,进而也就变成了「不好听」。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日本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正是因为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爵士乐普及,一般民众都能广泛接受大量的爵士乐元素,以至于带动了后来八九十年代辉煌的City Pop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日本流行音乐至今都站在亚洲审美顶端。

当然,也可以看看另一个邻居大韩民国,在娱乐产业发展到一个顶峰以后,商业音乐和独立音乐彻底分家。由专门的公司专门生产的各种男团女团歌曲,在完整产业链的保护和促进下,整体制作质量上远远甩开国内的各种娱乐公司。而同样受惠于极高的音乐教育普及度,韩国的独立音乐也发展的极其生猛,一般人审美水平也奇高,以至于诞生了如Guckkasten、郑成河这些极其出色的音乐人,韩综《超级乐队》更是怪物音乐人集合。

最最关键的是,这些国家的市场与文化管理已经相对健康。音乐人在完整的版权保护下,能够放心的靠创作养活自己,而不是依靠追逐流量挣违心的钱。同时,也基本不用担心自己创作的作品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而被封杀。

可以说,近几年国内流行的音乐作品,或者说主流的音乐审美导向,本质都是去音乐化的。比如评论一首歌好不好绝大多数人都是依靠歌词,以至于大量的口水民谣,或者说口水吉他弹唱,能够单纯依靠一篇看起来有点厉害的歌词获得大量流量;很多号称自己是音乐人的「rapper」,淘宝上找人做几个beat就开始到处吹嘘自己写了多少歌;大量的所谓古风歌曲,摘抄些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狗屁不通却有大批簇拥。这本质上不是在审美音乐,而是在审美文学,或许应该感谢一下占领了音乐课的各位语文老师。

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不是音乐人就能解决的,甚至大到看起来难以解决。这或许也跟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有关系。

音乐人在传统社会中本质就是下九流,音乐这个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都不太重要。相比起真的有巨高艺术价值的美术【国画】/文学【诗词歌赋】,中国传统音乐尴尬到连自己的和声体系都没有,自古以来就是充当「听个响」的角色,社会上音乐工作者收入一直都不高,绝大多数人都是依靠「卖艺」的形式求生。这就和欧洲那种音乐与宗教关联,宗教牵制政治,进而宗教推动音乐发展的历程截然不同。可以说,现代音乐和声的根基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古早的教会音乐。

可以说,从历史上来看,音乐的发展审美的提升,从来就跟音乐人没啥关系。一般人审美水平低,真的只能怪社会。

至于说到付费问题,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之前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音乐的作用就是「听个响」,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只是「听个响」。有点像什么呢?咖啡厅里随处摆放的杂志,拿来「看个乐」。本质上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但是现在流媒体平台太发达了,有网就能听歌,这种可有可无来的太容易,渗透进生活中了。常年的盗版培养出了「听歌不要钱」的惯性,突然要钱的结果就是大家放弃这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方式。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音乐教育的欠缺,让绝大多数人不知道音乐被创作出来,再经过制作与发行流程,整个过程有多么复杂。尤其是大量的不入流音乐人充斥网易云,让人们有了「做音乐很简单」的错觉,进一步低估了音乐本身。


此生无望


你说的这是两个问题。

培养审美和包容

先锋音乐本身就是走在市场和行业前面的,如果成了大众化的音乐,就不是先锋音乐了。

互联网时代给了多母音乐多元传播的基础设施,先锋音乐有了更多被传播的机会,从传播方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但从受众方看,由于演算法推荐倾向于给你推你喜欢的东西,受众可能陷入「信息茧房」,反而接收不到多元的音乐。

以上是包容性的机遇与困境,再所说审美。培养审美这个事还是交给基础教育吧,基础教育对音乐的教育是匮乏的,目前必要的任务是至少让学生了解一点乐理,多认识一点乐器,多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而不是随便教教唱歌。这点任务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跨度足够完成,就看教育者们上不上心了。

故,市场培养包容性,教育提高基础审美。

培养花钱

先锋音乐有点像现代艺术(美术、装置艺术),这类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商业体系,几乎不需要太多大众欣赏,也不准备赚大众的钱。另外它们普遍拥有不可复制性,所有能运作出高价。先锋音乐具备如现代艺术一样的难以广泛接受,但却无法像现代艺术那样以难以接受来赚钱。

但有时候现代艺术也会出个圈,方式一般是通过借势大众艺术,比如搞个趣味科普视频啦,植入商业大片什么的。这种方式先锋音乐可以搬用,比如先锋音乐人们主业做电影、游戏配乐,副业搞音乐,吃饭赚钱和出圈就容易多了。

再说一点我亲自感受到的,先锋音乐人在和普通听众交流时,往往自己放弃主动性,不信你去看看音乐网站上某些先锋音乐人写的文案,就是不好好说话的典型。这要是在抖音上,我0.5秒不到就把你划走了。


我觉得还是要普及真正的音乐教育才行。

以我为例,直到高中毕业,那么多年的音乐课只学会认1234567,根本谈不上审美和包容。

直到后来大学快毕业了为凑学分选了门视唱练耳与音乐鉴赏,我清楚地记得老师第一节课跟我们说的,上了这门课,你们今后听歌的感觉大不一样。

课本很简单,就是10来张A4纸列印的简谱。上课内容也很简单,先拍桌子后唱谱,总共也就十几节课。

但是跟以前的音乐课上机械地接受老师灌输旋律相比,自己看著谱唱出来的旋律感受非常强烈。一首非常简单的《送别》,比我前二十年听的所有的歌加起来给我的感觉更迷人。

自从上了这个课,发现有些以前不屑一顾的老歌像《我的祖国》《十送红军》等等是真好听,有些以前挺喜欢的流行歌是真普通,有些以前挺喜欢的歌手是真不行。以前常常把贝斯声音误认为是鼓声,现在能听出各种乐器的旋律了。以前听甲壳虫都觉得吵,现在都能听金属了。以前20秒不唱就不耐烦,现在能听后摇了。

我觉得现在未成年追星形成疯狂的粉丝经济这种现象,跟缺乏音乐教育也有一点关系。但凡懂一点,能听不出来所谓的偶像唱歌气息弱音域窄吗?谁会喜欢一个比自己强不到哪去却被吹上天的人呢?


国内听众审美和国外的有差距吗?

美国只不过是工业体系好,优秀的制作人多,这个差距主要是因为人家这玩意儿发展的早,但是你说审美和包容力,我真不觉得b榜上的就要比黄子韬他们牛逼到哪去。换句话说,美国喜欢贾斯丁比伯的,搁中国就是喜欢易烊千玺,在美国喜欢麦当娜就相当于在中国喜欢蔡依林,都一样。只不过人家编曲、混音、包装做的好。

而且认知方面是有偏差的,我们听到的来自海外的音乐,肯定是好的,说明那歌是万里挑一的能走向国际的音乐,但是又有多少没出来的呢?我们只能看到国外优秀的音乐人,看不到他们拉胯的,所以我们就总会觉得国外的就牛逼。中国网易云音乐有小rapper,海外也有cloud rapper,都一样。

至于先锋音乐,比如前卫、噪音、实验、钉鞋、blackgaze这种,或者不那么先锋的,比如金属、朋克、硬摇滚这种,国内国外的受众都差不多。

所以说,先锋音乐人再努力,只要商业资本不给这个行业注入资金,不去挖掘有才华的新人,还是像现在这样,找一长得帅的,包装、打造。我们的音乐行业很难做到美国那种程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