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明史看到这段,为建文帝的蠢痛心疾首,感觉自己心里上是站在建文帝一边的,想看看大家的想法


建文帝的那已经不能称为削藩了,应该叫废蕃了。没错,中国古代是家天下,却不是建文帝一个人或他自己一家的天下。这些叔叔们建文帝处理起来手段过于毒辣,根本不给出路嘛。即使现在下岗分流也是要给出路的,就这样抓起来流放废为庶人。他们为藩王是朱元璋的安排,现在就因为老朱的安排就因为是建文帝的叔叔反而倒霉了,连普通人都不如,朱元璋儿子身份反而成为他们的原罪了。到朱棣这里已经五王完蛋了,朱棣再不起来就是他傻了。现在很多人说朱棣夺位是处心积虑,我看纯粹是被逼反的。在朱棣这个地位上起兵是风险很大收益有限的事,没到那个份谁放弃亲王的优渥生活冒身家性命一搏啊,毕竟统一王朝之前藩王对抗中央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当然是朱棣了

人类天生同情弱者,但是也天生厌恶沙雕

除了别有用心的人,没有人会在知道对方沙雕之后还支持他


说实话,我可怜朱允文,但我更倾向于朱棣。

朱允文说实话,就像一个理论成绩优渥但又心思急躁的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一样,把他和他爷爷朱八八说的那套完全抛在脑后,上去就是一套王八拳啊。几个叔叔要么流放,要么贬为庶人,要么直接逼到自杀......相较之于前朝的削蕃(比如汉朝推恩令),这哪里是削蕃啊,这是要命啊,朱八八要是知道自己孙子这么折腾,怕是会直接气活过来。可以说,朱允文这么干,就是再出个「八王之乱」组队造反我都不奇怪,就只折腾出个朱棣,已经算得上是古代「忠君」教育搞得好了。

再来说朱棣,朱标在的时候还没什么小心思,但朱允文上来后,朱老四心里不服气这个毛头小子是肯定的,肯定觉得自己老爹年纪大了脑子不清醒了,但发牢骚归发牢骚,这个时候的朱老四还是不愿意造反的,他想当皇帝,但也不可能在老婆孩子热炕头小日子过的美美的情况下,闲的蛋疼去造反。

但是,在朱允文削蕃后,一切都变了。朱允文的行为清晰都透露出一个目的:你们全得狗带。在这种情况下,反是死,不反也是死,朱老四又是军旅出身,本身又对皇位有渴望,不反了才是怪事。

总之一句: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朱重八尸骨未寒就逼死自己毫无反意的亲叔叔,这叫仁义?仁慈?

汉朝削蕃好歹逗留余地,不会置于死地,建文呢?不是逼死就是直接废掉

站在皇室角度,这有的选?谁当皇帝也比建文强。。

站在武官角度,建文疯狂地一刀切的抑武,人宋朝好歹也是慢慢来的,建文帝这波简直骚气,不知道逼了多少人跟朱棣一条线

站在普通文官角度,建文也不是搞笑,建文帝所谓的重文仁慈,实际是偏听则暗,各部大员,各路御史在削蕃的时候提了多少合理建议,建文却一概无视,只听齐黄方几人。。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残暴的「仁慈,仁义」,开倒车的复古,实在偏向不下去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刚上台就把长辈往死里整,真的大丈夫?


第二代就削北方的藩王,怕不是要变成北宋


说实话朱棣不管后来怎么神文圣武,他就是反贼。朱允炆不管怎么作死,至少他就是朱元璋认可的继承人。如果你不知道朱棣后来赢了而且成了一代有为之君,那你肯定会倾向正牌朝廷。


我只能说,朱棣一直是明朝里面我最喜欢的皇帝。

所以我不同情建文。成王败寇,输了就是输了。当时中央的军事实力绝对是强于地方的,就算朱棣再强,建文也不应该输得那么惨。我认为建文里面仁慈友爱,但最终魄力不够,安抚得了百姓,却不一定安定得了边疆。再说明朝初期局势还不稳,建文不能算垃圾,但是确实不太适合在那个时候当一把手。

而且我很喜欢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等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朱棣确实是历史上少有能干那么多事儿的帝王。


毕竟名义上允文是正统

四叔名义上是反贼

再加上允文输了题主这是对弱者的同情油然而生吧

皇长孙和老四之间当政最大的区别就是

老四是马背上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天天和重八手底下的猛将呆在一起诸如常遇春等人而长孙殿下天天学的是四书五经是文治且重八兄弟必然也很清楚长孙和老四的区别长孙上位就敢削番也是魄力不小

真拿出来俩人,一家轮流二十年坐江山

长孙未必比朱老四差朱老四永乐盛世一多半是重八兄弟的基础重八兄弟操劳一辈子防了一辈子武将篡位没想到最终还是后院起火不知道重八兄弟泉下有灵看见靖难之役会有什么感想说不定会气的跳起来捶老四的头


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到朱棣登基以后大明的昌盛,我当然在朱棣那边。


当然是我家大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永乐大帝千古一帝棣棣啦!

棣棣么么哒??太宗么么哒??

朱允炆只能是明二世


来了来了!你们期盼的贺某人来了!

呀,这位小玉帛同学,或者应该叫你理想8呢?

你跟那位黛之画酱应该很清楚,你原来叫啥名,毕竟这位黛之画酱从你叫理想8开始就关注你了的。

@黛之画酱 可不要揣著明白装糊涂哟

理想8先生你改个名字却连个人主页的封面图都不换

蒙谁呢 @小玉帛

然后这位 @超级PG嘲鸫 同学,之前在我的评论区做过妖,结果我怼了他几句后没了下文,看来自我宣布胜利确实太过容易,我实在是受宠若惊。

小玉帛同学,你造啥谣不好非要说我支持割让钓鱼岛,是不是失心疯了,你曾经翻阅我的回答截图并恶意中伤我被狗咬脑子不正常,这个时候造谣我支持割让钓鱼岛....

还有这种玩法?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太喜欢夹枪带棒的暗讽。

我也从来不去举报被我挂过的人(特别是被我挂过很多次的),告老师的小孩子把戏,实在没必要,而且这位小玉帛说我在这个回答中

明朝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www.zhihu.com图标

莫名其妙的骂他,说真的,你们去评论区看看,我是真的找不出我骂他的依据,脑补能力这么强悍的吗?

知乎是一个优秀的平台,有很多优秀的人,所以有些人我实在没空搭理(除非你自己找上门)

不要想多了,纯粹的口嗨没意思,我喜欢挂人,用那位黛之画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职业杠精。

说的太对了,我就喜欢挂(杠)这种不怎么职业的睿智,特别是喜欢胡乱造谣还给自己加戏的那种。

我说那么多可不只是自证清白,不说点跟题目有关的东西那可是容易被折叠的呢

让我们看看小玉帛同学憋坏的这几天到底看了些什么黑明秘籍。

「第一,《明史》编纂的作者是什么人?清朝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封建史家。

封建社会里最高的政治正确和道德要求是什么?忠 孝 节 义」

这可说的太对了,我们接著往下看

第一点:

就是,君要臣死你不得不死这个道理你知道不?什么?皇帝逼死你的异母兄弟全家还谥号为「戾」?那是你的合法皇帝好不好!

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谥曰戾。王无子,封除——《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什么?皇帝把你的同母兄弟废为庶人并关起来吃牢饭?

那是你的合法皇帝好不好!人家没把你兄弟剁碎了喂狗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好不好!你还想干嘛?你是要不忠?

「建文初,有告变者。召至京,废为庶人,与周王同禁锢。」——《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什么?皇帝把你的兄弟逼死流放废为庶人还要对你下手?

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𤩽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那可是你的合法皇帝好不好!你是不是要不忠?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明史·本纪第四 恭闵帝

说的太好了,朱棣不忠啊,你看,他推翻了他的合法皇帝朱允炆啊!

什么?你说他是求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不知道吗?

你们这些给朱棣洗地的人!通通都是不忠!

我还有铁证支持小玉帛题主的观点!

「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

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太祖实录》

你看看,朱棣不知道辅佐王事(乖乖去死),不遵守皇考的意愿,这不只是不忠,还是不孝了!

你看看,这是多么混账啊

什么?你说皇帝没有「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什么是「忠」你不明白吗?朱棣为什么不束手就擒?明明是朱棣有错在先!

第二点:

就是,攻打安南,多么混账啊。为了迁都大兴土木,你去守国门干嘛呢?乖乖在南京当你的富二代不好吗?最最最混账的是你居然让内臣监军!朱棣你个阉党!你这是孝顺儿子?

人家朱允炆才是孝顺孙子好不好!人家秉承「祖训」削藩,跟黄子澄齐泰这些「治国能臣」混在一起,把阉人逼得给朱棣送情报,什么是大明第一孝道模范啊!(战术后仰)

开疆拓土算什么?你选贤举能算什么?你守国门算什么?

嘿!你就是不孝,怎么著?

人家《皇明祖训》写的清清楚楚: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胡戎与我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讲备之

你看看,虽然太祖实际的意思是不要无故兴兵,贪一时战功,集中精力对付蒙元,但是只要他没有明确的指出你可以开疆拓土随机应变,你就是有天大的功劳,你都是不孝!

第三点:

就是,皇上夺你的军权,收回北平的控制权,监视你的王府那是为了你的安全考虑,你可不能辜负了皇上的苦心:

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𤩽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虽然你把两个儿子交出去作人质,虽然你装疯卖傻,但你决定是包藏祸心,肯定是为了夺皇位才设了这么大的一个局,不然为什么坐皇位的是你?为什么朱允炆在动手前又把你两个儿子放了回去?

肯定是你朱棣的阴谋!

嘿嘿,让我抓住痛脚了吧?

第四点:

就是,你看看「成祖以为类己」,这就是赤裸裸忽悠儿子为自己作战!你看看唐朝的李恪「吴王恪英果类我」,人家李恪还不是……算了当我没说,反正「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就是红果果的暗示没跑了!不准狡辩!

这个说的太对了,这些都是改过的!一个字都不能信,不能相信表面内容啊,你们要开动你们的大脑,进行推(脑)导(补),才能找寻真相。

嗯,一定是这样(认真脸)

当然,《明史》是没有被朱棣改过的,所以真相隐藏在于明史中!

虽然《太宗文皇帝实录》是被改过的,但是也会「无意中」暴露真相,你看湘王畏罪自杀就是有问题!虽然《明史》加了一句「无以自明」,但是只要有人告发你,就算是没有证据,那就是铁证如山!你燕王虽然没有人告发,但是你实力更强,就算是你把两个儿子送给皇帝当人质并且乖乖交出军权,你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还能怎么说 ?

精彩!

看看人家小玉帛的姿势水平多高,一眼就拆穿了朱棣的伎俩,「在朱棣默许的情况下」一本《靖难功臣录》(不是《奉天靖难功臣录》倒是有一本《奉天靖难记》这里我实在没法顺著说下去)出世了,四库全书总录提要言:

不著撰人名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此书,而阙其卷数。此本为明嘉靖中鲁藩宗人当氵眄编入《明朝典故》者。只此一卷,未知为完书否也。所载姚广孝、李友直、谭渊、朱能、张玉、武胜、顾成、李彬、孙岩、陈珪、刘中孚、徐

忠、薛录、陈贤、陈瑄、吴中、金忠、徐增寿凡十八人。后又附以封爵名数凡三十四人。叙述简略,不足以资考证也。」

虽然这是什么人写的书我们不知道,史料的可信度我们不知道,但是这就是曝光了朱棣的野心,这个史料有多珍贵你们知不知道,他清楚的记录了朱棣和姚广孝在靖难前的私密对话,还是靖难前那种传出去会杀头,靖难后传出去会让朱棣限于不义的对话,不管他是不是文人脑补的,你信他就对了!

写到这我实在是编不下去,脑补还是要有个限度,这里还有四库总目提要对《奉天靖难记》的评语:

「不著撰人名氏。纪明成祖初起至即位事。盖永乐初年人所作。其于懿文太子及惠帝,皆诬以罪恶,极其丑诋。于王师皆斥为贼。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其语多诬伪殊不可信。按建文元年十一月,成祖战胜白沟河,上惠帝书,并移檄天下,军中仓卒,语多可笑。姜氏《秘史》所载,最得其真。是书于《上惠帝书》颇有删润,而《移檄》则置之不录。则其文饰概可见矣。」

所以脑补还是要有个限度

我还是正常一点,顺著你的思路走下去可能就回不来了,跟臭棋篓子下棋是会越下越臭的。

关于《奉天靖难记》成书的时间,其实学界已有相关考证了,王崇武先生在为《奉天靖难记》做注时提到:

《奉天靖难记》为记载燕王争位之官书,书中称成祖为「今上」,其写撰自在永乐间; 又称仁宗为「太子」、郡王高煦高燧为汉王赵王,而凡与《太祖实录》 相同之记事,两相参校,知较《实录》为早。然则此书之纂成时代,最早不能逾永乐二年四月立太子封诸王之前,最晚亦不能在十六年五月《太祖实录》写成以后,要为记靖难史事之较早者也。

至于是否是官书?王崇武先生断言此书为「官书」但是没有确切的考证,后来秉承此说法的学者也只是从此书的立场进行推断罢了,可是这位小玉帛想要通过这段出处不明且不符合逻辑的无根史料来说明靖难早有预谋,我劝你还是再憋一阵吧。

而且还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姚广孝确实对朱棣靖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时时暗示朱棣,但是以为这个就断定朱棣早有谋反之心,还是过于天真。

你黑朱棣找《奉天靖难记》这种「丑诋失实」的史料原本没什么问题,但是王崇武先生的原话是什么?「本书既丑诋失实矣,然丑诋之中仍可窥见局部真相。」 人家是怎么发现真相的呢?人家是拿著《奉天靖难记》和《太宗实录》比对找寻真相,在你这就只剩小说了。

其实最大的疑点小玉帛恰恰没有说到,学界此前争论的焦点在于「燕王入临」事件是否代表朱棣早存反心,此事件众说纷纭,因为此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俱不详。

虽然可以肯定「燕王入临」此事为真,但是其时间却众说纷纭,《皇明 大政纪 》 记此事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 。《建文书法僳 》、《建文朝野汇编》等皆记此事于建文帝登基以前。《 国 榷 》亦记此事于建文帝登基之前,其时间具体为闰五月乙酉。诸家所记尽量还原事件真相,以太祖遣使召燕王还京为不实记载。诸家野史所记,皆以燕王入临至淮安折返为事实。如此处理,事件主旨便由《奉天靖难记》所载之「燕王赴京受命」演变为诸家所记之「如京奔丧」。

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接太祖遗诏而戎兵奔丧,因建文帝遣使所阻而中途折返。其中的缘由如何?

在《「靖难」 之役, 蓄谋已久还是被迫起兵:—以「朱棣人临中途折返」 事件为视点的考察》一文中做了较为严谨的论述:

「首先, 建文帝在一些文臣的辅导下,以削藩为目标,处处堤防诸王,尤其是燕王,诸多事情处理不当,引起诸王不满。这在朱棣于建文四年在给朝廷的上书中就有体现,当时朱棣指责建文帝说:

「古今天下,自天子至于庶人, 焉有父死而不报子知者? 焉有父死而子不得奔丧者也?及逾一月,方诏亲王及天下知之, 如此则我亲子与庶民同也。又不知父皇梓宫何以七日而葬,不知何为如此之速也?」此上书遍谕天下, 非是燕王杜撰。据其所记可知,建文帝以尊属拥兵,威胁其地位,开始就堤防诸。登基之初, 不知布恩诸叔,团结朝野以稳定政局,结果造成处事乖张, 激化与诸王的矛盾。此时,燕王以长叔身份进京过问,亦合情理。其次, 诸王临边, 捍御朝廷, 以稳固朱氏王朝是明太祖生前对传位太孙的具体安排。这种安排在明太祖晚年给燕王的敕书有明确体现。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乙亥,明太祖敕燕王:「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 诘尔戎兵, 安不忘危之道也。今虽海内无事, 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 朕之诸子, 汝独才智, 克堪其任。秦、晋己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己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 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通过以上记载可知,太祖本以燕王以周公为榜样,攘外安内。燕王朱棣深受寄托,负有重责。再次, 朱棣以皇叔之尊, 对建文帝在处理明太祖葬礼的诸多不合常理之处, 以至亲身份过问亦可理解。因此, 燕王戎兵奔丧, 虽有不尽全礼之处, 却并非只耀武于建文帝。《皇明祖训·兵卫》有规定:「 凡亲王入朝,其随侍文武官员,马步旗军,不拘数目。若王恐供给繁重,斟酌从行者听。」因此,其带兵如京, 并非不法。况当时宁王朱权总兵于大宁,势力强大,其他诸王亦多键在,加之皇太孙为储君己经日长,地位巩固,身为藩王的朱棣不可能不知轻重,在当时就有非分之想。因此,其戎兵入京,更多是以尊属身份过问建文帝在处理明太祖丧礼事宜的不当之处, 甚至表达对建文帝日与左班文臣谋「 削藩」之愤怒。但建文君臣对燕王处处提防,导致叔侄、君臣间嫌隙日深。由于建文帝在削藩一事,处理不当,激化了与燕王的矛盾,直接威胁著燕王的生存。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希望燕王朱棣以周公为范,竭心辅佐建文帝的设想也就破灭了

所以,你的那些三流小说家般的猜想,也就站不住脚了。

至于靖难中所谓的「猫腻」,你也不用发明历史了,我直接贴文献,懒得跟你废话:

还有你拿出来黑朱棣的兀良哈南迁之事,我只能说你实在是太无知,懒得打字直接上文献:

搞笑的是近现代学者通常认为迟至明代中叶兀良哈三卫才进入大宁。和田清就主张兀良哈三卫南下在正统十四年以后。达力扎布则认为兀良哈三卫南下始于宣德年间,正统初年住牧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所以你的「汉奸」割地不知是哪年的黑屁,现在还扯这些有意思?

先睡觉,睡醒了收尾

睡醒了,心平气和的总结一下。

小玉帛同学的黑屁逐字逐句的反驳是个体力活,我索性一起说。其实朱棣其人的黑料并不少,你要愿意去找总还是有的,但是区别在于——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

就像某些低端黑,先设定了答案,再去凑史料脑补,便是实实在在的小孩子把戏了。谁还没个黑料?

龙椅上坐的不是圣人,人总是要犯错的,朱棣北征最后两次特别是最后一次劳民伤财收效甚微,靖难之后的「党锢」之祸也客观上造成了人才的损失,删改《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为自己靖难构建合法性,没有废除他爹的「人殉」制度。这些都是事实,有什么不好说的?

但你要把土木堡的锅扣到他的头上还是洗洗睡吧,那些无限复读永乐北征打残了鞑靼养肥了瓦剌的人并不知道,瓦剌真正的崛起是在宣宗朝,宣宗不知道及时调整战略侧重还就怪到永乐头上了?你说他北征没有什么效果。

很多学者诟病朱棣五征蒙古未能一劳永逸。 一方面蒙古军队在沙漠里机动性强,很难一战定乾坤;另一方面,历史性的重大问题很难一蹴而就地解决,康熙亲征准噶尔也没一劳永逸地解决,而是经过康雍干三代近百年才得以平定。朱棣五出漠北最起码解决了明朝前期的北方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

而且关于永乐北征的战果问题。很多学者通过研读《明史纪事本末》,对明军五征的战果提出质疑。但是,《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朱棣北征战果方面的记载有很多省略,许多战果未被记录在册。就以忽兰忽失温一战为例,《殊域周咨录》关于此战的记载为:「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上谓侍臣曰:『朕长孙上聪明英睿,勇智过 人。今令躬历行阵,知用兵之法。且见将士劳苦,征伐不易。』又谓胡广等曰:『每日营中闲暇,尔即与讲说经史,文事武备不可偏废。』 车驾至撒里怯儿之地,虏酋答里巴及马哈木三酋率众逆战。上麾柳 升等发神机铳炮,毙贼数百人。亲率铁骑击之,虏大败。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十级,余众败走。」 通过和《明史纪事本末》对比,柳升用神机火器击杀敌军数百人、明军杀敌军王子数十人这些战果未被《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殊域周咨录》的记载也不尽完整,如果再看《明实录》关于此战的记载,战果实际是斩虏数千级。这仅仅是斩首级而已,要知道此战明军是火器为主,火器范围性伤害的特点决定了敌军此战的伤亡比记载的更大。并且朱崇带领吕兴等人用神机铳炮杀敌无数这一事实也未被很多史料记载。此战还有很多史料都有类似记载,「上麾诸将击败之,虏死者数百人」, 「上遥见之,率铁骑驰击,虏大败,杀其王子十余人,斩首千余级」。

永乐五次北征特别是后两次劳民伤财是不征的事实,朱元璋时代余粮甚多的边地卫所在永乐后期已是一穷二白,但是至少在永乐末年以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 北方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的军事冲突 , 仁宗时虽有战争 , 但仍不能算是大规模的, 明朝基本上占据了军事优势。

毕其功于一役这种事想想可以,别太当真。


根据靖难时期的表现来看,除了朱棣和李景隆这两个极端,双方的武将水平其实差不多,甚至南军也就是建文那一边的武将表现超过了朱棣手下的武将。

文官更不要说了,朱棣后来任用的那些文官,都是建文时期崭露头角的,是建文选拔的,而建文朝的文官们有一大半都因为不认同朱棣篡位的行为而弃官,殉节等,建文朝满朝文官只有那几个刚被他选举出来的有这种能力?

建文主政四年,民间没有任何农民起义的记载,朱棣平均一年左右一次。

不过是靖难输了而已,一大堆人把建文朝的官员说成是书呆子。

建文的黑点,主要集中在他削藩上。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与靖难相关的问题下面一堆人回答,建文削藩杀了一堆叔叔。实际情况是因削藩而死的藩王只有湘王一位,且是自杀。而湘王自焚之后,建文给的谥号是暴戾的戾,是个很差的谥号,因此而指责建文心黑。

但是,我们想一下,建文动湘王是因为有人告发湘王私造钱钞(兵器)擅虐杀人……等等,建文只是派人将其拿往京城,湘王的做法是拘捕,而且是以极端惨烈的方式拘捕,拘捕的时候不但烧死自己还烧死自己的亲人自己宫里的人「阖宫自焚」这种情况给他保留藩王爵位就不错了,再给他一个好谥号?那不是再说「我支持这种行为」吗?

且被建文严惩的这几王,在永乐朝也是被严惩的,永乐的弟弟周王在内的几位不但在永乐也被严惩,在之前的洪武朝也因为僭越被惩治过,难道之前的洪武之后的永乐惩治他们就是正常操作,中间的建文惩治他们就是黑点儿?


朱棣夺位的行为是强盗加小偷,换在今天也要坐牢的好吧。

都说建文帝蠢,说这种话的人才蠢。

靖难之役前三年有个事实看不见啊:

朱棣的地盘始终就北平一带,战略上,朝廷一直在上风,困都能把他困死。

所以朱棣「孤注一掷」,长驱直入,出乎建文帝的意料。

这里情况已经不能简单用军事角度看,明显背后有极大的猫腻,本题许多答主都指出这个问题。事实上,早就有专业学者指出朱棣篡位绝对不是单纯被建文帝逼上梁山,而是长达数十年的早就有所图谋的巨大阴谋。

朱棣这种狠毒,阴险狡诈,心机深等特性还真符合坐那个位子。

雄才大略的帝王无一不是狠毒狡诈,朱棣赢又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现代普通人学历史又不是为当皇帝。现代人的价值观而言,朱棣这种人就是个恶棍流氓,应该大力谴责,喜欢这种恶棍人渣,三观该有多混乱?如果有喜欢朱棣的迷妹,那终身大事很好解决,到监狱,劳改所里去找好了(不是狱警)。


我感觉建文帝虽然是正统可是明成祖胜利是一个趋势

古人们的心理,那么我们就首先以明初普通人的接受信息渠道来说

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普通农民托洪武大帝时期的福——有过一种找人摇著铃铛宣传政策的制度(也是托这项宣传制度的福,当时朱洪武制定过普通人手持《大诰》可以捉著贪官污吏越级直接去南京的制度,还真能被普通农民听到过,有不止一次实例),所以当时只要不是战争地区上传下达还是很靠谱的。

那么作为最普遍的普通农民能听到什么消息?

首先是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参考《周礼》的规定,重新定官名,把好些官职的名称,都改成周朝的叫法。——这是一个爱折腾的皇帝(农民视角)

——普通文人秀才虽然喜欢建文帝亲文人的态度(可是建文帝再怎么亲近文人主要还是顶尖的那一撮),可是真要改回周礼还有科举制度?还要考八股文吗?这个爱折腾的新皇帝让秀才举人有了不确定性

湘王事件是一个导火索, @理想8 ,封建时代不能用现代观点来看,你说湘王是畏罪自杀,那么看一看西汉淮南王刘长的案例对比一下(可能有些极端毕竟差了一千多年),皇帝在当时是领导人的同时还是全国家庭的楷模,很多皇帝都是要加一个孝字(孝文帝,孝武帝,就是朱洪武陵墓都是明孝陵!)

西汉淮南王刘长造反是丞相臣张苍、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臣福冒等三次上书启奏,汉文帝批示说:「我不忍心依法惩处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废掉他的王位吧。」

而在湘王这?朝廷听说湘王谋反→派遣使者查询→湘王畏罪自杀,你要说湘王是真谋反吧,就这胆量(他哥面对建文帝几波使者都糊弄过去了。。。),你要说是假谋反吧,这畏罪自杀是为啥?皇族造反还是近支你让皇帝这么诛九族?诛杀到自己头上?要是真是造反被发现,你要是老老实实认罪或者就自焚死一个还好说,建文帝要面子没准还能留下一两个后代苟活,总好过全家自焚死光光,隔壁周王同一年被亲儿子举报图谋不轨也就是废为庶民(同一年两个皇帝叔叔同时想造反难免会比较一下)

可这一大片的留白却是太给人瞎想空间(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变成屎了)

好吧到这这件事情还没完,你说湘王是造反周王图谋不轨(你说要是乱伦什么的私罪还好说就这一个人犯的),总是得有同伙吧?你是洪武皇帝正统,就是平时再亲民大家也是知道伴君如伴虎,这种造反的大忌讳面前河南和湖南的达官贵人谁不心里害怕?明初藩王可是自在的很——没准那一天皇帝转个性子这两个省就倒大霉了

这个时候作为湖广河南有一定能力见到藩王的有力人士你是希望建文帝胜还是明成祖胜?

你以为就这两个吗?不,建文帝一年废五个藩王,除了周王、湘王图谋不轨,代王朱桂也是图谋不轨,岷王也是不轨,除了齐王是太混账了——剩下四个图谋不轨的哦,别说我太敏感,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人在设计生命利益的时候能不稳妥一些吗?如果每一个造反集团后面都有一个团伙,这——

建文帝基本上一年同时让四个省份达官贵人坐立不安——这效率想不死都难!

(安啥罪不好要安造反,就是真造反,或者几年安排一个也好,一年说四个省有造反团伙,建文帝这是仗著正统继承人就不怕反噬了?)

所以大伙虽然同情你但是你必须死!


当然是偏向朱棣了!原因有二。

其一:就是成功的结果论,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其子孙也是有作为的皇帝!(虽然儿子即位一年就崩了)。而朱允炆的话,不一定会有这么大的能耐。所以这是对朱棣最有利的一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虽名不正言不顺,但是自己有更大的能耐!而朱允炆或许有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舍去事实,去追求不存在的东西!

其二就是:这种上层权力的角逐,其实跟我们下层阶级没有关系。只需要他们两方打出个胜负,然后昭告天下,我赢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皇帝,你们都要好好听话,不然就弄你!!所以说谁当皇帝重要吗?并不重要,因为社会的整体轮廓没有变化,我们还是要接著种地,纳粮,被征兵!自己的子孙接著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并不能有什么改变!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那些藩王大多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出身的,功劳也不小,没功劳也有苦劳,你看看那几个被撤藩王的下场,能不让人寒心吗?朱元璋杀功臣让人寒心,你杀有功的藩王就不会了吗???

关于靖难的说法基本都是依据朱棣及其子孙编写的史书中的说法。

细想一下,水分很大。

朱棣子孙编写的《实录》里曝光蛛丝马迹:

所谓被逼死的湘王其实是「畏罪自杀」。

连湘王都如此不安分,燕王能好到哪去?

大批文臣愿意为朱允炆殉国,可见朱允炆的人格魅力之高。在朱棣子孙的明中后期,社会氛围对朱允炆评价基本正面。

朱棣最后所谓「孤军深入」,细究一下,会发现十分有「猫腻」:

一,燕王带领大批北方明军南下,北部防御不出问题?蒙古不趁虚侵犯?事实上是没有,说明朱棣很有可能早与蒙古势力勾结。

二,李景隆等一大批勋贵开门降燕,说明是勋贵早就和朱棣「狼狈为奸」。

三,朱棣即位用重用宦官,设立东厂的缘故是太监在靖难上为其立功:明面上是战场上立功,还有更多的是早就潜伏在朱允炆身边的太监把朱允炆的消息都透露给朱棣。

由以上可知,朱棣这种聪明人是不可能真正「孤军深入」,相反是很有把握才南下。

靖难之役的实质是朱元璋的反对派推出朱棣反叛朱元璋正宗继承人。

朱元璋晚年的惩治权贵与转向文治其实都是为朱允炆铺路。

而朱棣篡位成功无疑是打断了朱元璋的布局。

朱楼在位确实有不少「功业」,但细究一看,大多数功业毫无意义,即使是迁都北京,如果不是后世清朝仍定都北京,北京能否在明亡后仍为首都还未可知。

从古代的社会价值观与今天的事后诸葛亮看:朱允炆未必比朱棣差。

朱棣是个大流氓!

有学术界论文作证:

爱信不信。

同样是「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对于建文帝的论述明显比较集中。本题下某个被屏蔽的某答主的原回答只断章取义引用这届学会的某篇文章,而不讲明史学会更关注建文帝的事情,真不厚道啊。

这届明史学会的重点「本研讨会论文集集中了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规模建文帝及建文朝历史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推动明史研究,特别是推动此前相对薄弱的建文朝研究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建文帝踪迹九嶷说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明显更重视建文帝,某人欺负知友不会查资料?

就别净干断章取义的贻笑大方的事情了。

然后也有其他论文写了朱棣就是借口造反和早就心怀不轨:

朱棣还是小白兔的说法传到正规学界,学术界特别是明史学会会被笑死的好吧。


拥戴建文的迂腐文人上台不是什么好事,建文在位的话起码不会有征漠北、下西洋之类的事情了。

正统传承重要还是国家兴衰重要,显然是后者。

所以应该支持永乐。


我要答一个!!!!!

憋坏了!!!!!

半个月被恶意举报禁言。

要感谢某些群体让我在这半个月得以静下心看了一遍朱棣的有关书籍。

这个题目,我就是要「黑」朱棣!!

正文开始!!!

第一,《明史》编纂的作者是什么人?清朝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封建史家。

封建社会里最高的政治正确和道德要求是什么?

忠 孝 节 义

忠:朱棣不管怎么说,他是推翻了他的领导合法皇帝朱允炆,就凭这一点,他怎么也说不过去!

孝:打他老爸朱元璋的脸。推翻他爸爸指定的继承人,继位后攻打安南,大兴土木,重用宦官等违背朱元璋的祖训的事情比比皆是,他是孝顺儿子才怪了。

节:朱棣为了夺皇位,装疯卖傻等没下限行为无所不用其极。有个破气节?

义:朱棣把能用的人都用上,连自己亲生儿子都忽悠:世子多病。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明史 诸王》

按照古代封建史家价值观而言,就这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做皇帝简直实在是不好说。要不是他发工资,咱们还真不好说好话(正史史家)

第二。靖难之役有关描述千万不能完全相信朱棣及其子孙洗白美容的历史记载的表面内容,特别是经过朱棣删改的《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朱棣子孙以朱棣定调子的《奉天靖难记》的《太宗文皇帝实录》有关记载的表面内容,只单纯相信所谓实录的表面官样文章,我觉得这种人应该头部某个重要器官没发育好或者不健康。

暴露蛛丝马迹证明朱棣真的挺「黑」的:

一、所谓湘王被逼死,《太宗文皇帝实录》无意中暴露真相:

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十上:○建文中,有告其府中阴事者。王惧。阖宫自焚。王年二十有八。

《明史》也基本是依据这段记载而写: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两则正史记载说明湘王是畏罪自杀,是什么罪能让湘王吓得要自杀?这段记载说明一个湘王尚且如此不安分,实力更强的燕王岂能是什么好东西?

二、燕王早就野心勃勃:

朱棣继位后,在他默许的情况下,大量吹捧燕王的著作出现,有这一本《奉天靖难功臣录》曝光了燕王早就野心勃勃。

姚广孝,苏州妙智庵僧也。本名道衍。读书能诗。天文地理。隂阳术数。兵家之学。皆造其妙。洪武中。诏选十髙僧分侍诸王。广孝与焉因私谒文庙曰:若蒙殿下不弃,当奉上白帽子。戴盖谓皇字也、革除初。文庙有意靖难。偶出对联云: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广孝对云:国乱时危,王不出头谁作主?既而相与密谋。忽承运殿吻坠地。上心恶之。广孝云:他要换颜色矣。谓以黄易绿也。及出师广孝常居守。运筹帷幄,盖义师之起,实广孝首赞助之。后官授太子少师,封荣国公。

在朱棣子孙的时代,这种吹捧朱棣的书籍出现并得到官方认可,却无意暴露出真相:朱棣甚至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有夺嫡之心。其实力之雄厚早就在建文年间非常庞大,这才是朱允炆为什么不敢直接拿朱棣开刀的真实原因。朱棣继位后为掩盖真相,故意把朱允炆写成不知道「擒贼先擒王」的「脑残」。

三、靖难之役中的猫腻太多:

1,奇怪的大风出场次数太多,很明显这是朱棣日后掩饰之辞,用所谓天气异常现象美化造反行为。儒家的」天人感应「老套路了。

实际上,李景隆不仅不是废物而且从其立场上看,反而更可能帮朱棣:

父亲李文忠的缘故:李文忠在明实录里面死亡情况几乎都不写,反而对于其评价很怪:

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朕姊子李文忠,朕命居群将之列,功至公位。呜呼。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呜呼。智非智机。非机谦非泛爱。数者俱无。为人所窥。其薨也今三年矣。以亲论之,骨肉之切。以臣论之。功著朝野。服制既终。今命尔从外孙李景隆袭封曹国公。尔其鉴前人之失哉。慎之。

白话文解释下:朕的姐姐儿子李文忠,朕让他位居王公将相之列,他不聪明又不谦虚,几次差点危害社稷。最后他不能保住自身没有好下场。不谦虚谨慎,不宽厚爱人,一点优点都没有,还让人们都知道这人(李文忠)的德性。李文忠死了三年了。用家庭关系而言是亲戚,用臣子身份而言,还是有功劳的。现在李景隆袭曹国公。李景隆,你要借鉴前人(你爸爸李文忠)的过失,一定要小心哦。

几乎都在骂他爸爸李文忠,李景隆作为正常人能爽吗:有机会就要报复朱元璋,打朱元璋的脸,推翻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就是最好的报复手段。

2,李景隆的军事才华又如何:

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一百八十 洪武二十年:

癸丑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暠参赞军事率师二十万北伐。又命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江阴侯吴良等皆随征师行。

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二百三十九 洪武二十八年:

○丁亥𠡠曹国公李景隆整饬陜西属卫士

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在朱元璋时代军旅生活记载很多,他能被看人极准的朱元璋所信任并多次委以重任,你说他是饭桶,是骂朱元璋没眼光是吧?

而到了朱棣的《太宗文皇帝实录》里面的「靖难之役」里面,李景隆的形象马上在朱棣面前萎了。

但是在朱棣夺位后,又开始故意整李景隆:

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三十三 永乐二年:

○甲寅○宁世子磐烒来朝 刑部尚书郑赐等劾奏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包藏祸心,不守臣节。隐匿亡命蒋阿演等二十八人。又景隆常语其家人杨思美曰:善养此辈,后将得用。夫春秋无将,将则必诛。乞置景隆于法。

一个饭桶拥有百万大军时,你朱棣不怕,现在人家就养了28人马上就大惊小怪,什么道理?

虽然朱棣在这次放过李景隆,但是接下来的《太宗文皇帝实录》里面继续有整李景隆的记载及最后还是没有放过李景隆:

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一百九十九 永乐十六年 四月 十三日:

○癸巳敕周王橚曰:曩者李景隆谋逆。其家属法皆当死。特宽宥之。发戍辽东。彼知景隆囚系北京。潜逃沧州。诸处阴结党类。欲行刼狱。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于法。

《明史·李景隆传》: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一个饭桶能让朱棣耿耿于怀多少年,那说明这个饭桶绝对不是真正的「饭桶」。真实的情况就是:李景隆压根就没那么忠诚于建文帝,他打朱棣每次其实都是在「放水」,在朱允炆与朱棣两边下注,在发现朱棣真的有胜算的时候,才真正放弃朱允炆和投降朱棣。对于这一点,朱棣早就心知肚明,所以在继位后打击和迫害李景隆及有可能」杀人灭口「。

以李景隆为代表的被朱元璋打击的勋贵对于建文帝的忠诚度明显不足,而朱棣利用了这部分掌握建文王朝军权的勋贵心理并基本收买成功,这才是导致建文帝失败的根本原因。

3,燕王靖难之役南下真的是「孤注一掷」?

明朝分封北方塞王的目的是防范北方蒙古,而在朱棣南下时,居然没有后顾之忧?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 永乐二年:指挥萧上都等自兀良哈还鞑靼头目脱儿火察哈儿兀歹等二百九十四人随上都等来朝贡马。命脱儿火察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脱儿火察言有马八百余匹留北京,愿易衣物,命北京行后军都督府及太仆寺弟其马之高下给价偿之。

这段永乐二年的记载篡位刚刚成功的朱棣对于鞑靼,兀良哈等蒙古部落首领大加封赏,证明了朱棣实际上在靖难之役中与蒙古势力勾结在一起,干的事情与「汉奸」无异。

东厂的设立又证明了朱棣早就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人作为间谍,设立东厂即是朱棣使用宦官当间谍尝到甜头的体现,所以继位后的朱棣开始大规模任用宦官: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 宦官传一》

并且朱棣还恢复和加强了锦衣卫特务机构: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

朱棣恢复并加强特务统治未必不是他吸取朱允炆的教训。

燕王早就把一切事情基本计算好,知己知彼,这才放心大胆南下孤军深入。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最后阶段是「作弊」,朱允炆这个菜鸟玩家当然玩不过作弊的老玩家。

综上所述:靖难之役的真相是因为朱棣的军事才华,政治水平,政治手腕(bu yao lian)确实比菜鸟朱允炆强,所以朱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真君子朱允炆当然在政治上打不过真小人朱棣。

历史也证明,朱棣的胜利是「肮脏的胜利」,朱棣好大喜功,为了洗白封建道德上的「污点」疯狂折腾。虽然他在位期间功业很显赫「远迈汉唐」《明史 成祖本纪》,但是站在今天角度看,几乎没啥是真正有用的,基本是「瞎折腾」:

1、远征蒙古,结果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在朱棣死后不到三十年发生「土木之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朱棣的责任,至少证明朱棣远征蒙古的效果太那个了。

2、郑和下西洋只是官方贸易为主,民间依然没有开放对外贸易,而且郑和下西洋更多是国家形象工程,消耗太大,所以明朝在朱棣死后没有那个财力与能力继续下去。

3、修长陵,永乐大钟,武当山道观等更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

4、迁都北京好像是蛮有眼光的,但是其实假如明朝亡国后不是清朝从北方来的,会不会还是定都北京?李自成的行为就证明一点,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如果李自成的大顺朝胜利成功存活,北京能不能作为中国首都还真要打问号。

5、《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这个嘛,也不好说是朱棣的「功劳」。

综上所述,朱棣的所谓功业对今天中国历史发展几乎没有多少影响,站在比较正直的古人史家眼里「朱棣是一个私德败坏也违背封建社会儒家价值观的人,只不过他在位时期掌握大权,让大家不敢讲话,一旦这个暴君不在人世,历史的真相就会扒出来」朱允炆被当时许多人所同情,无论是仅仅从道德立场上出发还是了解事实真相的人,都会真心同情朱允炆这位可怜的理想破灭的青年正统皇帝。而在朱棣身后,对于朱允炆的记载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寄托了无数正义人士的哀思,表达了对于真正黑暗政治的怒骂与抗议。而朱允炆的下落踪迹也成为了史书中的「神话」,散发著无限魅力的「神话」吸引后人去探索。

古往今来,凡是有良心与具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同情朱允炆而鄙视朱棣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

成王败寇是最无耻的历史论证方法。如果朱允炆就是因为失败而应该被黑成一无是处,那明朝最后被满清彻底灭掉,是不是满清就是比明朝强多了?大清远胜于大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