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決策選擇,往往源於事件利弊的主觀信念,而主觀信念又往往隨著歷史經驗與當下現實而不斷擺盪,簡單講講分封制的歷史,或可較易理解老朱的選擇。

從堯、舜、禹至夏、商、周,限於當時生產力,推行「封邦建國」,而此「分封制」在周朝達到頂峯。

從春秋時期開始,「郡縣制」開始萌芽,其力助地方權力層層歸集中央,展現了地方控制、資源優配、戰爭動員等種種優勢,於是在各地諸侯得到不斷推廣,以取代世卿世祿的采邑制度,而秦朝則在商鞅改革之後便全面推行郡縣制。

附圖:周初「封邦建國、以藩屏周」,時「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天子授民授土,而諸侯則應守疆、助戰、納貢、朝覲……

至秦始皇一統六國,鑒於東周封建[1]而禮樂崩壞、諸侯混戰、天子式微,秦國全面郡縣而強化集權、保障賦稅、助秦一統,於是,大秦帝國立郡設縣廢棄分封[2]。PS:基於「國家安定皇權永固」的目標,李斯和始皇對於「分封」與「郡縣」兩種制度,能夠助推目標的「主觀信念」在此消彼長,也就是說看衰「分封」而看好「郡縣」,認為後者有更大的概率拱衛目標。

至項羽引領各路義軍掃滅暴秦,鑒於上千年的「分封制」於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特別作為貴族後嗣的項羽更是遺風醇厚,作為刀尖舔血的戰將功臣自是饞涎欲垂,而十幾年的「全面郡縣」為暴政作倀而亮點靡靡,於是,項羽重拾古制而大封十八路諸侯(很多迫不得已的也包括很多心甘情願的),而西楚境內依舊沿用源遠流長的「郡縣制」,形成「天下分封而諸國郡縣」的「郡國並行制」。

附圖:項羽欲「霸天下而臣諸侯」

至流氓劉邦陰死貴族項羽,以其為首的「布衣將相[3]」承秦之制,不過,鑒於秦末動亂無藩勤王、偏遠地區郡縣難制,而且劉邦以「裂土封侯共享天下」為期權承諾,從而成功激勵各方梟雄羣毆項羽,於是,劉邦並未沿用秦朝全面郡縣制,而採用天下「郡縣+分封」的「郡國並行制」,並且,將大批富庶之地納於中央集權的郡縣之中,而封建諸侯則多授予偏遠之地且多有節制[4]。但是,戰國硝煙楚漢兵戈,依舊讓曾經的異姓王劉邦心有餘悸,而且出身布衣的他四顧無依心神難安,於是便又不斷剪滅異姓王而代以同姓王[5],意求「封建皇族,以藩屏漢」……但開國不到50年,同姓王蜂擁反叛釀成「七國之亂」,於是高祖臉疼(被打臉)景帝心驚,其後,「痛的領悟」終讓景帝、武帝矢志削藩,「弱藩政策」遂成主流而流及東漢、曹魏……

附圖:漢初異姓王,多為不得已的分封

至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退位而稱帝改元,鑒於漢末以來,「弱藩政策」令權臣賊子失去皇族藩王威懾節制,致使董卓亂政專橫跋扈,曹操掌權明火執仗,曹丕篡漢無所顧忌,三馬食槽安之若素,司馬代曹探囊取物……於是,晉武帝司馬炎恢復郡國並行制,封建二十七路同姓王以藩衛皇室……但開國不到25年,同姓王蜂擁而起釀成「八王之亂」,從此西晉遍體鱗傷氣息奄奄,各路蠻族開始在西晉屍體上縱情狂歡(五胡亂華)……

血鑒殷殷之下,其後諸朝基本以「食邑王侯[6]」取代「封建王侯」,以免再遭「七國之亂」、「八王之禍」……

及至放牛娃朱重八君臨天下,鑒於漢晉分封慘劇、唐代藩鎮割據,又鑒於宋代強幹弱枝備受外侮,且個人出身寒微四顧惶惶,於是,分封皇子拱衛皇權(二十幾個子侄全部封王就藩),但皇子藩王有兵權無治權(此兵權也被壓縮為戰時兵權),不過,及其屍骨未寒,燕王朱棣便發動「靖難之變」……PS:或許,朱元璋曾設想過,即使藩王叛亂,皇權尚可不離朱家,一旦異姓謀反,朱家或許一朝團滅。

及至小小滿洲以蛇吞象問鼎中國,兼賴「扶植漢奸以漢制漢」,不過,平定中國鎮守南方的漢奸藩王漸漸尾大難掉[7],而深知藩王割據遺患無窮的清廷,即使皇族親王亦羈留在京橫遭監視,擁兵自重的異族藩王自然更是眼釘肉刺,於是,「平定三藩」成就了康熙大帝的第一大武功。

……

  1. 今天,我們往往以「封建社會」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概念,指代地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的社會形態,是介於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之間的社會形態。不過,「封建」的原意本為「封爵建國」,即授爵曰「封」,分土曰」建」,兩者合稱為「封建制」,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分封制」。這種將本義明確的名詞直接指代並不相關的事物,不負責任且極易誤導,一如「龍」在英文中往往被翻譯成「dragon」,而「dragon」的英文本義是指兇殘的有翼巨獸、惡魔、悍婦等,所以當我們傲嬌地以「龍的傳人」自稱時,英文聽者自然一臉驚悚錯愕…… ↑
  2. 史記《秦始皇本紀》:綰等曰:「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盛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雔,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
  3. 劉邦一夥出身微賤:樊噲本是殺狗屠夫,灌嬰本是絲綢小販,夏侯嬰本是駕車馬夫,周勃曾以編席為生, 蕭何、曹參出身小城縣吏,所以漢初功臣宴會,席間往往酗酒爭功、刀劍亂舞、狂呼亂叫、污言穢語……所以叔孫通與他的眾多弟子便走上歷史。 ↑
  4. 於項羽時期,封建諸國僅是鬆散聯盟,劉邦時期,封建諸國常受中央干涉,比如有些諸侯國的國相便由中央任命。 ↑
  5. 楚漢之際劉邦承認和分封了六個諸侯王:韓王韓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稱帝之後又封長沙王吳芮。鑒於對諸多異姓諸侯王心懷不安,劉邦又大封同姓諸侯王與異姓諸侯王犬牙相制,並且不斷剪滅異姓王而代之以同姓王,並與大臣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
  6. 食邑之封:封爵而享有經濟特權(封地內的百姓租稅歸於封主),但並無治權與兵權。 ↑
  7. 清初「漢奸三藩」: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PS:南明李定國幹掉了另一功勛漢奸孔有德導致三缺一。 ↑


是一種容錯機制,中央皇權衰弱,地方的藩王可以背書,權臣再牛逼也不敢雪司馬師司馬昭,否則所有藩王都會清君側;

而且,出現朱允文這個挫比,有實力的藩王造反成功,會是一代雄主,反正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子孫。

明末就是崇禎這貨不懂得用自家人,改朝換代異族入侵大臣士大夫可以改換門廳。皇親宗室只有死路一條,只有他們才會保住大明江山。好不容易出個唐王朱聿鍵,自己領兵幫你,你還廢了他。這個朱聿鍵保底也能做個劉備,說不定還能是劉秀。自己封幾個有實權的藩王,給他們一萬左右的兵力,自己搞定後勤,互相制衡,地方上有人給你撐腰,朝堂上你說話纔有人聽。


實際上如果注意下中國歷史,中國一直在集權和分封之間左右橫跳。

大統一王朝或多或少的都實行了分封制,或者說準分封制(雖然沒封王,但地方長官確實是軍政大權一把抓那種)

秦不談,畢竟是分裂完成統一

漢:七國之亂

晉:八王之亂

隋:各柱國

唐:節度使

元瞭解不多不說

明:靖難之役

清:三藩之亂

所以明朝開始的時候實行分封制並不奇怪,因為分封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減輕中央統治的成本和壓力,當然劣勢就是中央衰弱後畢竟要面對血光之災。

朱元璋本人是一個極其護犢子的皇帝,而且他對明朝的政治基礎架構上有很多理想主義色彩:比如軍戶制、戶籍制等等,那麼給自己的兒子大封諸王,希望他們能永遠拱衛中央也就不奇怪了


從社會最底層一路組隊打拚,最後當上皇帝,你是信任統兵的朋友還是親生的兒子?


分封制可以算是中國最古老的政治制度了。其誕生時間一直都沒有一個定論。有人說分封制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但也有人說分封制誕生於虞夏時期。雖然分封制誕生的起源時間尚未可知,但我們從歷史上也可以瞭解到,商朝時期就已經開始分封諸侯了,當時出現的爵位有侯和伯。比如後來滅商的周武王姬發,其家族就是商朝時期的侯爵,西伯侯。從此之後,分封制後就一直有載於史料之中。

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朝之後,秦始皇有感於之前歷朝歷代分封制度所存在的弊病。他認為分封制就是國家動亂的根本。就好比周朝一樣,中央分封諸侯,但後來諸侯勢力強大後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終諸侯分割了原本週朝的疆土,形成了之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秦始皇決定廢除分封制,改為實行郡縣制度來藉此加強中央集權。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不得不說這種做法相當具有魄力。畢竟一直以來統治者都是寄希望於族人和功臣共天下,沒有秦始皇這麼大胸懷氣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體系。但秦始皇畢竟死的太早,而秦朝存在的也太過於短暫,因此分封制一度要被廢除。劉邦建立漢朝後,他有心遵循秦始皇的做法,實行分封制度。但劉邦最終也不能免俗,他沒有秦始皇的大胸懷大氣魄,他也不敢想像去面對洶湧而來的壓力。因此劉邦折中了一下,把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同施行。由此誕生了之後上千年的施行的一套國家政治體系。

朱元璋也並非單純的實行分封制。他也是同樣的以分封和郡縣制並存,當然了,明朝時期郡縣制雖然已經改了明朝,但本質上還是那一套。朱元璋之所以還會實行分封制,一方面就是沿用了劉邦之後雙制度並存的模式。另一方面,這也和人性有關。俗話說的好,一人得道雞犬昇天。朱元璋當上皇帝後,那麼他的親戚朋友自然也得跟著沾光。從朱元璋本身來講,自家人用著總比外人放心。而且自己的孩子畢竟生在皇家,該有的榮耀、權利、地位是不能少的。因此分封制也就勢必要執行。但這裡要說明一點,明朝時期的分封制和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度完全不同,諸侯王的權利被壓縮到了極致。雖然明朝諸侯王同樣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但權利遠遠沒有商周時期諸侯王那麼大。

朱元璋本身也是一個俗人。他也不能免俗。而且朱元璋的思想實際上也非常的封建。他認為自己老朱家坐天下了,那老朱家就要享受全天下人的供養。所以分封這個很正常。畢竟朱元璋親口說過,「朱氏子弟,天下人共養之」。這種思想就是典型的封建統治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怎麼可能不實行分封。畢竟分封制度纔是封建統治最基礎的精髓。而且危機感爆棚的朱元璋,也需要宗室子弟幫中央拱衛京師重地。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是布衣起兵,皇權先天不足,不得不大封天下以安撫功臣,相對應的又大封皇族對抗功臣。

朱棣奪權後憂心靖難之役重演,於是降低了軍政,提升了經濟待遇


看門

因為朱元璋從小苦命,他就是不想兒孫和他一樣喫苦,所以他不厭其煩的做出一套完整的皇族爵位制度,保證N代以後的後代都有爵位有俸祿喫(他是沒想到老朱家有多能生,到後來有的旁系老朱因為朝廷養不起餓死在家裡),而且老子自然信得過自己的種,北邊蒙古試圖捲土重來?好!我把我幾個最能打的兒子都封王到北邊去打蒙古!

而且這分封體繫有個好處就是哪怕中央的皇帝不幹人事,天怒人怨,反賊四起,你覺得是有根據地有軍隊的老朱家封王有機會做大?還是一羣走到哪裡搶到哪裡的反賊能坐天下?李自成的失敗說明沒有牢固根據地的造反集團是難成大氣候的,而幾個實權朱姓王爺,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給親自己老朱家留的東山再起的資本,等到天下大亂,只要還有靠譜的王爺,天下大幾率還是姓朱。

可惜一開始選好的坐鎮中央的太子朱標死的早,朱元璋又老了心愛孫兒,把皇帝傳給了孫兒。這崽子自然是鎮不住一幫戰陣裏摸打滾爬出來的叔叔的,朱元璋也問過孫兒「如果你叔叔造反搶皇位,你打算怎麼辦」。孫兒回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果好話說盡還是要反,就只能打了」爺爺長嘆一聲「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朱元璋心疼孫兒不假,可王爺們也都是陪著自己喫苦,看著一點一點長大的親兒子!

等爺爺一死,孫兒想到兵強馬壯的叔叔們就怕,怎麼辦?和爺爺留下的顧命大臣一合計,削藩!往死裏削藩!之後孫兒一通操作猛如虎,結局就是四叔朱棣打到南京,自己一輩子只能潛逃在外,惶惶不可終日。

而朱棣靠造反成了皇帝,自然不會再封實權王爺有朝一日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造自己的反,所以——明初的實權分封體制完蛋大吉,之後朝廷中央把分封地方的老朱家真的當豬養,最終養出來一羣腦滿腸肥的廢物


為了皇帝都姓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