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时代的演变,NBA的主流打法从曾经的「内线为王」变成如今的「小球为主」,NBA赛场上的四号位大前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谢邀。

大前锋,可能是如今的NBA中最尴尬的一个位置。

最开始,大前锋在球队中担任的任务几乎都是以苦工为主——抢篮板、防守、卡位。但是要论到投篮、得分,他们却经常是队内最后一个才被想起的人。所以,很多人也喜欢叫他们是「二中锋」。这「二中锋」和中锋听起来,就像小三和正宫一样的区别。

「你打什么位置?」「我打二中锋。」——完全没有高傲的感觉有木有?

不懂球的人听到后心里可能会涌起一丝不屑——「切~怕是因为你打不了大中锋吧」

然而,这就是传统的大前锋——他们通常都是蓝领型球员,就像《灌篮高手》中的樱木花道一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樱木花道出道便是大前锋。其实,这就和大前锋这个位置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樱木作为篮球新人,既没有传控能力,也没有投篮技术,所以三个外线位置都不适合他。而《灌篮高手》出生的年代还是「得内线者得天下」的时候,所以中锋一定要留给球队中最重要的角色身上。

因此,打法简单又不需要高超的技术的大前锋实在是不能再适合樱木花道了。

从樱木花道的身上,其实我们就能看出来:《灌篮高手》中,大前锋是星光最暗淡的位置——海南的武藤,翔阳的高野,山王的野边等等,他们都和队内其他人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而早实力较强的大前锋里面,福田和岸本其实是为了要与主角樱木针锋相对才设计出的角色。可以想像,如果《灌篮》不是以樱木为主角的话,怕是大前锋们要在井上雄彦的笔下全军覆没了吧。

在NBA当中也是一样,准确地说,《灌篮》就是跟著那个时候的NBA一起成长的。

完全体的樱木在《灌篮》中的定位,放到NBA中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野兽派大前锋。

在NBA当中,「小霸王」斯塔德迈尔以及「雨人」肖恩-坎普便是这类大前锋最好的代表。

「小霸王」最擅长的是在合理冲撞区之外的位置攻袭篮下以及中距离附近的远投。而「雨人」坎普则更喜欢在篮筐两侧的底线游曳,伺机对篮筐进行轰炸。

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爆炸的身体素质,在球场上经常是飞天遁地般上演技惊四座的爆扣,有他们的球队总是不会缺少十佳球的曝光。

然而,这类大前锋虽然身体素质顶级,但是却有很大的弊端。他们大多技术简单粗暴,缺乏支配球的能力。所以,注定需要一名组织能力极强的后卫来激活他们的终结能力,就像纳什之于小斯,基德之于马丁一样。

因此,自然而然,他们也就把球队领袖的身份让了出去,没人会认为他们是球队的领袖。而随著伤病和年龄的侵蚀,当他们失去了身体优势之后,他们也将逐渐失去在联盟中赖以生存的法宝。小斯就是这种球员,不论是巅峰还是低谷,都具有著典型的代表性。

当然,更多的大前锋则是老老实实的做著苦力蓝领,他们日复一日的卡位抢篮板,捡著别人剩下的可怜的进攻机会,就更没机会出人头地了。

而且,我们只听过野兽大前锋,可从却很少听说过野兽中锋,这是因为中锋的身高体重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对篮筐起飞轰炸,能做到像大前一样跑跳轰框的中锋,都是历史级的身体素质。

对于中锋来说,我有高度,能更简单地把球放进去,能更轻松地把球盖出去,就足够了。

跳得高,永远都比不上长的高。

随著卡尔-马龙,查尔斯-巴克利扛过大前锋的旗帜之后,直到千禧年附近涌现出了「四大前锋」,才彻底改变了大前锋在联盟中的地位。他们向世界证明了,大前锋担当顶级球队核心的时代终于来了。

邓肯,加内特,诺维茨基以及韦伯各自都带队打出了队史最佳的战绩,成为了各自球队的图腾性人物。

身高体重力量静态身体素质的均衡配置,使得他们生涯更加持久。顶级的技术与自主得分能力更让他们与传统的大前锋有著天壤之别。

在此基础之上,四位大前锋各有所长,让大前锋时代璀璨的盛放。

然而有一说一,邓肯虽然是历史第一大前锋。但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中锋苗子,他不仅没有颠覆传统大前锋的定义,反而更加证明了中锋就是比大前锋重要的道理。

根据Basketball reference的统计,邓肯有71%的时间都在出任中锋,只有29%的时间才是大前锋。如果按照内线食物链来说的话,邓肯本身就是活在最顶层的生物。毕竟,能1对1抗下鲨鱼的人在中锋里都是罕见的,到了大前锋上就更是遥不可及了。

在以前的年代,优先组建成优质双塔的球队总会离总冠军更近一些,比如邓肯+上将,火箭的大梦+索普,而这都是建立在中锋的食物链优先顺序高于大前锋的情况之下的。

真正颠覆大前锋风格的,其实应该是加内特,韦伯,诺维茨基这三个人。

说起来,其实四号位是最尴尬的位置,篮下不够高,三分不能投,所以中距离才是留给他们唯一的武器。所以很多大前锋们都拥有一手漂亮的近距离和中距离跳投。

然而,当如今的篮球规则越来越控制防守强度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大前锋保留了体力来投射三分球了。在此基础上,当他们离篮下越来越远,球场上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自然受到的整体防守强度也就越来越低,整个比赛的强度便也越来越低——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所以,早些年当大家经常说起一些打三不够快,打四没吨位球员是不三不四。但如今,这些球员反倒是成了现在小球时代的热门。比如年轻的杰夫-格林就是这种球员的代表,他把自己的巅峰留在了那个阵地战横行的那个年代。

随著魔球时代的来到,三分和篮下成为了双方争夺的最重要的战场。本来就被驱逐到中距离的大前锋更加失去了生活的空间,因此他们面临两个选择:

1.拉出去投三分——三分是比长两分更高效这是大势所趋,比如乐福,米罗蒂奇。

2.挡拆和切入——利用运动能力完成终结,比如哈雷尔,法里埃德,这也是小斯和坎普最拿手的好戏。

两项都能做到还能自带防守体系的,就是如今这个时代可遇不可求的顶级大前锋了——比如安东尼-戴维斯,可是人家也已经改打中锋了。

如今,大前锋们萎靡不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高效地自主取分,而这样的球员是没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的。

在如今联盟中炙手可热的大前锋里,真正有自主进攻能力的也就只有阿尔德里奇和格里芬等人算得上。可惜的是,阿德这个赛季也基本是完全在打中锋了。

而被寄予厚望的安东尼-戴维斯,不论是远距离的单挑,还是篮下的背身单打,都远远不是联盟顶级水准。

本赛季,通过背身场均取分能达到联盟前十的球员中,第一位是阿德,除了第五位的格里芬独苗以外,全部都是中锋球员。这份数据已经几乎完全宣判了大前锋的死刑。更别提前些年安东尼-戴维斯还没有完全转型成中锋的时候,光凭著跳投,补篮,吃饼,以及防守的蓝领打法,他就成为了当今联盟的大前第一人。

不得不说,虽然篮球在进步,但是大前锋已经从短暂的盛世退化到当年那个蓝领时代了。

随著小球时代的兴起,球员位置越来越模糊,大前锋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当年的双塔战术会让你在篮下占尽先机,而现在的双塔则会被小个子拉出来伺候成为战术漏洞。甚至说受到了三号位的致命冲击,优质四号位已经有了消亡的趋势——他们已经不再需要背身单打策应组织,只需要做好防守,投好三分,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有规则下大个子们已经不会再回来了。

从00年到16年,美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上涨了大约1.9倍,而NBA的工资帽却已经起飞2.8倍左右。

为了迎合经济利益,大个子们都不会让自己变得又慢又重了,不会投篮去练投篮,不能提速就去减重,职业球员靠打球为生,那么谁会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过不去呢?

像《灌篮》最后的樱木花道一样,那个时代的「四大前锋」用如昙花一般的盛放留给了我们最后的美好。

微信公众号:看不清的篮球

欢迎订阅最深度的《灌篮高手经典全解读》与NBA世界


大前锋,是个很有趣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

先不谈NBA,在我们这里的业余篮球,凑那么七八个中年人去打一场友谊赛的话。一般来说,除了大前锋,其他几个位置的人选相对都比较明确:

控球后卫——在业余球队,别管水平高低,打控球的一般都是打了很多年的,大多数当年练篮球的时候,就是打这个位置。即便是后期转型,那也得至少是个会传球的、有点篮子的球员。

得分后卫和小前锋——业余球队里,的确这俩位置不太分,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俩都是外线,快攻、投篮、突破都会一点。非得明确分一分位置,大体上,得分后卫一般是个中远投篮子准的、体形稍微小点的,小前锋一般是个能突破能蹦的、体格强壮些的。但这俩位置一般不太起争议。

中锋——很简单了,从小练球的球员,个子高点的都得打内线,还都得正儿八经练练脚步、背身、半勾手什么的。大伙儿凑一起打个友谊赛,当然练过的就得去打这个位置。

至于大前锋?在这个位置上,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超级包容性,简单说说:第一种情况,上学练球的时候打的位置就是大前锋,能顶内线,能投个半截篮,高位还能策应一下——但这种业余篮球届的极品内线在友谊赛里都去打中锋了,很少有机会顶在大前的位置上;第二种情况,练球的时候打的位置是小前锋,但后来年龄大了,体形发福,速度慢了。不过,体重增长刚好可以顶顶内线,还能在进攻端贡献外围投射,就顶到大前的位置上了;第三种情况,练球时正儿八经地练过中锋技巧,但身材太过瘦削,受不了长时间生猛的内线撕扯,顶到大前的位置上刚好可以搞搞协防、进攻时秀秀内线技巧;第四种情况,球队已经有中锋了,其余的外线里骨骼太过精奇——就是太瘦,都不愿意站内线,不得已,这时候就得从替补里面找一位个高点的、敦实点的、力量不太吃亏的,顶上这个位置抢抢篮板什么的。

扯了这一堆闲篇,我们回到问题上来,NBA对于业余篮球而言,自然是高山仰止、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但既然都是打篮球,有些基本的东西还是共通的。

大前锋的位置在NBA的发展,在我看来,大体上还是能从以上说的四种情况里找到些许脉络——当然,我这是闲扯,大家姑且看看就好,哈哈。

早年的NBA,是和国际篮联的规则有很大差异的,这也造就了两种规则下,大前锋这个球场位置的微妙区别。

NBA的规则下:禁止区域联防,24秒进攻。国际篮联的规则:大量使用联防,30秒进攻。

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在NBA,禁止联防凸显了中锋内线单打的重要性,而24秒进攻带来了相比于国际篮联规则体系的攻防快节奏转换,出于这两方面的需要,球队的场上阵容一般是按照中锋、俩侧翼、俩后卫来布置,俩侧翼说白了就是两位前锋其实不太分位置,大小前锋可以随时转换,大前锋的位置一般需要一定的外线技巧;另一方面,在国际篮联的规则下,大量使用联防凸显了高位策应的——尤其是「二三」联防的罚球线位置——重要性,以及内传外、内传内接应的重要意义,这就催生了二中锋这个位置的出现,其实这个位置已经和现代NBA的大前锋的定位极为类似了,这样,国际篮联的规则下,场上阵容通常是按照中锋、二中锋(其实也就是大前锋)、俩外线、后卫来布置,二中锋(大前锋)更加强调内线属性。

正因为早年NBA大小前锋不太分,所以在远古时期明确打大前锋这个位置的,我们听说过的、名气比较大就是鹰王佩蒂特、埃尔文·海耶斯两位——抱歉我确实没看过两位的比赛和录像。在这之后,随著NBA的规则不断变化和完善,从八十年代开始,NBA的大前锋开始了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前锋呈现出了「身高从190到215均匀分布、体型从麻杆到胖墩皆能见到、技巧从外线到内线全面覆盖」的——怎么说呢——一片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欣欣向荣的景象。

八十年代

这个时期应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远古篮球理念的传承,最典型的当属凯尔特人队的拉里·伯德和麦克海尔,这两位在攻防两端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位置互换,只不过拉里·伯德超强的外线技巧和麦克海尔娴熟的内线脚步让我们认定,这俩一个是小前、一个是大前。其实看录像里,伯德经常落在内线的位置,尤其是防守端,而麦克海尔的灵活性也保证了他在防守外线球员时不太吃亏。

不过,在1984年,两位内线的重量级球员加入了NBA——我知道迈克尔是外线(哈哈),这就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

——说到奥拉朱旺,很多人要说了,这讨论大前锋的你怎么把传奇中锋弄这儿来了。

其实在奥拉朱旺加入NBA时,火箭队已经有一位超级中锋了,那就是身高224、生涯前两季20+10的拉尔夫·桑普森。火箭队在拥有这两位超级内线后,甚至一举打进了总决赛。在当时,这两位被称为「双塔」,但能窜能蹦的奥拉朱旺的确被很多媒体和评论员——直至九十年代初——认为是一位极具开拓意义的大前锋。超级内线的(单打+护框+篮板)×2的模式震撼了整个NBA,要不是桑普森后来的伤病,这两位的组合应该还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奥拉朱旺,让整个联盟看到了拥有全套内线技巧的超级内线——虽然早期他还是个能窜能蹦的弹簧,改打大前锋具有多么巨大的威力。

——至于查尔斯·巴克利,他是个异类,到现在我们也还是这样认为。后卫的身高、内线的吨位和力量、外线的敏捷度、由内而外的技巧、历史最著名的屁股,这就是查尔斯·巴克利给我们的印象。

但从巴克利身上,我们看到,这种具备强大的外线技巧的——变向、后仰小抛投、半截篮、突破等等,敏捷性又不输于外线,对抗和爆发不输于内线的矮墩子,具有多么强大的攻击能力。对位传统内线——在力量上不吃亏的同时,还能利用自身的灵活性通吃;对位传统前锋——力量具有碾压级别的优势。他给全联盟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这块灵活矮墩子我们没有合适的球员跟他对位啊。

巴克利,抛开他的身高不谈,在我看来,其实是开拓了球场大前锋位置和打法的一位先行者——那就是强力大前锋这个类型。从巴克利开始,大前锋和小前锋的工作性质有了内外分工的不同。

这两位内线吨位的超级球员在大前的位置上呼风唤雨,引发了NBA的一股大前锋高大化的风潮。多说一句,我当然不能肯定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只能说是我的个人 臆测。不过,的确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前锋出现了内线化、高大化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承担了顶防换防中锋、协防外线、争抢篮板的工作,我们所熟知的蓝领大前锋在这个时期开始大量出现。

——卡尔·马龙是其中的代表。

很多人又要问了,马龙不是那个胳膊粗大、爱抡肘子、半截篮精准但动作奇丑、策应了得的爵士「二老」之一吗?但在他85年入行的时候,胳膊粗大——一身钢筋铁骨——倒是真的,其它的技巧还没练出来呢。早期的马龙,就是凭借一身钢筋铁骨,疯狂地顶防内线、疯狂地争抢篮板、疯狂地跟随快下,打出了全明星的身价,但他早期的确是蓝领大前锋的典型打法,把他想像成赤木的身材、樱木的素质就行了。

跟马龙同时代的蓝领大前,还有同年入行的查尔斯·奥克利——乔丹的朋友,后来的格兰特、AC格林、罗德曼都算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捎带一提,在八十年代,可爱的丹尼斯·罗德曼主打的位置是小前锋,这也是皮蓬和他结下梁子的原因,他俩对位嘛。

九十年代前期

受到八十年代风潮的影响,九十年代早期,大前锋这个位置上充斥著一群肌肉棒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九十年代的比赛,总感觉球员好像比八十年代大一号似的——除了转播技术进步、球衣改款之外,我觉得这也算是个原因,连伟大的迈克尔·乔丹都增加体重了嘛。

话题回来,体重这个东西,一旦增长了,就减不回来了。甭管强力大前和蓝领大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前锋的打法逐渐和小前锋分道扬镳,技术特点也是越来越往内线化发展,而在球场上,在强调二次篮板、顶防协防等脏活累活的同时,顶级大前锋也开发出了又一属性,那就是高位策应和半截篮。

1993年,这一切的集大成者,职业生涯虽然遗憾多多但赢得万千宠爱的克里斯·韦伯进入NBA。他和晚一年入行的朱万·霍华德——我们熟悉的「二叔」,一起成为了全能大前锋的先行者。

——提到克里斯·韦伯,我们当然熟悉他在国王时期的一切,但他最具开创意义的地方在于,他在球场上,既是一位攻击手,也可以作为场上的进攻梳理者,这是之前的很多位明星界别大前锋都没做到的事情。

但是,整个九十年代,还不是韦伯的舞台——迈克尔和四大中锋在那杵著呢。甚至在大前的位置上,还有几位老同志,或者经过转型,或者勤学苦练,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大前锋的代表人物。

全能大前锋——卡尔·马龙,偷偷练出篮子、跟斯托克顿学了传球,继续坚持暴力美学,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样子。另外,88年入行的安东尼·梅森在晚年突然灵光一闪,成为和马龙一样既能坚持暴力美学,又能梳理进攻的全能前锋,这两位励志经典因为所在球队成绩较好,确实风头隐隐然压过了韦伯和「二叔」。

强力大前锋——查尔斯爵士之外,我们熟知的肖恩·坎普、拉里·约翰逊是代表人物。总结这个类型,就是能窜能蹦能扣篮、身材强壮、球风火爆,深受球迷喜爱。

蓝领大前锋——丹尼斯·罗德曼,公牛球迷的一生挚爱。蓝领大前锋说实话在九十年代的球场上一抓一大把,但代表人物只能是罗德曼,把篮板和防守技巧催化至极致的球员,更难得的是,还能玩玩高位策应。其他人里,像安东尼奥·戴维斯、戴尔·戴维斯(这俩曾经都在步行者呆过,哈哈要不然我也记不住),都是很优秀的蓝领代表。

九十年代后期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

我个人一直认为,这个时期应该仿照九十年代中锋盛世的称号,命名为「大前锋盛世」。

仅仅列列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就能可见一斑:

——蒂姆·邓肯,97年入行;

——德克·诺维斯基,98年入行;

——凯文·加内特,95年入行;

——三位大神之后,还有保罗·加索尔、拉希德·华莱士、小奥尼尔(他真的打过大前,时间不长)、扎克·兰多夫、麦克戴斯、拉希姆、克里斯·波什、基里连科……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简单说说三位大神在大前锋这个位置上的贡献。当然,三位大神球迷众多,我也是其中之一,肯定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见谅。

邓肯——邓肯早年被称为马刺「双塔」之一,这一点和奥拉朱旺有些类似,身体素质还算劲爆,只是打法不显。跟奥拉朱旺不同,邓肯终其职业生涯,一直都是大前锋的打法,传统中锋的活他都会,但早年马刺一直为他搭配著中锋,后期站在中锋的位置上,干的还是高位策应、挡拆那一套。应该说,基于邓肯娴熟、成套的「大基本功」,他应该是「超级内线打大前锋」这种风格的极致,在未来还会不会有这种拥有完美内线技巧的球员出现在大前锋位置上,从目前NBA的趋势来看,好像很难了。

诺维斯基——个人认为诺维斯基是进一步开拓了大前锋打法的伟大球员,他练球时期练就的外围技术——运球、突破、脚步什么的,以及生涯后期开发的背身技术,全都服务于他历史最顶级的投射技巧。真要说风格与之相似的,像特克格鲁、拉沙德·刘易斯等,又完全不具备诺维斯基在内线攻防的威力——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

加内特——个人最喜爱的球员,全能球员的极致代表,克里斯·韦伯的防守加强版。加内特的伟大意义,其实更多的是在防守端,尤其在凯尔特人那几年,覆盖半场的超级协防威力让人印象深刻,但他还是个不太占用球权的组织者。我一直认为,教练、队友、球迷都喜欢的一定是加内特这种球员,当然对手很不喜欢。

21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十年又快过完了。

但这个时期,由于「小球」的风行,出现了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顶级小前锋里,身高或吨位足够的、防守能力出色的球员开始大量顶到大前锋这个位置上,而球队的内线——中锋或大前——只摆一位。典型的像前几年骑士的汤普森、詹姆斯分别站上了中锋和大前,再早一些热火的巴蒂尔甚至常年站在大前锋的位置,以及近年的勇士队——格林站中锋、伊戈或杜兰特站大前成为常态,今年的保罗·乔治、字母哥——已经很难界定他们在球场上的位置。

这种现象熟悉吗?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NBA快节奏的远古时期,球场上往往是一中锋、俩侧翼、俩后卫的配置吗?

历史是一种轮回。

不由得你不信。

以上。


阁下还漏了几个相当优秀的大前:

老船厂长布兰德,身高203臂展223受伤之前常年20+10+2帽,可惜连季后赛全明星最佳阵容都沾不到边!谁有我这么有实力又可怜?

怒吼天尊拉希德华莱士!算是最早出名又喜欢投三分的!技犯宗师!防守一流!进攻不错!

黑熊兰多夫,也是常年20+10早期经常被称为毒瘤,到灰熊成了黑熊后,就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

骇客马良,不三不四的早期最经典代表,投篮姿势那个奇葩(丑),篮板达人,防三四号位都可以,但是经常被大个四号位生吃,太阳跑轰时代的箭头人物!

喇嘛奥多姆!什么位置都能打,天赋高的惊人,曾被称为魔术师接班人,就是帽子跟巴洛特利一样,总是走神,要是他在球场上有他把妹那么专心,还真搞不好成了魔术师!

微波炉麦克戴斯!曾经很强,全明星级的,后来大伤后去了坏孩子军团当第六人,中投真准!

卡洛斯布泽尔,80后中国球迷贼熟悉,姚明的苦主!

小奥尼尔,在步行者时还是大前,攻防全能,罚球时的屁股翘的……

马丁:野兽大前的代表人物,就是碰到了呆子被收拾的生活不能自理,后来跑掘金去参加跳跳军团!

贾米森:20+10专业户!一手投篮没得说,跟大将军卡隆巴特勒组奇才三剑客,就是老是二轮游!

胖头陀沃克:抽风舞男,执著于投三分的大前,生不逢时啊,现在破产了……

剩下的:钻石,斯威夫特,刘易斯,无眉大侠,懒得补充,实力跟上面这些没得比,还在打的也懒得补充!


看了这么多回答,其实没说到点子上。

这几年中锋干的活不就是以前大前锋干的活?

现在得中锋,小乔丹,大帝之流不就是干的以前大前锋的活?

消亡的是c.不是大前。。


格里芬就是可以大致代表全明星大前锋的走向

伊巴卡代表3D大前锋的走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