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新聞說中國年進口大豆8000多萬噸,由此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還需要進口這麼多的農產品?是因為國人懶惰,無法自給自足還是因為工業化城鎮化?


首先明確一點: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產值比第二 美國大3倍)

(主要國家農業產值與人口成正比,美國開bug特別高,印度掉線了比較低)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進口那麼多的大豆等農產品?

因為 生產決定消費

外國農產品價格不是一般的便宜啊

像美國加拿大荷蘭,是靠高技術降成本壓價格,人口又不很多,所以他們的農產品出口量那麼大

而像巴西印度俄國,則是靠擴大種植壓縮人力成本來降低生產成本,人的收入低或者人少,喫的飯就少,能出口的糧食也多

看錶象,中國進口農產品很多,而實際上這是政府實施農產品保護價的有限放鬆。要是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那美資農業完全可以橫掃中國市場,那就不是進口8000萬的事了,中國萬億的農業市場可是塊大蛋糕。農民伯伯就要哀鴻遍野了


在我看來,主要是成本。我們的耕地面積和質量相對我們的人口數量來說是很緊張的,不然也不會有13億畝紅線的說法了。所以現在看來,政府主要的思路是,用有限的耕地保證主要的糧食安全,其他的改善型需求用進口來代替,這樣在極端的情況下可以保證糧食安全。大豆目前主要的作用就是作為油脂和豆粕的來源,前者工業和食用,後者廣泛用於養殖業,但是必要時可以完全不使用。再加上國內主要的農業研究在於主糧和一些主要的經濟作物。部分農作物經濟效益不足,那麼進口就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式了。


因為經濟體是開放的,雖然在國內市場也更大一點。但對於各個有決策權的企業來說,進口還是國內組織貨源,都要從經濟覈算出發。就像我國產煤很多,但是對上海、廣州而言,從印尼或者澳洲船運過來,可能比從新疆開採再運過去要便宜的多。對於山東而言,賣大蒜到韓國日本也要比賣到四川雲南便捷的多。東北會從朝鮮進口水電,廣西也會賣電給越南。在開放經濟體中,跨境的貿易是天經地義之事。好多熱帶水果之類的農產品,本來就是中國人在東南亞包農場種的,中國在非洲和澳洲也租了不少地,賣到國內也挺正常。


中國人多地少,只能保證主糧大米小麥玉米自給。大豆這種非必須作物依靠進口,主要用來榨油和做飼料。一個是用來讓你喫飽不餓死,一個是用來讓你喫好。

因為中國也是人口大國。相對人口來說,土地其實很少。人均耕地一畝多一點。

這點耕地要維持一個高水平的生活是不夠的。也就是說,如果你除了米麪,還想要喫肉,喫水果蔬菜,喝酒抽煙,那就需要耕地來種飼料糧,種造酒的糧食,以及種蔬菜等等其他作物,你如今這一點點耕地就不夠了,所以必須進口農產品。

出口工業產品,進口農產品是划算的。進口糧食更划算。

不過進口大豆挺丟臉,因為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世界各國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過去的,就是說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野生的大豆。可如今中國成了大豆最大進口國。


那你知道蒙古國現在每年都從我國進口大量肉製品和奶製品嗎?


最近看了一則新聞,湖南農業大學實驗種子被盜!據稱損失價值千萬級別!不論損失的原種值不值千萬,但是告訴我們,農業也是需要科級的!國外多少實驗室在研究農業!當然自動化也是科級的一部分!但是導致的結果就是

別人種出來的農產品賣的比你便宜!你願意買貴的東西嗎?

這樣中國的大豆和美國的大豆成為了替代產品,知道經濟學中替代產品價格是如何波動的嗎!來看看我們經濟師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