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确实人才辈出,但近几十年来是否逐渐没落?

①就学术而言,本人有幸听过陈薇老师的中建史,东南在这块确实冠绝四校,体系最为清晰,近年来只有南大以营造为核心,另辟蹊径,讲出了不同的特色。

但其他学科,诸如外建史不如同济,建筑技术方面和清华有差距,构造讲的不如傅筱,一直说东南的基础教育好,好在哪里?朱雷/王正/史勇高等几位老师在建筑学本体上下了些功夫,但成果却都不怎么样。去年评上院士的段进教授,本硕读的建筑,博士却转了规划,了解了下东南走这个路子的老师有很多,这是不是说明现在的单一的建筑学科已经走向了死胡同,成为了真正的纸上建筑师?

②就创作实践来言,东南的程泰宁院士依托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在勘察设计业排名国内第三,可惜总部却在上海。孟建民院士依托东南南下深耕,可惜最后却跳去深总院。钱强教授的联创在私企里也算很好,可惜位置也是在上海。南京最大的院应该是江苏省院吧?感觉在工程量这方面南京不说比北京,甚至不如天津。相对来说,清华院士系有关肇邺,马国馨,庄惟敏,明星系有,马清运,李晓东,张轲,李虎,刘晓都,董功等人

东南目前授课老师的背景比清华甚至同济都要次一档,怎么在这样薄弱的师资下保证未来学科的发展?东南的核心优势又究竟在哪里?(题主标题党,问题其实是聚焦在这两块儿,希望答主能针对这些来讨论)

③以上文字由于本人见识短浅,难免存在疏漏和误读,烦请各位前贤不吝指正。


利益相关:东南大学建院在读

作为东大建院的一员,我对题主所取的标题是有意见甚至反感的。这种uc体的标题不适合用在知乎提问上,而且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首先我想对题主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回答:

①就学术而言,本人有幸听过陈薇老师的中建史,东南在这块确实冠绝四校,体系最为清晰,近年来只有南大以营造为核心,另辟蹊径,讲出了不同的特色。但其他学科,诸如外建史不如同济,参数化,李老师不如袁烽,构造讲的不如傅筱,朱雷,王正,史勇高等几位老师研究建筑学基础教育,书写得却都不怎么样。去年评上院士的段进教授,本硕读的建筑,博士却转了规划,东南这个路子的老师有很多,算不算是投机?

学术分为很多方面,题主提到了史论,构造,数字化,基础教育等。建筑学的领域是很宽泛的,但我认为题主一直没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建筑设计,或者说是空间操作手法训练。除此之外建筑还有美学,结构等等许多方向。我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建筑史方面,我认为东南的中建史在全国范围内的是最好的,史论课也是打分最严(我大二建筑史的分啊我哭),学分最多(除设计课),授课形式最多(有上课,研讨,实地考察)。在外建史方面,我认为东南在教学上并没有比同济差,最近王为老师带头搞得国际象棋制作的课题可以关注一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这种教学在国内来说也算是一种创新了吧?https://mp.weixin.qq.com/s/6lBXeaskIkcONHMVP_F_iQ

数字化方面,东南确实相比于清华同济都差一截

构造方面,我不认为国内有哪个学校在构造课上有远超于其他院校的水平。单论东南来说,我认为张旭老师讲得很好,但他的课倒是确实很多同学睡觉的(或许和张老师文绉绉的声音有关哈哈)。张老师的构造课是和设计以及设计背后深层次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讲。另外不知道题主说的朱雷除了东南大学外还有哪个朱雷老师,但朱雷老师主要是搞建筑理论研究的。另外可以关注一下东南大学最近教改的低年级设计课作业,制作模型要求几个不同尺度的模型,要求连构造一起做出来,同时研究构造对设计的启发等等。构造不是构造课上讲,而是结合到设计中去实践。

基础教育方面,我认为光以出书来评价老师的好坏是狭隘的。老八校里东南出来的老师特别多,清华同济很多老师都是东南出来的。而且近几十年的中国建筑教育模式是东南提出的。说个题外话,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滞后了,最近东南开始教改,其他院校也在寻找方向。至于以后是各种建筑教育方式百花齐放还是以某个院校提出的模式发展,就拭目以待。

另外在空间操作手法训练上,也是我认为题主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东南是训练地最扎实的。当然建筑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但东南大学设计课的强项就在于对空间的组织。这也是基于那一套教育模式的重点训练内容。

至于题主认为建筑转规划是一种投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狭隘的看法。我认为建筑领域是很广的,无论从小到构造出发思考建筑,还是大到从规划思考建筑,都是思考建筑的一种方式。反问题主:为何一定要将建筑与规划割裂来看?为何要将建筑与景观割裂来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难道不需要规划的眼光和思维吗?中国古典园林也好,巴瓦的建筑也好,难道建筑/景观不认为他们是好的设计吗?

②就工作来言,东南的程泰宁院士依托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在勘察设计业排名国内第三,可惜总部却在上海。孟建民院士依托东南南下深耕,可惜最后却跳去深总院。钱强教授的联创在私企也很厉害,可惜位置也是在上海。东南培养了一批同济的老师,为什么留下来的屈指可数?拿明星建筑师来说,南京也就一个张雷,还是南大的,东南呢,70年代的建筑师都去哪儿了?

我认为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就是在自相矛盾。正说明了东南建院培育的人才遍布全国,且能在一线城市立足并做到行业顶端,同时即使是同济这样的院校仍需要东南的老师。不正说明了东南的实力吗?

无论是程泰宁院士也好,孟建民院士也好,作为设计公司,难道不就应该在资本聚集的地方才对吗?这是资本所决定的,南京作为二线城市自然不比上海和深圳,与东南建院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明星建筑师,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展开讨论很久的话题。对于东南70年代的建筑师名声不大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反问题主,明星建筑师是个褒义词吗?库哈斯认为明星建筑师是毒药,曾坚持让采访他的记者以「明星建筑师的死亡」为题写作,期望立即杀死这个观念。当今建筑越来越复杂,立面设计结构设计构造管线等等等等,真的是一个建筑师能完成的事情吗?我们真的相信那些明星建筑师们凭借天才的想法就能横空出世一个绝妙的建筑吗?我认为明星建筑师是个中性词,东南也确实缺少明星建筑师。

现实一点来说,建筑这个特殊的行业,要想成为明星建筑师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大学,重要的是你的家庭背景,资金有没有能力支持你。

写在最后

当然东南建院也有缺点,并且有很多,我作为东南建院的一员,我个人对东南建院也有很多意见。

在教学上,东南很喜欢搞一言堂,许多成绩都是按照督导个人喜好打分改分。吸收新东西的速度也没有其他学校快,喜欢抱著自己的一套研究做很久,造成东南有点跟不上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东南建院不会运营和宣传自己(近年来有所改观),东南建院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做得不好。这也是为什么东南名气一直不高,且不出「明星建筑师」的缘故吧。这样的教学只适合搞学术研究,不利于学生迅速融入社会,很多学生因此在工作时会吃大亏。在行政上就更不用说了,只能说提升空间太大了......

可惜我认为题主提出的方面都没有提到点上,反而自相矛盾。并且要求东大每一点都做到最好,以同样的方法去论证清华能不能和东大并列,同济能不能和清华并列,都是得不出结果的。

给个定性的结论吧,东南能不能和清华并列?我认为综合水平上东南略逊于清华,但差不太多,在建筑细分的领域上,东南和清华各有长处。要将东南和清华放在同一个级别里,我觉得没问题

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原因,譬如清华生源>东南生源,清华经费>东南经费。特别是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资源,对人才的吸引,对资金的吸引等等方面是远超南京的,综合这些因素,东南建院能在许多排名和学科评估中保持这个名次是很不容易的。

毕竟中国人喜欢动不动排top 1 top 2 top 3。众所周知中国top 1高校有两个,top 3有5个,top 5 top 10就不计其数了。如果建筑学院top 2算一档的话,东南稳稳的没毛病。top 1这一档也有希望争一下,毕竟top 1又不只一个学校。


更新一下:

我觉得问题提的挺好笑的,问的是东南能不能和清华一档,拿著东南分别和清华同济的强项比,而且话题里也没有清华。不知道题主的脑回路是啥…


因为有一个集王与建国于一身的男人。


这就有点大惊小怪了。

排名这事,本来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坏靠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一个天大的,我们排第五我们都没说什么。

从小到大排名,有意思么?

反正我挺东南。人家挺牛的。


这有啥震惊的…十几年前的时候东南的排名全国第一…清华的建筑系第一是因为它是清华…同济发展势头猛是因为它在上海…东南本身底蕴深厚 可惜外在条件不足 对优秀学生中的功利现实派吸引力没有那么大罢了 适合潜心搞学术的人

外建史同济确实有卢女神坐镇 但东南的中建史和遗产保护如果说第二 相信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利益相关:同济建筑系在读


东南,王澍,普利兹克奖中国唯一得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