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一直低廉,農民忙一年有時都虧本好多地都荒了


有救,長期來看錢景大好,但糧食安全問題堪憂。出現目前的問題,是因為我國勞動力日漸稀缺,且價格不斷上漲,小家小戶的土法耕作的產糧成本,早已超過了國際糧價。

中國當前還有4億農民鎖定在耕地上。如果我們也實現了美國那樣的機械化、專業化,那麼多餘的勞動力去哪裡?城市有條件多接納3億人口嗎?其實國家補貼糧價,一定程度上有維穩的考量:當農民的種糧收入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產,以史為鑒想像一下後果。所以在補貼時,重點支持商品糧基地產糧大戶的積極性,但散戶農耕無法致富,慢慢引導不宜種糧的地區退耕,讓一批農村慢慢凋零,然後集中土地搞專業化大農場,我們的產糧成本纔有可能降下去(像美國那樣,農民變成資本家)。有人說"愛農村,就離開它",聽上去很辛酸,但確有一定道理。

當然國家耗費巨資補貼糧價,也是因為我國太大了,不能依賴國際市場,必須保證自身的糧食儲備。寧可大量玉米爛在倉庫,也要確保糧食不減產。荷蘭、以色列這種小國可以專精經濟作物,賺取高附加值,廉價的基礎糧食作物靠進口。可是在中國這行不通,總得有人頂著微薄的回報種田,只是這裡的"人"不必是有條件從事其他行業的你我。

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人們會對農產品品質產生更高需求,特別是大城市高收入人羣。我國農業結構裏,奢侈性的產品仍十分缺乏。綠色有機無公害、自然生態農家樂,抓住這幾個詞,你會發現特色農業潛力巨大。春節期間北京超市有機韭菜一斤50+,有機蘋果一個12,五六月份我家鄉的大櫻桃電銷空運到上海達到40元一斤。這類項目非常依賴於客觀條件,前期投入大,市場推廣和對接難,投資務必謹慎,再等十年應該就不錯了。

但是,我們的糧食安全還是堪憂。肉類消費提升增加飼料需求,且國內外糧價倒掛,因此我國各企業每年進口大量糧食,特別是大豆進口依賴度達到80%。聯合國經常指責我們進口的太多,早已超過了先前的承諾。我們的回應是"我們一直卡著線進口,大豆不是糧食,只是當油料"。中國的大量進口已經抬升了國際糧價,且跨國公司都等著時機提的更高。與此同時,貧窮國家更買不起糧食,這會招致國際社會不滿。我國的大農田糧食耕作技術經驗有差距,品種相對落後(特別是相對於開掛的國外轉基因品種),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彌補的。總之,糧食安全問題任重道遠


中國農業的生產成本太高了,除非不國際化,要不然沒法解決


有沒有救看跟誰比了,跟美國比的話,基本上科幻電影都想不出怎麼救,人口、土地、政治都卡在那裡。要是跟伊拉克和敘利亞啥的去比比,中國的農業活的還行。


規模化 產業化 都沒有


肯定有救,要不然咱們就都活不成了,我們在農業行業工作的人死得就更慘了。


有中國人在,中國農業就也在!


美國農民1000畝地


國家提供資金讓高學歷農業專科人才去管理吧!造夢農村就靠他們了。


這得看人。

農業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很有效果的。從政策的規劃,設計,決策。到實行中的問題發現,解決,反饋。這一系列的都是要依靠人。農業其實是人與自然的一種直接的對話。

成事在天,但是前提是人要去謀。

你動都不動,天也幫不了你。

你瞎瘠薄動,那天也由不得你。


只要不用轉基因農作物的價格去對比國內非轉基因的價格就行了,想讓國內非轉基因和國外轉基因的糧食一樣價,又不讓國內種轉基因糧食,這纔是坑人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