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开脑洞,凭想像说如何如何可能就如何如何是没有意义的,但我感兴趣的是两宋的文弱问题。

我们的历史进步其实是很受限制的,其原因在于:

1、皇权是以宗法制进行最高权力传承的,后世皇权的合法性主要来自宗法制即基于血脉的传承,次要是则来自贤能,但由于宗法制下皇帝的执政水平是越来越差的,所以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就是血脉了,而这一点为既得利益集团所利用,就形成了强大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护伞

2、我分析过,我们传统上政治架构是逐步走向:皇权高高在上+中间是寒门士绅辅政+底层是小民【自耕农】,独裁皇权的领导力又是在开国后逐步走低,那为了控制辅政的势力不至于对于皇权构成威胁,在早期是拉拢底层士子加以高层精英,而科举后辅政势力即为寒门士绅,再无可世袭的庞大势力可威胁皇权了,但皇权出于独裁者的本能,依然要对辅政势力加以分化和防范。这就是根据前朝的经验教训而对本朝的政治框架加以设置

所以宋主要是对唐进行总结,而唐的问题不就是藩镇吗?!所以宋的治理原则主要就是:

1、以文治武

2、分化牵制

简单的说,就是围绕科举制度来抬升文官的地位以压制武人,再从中央到地方以分权制衡为原则进行官制的设计来牵制文官。

以唐为界限,我们之前的官制是以做事为主制衡为辅的,从宋开始就是以制衡为主做事为辅了的。当然,宋属于制衡过了头把自己制衡的太过孱弱,所以明就往回收了点,设内阁集权,但同时又搞了个内廷来牵制、监察外朝。

总的来说,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

1、通过秦废封建、汉废宗室、唐废世家,可世袭的、对皇权构成根本威胁的辅政精英势力逐一被清除,围绕科举制度扶持寒门士绅来辅政成为历史的必然

2、唐的藩镇之祸,五代的武人横行,强潘以武力篡夺皇权比比,所以越是英明神武就越会以文治武来解决王朝的长治久安问题

所以呢,就题主所问,最多最多,就是在分权制衡方面没宋这么夸张罢了,但想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周世宗听风就杀大臣,即便周世宗不早死,其大概率还是如刘裕一般的短命王朝。因为终结武人乱世的不是靠宋太祖的一条盘龙棍打遍四百军州都姓赵,而是宋太祖的恢弘气度使得这些武人相信放弃了兵权依然能得善终。


①想当年,柴世宗想削北汉,自比唐宗李二,老油条冯道怼之,然后柴皇帝用实力狠狠甩了纵横官场几十载、阅皇帝无数的官场不倒翁冯宰相一脸;可见柴世宗的能力在五代首屈一指,和唐太宗差不离。

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见李二和赵大,在高水平政客眼里也是差不离。

③至于赵太祖的巅峰操作——黄袍加身,郭威、柴荣玩在前头,操作的都很干净利索。

④从周世宗效仿唐太宗御驾亲征来看,武力值那是杠杠的,但和宋太祖比肯定是差点,毕竟赵拳师的盘龙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较赵拳师强应该没问题,毕竟柴半仙把黄老之道玩的贼遛,这才发现了赵匡胤这个奇才。

结论: 柴荣和赵匡胤差不离。

如果柴皇帝能多活一些年,没赵天子什么事是肯定的;但其执政水平应该差不离;至于大宋积贫积弱这件事,赵老板表示这个锅他不背。


会不会积贫积弱不好说

反对上面那位必然会有「黄袍加身」戏码的答主。

赵匡胤篡后周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其用郭威比之老赵,这是不合适的。就算老赵篡位后美化自己的履历,老赵本身的资历是相当浅的。老赵能得天下主要靠以下几点

一他老爹老弘殷,老禁军行伍出身,高平之战世宗封赏将领之一,老赵可没他在太祖本纪中那么光鲜。

二世宗高平之战开始大力整顿禁军,藩邸旧臣大量上位,老赵开始崛起。

三世宗晚期到范质执政这段时间,范质眼中大敌是李重进和张永德,之后范质改变世宗死前部署,导致事发几无可用之人。这段时间宰相王溥可能已经与老赵勾连了。

综上老赵得天下是有偶然性的。

社会背景上来说,五代是藩镇最后的余晖,但细究历史的话,从朱温到李存勖李嗣源,再到刘知几郭威郭荣,每代几乎都在削弱藩镇。收回财权,收回兵权,收回人事权,在前代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到后周时中央实力已经远大于藩镇。李重进等反赵匡胤一下子就被扑灭,不是老赵自身水平有多高,而是这个时期藩镇已经成不了势了。

那皇帝是否就压制不住禁军,郭荣在高平之战那种情况下都能清洗掉不听话的勋旧,还压制不住禁军?他只需多活几年等儿子们长大。

至于会不会积贫积弱就很难说了。作为中央集权国家,皇帝的素质对国家的走向影响是极大的。如果赵老晚些年死,而不是驴车漂移赵光义上台的话,可能结果也会不一样。赵元佐不死的话,造神狂魔宋真宗可能就不会上台。赵宋国力可能就不会如此急剧下滑....

赵宋比较悲剧的是从建国开始,基本上所谓的「明君」放在其他的朝代也仅仅是守成之主。

西汉刘邦之后有文景,东汉刘秀之后有章明,大唐李渊之后有李世民和李治,囧明朱元璋执政够长,后面还有朱棣和仁宣。满清努尔哈赤之后有皇太极有康熙雍正,后继者对国家基调建设太重要了....很多时候,国家基调大部分是有为的二三代完成的。而赵宋的太宗和真宗让国家陷入泥潭不可自拔.....未去五代积弊(苛捐杂税一概继承)又添新弊(冗官冗兵冗费)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今天也是个难题,中央仅靠武力镇摄地方也是不会长久的。历史没有假设,而所谓两宋积贫积弱的结论也不成立,只能说面对周边猛虎的环伺,两宋宏观上已经做了最好的应对。


赵匡胤可能是没事了,毕竟如果柴荣不英年早逝,赵匡胤有可能死的比他快……

但是这不代表会有别人黄袍加身,五代的篡位夺权现象过于普遍,所以如果想要避免类似黄袍加身情况再出现,一般有两种方式:

1.柴宗训自己争气点,有个「乃父之风」什么的,你看谁敢篡李世民的位啊?

2.柴荣争气点,尽快打造出柴家足够的声势,并建立起较完备严密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体系,加强兵权的控制。

至于积贫积弱吧,柴荣在位初期通过一系列改革已经使经济有所恢复(后来赵匡胤就抄袭了不少招),而且柴荣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大,所以即使不是太富裕,也不至于穷到过分,「小弱」而非「积弱」。

根据周世宗生前表现:大败后蜀,三打南唐——南方也就南唐和后蜀难缠点(前者是因为实力,后者因为地形),其他的什么南平、楚、吴越、南汉等等就好办了。

至于北方嘛,北汉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刘崇在高平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契丹此时内部正处混乱,而且柴荣最让人抱憾的也是他生前出征契丹,一路高歌猛进结果离世了,看柴荣生前打契丹的那个形势,如果不出意外,幽云十六州基本会收回,辽西辽东大概率收回,契丹估计得跑到白山黑水去了。党项这时候还很脆弱,放不上台面,不予评价。

再说重文轻武,柴荣不是通过兵变上台的,所以他对武将的防范不会像赵匡胤那么严重,但是你放心,杯酒释兵权类似的故事一定会发生,哪个皇帝都不会太放心兵权这么大限度地放给将领。如果周朝统一全国,少不了大量任用文官,但根据柴荣的英雄性格,严重的重文轻武不会出现。

综上,积弱是可以避免的。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