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视频网站的微表情心理学,动作心理学,冷读法,笔迹心理学等早就被验证过为伪心理学,但是如今依旧有很多的追随者,心理学的普及是否在某些地方出现了问题?


谢邀。别说伪心理学,真心理学科普也常有问题。因为我研究、教学、培训、科普都做,简单分享些我的感受吧。

1 过度简化

科普一方面要尽量简单,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度简化。特别是心理学本身就是大概率的一般结论,会有很多边界条件,这给科普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搞不好会让听众被误导。

相反,伪心理学只顾传播甚至骗钱,当然是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权威,尽量给听众简单直白粗暴的定论。然而很多听众,恰恰就吃后一套,因为人家要的不是科学和理性,而是一种「权威解读」、「解决方案」或「情感宣泄」。

2 核心思维训练

毕竟一般受众么,没有基本的心理学核心思维的训练,也不了解心理学知识的特点,自然也无法辨别真伪。就好比「显著差异」,这在听众和业内人士理解起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心理学科普时,基本思维方式的科普,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3 日常应用的复杂性

如何把心理学知识套用到一般生活情境,需要谨慎对待。就比如题主所说的微表情等,它的合理性、不合理性在哪儿,它在生活中如何应用,都可以深入探讨。无论是微表情、读心术还是星座等等,它们背后隐藏著一些合理的成分,都不简单是一句「伪心理学」可以概括的。以后有机会慢慢分析吧。

4 情绪化

很多伪心理学的流行,靠的是情绪化的、偏激的内容来迅速传播。那种贴标签、俯看他人、解剖他人的感觉,都是有攻击性的。这样看起来当然非常爽,但是真正的心理学却并非如此。

5 趣味性

其实和情绪化差不多,伪心理学(比如星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谈资,非常适合作为八卦和聊天的话题。我记得我们博士的时候就相互吐槽:一群心理学博士聚在一起,除了星座就是八卦,感觉你球要完……O(∩_∩)O哈哈~

当然,这种事情如果当真了,也有很大的危害,比如真的有人相亲只要某些特定星座,这毫无道理地错过了本就不易的相亲机遇。

6 伦理问题

呃,这个是个人遇到的问题了。无论是科普视频还是科普文章,如果要吸引人就需要搞得花哨,可是这其中很多资料和素材的版权,也让严谨的科普作品比较掣肘吧。

========

硬核科普的一些原则

之前为试水科普视频,搞了个开篇词,谈的就是心理学科普中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细节。

有兴趣的可以看下面,更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我放在了B站 (曾祥龙北师心理)。

硬核心理学科普是什么样子 曾老师讲心理 第0期 开篇词曾祥龙的视频 · 2173 播放

蟹妖,摸著毕业论文的鱼来回答一发。

如果要讨论这个命题,需要结合学科背景来看。心理学的特点之一是高度交叉,里面有自科的部分,也有社科的部分,甚至还带点哲学思维在里面。在自科的部分——尤其是越来越有Hard Science内味儿的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领域,往往比较少有伪心理学出现,毕竟这些领域除了研究者自己之外,别人都不知道这些研究都是些啥玩意hhh。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毕竟硬如物理都会有「量子佛学」的出现,最近不也有打著脑科学名号的什么右脑开发,注意力头环以及心理物理学双开花的量子波动速读出现嘛。

社科的部分同样重要。一般来说,像人格,行为,意志、动机等方面是不适合强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的,会犯还原论的错误,因此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成为了这些领域的主流,如个案研究、自然观察、问卷评估等等,比较依赖于人的主观报告。刚好人又是复杂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使是严谨的心理学研究所得出来的结论都需要小心谨慎的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解释和推论,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伪科学,记得之前有个类似的Power Posing就被证伪了。

同时,心理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明显短一截的,尤其是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到0202年甚至不到1.5个世纪,这注定心理学是个弟弟学科,自科的内容太过脱离生活,社科的结果也有诸多条框限制,还经常难以重复验证。而真正理解这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建立在对这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对于路人来说,这个成本太高,如果没有需求,了解别的专业领域的内容多半都是消遣性质,心理科学这些东西还不如那些没什么科学含量的伪心理学来的快来的有意思。就好像什么笔迹心理学,可能100次预测里面有10次是正确的,在宣传的噱头和正例谬误效应的影响下,路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靠谱」的心理学,实际上这和随机预测已经没啥差别了,但是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对概率统计有一定了解,这就不是每个路人都具备的了。

所以呢,科普也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毕竟除了科学性之外看上去都比不过伪心理学,不容易吸引读者注意。不过最近这个趋势在逐渐变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心理学科普者,例如知乎上的各种心理学大佬,优秀的公众号(京师心理,Brainnews等),连国内T1期刊心理科学进展都开始鼓励作者投稿之后写个推送宣传自己的论文内容。虽然伪心理学和民科还是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未来科普会越来越顺利的,大家在科研之余也可以多多加入科普的行列鸭。


首先是供大于求,每年心理学专业毕业学生就那么多,而且80%并没有从事心理咨询行业,而大众又有旺盛的需求,这巨大的蓝海市场,自然有很多非专业人士加入这个行业

第二心理咨询本就是一个保密性很强的行业,无论咨询效果如何,来访者很少主动在外提及治疗效果和咨询情况,甚至讳莫如深,这使得好的咨询师并不为人所知

第三越是好的咨询师越是重视伦理,不会轻易在外讲解和显示个案情况。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咨询师渐渐开始撰文,传达个案之外的专业知识,才慢的慢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第四,心理学的科普本身就不够,大众对心理学本就有神化的心理,因此越神奇,越短平快的操作方式,越容易被认可,这符合大众对心理学的期待。因此,读心术,微表情,塔罗牌才如此兴旺

第五,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大都学术气很浓,几乎越资深的心理学家就越谨慎,不会轻易宣传一些未经证实的理论,干预效果。他们的言论听起来往往不那么过瘾,也无法满足大众寻找「特效药」的诉求

综上所述,正规的心理服务,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所拥有。


心理学低下的生产力与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提供不了那么多人才和可靠的产品,而社会需求又非常旺盛。

那么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伪科学当然盛行。

心理学是一匹小马,但是需要拉一辆大车。

小马拉不动大车,那么驴子和骡子甚至是狗,猴子都会来拉车。


有一个词叫做「替代医学」。意思就是,正规医学治不好的病,允许你去找各种暂时还没获得正规认可 的各种「伪医学」。

这一点很好理解。死马当作活马医嘛。医学届其实鼓励各种癌症晚期患者,去尝试各种巫术或者是实验性的新药。

回到心理学也一样。现在其实通过「正规」的心理治疗能够「治好」的问题,屈指可数。但是人的需求,或者人的欲望是很大的。这些问题,暂时就交给「伪心理学」去解决吧。

比如,现在最常见的问题。如何成功?!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势!如何让对方喜欢我?

嗯,能问出这些问题的人,只能用「伪心理学」去回答他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