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暫時還沒有涉及什麼社科學術,不是十分了解學術的相關內容。為什麼歷史上的理科大大像愛因斯坦、霍金,我們都叫他們高智商;而文科大佬如孔子、韓非子、孟德斯鳩、凱恩斯等就很少被我們視作高智商(亞里士多德比較牽強)?

希望能從「學術研究的特性」「高智商的思維方式」「超人的主觀選擇」等幾個方面得到回答。


謝邀。

一棵樹最粗的地方肯定是和土壤接觸的根部。

後來的枝葉能有多粗。

要麼砍了,重新種一顆更大更粗更高的。

這個難度太大了。

但事實上被砍掉的不少,我不知道怎麼稱呼,「學科」?「哲學」?「技術」?現在被稱作「偽科學」。但那確實是在某一個領悟管用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應用技術,而且自成體系。說不定真理也是分段函數呢。

要麼種許多許多樹,連成一片樹林。

現在管這叫學科交叉應用。

還是鄧公說得好:「不管黑貓白貓抓得到耗子就是好貓。」

生病了,中醫能治看中醫,西醫能治看西醫。

也許現在的杯子裝得太滿了,我們要重新泡杯茶吧。

其實特別期待有一個人有一天衝出來,告訴所有人,世界的規律根本不是這棵樹的樣子。甚至不是樹的樣子。

就如500年前有一個叫哥白尼的人跳了出來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首先,我可以打保票的告訴你,每個人的智慧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而顯現出來的就叫智商。之所以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同,原因是,打個比方,每個人都是一個亮度相同的燈泡,只因為燈泡上沾的灰塵多少而顯示不同的亮度。

其次,關於科學,從古代到現在,無非是馬車變成汽車,竄天猴變成了火箭,並沒有質變,科技要能超光速才是真正的質變。

而且這麼多年科學的發展正印證了老子的那句話「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越發展就越在支流末節上打轉。

佛經裡面到處說「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以為"空「就是一無所有。「空」其實從科技的角度反而比較好理解。在我們這個物質界,光速是最快的,可是,在三維以上的世界裡,光速是最慢的。如果一顆子彈以超光速的速度穿過我們的心臟,別擔心,肯定毫髮無損,因為這時候的子彈「空」了,它可以穿過任何有形質的東西而不會傷害對方。反過來,如果站在子彈的角度,則我們是「空」的,子彈不僅傷害不了我們,自身也不會受損傷。

最後,關於智慧,中國佛教曾經出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就是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個文盲,但他那個大智慧卻了不得。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

道德經與了義佛經都是大物理學,是宇宙真理,流傳了2000多年光輝不損。

佛道一如道德經 1_徐成翼_新浪博客,看完這本書你也就明白為什麼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這就是釋加牟尼所說的「人人平等」真正平等的地方),同時也會明白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


簡單來說,文學,哲學,藝術類的成就,是需要氣候的。它本身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自動推進。它需要更多的環境和整個人類社會的進化、認知、改變而深入。

科學技術不需要那麼複雜的條件,它一直是在增長的。因為它靠的是邏輯層層疊砌。後來的人一層層往上加築就可以,大不了建得慢點。但是隨著技術手段的更迭,顯然房子會越搭越快。

對比來講,人文社科顯然不是這樣。甚至會有退化的時候。因為它涉及的領域是關於人類精神領域的探討。而人類的精神意識貌似並沒有進化得很快。


分工的專業化日益成熟,進而形成理解壁壘使得答主不知道各專業突破而已社科基礎性的東西哪有那麼隨隨便便徹底性變動的,好比一個人如果整天被刷新三觀,那麼說明他的三觀也不是很成熟

我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歷史,前人的知識需要後人去不斷了解與學習,不斷總結規律來向更高層次的未知領域探索。

十九和二十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期,包括電磁、核、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等學科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科學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那麼,如果有一個人想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有更高層次的突破,他需要完全學習量子力學的相關知識,而後才能繼續攻關在它之上的項目。

這一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這是因為他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學習生活經驗,當他學習完成這些之後已經弱冠,之後再確立研究方向;再學習高端知識;研究前人理論,天才也得到而立之後有可能全部了解該學科的知識。

具體可以參考以下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05818/answer/100814820

那麼,當這個圈越來越大,你所需要學習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多,那麼用於研究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而新的科學成果的發現,需要一代代人不斷探索而獲得,但是自然選擇告訴我們,為了獲得探索更多的領域,人類會減少自己的學習時間來獲得更多的研究時間,這樣就需要不斷進化得越來越聰明。

所以,不要想著出研究成果,真正出現的被學術認可的可能你根本看不懂,我們的科學,已經不是單純的研究電磁學和運動學了,科學精進到夸克,並且宏大到多個宇宙,我們對於宇宙的解釋每一環都是那麼合情合理,那麼如果有了什麼重大理論的發現推翻了某一環,那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能整個科學大廈都將被推倒重建。

以上。

社會科學的研究,一旦涉及關鍵問題,就想摸摸自己的腦袋還在不在。


第一 自然科學邏輯性強 專業性強 不像社會科學有點常識都能去發表一下言論第二 自然科學能轉換為生產力第三 社會科學例如人口理論,馬克思主義等,提出之時是看不到價值的,只有經過實踐才後知後覺。
可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社會低估了社會科學的重要性

人類之所以能夠前進是靠積累和探索的,正如你現在使用的語言,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完善,而現在的人類科技也可能是遇到了積累和沉澱、繼續摸索的腳步,而不是到噴發期。(恕本人才疏學淺,亂猜。不喜繞道,勿噴。

可能說的比較模糊,但是知一通百。


想起了個梗,你的大腦現在在想認識你大腦。我記得社會心理學上有個理論,認識你自己相較於認識外界更難。

社會科學很難證明證偽,反覆實驗難度大。

人類社會並不是完美的,依託於意識、個人的存在。

可以說因為人類社會的同一性,大部分都是已經註定了的。

人類社會相較於整個世界,能探索的太少了。

而且說起來,整個人類史,自然科學發展也就近幾百年突飛猛進,之前一直是社會科學居於主導地位。

現在社會科學都在學前人,而自然科學致力於探索未知。

再說,理科大佬集中在物理學數學。

文科大佬哲學裡面也不少,黑格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

藝術應該也可以歸類於文科。我不是專業研究這個的,想不出其他的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