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很迷茫


都有,单纯靠任意一方面来维持的关系都是不牢固的。

比方说朋友,如果只靠利益维持友谊,那么就只是酒肉朋友,表面兄弟,当一方失去了利用价值,关系就会彻底瓦解。若只谈感情,就意味著双方都不为彼此付出,也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任何有意义的事物,那么这样的朋友要来又有何意义?

鄙人认为,最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感情为主,利益为辅。双方都愿意相互为彼此付出,又不会在一方失去给予另一方利益的能力时被无情抛弃,这也是大多数父母和子女关系维持的方法。小时候父母抚养我们,即是为了将来自己老去时孩子能够照顾自己,更是因为父母对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哪怕日后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报答父母,这段关系也会因为和父母间的感情依旧牢固。同理,哪怕你父母曾做过伤害了你的事,但你也很难完全舍弃这段关系。

以上纯粹本人愚见,希望对问主有些帮助。


利益

孔子有云「人来人往,皆为利攘」(大概是这样,大概是他说的)

即使在感情中也有利益息息相关,都需要满足彼此间心灵的需要,同样是有利想图。所以,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吧。你若对利益维系的关系感到失望,那你将很痛苦,因为朋友,亲人,爱人之间都有利益掺杂。想想你对父母,朋友,爱人是不是都有要求?同样他们对你也是。在彼此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就已经联系到了利益,因为你总是情不自禁的比较付出的多少,而忘了最初想要的是什么。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本性没有错,错误的是自己的态度。看简单点,摆正心态就好了。

呀,回答完感觉自己都开朗了许多,哈哈。


某一次工作中,与项目的同事在交涉过程中,同事问了我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工作的正常的问题,但是我却异常生气,差点没拍案而起,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同事与我共事已有一年半载,所谓日久生情,在心中早已是朋友关系,正因为在心底就把对方当成了朋友,才让这个工作掺杂了几丝感情,从而产生了不该有的期待,当时的心理是:我们一起工作这么久了,你竟然还问这种问题,我感觉你不信任我。问题本身没有过错,问的也很得当,没有过界,失衡的是我自己的心态,问题的关键在与把感情和工作掺杂了在一起。

某一次和大佬聊天的过程,大佬提到一个做生意的规矩:钱就是钱,朋友就是朋友,如果要谈钱,那就要先把朋友的感情放到一边,不然很可能生意没谈好,朋友也丢了。其实这个规矩的本质就是利益与感情要分开来看待,与利益相关的事情不可以感情用事,这个「感情用事」不仅仅是不要随意生气,更是不能被友情/爱情/亲情所迷惑了自己的决策行为。今天想和大家谈的话题是:感情与利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朋友 人脉的本质是资源互换,你能够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东西,从而去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平时大家为了拓展人脉,往往积极参加各种局拓展自己的关系链,扩大自己的圈子,但是这种扩大的基础是提供「有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钱,颜值,幽默,知识,资源等等,如果说你的价值没有展现出来,就会发现拓展的人脉都会变成泛泛之交最终消失在朋友圈。

2.合伙人/同事 不管是合伙人还是同事,本质上都是属于同一利益体下,处于本意或者违反本意而进行合作的双方/多方。公司的同事可能时候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这种合作的形式往往是以利益为基础,并且十分明显,但是也在不同的形式掺杂了感情。比如合作多年的同事会产生一种同事的友谊,这种友谊有时会成为工作的助推器,比如大家互相感情好,同舟共济,干起活来配合度也特别高,但是同时也可能导致公司内部各成「党派」,不同小团体之间进行合作比较困难。合作人也是如此,大家在创业初期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因为对于这些关系比较近的人往往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友谊基础,同时也知道对方是否有资源与专业基础,但是现实往往会揭露残酷的一面,那就是朋友做合伙人最后往往合作破灭,朋友也没有了。

3.婚姻 大家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往往是因为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掩埋了曾经的花田月下,海誓山盟。那么美好的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是性与爱的结合,其中性占一小部分,爱占到了大部分,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思念与付出,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是一种极其伟大的情感,付出比得到更加的快乐。而婚姻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制度,在封建时代这往往是一种经济制度,包办的婚姻是为了财产更好的留存与增长,这种存粹的利益关系下,感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畸形的制度产生畸形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明代理学家朱熹的思想就是主张消灭个人的感情欲望,以遵守理学道德为重。而现在婚姻更像是一个契约,是夫妻双方的感情,性,财富的结合契约。爱情很多时候与物质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婚姻往往掺杂著爱情与利益,这就导致了一旦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就很容易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

4.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常常带著浓厚的感情,而又因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文化的残余,导致养儿防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时有存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往往体现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无私奉献与期盼,但是奉献如同带著索取的心,那就是投资,期盼带著回报的心,那就道德绑架。在亲子关系中,利益往往会成为影响感情的一部分,如果过于利益化的的看待这段关系,便会导致亲情的边缘化,过于感情化的看待,也会导致愚孝或者道德绑架。

以上四种关系,往往包含了多种角色,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其中数种角色,那么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 从本质上来说,将感情与利益分开,往往是一种听起来冷漠但实际上是一个好的选择,以下4个建议可供参考:

1.谈朋友可以,但是谈合作的时候,就先把朋友的身份放在一边。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往往需要去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人脉圈,希望能够通过一些饭局/酒局/活动加深互相的感情,从而使得合作更好的开展。但是这些其实都是附带的,或者说作为次要的交易条件,一个大的项目不会因为一次饭局下来的友谊而有所推进,而是因为多方势力的博弈与利益共识的达成,推进了项目的进展,即使是一个小的生意,也不能因为对方是处了许久的朋友,就改变规则和规矩,规矩变了,就会得罪更多的人,进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不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挑明态度,公事公办。

2.一起工作可以,但是工作的时候,先把我们的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久了,往往会导致大家的关系比较密切,从而在工作的时候,对方可能会省去一些自以为可以省去的环节(毕竟大家都这么熟了嘛),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某一方工作上的小麻烦。感情的加深会导致对方或者自己认为既然我们的关系都这么好了,那么工作的一些小细节我可以不做到那么标准,这是我该享受的特权。这种「特权」思维的产生,就是矛盾爆发的起点。所以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就事论事。所谓的对事先对人,讲的是先了解清楚角色定位与语境,但是工作标准不应产生变化。

3.结婚可以,但是不能把爱情与财富混为一谈。现在婚姻是财富,性,感情融合的契约,aa制是大势所趋,如果因为婚姻而对对方有财富上的要求或者过度的期待,便会导致感情的失衡,从而导致婚姻的破裂。有足够的感情基础,性生活正常,灵活公平的财富处理制度,才能保证婚姻的长治久安。爱一个人不代表要把自己的所有财富都要给他,而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4.孝是应该的,但不是顺。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不必有时间/金钱上的固定的限额,既然是无私奉献的爱护自己的孩子,那不求特定的回报就是正常的,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父母过度的期待,往往会形成一种道德绑架,从而使得亲子关系僵硬。相遇是缘,因为有缘才有亲子之间的相遇,父母也曾经是孩子,孩子也终将是父母,我们每个人认真的走完的自己的路,用爱护的心与不强求的态度陪伴孩子/父母走完一程,便是人世间最好的相遇。

我是一个相信缘分的人,万物的开始都是缘分,因为缘分我们相聚,我们别离,希望在我们聚在一起的这一段路程能够充满欢乐,能够处理好感情与利益的关系,让回忆定格在美好的瞬间。套用一句多年前流行的网路辞汇「不要和我谈感情,伤钱」,利益就是利益,感情就是感情,这两者可以不掺杂在一起,天大地大,不管我们现在身处何方,当酒杯举起之时,让我们充满感情的一口喝下,感恩我们深厚的友谊,当生活的铃声响起,我们继续纯粹的出发。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有所感悟,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心情吧~


首先说答案,是利益。

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你的疑问在于把感情与利益对立起来,其实换个角度,感情的付出与回报也是精神利益的一种体现。这就全明白了。


这世上什么不是利益?感情也是,我对你好,是因为我希望你也对我好,这不也是一种利益交换嘛。

除了父母。

所以爱父母,对父母好!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立统一。量子力学波粒二像性,人的关系也即是感情是利益。


所有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你带给他好处,同时他带给你好处,这样感情才能长久维持下去。再好的哥们,如果借钱不还,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会像以往那么铁;如果你一直带给别人好处,别人却什么都不会回报你,再好的感情也不会再维持下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