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决策选择,往往源于事件利弊的主观信念,而主观信念又往往随著历史经验与当下现实而不断摆荡,简单讲讲分封制的历史,或可较易理解老朱的选择。

从尧、舜、禹至夏、商、周,限于当时生产力,推行「封邦建国」,而此「分封制」在周朝达到顶峰。

从春秋时期开始,「郡县制」开始萌芽,其力助地方权力层层归集中央,展现了地方控制、资源优配、战争动员等种种优势,于是在各地诸侯得到不断推广,以取代世卿世禄的采邑制度,而秦朝则在商鞅改革之后便全面推行郡县制。

附图:周初「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时「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天子授民授土,而诸侯则应守疆、助战、纳贡、朝觐……

至秦始皇一统六国,鉴于东周封建[1]而礼乐崩坏、诸侯混战、天子式微,秦国全面郡县而强化集权、保障赋税、助秦一统,于是,大秦帝国立郡设县废弃分封[2]。PS:基于「国家安定皇权永固」的目标,李斯和始皇对于「分封」与「郡县」两种制度,能够助推目标的「主观信念」在此消彼长,也就是说看衰「分封」而看好「郡县」,认为后者有更大的概率拱卫目标。

至项羽引领各路义军扫灭暴秦,鉴于上千年的「分封制」于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特别作为贵族后嗣的项羽更是遗风醇厚,作为刀尖舔血的战将功臣自是馋涎欲垂,而十几年的「全面郡县」为暴政作伥而亮点靡靡,于是,项羽重拾古制而大封十八路诸侯(很多迫不得已的也包括很多心甘情愿的),而西楚境内依旧沿用源远流长的「郡县制」,形成「天下分封而诸国郡县」的「郡国并行制」。

附图:项羽欲「霸天下而臣诸侯」

至流氓刘邦阴死贵族项羽,以其为首的「布衣将相[3]」承秦之制,不过,鉴于秦末动乱无藩勤王、偏远地区郡县难制,而且刘邦以「裂土封侯共享天下」为期权承诺,从而成功激励各方枭雄群殴项羽,于是,刘邦并未沿用秦朝全面郡县制,而采用天下「郡县+分封」的「郡国并行制」,并且,将大批富庶之地纳于中央集权的郡县之中,而封建诸侯则多授予偏远之地且多有节制[4]。但是,战国硝烟楚汉兵戈,依旧让曾经的异姓王刘邦心有余悸,而且出身布衣的他四顾无依心神难安,于是便又不断剪灭异姓王而代以同姓王[5],意求「封建皇族,以藩屏汉」……但开国不到50年,同姓王蜂拥反叛酿成「七国之乱」,于是高祖脸疼(被打脸)景帝心惊,其后,「痛的领悟」终让景帝、武帝矢志削藩,「弱藩政策」遂成主流而流及东汉、曹魏……

附图:汉初异姓王,多为不得已的分封

至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而称帝改元,鉴于汉末以来,「弱藩政策」令权臣贼子失去皇族藩王威慑节制,致使董卓乱政专横跋扈,曹操掌权明火执仗,曹丕篡汉无所顾忌,三马食槽安之若素,司马代曹探囊取物……于是,晋武帝司马炎恢复郡国并行制,封建二十七路同姓王以藩卫皇室……但开国不到25年,同姓王蜂拥而起酿成「八王之乱」,从此西晋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各路蛮族开始在西晋尸体上纵情狂欢(五胡乱华)……

血鉴殷殷之下,其后诸朝基本以「食邑王侯[6]」取代「封建王侯」,以免再遭「七国之乱」、「八王之祸」……

及至放牛娃朱重八君临天下,鉴于汉晋分封惨剧、唐代藩镇割据,又鉴于宋代强干弱枝备受外侮,且个人出身寒微四顾惶惶,于是,分封皇子拱卫皇权(二十几个子侄全部封王就藩),但皇子藩王有兵权无治权(此兵权也被压缩为战时兵权),不过,及其尸骨未寒,燕王朱棣便发动「靖难之变」……PS:或许,朱元璋曾设想过,即使藩王叛乱,皇权尚可不离朱家,一旦异姓谋反,朱家或许一朝团灭。

及至小小满洲以蛇吞象问鼎中国,兼赖「扶植汉奸以汉制汉」,不过,平定中国镇守南方的汉奸藩王渐渐尾大难掉[7],而深知藩王割据遗患无穷的清廷,即使皇族亲王亦羁留在京横遭监视,拥兵自重的异族藩王自然更是眼钉肉刺,于是,「平定三藩」成就了康熙大帝的第一大武功。

……

  1. 今天,我们往往以「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概念,指代地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之间的社会形态。不过,「封建」的原意本为「封爵建国」,即授爵曰「封」,分土曰」建」,两者合称为「封建制」,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分封制」。这种将本义明确的名词直接指代并不相关的事物,不负责任且极易误导,一如「龙」在英文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dragon」的英文本义是指凶残的有翼巨兽、恶魔、悍妇等,所以当我们傲娇地以「龙的传人」自称时,英文听者自然一脸惊悚错愕…… ↑
  2. 史记《秦始皇本纪》:绾等曰:「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盛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
  3. 刘邦一伙出身微贱:樊哙本是杀狗屠夫,灌婴本是丝绸小贩,夏侯婴本是驾车马夫,周勃曾以编席为生, 萧何、曹参出身小城县吏,所以汉初功臣宴会,席间往往酗酒争功、刀剑乱舞、狂呼乱叫、污言秽语……所以叔孙通与他的众多弟子便走上历史。 ↑
  4. 于项羽时期,封建诸国仅是松散联盟,刘邦时期,封建诸国常受中央干涉,比如有些诸侯国的国相便由中央任命。 ↑
  5. 楚汉之际刘邦承认和分封了六个诸侯王:韩王韩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称帝之后又封长沙王吴芮。鉴于对诸多异姓诸侯王心怀不安,刘邦又大封同姓诸侯王与异姓诸侯王犬牙相制,并且不断剪灭异姓王而代之以同姓王,并与大臣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
  6. 食邑之封:封爵而享有经济特权(封地内的百姓租税归于封主),但并无治权与兵权。 ↑
  7. 清初「汉奸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PS:南明李定国干掉了另一功勋汉奸孔有德导致三缺一。 ↑


是一种容错机制,中央皇权衰弱,地方的藩王可以背书,权臣再牛逼也不敢雪司马师司马昭,否则所有藩王都会清君侧;

而且,出现朱允文这个挫比,有实力的藩王造反成功,会是一代雄主,反正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子孙。

明末就是崇祯这货不懂得用自家人,改朝换代异族入侵大臣士大夫可以改换门厅。皇亲宗室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他们才会保住大明江山。好不容易出个唐王朱聿键,自己领兵帮你,你还废了他。这个朱聿键保底也能做个刘备,说不定还能是刘秀。自己封几个有实权的藩王,给他们一万左右的兵力,自己搞定后勤,互相制衡,地方上有人给你撑腰,朝堂上你说话才有人听。


实际上如果注意下中国历史,中国一直在集权和分封之间左右横跳。

大统一王朝或多或少的都实行了分封制,或者说准分封制(虽然没封王,但地方长官确实是军政大权一把抓那种)

秦不谈,毕竟是分裂完成统一

汉:七国之乱

晋:八王之乱

隋:各柱国

唐:节度使

元了解不多不说

明:靖难之役

清:三藩之乱

所以明朝开始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并不奇怪,因为分封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减轻中央统治的成本和压力,当然劣势就是中央衰弱后毕竟要面对血光之灾。

朱元璋本人是一个极其护犊子的皇帝,而且他对明朝的政治基础架构上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比如军户制、户籍制等等,那么给自己的儿子大封诸王,希望他们能永远拱卫中央也就不奇怪了


从社会最底层一路组队打拚,最后当上皇帝,你是信任统兵的朋友还是亲生的儿子?


分封制可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政治制度了。其诞生时间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分封制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但也有人说分封制诞生于虞夏时期。虽然分封制诞生的起源时间尚未可知,但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了解到,商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分封诸侯了,当时出现的爵位有侯和伯。比如后来灭商的周武王姬发,其家族就是商朝时期的侯爵,西伯侯。从此之后,分封制后就一直有载于史料之中。

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朝之后,秦始皇有感于之前历朝历代分封制度所存在的弊病。他认为分封制就是国家动乱的根本。就好比周朝一样,中央分封诸侯,但后来诸侯势力强大后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最终诸侯分割了原本周朝的疆土,形成了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秦始皇决定废除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度来借此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不得不说这种做法相当具有魄力。毕竟一直以来统治者都是寄希望于族人和功臣共天下,没有秦始皇这么大胸怀气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体系。但秦始皇毕竟死的太早,而秦朝存在的也太过于短暂,因此分封制一度要被废除。刘邦建立汉朝后,他有心遵循秦始皇的做法,实行分封制度。但刘邦最终也不能免俗,他没有秦始皇的大胸怀大气魄,他也不敢想像去面对汹涌而来的压力。因此刘邦折中了一下,把分封制和郡县制共同施行。由此诞生了之后上千年的施行的一套国家政治体系。

朱元璋也并非单纯的实行分封制。他也是同样的以分封和郡县制并存,当然了,明朝时期郡县制虽然已经改了明朝,但本质上还是那一套。朱元璋之所以还会实行分封制,一方面就是沿用了刘邦之后双制度并存的模式。另一方面,这也和人性有关。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那么他的亲戚朋友自然也得跟著沾光。从朱元璋本身来讲,自家人用著总比外人放心。而且自己的孩子毕竟生在皇家,该有的荣耀、权利、地位是不能少的。因此分封制也就势必要执行。但这里要说明一点,明朝时期的分封制和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完全不同,诸侯王的权利被压缩到了极致。虽然明朝诸侯王同样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但权利远远没有商周时期诸侯王那么大。

朱元璋本身也是一个俗人。他也不能免俗。而且朱元璋的思想实际上也非常的封建。他认为自己老朱家坐天下了,那老朱家就要享受全天下人的供养。所以分封这个很正常。毕竟朱元璋亲口说过,「朱氏子弟,天下人共养之」。这种思想就是典型的封建统治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怎么可能不实行分封。毕竟分封制度才是封建统治最基础的精髓。而且危机感爆棚的朱元璋,也需要宗室子弟帮中央拱卫京师重地。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布衣起兵,皇权先天不足,不得不大封天下以安抚功臣,相对应的又大封皇族对抗功臣。

朱棣夺权后忧心靖难之役重演,于是降低了军政,提升了经济待遇


看门

因为朱元璋从小苦命,他就是不想儿孙和他一样吃苦,所以他不厌其烦的做出一套完整的皇族爵位制度,保证N代以后的后代都有爵位有俸禄吃(他是没想到老朱家有多能生,到后来有的旁系老朱因为朝廷养不起饿死在家里),而且老子自然信得过自己的种,北边蒙古试图卷土重来?好!我把我几个最能打的儿子都封王到北边去打蒙古!

而且这分封体系有个好处就是哪怕中央的皇帝不干人事,天怒人怨,反贼四起,你觉得是有根据地有军队的老朱家封王有机会做大?还是一群走到哪里抢到哪里的反贼能坐天下?李自成的失败说明没有牢固根据地的造反集团是难成大气候的,而几个实权朱姓王爷,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给亲自己老朱家留的东山再起的资本,等到天下大乱,只要还有靠谱的王爷,天下大几率还是姓朱。

可惜一开始选好的坐镇中央的太子朱标死的早,朱元璋又老了心爱孙儿,把皇帝传给了孙儿。这崽子自然是镇不住一帮战阵里摸打滚爬出来的叔叔的,朱元璋也问过孙儿「如果你叔叔造反抢皇位,你打算怎么办」。孙儿回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好话说尽还是要反,就只能打了」爷爷长叹一声「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朱元璋心疼孙儿不假,可王爷们也都是陪著自己吃苦,看著一点一点长大的亲儿子!

等爷爷一死,孙儿想到兵强马壮的叔叔们就怕,怎么办?和爷爷留下的顾命大臣一合计,削藩!往死里削藩!之后孙儿一通操作猛如虎,结局就是四叔朱棣打到南京,自己一辈子只能潜逃在外,惶惶不可终日。

而朱棣靠造反成了皇帝,自然不会再封实权王爷有朝一日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造自己的反,所以——明初的实权分封体制完蛋大吉,之后朝廷中央把分封地方的老朱家真的当猪养,最终养出来一群脑满肠肥的废物


为了皇帝都姓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