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該怎樣培養該為好的音樂花錢這一理念?


這個問題不是靠音樂人就能解決的

主流的信息接收平臺,比如抖音/網易雲/B站,唯有在這些平臺上普及更優質的作品而不是更口水更流量的作品,一般人的審美水平才能得到強化

主流的音樂教育平臺,比如中小學音樂課,不再被文化課擠佔,不再按照音樂課本教唱兒歌紅歌,而是更多的鑒賞課與正兒八經的「審美」課程安排,才能提高一般人的審美水平

主流的娛樂平臺,比如電視臺/電視劇/影視作品,不再以流量和顏值為前提,更多參考有價值有水準的音樂作品,不再把音樂類選秀節目搞成俊男美女選美撕逼大會,一般人的審美水平才會提高

近幾年的主流文化圈已經越來越泛流量化,不再看重文化產品本身的質量,而是更注重於單純的流量,以至於出現了一大堆牛鬼蛇神以及叫囂著「喜歡的人多就是好作品」的神仙。

首先需要說的是,人耳在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下,是能夠被訓練為對特定種類的聲音產生更多的正向反饋的,這也是為什麼爛大街的劣質卡農進行以及諸如學貓叫這種洗腦垃圾歌能夠被相當多的人接受。

而相對應的,古典音樂/爵士樂這些比較「高端」的風格,以及各種這噪音那實驗的先鋒音樂,並不符合標準社會的聽覺慣性,很多人覺得聽不慣,進而也就變成了「不好聽」。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日本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正是因為日本經歷了大規模的爵士樂普及,一般民眾都能廣泛接受大量的爵士樂元素,以至於帶動了後來八九十年代輝煌的City Pop的發展,進而推動了日本流行音樂至今都站在亞洲審美頂端。

當然,也可以看看另一個鄰居大韓民國,在娛樂產業發展到一個頂峯以後,商業音樂和獨立音樂徹底分家。由專門的公司專門生產的各種男團女團歌曲,在完整產業鏈的保護和促進下,整體製作質量上遠遠甩開國內的各種娛樂公司。而同樣受惠於極高的音樂教育普及度,韓國的獨立音樂也發展的極其生猛,一般人審美水平也奇高,以至於誕生了如Guckkasten、鄭成河這些極其出色的音樂人,韓綜《超級樂隊》更是怪物音樂人集合。

最最關鍵的是,這些國家的市場與文化管理已經相對健康。音樂人在完整的版權保護下,能夠放心的靠創作養活自己,而不是依靠追逐流量掙違心的錢。同時,也基本不用擔心自己創作的作品因為各種奇怪的原因而被封殺。

可以說,近幾年國內流行的音樂作品,或者說主流的音樂審美導向,本質都是去音樂化的。比如評論一首歌好不好絕大多數人都是依靠歌詞,以至於大量的口水民謠,或者說口水吉他彈唱,能夠單純依靠一篇看起來有點厲害的歌詞獲得大量流量;很多號稱自己是音樂人的「rapper」,淘寶上找人做幾個beat就開始到處吹噓自己寫了多少歌;大量的所謂古風歌曲,摘抄些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狗屁不通卻有大批簇擁。這本質上不是在審美音樂,而是在審美文學,或許應該感謝一下佔領了音樂課的各位語文老師。

這個問題太大了,大到不是音樂人就能解決的,甚至大到看起來難以解決。這或許也跟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有關係。

音樂人在傳統社會中本質就是下九流,音樂這個東西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一直都不太重要。相比起真的有巨高藝術價值的美術【國畫】/文學【詩詞歌賦】,中國傳統音樂尷尬到連自己的和聲體系都沒有,自古以來就是充當「聽個響」的角色,社會上音樂工作者收入一直都不高,絕大多數人都是依靠「賣藝」的形式求生。這就和歐洲那種音樂與宗教關聯,宗教牽制政治,進而宗教推動音樂發展的歷程截然不同。可以說,現代音樂和聲的根基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古早的教會音樂。

可以說,從歷史上來看,音樂的發展審美的提升,從來就跟音樂人沒啥關係。一般人審美水平低,真的只能怪社會。

至於說到付費問題,這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之前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音樂的作用就是「聽個響」,而現在絕大多數人對待音樂的態度也只是「聽個響」。有點像什麼呢?咖啡廳裏隨處擺放的雜誌,拿來「看個樂」。本質上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但是現在流媒體平臺太發達了,有網就能聽歌,這種可有可無來的太容易,滲透進生活中了。常年的盜版培養出了「聽歌不要錢」的慣性,突然要錢的結果就是大家放棄這種「可有可無」的娛樂方式。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音樂教育的欠缺,讓絕大多數人不知道音樂被創作出來,再經過製作與發行流程,整個過程有多麼複雜。尤其是大量的不入流音樂人充斥網易雲,讓人們有了「做音樂很簡單」的錯覺,進一步低估了音樂本身。


此生無望


你說的這是兩個問題。

培養審美和包容

先鋒音樂本身就是走在市場和行業前面的,如果成了大眾化的音樂,就不是先鋒音樂了。

互聯網時代給了多母音樂多元傳播的基礎設施,先鋒音樂有了更多被傳播的機會,從傳播方角度看的確是這樣的;但從受眾方看,由於演算法推薦傾向於給你推你喜歡的東西,受眾可能陷入「信息繭房」,反而接收不到多元的音樂。

以上是包容性的機遇與困境,再所說審美。培養審美這個事還是交給基礎教育吧,基礎教育對音樂的教育是匱乏的,目前必要的任務是至少讓學生瞭解一點樂理,多認識一點樂器,多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而不是隨便教教唱歌。這點任務九年義務教育的時間跨度足夠完成,就看教育者們上不上心了。

故,市場培養包容性,教育提高基礎審美。

培養花錢

先鋒音樂有點像現代藝術(美術、裝置藝術),這類藝術作品有自己獨特的商業體系,幾乎不需要太多大眾欣賞,也不準備賺大眾的錢。另外它們普遍擁有不可複製性,所有能運作出高價。先鋒音樂具備如現代藝術一樣的難以廣泛接受,但卻無法像現代藝術那樣以難以接受來賺錢。

但有時候現代藝術也會出個圈,方式一般是通過借勢大眾藝術,比如搞個趣味科普視頻啦,植入商業大片什麼的。這種方式先鋒音樂可以搬用,比如先鋒音樂人們主業做電影、遊戲配樂,副業搞音樂,喫飯賺錢和出圈就容易多了。

再說一點我親自感受到的,先鋒音樂人在和普通聽眾交流時,往往自己放棄主動性,不信你去看看音樂網站上某些先鋒音樂人寫的文案,就是不好好說話的典型。這要是在抖音上,我0.5秒不到就把你划走了。


我覺得還是要普及真正的音樂教育才行。

以我為例,直到高中畢業,那麼多年的音樂課只學會認1234567,根本談不上審美和包容。

直到後來大學快畢業了為湊學分選了門視唱練耳與音樂鑒賞,我清楚地記得老師第一節課跟我們說的,上了這門課,你們今後聽歌的感覺大不一樣。

課本很簡單,就是10來張A4紙列印的簡譜。上課內容也很簡單,先拍桌子後唱譜,總共也就十幾節課。

但是跟以前的音樂課上機械地接受老師灌輸旋律相比,自己看著譜唱出來的旋律感受非常強烈。一首非常簡單的《送別》,比我前二十年聽的所有的歌加起來給我的感覺更迷人。

自從上了這個課,發現有些以前不屑一顧的老歌像《我的祖國》《十送紅軍》等等是真好聽,有些以前挺喜歡的流行歌是真普通,有些以前挺喜歡的歌手是真不行。以前常常把貝斯聲音誤認為是鼓聲,現在能聽出各種樂器的旋律了。以前聽甲殼蟲都覺得吵,現在都能聽金屬了。以前20秒不唱就不耐煩,現在能聽後搖了。

我覺得現在未成年追星形成瘋狂的粉絲經濟這種現象,跟缺乏音樂教育也有一點關係。但凡懂一點,能聽不出來所謂的偶像唱歌氣息弱音域窄嗎?誰會喜歡一個比自己強不到哪去卻被吹上天的人呢?


國內聽眾審美和國外的有差距嗎?

美國只不過是工業體繫好,優秀的製作人多,這個差距主要是因為人家這玩意兒發展的早,但是你說審美和包容力,我真不覺得b榜上的就要比黃子韜他們牛逼到哪去。換句話說,美國喜歡賈斯丁比伯的,擱中國就是喜歡易烊千璽,在美國喜歡麥當娜就相當於在中國喜歡蔡依林,都一樣。只不過人家編曲、混音、包裝做的好。

而且認知方面是有偏差的,我們聽到的來自海外的音樂,肯定是好的,說明那歌是萬裏挑一的能走向國際的音樂,但是又有多少沒出來的呢?我們只能看到國外優秀的音樂人,看不到他們拉胯的,所以我們就總會覺得國外的就牛逼。中國網易雲音樂有小rapper,海外也有cloud rapper,都一樣。

至於先鋒音樂,比如前衛、噪音、實驗、釘鞋、blackgaze這種,或者不那麼先鋒的,比如金屬、朋克、硬搖滾這種,國內國外的受眾都差不多。

所以說,先鋒音樂人再努力,只要商業資本不給這個行業注入資金,不去挖掘有才華的新人,還是像現在這樣,找一長得帥的,包裝、打造。我們的音樂行業很難做到美國那種程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