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視頻網站的微表情心理學,動作心理學,冷讀法,筆跡心理學等早就被驗證過為偽心理學,但是如今依舊有很多的追隨者,心理學的普及是否在某些地方出現了問題?


謝邀。別說偽心理學,真心理學科普也常有問題。因為我研究、教學、培訓、科普都做,簡單分享些我的感受吧。

1 過度簡化

科普一方面要盡量簡單,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過度簡化。特別是心理學本身就是大概率的一般結論,會有很多邊界條件,這給科普帶來了很大麻煩,甚至搞不好會讓聽眾被誤導。

相反,偽心理學只顧傳播甚至騙錢,當然是盡量讓自己看起來權威,盡量給聽眾簡單直白粗暴的定論。然而很多聽眾,恰恰就吃後一套,因為人家要的不是科學和理性,而是一種「權威解讀」、「解決方案」或「情感宣洩」。

2 核心思維訓練

畢竟一般受眾么,沒有基本的心理學核心思維的訓練,也不了解心理學知識的特點,自然也無法辨別真偽。就好比「顯著差異」,這在聽眾和業內人士理解起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心理學科普時,基本思維方式的科普,我認為是很重要的。

3 日常應用的複雜性

如何把心理學知識套用到一般生活情境,需要謹慎對待。就比如題主所說的微表情等,它的合理性、不合理性在哪兒,它在生活中如何應用,都可以深入探討。無論是微表情、讀心術還是星座等等,它們背後隱藏著一些合理的成分,都不簡單是一句「偽心理學」可以概括的。以後有機會慢慢分析吧。

4 情緒化

很多偽心理學的流行,靠的是情緒化的、偏激的內容來迅速傳播。那種貼標籤、俯看他人、解剖他人的感覺,都是有攻擊性的。這樣看起來當然非常爽,但是真正的心理學卻並非如此。

5 趣味性

其實和情緒化差不多,偽心理學(比如星座)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簡單方便的談資,非常適合作為八卦和聊天的話題。我記得我們博士的時候就相互吐槽:一群心理學博士聚在一起,除了星座就是八卦,感覺你球要完……O(∩_∩)O哈哈~

當然,這種事情如果當真了,也有很大的危害,比如真的有人相親只要某些特定星座,這毫無道理地錯過了本就不易的相親機遇。

6 倫理問題

呃,這個是個人遇到的問題了。無論是科普視頻還是科普文章,如果要吸引人就需要搞得花哨,可是這其中很多資料和素材的版權,也讓嚴謹的科普作品比較掣肘吧。

========

硬核科普的一些原則

之前為試水科普視頻,搞了個開篇詞,談的就是心理學科普中的一些原則性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細節。

有興趣的可以看下面,更多雜七雜八的東西我放在了B站 (曾祥龍北師心理)。

硬核心理學科普是什麼樣子 曾老師講心理 第0期 開篇詞曾祥龍的視頻 · 2173 播放

蟹妖,摸著畢業論文的魚來回答一發。

如果要討論這個命題,需要結合學科背景來看。心理學的特點之一是高度交叉,裡面有自科的部分,也有社科的部分,甚至還帶點哲學思維在裡面。在自科的部分——尤其是越來越有Hard Science內味兒的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領域,往往比較少有偽心理學出現,畢竟這些領域除了研究者自己之外,別人都不知道這些研究都是些啥玩意hhh。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畢竟硬如物理都會有「量子佛學」的出現,最近不也有打著腦科學名號的什麼右腦開發,注意力頭環以及心理物理學雙開花的量子波動速讀出現嘛。

社科的部分同樣重要。一般來說,像人格,行為,意志、動機等方面是不適合強行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的,會犯還原論的錯誤,因此社會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成為了這些領域的主流,如個案研究、自然觀察、問卷評估等等,比較依賴於人的主觀報告。剛好人又是複雜的,具有主觀能動性,即使是嚴謹的心理學研究所得出來的結論都需要小心謹慎的在合理範圍內進行解釋和推論,一不小心就容易變成偽科學,記得之前有個類似的Power Posing就被證偽了。

同時,心理學的歷史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是明顯短一截的,尤其是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到0202年甚至不到1.5個世紀,這註定心理學是個弟弟學科,自科的內容太過脫離生活,社科的結果也有諸多條框限制,還經常難以重複驗證。而真正理解這些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需要建立在對這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

對於路人來說,這個成本太高,如果沒有需求,了解別的專業領域的內容多半都是消遣性質,心理科學這些東西還不如那些沒什麼科學含量的偽心理學來的快來的有意思。就好像什麼筆跡心理學,可能100次預測裡面有10次是正確的,在宣傳的噱頭和正例謬誤效應的影響下,路人可能都會覺得這是「靠譜」的心理學,實際上這和隨機預測已經沒啥差別了,但是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對概率統計有一定了解,這就不是每個路人都具備的了。

所以呢,科普也一直是一個大問題,畢竟除了科學性之外看上去都比不過偽心理學,不容易吸引讀者注意。不過最近這個趨勢在逐漸變好,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業心理學科普者,例如知乎上的各種心理學大佬,優秀的公眾號(京師心理,Brainnews等),連國內T1期刊心理科學進展都開始鼓勵作者投稿之後寫個推送宣傳自己的論文內容。雖然偽心理學和民科還是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未來科普會越來越順利的,大家在科研之餘也可以多多加入科普的行列鴨。


首先是供大於求,每年心理學專業畢業學生就那麼多,而且80%並沒有從事心理諮詢行業,而大眾又有旺盛的需求,這巨大的藍海市場,自然有很多非專業人士加入這個行業

第二心理諮詢本就是一個保密性很強的行業,無論諮詢效果如何,來訪者很少主動在外提及治療效果和諮詢情況,甚至諱莫如深,這使得好的諮詢師並不為人所知

第三越是好的諮詢師越是重視倫理,不會輕易在外講解和顯示個案情況。近年來一些優秀的諮詢師漸漸開始撰文,傳達個案之外的專業知識,才慢的慢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第四,心理學的科普本身就不夠,大眾對心理學本就有神化的心理,因此越神奇,越短平快的操作方式,越容易被認可,這符合大眾對心理學的期待。因此,讀心術,微表情,塔羅牌才如此興旺

第五,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大都學術氣很濃,幾乎越資深的心理學家就越謹慎,不會輕易宣傳一些未經證實的理論,干預效果。他們的言論聽起來往往不那麼過癮,也無法滿足大眾尋找「特效藥」的訴求

綜上所述,正規的心理服務,註定只能被少數人所擁有。


心理學低下的生產力與巨大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心理學提供不了那麼多人才和可靠的產品,而社會需求又非常旺盛。

那麼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偽科學當然盛行。

心理學是一匹小馬,但是需要拉一輛大車。

小馬拉不動大車,那麼驢子和騾子甚至是狗,猴子都會來拉車。


有一個詞叫做「替代醫學」。意思就是,正規醫學治不好的病,允許你去找各種暫時還沒獲得正規認可 的各種「偽醫學」。

這一點很好理解。死馬當作活馬醫嘛。醫學屆其實鼓勵各種癌症晚期患者,去嘗試各種巫術或者是實驗性的新葯。

回到心理學也一樣。現在其實通過「正規」的心理治療能夠「治好」的問題,屈指可數。但是人的需求,或者人的慾望是很大的。這些問題,暫時就交給「偽心理學」去解決吧。

比如,現在最常見的問題。如何成功?!如何提高自己的運勢!如何讓對方喜歡我?

嗯,能問出這些問題的人,只能用「偽心理學」去回答他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