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明史看到這段,為建文帝的蠢痛心疾首,感覺自己心裡上是站在建文帝一邊的,想看看大家的想法


建文帝的那已經不能稱為削藩了,應該叫廢蕃了。沒錯,中國古代是家天下,卻不是建文帝一個人或他自己一家的天下。這些叔叔們建文帝處理起來手段過於毒辣,根本不給出路嘛。即使現在下崗分流也是要給出路的,就這樣抓起來流放廢為庶人。他們為藩王是朱元璋的安排,現在就因為老朱的安排就因為是建文帝的叔叔反而倒黴了,連普通人都不如,朱元璋兒子身份反而成為他們的原罪了。到朱棣這裡已經五王完蛋了,朱棣再不起來就是他傻了。現在很多人說朱棣奪位是處心積慮,我看純粹是被逼反的。在朱棣這個地位上起兵是風險很大收益有限的事,沒到那個份誰放棄親王的優渥生活冒身家性命一搏啊,畢竟統一王朝之前藩王對抗中央從來就沒有成功過。


當然是朱棣了

人類天生同情弱者,但是也天生厭惡沙雕

除了別有用心的人,沒有人會在知道對方沙雕之後還支持他


說實話,我可憐朱允文,但我更傾向於朱棣。

朱允文說實話,就像一個理論成績優渥但又心思急躁的學生第一次進實驗室一樣,把他和他爺爺朱八八說的那套完全拋在腦後,上去就是一套王八拳啊。幾個叔叔要麼流放,要麼貶為庶人,要麼直接逼到自殺......相較之於前朝的削蕃(比如漢朝推恩令),這哪裡是削蕃啊,這是要命啊,朱八八要是知道自己孫子這麼折騰,怕是會直接氣活過來。可以說,朱允文這麼幹,就是再出個「八王之亂」組隊造反我都不奇怪,就只折騰出個朱棣,已經算得上是古代「忠君」教育搞得好了。

再來說朱棣,朱標在的時候還沒什麼小心思,但朱允文上來後,朱老四心裡不服氣這個毛頭小子是肯定的,肯定覺得自己老爹年紀大了腦子不清醒了,但發牢騷歸發牢騷,這個時候的朱老四還是不願意造反的,他想當皇帝,但也不可能在老婆孩子熱炕頭小日子過的美美的情況下,閑的蛋疼去造反。

但是,在朱允文削蕃後,一切都變了。朱允文的行為清晰都透露出一個目的:你們全得狗帶。在這種情況下,反是死,不反也是死,朱老四又是軍旅出身,本身又對皇位有渴望,不反了纔是怪事。

總之一句: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朱重八屍骨未寒就逼死自己毫無反意的親叔叔,這叫仁義?仁慈?

漢朝削蕃好歹逗留餘地,不會置於死地,建文呢?不是逼死就是直接廢掉

站在皇室角度,這有的選?誰當皇帝也比建文強。。

站在武官角度,建文瘋狂地一刀切的抑武,人宋朝好歹也是慢慢來的,建文帝這波簡直騷氣,不知道逼了多少人跟朱棣一條線

站在普通文官角度,建文也不是搞笑,建文帝所謂的重文仁慈,實際是偏聽則暗,各部大員,各路御史在削蕃的時候提了多少合理建議,建文卻一概無視,只聽齊黃方几人。。

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殘暴的「仁慈,仁義」,開倒車的復古,實在偏向不下去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剛上臺就把長輩往死裏整,真的大丈夫?


第二代就削北方的藩王,怕不是要變成北宋


說實話朱棣不管後來怎麼神文聖武,他就是反賊。朱允炆不管怎麼作死,至少他就是朱元璋認可的繼承人。如果你不知道朱棣後來贏了而且成了一代有為之君,那你肯定會傾向正牌朝廷。


我只能說,朱棣一直是明朝裡面我最喜歡的皇帝。

所以我不同情建文。成王敗寇,輸了就是輸了。當時中央的軍事實力絕對是強於地方的,就算朱棣再強,建文也不應該輸得那麼慘。我認為建文裡面仁慈友愛,但最終魄力不夠,安撫得了百姓,卻不一定安定得了邊疆。再說明朝初期局勢還不穩,建文不能算垃圾,但是確實不太適合在那個時候當一把手。

而且我很喜歡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等等這樣的成就,我認為朱棣確實是歷史上少有能幹那麼多事兒的帝王。


畢竟名義上允文是正統

四叔名義上是反賊

再加上允文輸了題主這是對弱者的同情油然而生吧

皇長孫和老四之間當政最大的區別就是

老四是馬背上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天天和重八手底下的猛將呆在一起諸如常遇春等人而長孫殿下天天學的是四書五經是文治且重八兄弟必然也很清楚長孫和老四的區別長孫上位就敢削番也是魄力不小

真拿出來倆人,一家輪流二十年坐江山

長孫未必比朱老四差朱老四永樂盛世一多半是重八兄弟的基礎重八兄弟操勞一輩子防了一輩子武將篡位沒想到最終還是後院起火不知道重八兄弟泉下有靈看見靖難之役會有什麼感想說不定會氣的跳起來捶老四的頭


我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看到朱棣登基以後大明的昌盛,我當然在朱棣那邊。


當然是我家大明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永樂大帝千古一帝棣棣啦!

棣棣麼麼噠??太宗麼麼噠??

朱允炆只能是明二世


來了來了!你們期盼的賀某人來了!

呀,這位小玉帛同學,或者應該叫你理想8呢?

你跟那位黛之畫醬應該很清楚,你原來叫啥名,畢竟這位黛之畫醬從你叫理想8開始就關注你了的。

@黛之畫醬 可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喲

理想8先生你改個名字卻連個人主頁的封面圖都不換

蒙誰呢 @小玉帛

然後這位 @超級PG嘲鶇 同學,之前在我的評論區做過妖,結果我懟了他幾句後沒了下文,看來自我宣佈勝利確實太過容易,我實在是受寵若驚。

小玉帛同學,你造啥謠不好非要說我支持割讓釣魚島,是不是失心瘋了,你曾經翻閱我的回答截圖並惡意中傷我被狗咬腦子不正常,這個時候造謠我支持割讓釣魚島....

還有這種玩法?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太喜歡夾槍帶棒的暗諷。

我也從來不去舉報被我掛過的人(特別是被我掛過很多次的),告老師的小孩子把戲,實在沒必要,而且這位小玉帛說我在這個回答中

明朝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莫名其妙的罵他,說真的,你們去評論區看看,我是真的找不出我罵他的依據,腦補能力這麼強悍的嗎?

知乎是一個優秀的平臺,有很多優秀的人,所以有些人我實在沒空搭理(除非你自己找上門)

不要想多了,純粹的口嗨沒意思,我喜歡掛人,用那位黛之畫醬的話來說我是一個職業槓精。

說的太對了,我就喜歡掛(槓)這種不怎麼職業的睿智,特別是喜歡胡亂造謠還給自己加戲的那種。

我說那麼多可不只是自證清白,不說點跟題目有關的東西那可是容易被摺疊的呢

讓我們看看小玉帛同學憋壞的這幾天到底看了些什麼黑明祕籍。

「第一,《明史》編纂的作者是什麼人?清朝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封建史家。

封建社會裡最高的政治正確和道德要求是什麼?忠 孝 節 義」

這可說的太對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第一點:

就是,君要臣死你不得不死這個道理你知道不?什麼?皇帝逼死你的異母兄弟全家還謚號為「戾」?那是你的合法皇帝好不好!

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謚曰戾。王無子,封除——《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什麼?皇帝把你的同母兄弟廢為庶人並關起來喫牢飯?

那是你的合法皇帝好不好!人家沒把你兄弟剁碎了餵狗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好不好!你還想幹嘛?你是要不忠?

「建文初,有告變者。召至京,廢為庶人,與周王同禁錮。」——《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什麼?皇帝把你的兄弟逼死流放廢為庶人還要對你下手?

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那可是你的合法皇帝好不好!你是不是要不忠?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明史·本紀第四 恭閔帝

說的太好了,朱棣不忠啊,你看,他推翻了他的合法皇帝朱允炆啊!

什麼?你說他是求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不知道嗎?

你們這些給朱棣洗地的人!通通都是不忠!

我還有鐵證支持小玉帛題主的觀點!

「此講官一偏之說。宜言景帝為太子時,常投博局殺吳王世子,以激其怨,及為帝,又聽晁錯之說,輕意黜削諸侯土地,七國之變,實由於此。若為諸子講此,則當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撫百姓,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

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以盡君臣之義。——《太祖實錄》

你看看,朱棣不知道輔佐王事(乖乖去死),不遵守皇考的意願,這不只是不忠,還是不孝了!

你看看,這是多麼混賬啊

什麼?你說皇帝沒有「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什麼是「忠」你不明白嗎?朱棣為什麼不束手就擒?明明是朱棣有錯在先!

第二點:

就是,攻打安南,多麼混賬啊。為了遷都大興土木,你去守國門幹嘛呢?乖乖在南京當你的富二代不好嗎?最最最混賬的是你居然讓內臣監軍!朱棣你個閹黨!你這是孝順兒子?

人家朱允炆纔是孝順孫子好不好!人家秉承「祖訓」削藩,跟黃子澄齊泰這些「治國能臣」混在一起,把閹人逼得給朱棣送情報,什麼是大明第一孝道模範啊!(戰術後仰)

開疆拓土算什麼?你選賢舉能算什麼?你守國門算什麼?

嘿!你就是不孝,怎麼著?

人家《皇明祖訓》寫的清清楚楚: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胡戎與我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講備之

你看看,雖然太祖實際的意思是不要無故興兵,貪一時戰功,集中精力對付蒙元,但是隻要他沒有明確的指出你可以開疆拓土隨機應變,你就是有天大的功勞,你都是不孝!

第三點:

就是,皇上奪你的軍權,收回北平的控制權,監視你的王府那是為了你的安全考慮,你可不能辜負了皇上的苦心:

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雖然你把兩個兒子交出去作人質,雖然你裝瘋賣傻,但你決定是包藏禍心,肯定是為了奪皇位才設了這麼大的一個局,不然為什麼坐皇位的是你?為什麼朱允炆在動手前又把你兩個兒子放了回去?

肯定是你朱棣的陰謀!

嘿嘿,讓我抓住痛腳了吧?

第四點:

就是,你看看「成祖以為類己」,這就是赤裸裸忽悠兒子為自己作戰!你看看唐朝的李恪「吳王恪英果類我」,人家李恪還不是……算了當我沒說,反正「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就是紅果果的暗示沒跑了!不準狡辯!

這個說的太對了,這些都是改過的!一個字都不能信,不能相信表面內容啊,你們要開動你們的大腦,進行推(腦)導(補),才能找尋真相。

嗯,一定是這樣(認真臉)

當然,《明史》是沒有被朱棣改過的,所以真相隱藏在於明史中!

雖然《太宗文皇帝實錄》是被改過的,但是也會「無意中」暴露真相,你看湘王畏罪自殺就是有問題!雖然《明史》加了一句「無以自明」,但是隻要有人告發你,就算是沒有證據,那就是鐵證如山!你燕王雖然沒有人告發,但是你實力更強,就算是你把兩個兒子送給皇帝當人質並且乖乖交出軍權,你肯定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我還能怎麼說 ?

精彩!

看看人家小玉帛的姿勢水平多高,一眼就拆穿了朱棣的伎倆,「在朱棣默許的情況下」一本《靖難功臣錄》(不是《奉天靖難功臣錄》倒是有一本《奉天靖難記》這裡我實在沒法順著說下去)出世了,四庫全書總錄提要言:

不著撰人名氏。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此書,而闕其卷數。此本為明嘉靖中魯藩宗人當氵眄編入《明朝典故》者。只此一卷,未知為完書否也。所載姚廣孝、李友直、譚淵、朱能、張玉、武勝、顧成、李彬、孫巖、陳珪、劉中孚、徐

忠、薛錄、陳賢、陳瑄、吳中、金忠、徐增壽凡十八人。後又附以封爵名數凡三十四人。敘述簡略,不足以資考證也。」

雖然這是什麼人寫的書我們不知道,史料的可信度我們不知道,但是這就是曝光了朱棣的野心,這個史料有多珍貴你們知不知道,他清楚的記錄了朱棣和姚廣孝在靖難前的私密對話,還是靖難前那種傳出去會殺頭,靖難後傳出去會讓朱棣限於不義的對話,不管他是不是文人腦補的,你信他就對了!

寫到這我實在是編不下去,腦補還是要有個限度,這裡還有四庫總目提要對《奉天靖難記》的評語:

「不著撰人名氏。紀明成祖初起至即位事。蓋永樂初年人所作。其於懿文太子及惠帝,皆誣以罪惡,極其醜詆。於王師皆斥為賊。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稱其語多誣偽殊不可信。按建文元年十一月,成祖戰勝白溝河,上惠帝書,並移檄天下,軍中倉卒,語多可笑。姜氏《祕史》所載,最得其真。是書於《上惠帝書》頗有刪潤,而《移檄》則置之不錄。則其文飾概可見矣。」

所以腦補還是要有個限度

我還是正常一點,順著你的思路走下去可能就回不來了,跟臭棋簍子下棋是會越下越臭的。

關於《奉天靖難記》成書的時間,其實學界已有相關考證了,王崇武先生在為《奉天靖難記》做注時提到:

《奉天靖難記》為記載燕王爭位之官書,書中稱成祖為「今上」,其寫撰自在永樂間; 又稱仁宗為「太子」、郡王高煦高燧為漢王趙王,而凡與《太祖實錄》 相同之記事,兩相參校,知較《實錄》為早。然則此書之纂成時代,最早不能逾永樂二年四月立太子封諸王之前,最晚亦不能在十六年五月《太祖實錄》寫成以後,要為記靖難史事之較早者也。

至於是否是官書?王崇武先生斷言此書為「官書」但是沒有確切的考證,後來秉承此說法的學者也只是從此書的立場進行推斷罷了,可是這位小玉帛想要通過這段出處不明且不符合邏輯的無根史料來說明靖難早有預謀,我勸你還是再憋一陣吧。

而且還有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姚廣孝確實對朱棣靖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時時暗示朱棣,但是以為這個就斷定朱棣早有謀反之心,還是過於天真。

你黑朱棣找《奉天靖難記》這種「醜詆失實」的史料原本沒什麼問題,但是王崇武先生的原話是什麼?「本書既醜詆失實矣,然醜詆之中仍可窺見局部真相。」 人家是怎麼發現真相的呢?人家是拿著《奉天靖難記》和《太宗實錄》比對找尋真相,在你這就只剩小說了。

其實最大的疑點小玉帛恰恰沒有說到,學界此前爭論的焦點在於「燕王入臨」事件是否代表朱棣早存反心,此事件眾說紛紜,因為此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具體地點俱不詳。

雖然可以肯定「燕王入臨」此事為真,但是其時間卻眾說紛紜,《皇明 大政紀 》 記此事於洪武三十一年六月 。《建文書法僳 》、《建文朝野彙編》等皆記此事於建文帝登基以前。《 國 榷 》亦記此事於建文帝登基之前,其時間具體為閏五月乙酉。諸家所記盡量還原事件真相,以太祖遣使召燕王還京為不實記載。諸家野史所記,皆以燕王入臨至淮安折返為事實。如此處理,事件主旨便由《奉天靖難記》所載之「燕王赴京受命」演變為諸家所記之「如京奔喪」。

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接太祖遺詔而戎兵奔喪,因建文帝遣使所阻而中途折返。其中的緣由如何?

在《「靖難」 之役, 蓄謀已久還是被迫起兵:—以「朱棣人臨中途折返」 事件為視點的考察》一文中做了較為嚴謹的論述:

「首先, 建文帝在一些文臣的輔導下,以削藩為目標,處處堤防諸王,尤其是燕王,諸多事情處理不當,引起諸王不滿。這在朱棣於建文四年在給朝廷的上書中就有體現,當時朱棣指責建文帝說:

「古今天下,自天子至於庶人, 焉有父死而不報子知者? 焉有父死而子不得奔喪者也?及踰一月,方詔親王及天下知之, 如此則我親子與庶民同也。又不知父皇梓宮何以七日而葬,不知何為如此之速也?」此上書遍諭天下, 非是燕王杜撰。據其所記可知,建文帝以尊屬擁兵,威脅其地位,開始就堤防諸。登基之初, 不知布恩諸叔,團結朝野以穩定政局,結果造成處事乖張, 激化與諸王的矛盾。此時,燕王以長叔身份進京過問,亦合情理。其次, 諸王臨邊, 捍禦朝廷, 以穩固朱氏王朝是明太祖生前對傳位太孫的具體安排。這種安排在明太祖晚年給燕王的敕書有明確體現。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乙亥,明太祖敕燕王:「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周公猶告成王曰, 詰爾戎兵, 安不忘危之道也。今雖海內無事, 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豈可不防? 朕之諸子, 汝獨才智, 克堪其任。秦、晉己薨,汝實為長,攘外安內,非汝而誰!己命楊文總北平都司、行都司等軍, 郭英總遼東都司並遼府護衛,悉聽爾節制。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託之意,其敬慎之勿怠。」通過以上記載可知,太祖本以燕王以周公為榜樣,攘外安內。燕王朱棣深受寄託,負有重責。再次, 朱棣以皇叔之尊, 對建文帝在處理明太祖葬禮的諸多不合常理之處, 以至親身份過問亦可理解。因此, 燕王戎兵奔喪, 雖有不盡全禮之處, 卻並非只耀武於建文帝。《皇明祖訓·兵衛》有規定:「 凡親王入朝,其隨侍文武官員,馬步旗軍,不拘數目。若王恐供給繁重,斟酌從行者聽。」因此,其帶兵如京, 並非不法。況當時寧王朱權總兵於大寧,勢力強大,其他諸王亦多鍵在,加之皇太孫為儲君己經日長,地位鞏固,身為藩王的朱棣不可能不知輕重,在當時就有非分之想。因此,其戎兵入京,更多是以尊屬身份過問建文帝在處理明太祖喪禮事宜的不當之處, 甚至表達對建文帝日與左班文臣謀「 削藩」之憤怒。但建文君臣對燕王處處提防,導致叔侄、君臣間嫌隙日深。由於建文帝在削藩一事,處理不當,激化了與燕王的矛盾,直接威脅著燕王的生存。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希望燕王朱棣以周公為範,竭心輔佐建文帝的設想也就破滅了

所以,你的那些三流小說家般的猜想,也就站不住腳了。

至於靖難中所謂的「貓膩」,你也不用發明歷史了,我直接貼文獻,懶得跟你廢話:

還有你拿出來黑朱棣的兀良哈南遷之事,我只能說你實在是太無知,懶得打字直接上文獻:

搞笑的是近現代學者通常認為遲至明代中葉兀良哈三衛才進入大寧。和田清就主張兀良哈三衛南下在正統十四年以後。達力扎布則認為兀良哈三衛南下始於宣德年間,正統初年住牧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

所以你的「漢奸」割地不知是哪年的黑屁,現在還扯這些有意思?

先睡覺,睡醒了收尾

睡醒了,心平氣和的總結一下。

小玉帛同學的黑屁逐字逐句的反駁是個體力活,我索性一起說。其實朱棣其人的黑料並不少,你要願意去找總還是有的,但是區別在於——你以什麼標準來衡量的。

就像某些低端黑,先設定了答案,再去湊史料腦補,便是實實在在的小孩子把戲了。誰還沒個黑料?

龍椅上坐的不是聖人,人總是要犯錯的,朱棣北征最後兩次特別是最後一次勞民傷財收效甚微,靖難之後的「黨錮」之禍也客觀上造成了人才的損失,刪改《太祖實錄》《太宗實錄》為自己靖難構建合法性,沒有廢除他爹的「人殉」制度。這些都是事實,有什麼不好說的?

但你要把土木堡的鍋扣到他的頭上還是洗洗睡吧,那些無限復讀永樂北征打殘了韃靼養肥了瓦剌的人並不知道,瓦剌真正的崛起是在宣宗朝,宣宗不知道及時調整戰略側重還就怪到永樂頭上了?你說他北征沒有什麼效果。

很多學者詬病朱棣五徵蒙古未能一勞永逸。 一方面蒙古軍隊在沙漠裏機動性強,很難一戰定乾坤;另一方面,歷史性的重大問題很難一蹴而就地解決,康熙親徵準噶爾也沒一勞永逸地解決,而是經過康雍乾三代近百年才得以平定。朱棣五齣漠北最起碼解決了明朝前期的北方問題,這是不容忽視的。

而且關於永樂北征的戰果問題。很多學者通過研讀《明史紀事本末》,對明軍五徵的戰果提出質疑。但是,《明史紀事本末》關於朱棣北征戰果方面的記載有很多省略,許多戰果未被記錄在冊。就以忽蘭忽失溫一戰為例,《殊域周諮錄》關於此戰的記載為:「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行。上謂侍臣曰:『朕長孫上聰明英睿,勇智過 人。今令躬歷行陣,知用兵之法。且見將士勞苦,征伐不易。』又謂胡廣等曰:『每日營中閑暇,爾即與講說經史,文事武備不可偏廢。』 車駕至撒裏怯兒之地,虜酋答裏巴及馬哈木三酋率眾逆戰。上麾柳 升等發神機銃炮,斃賊數百人。親率鐵騎擊之,虜大敗。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十級,餘眾敗走。」 通過和《明史紀事本末》對比,柳升用神機火器擊殺敵軍數百人、明軍殺敵軍王子數十人這些戰果未被《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殊域周諮錄》的記載也不盡完整,如果再看《明實錄》關於此戰的記載,戰果實際是斬虜數千級。這僅僅是斬首級而已,要知道此戰明軍是火器為主,火器範圍性傷害的特點決定了敵軍此戰的傷亡比記載的更大。並且朱崇帶領呂興等人用神機銃炮殺敵無數這一事實也未被很多史料記載。此戰還有很多史料都有類似記載,「上麾諸將擊敗之,虜死者數百人」, 「上遙見之,率鐵騎馳擊,虜大敗,殺其王子十餘人,斬首千餘級」。

永樂五次北征特別是後兩次勞民傷財是不徵的事實,朱元璋時代餘糧甚多的邊地衛所在永樂後期已是一窮二白,但是至少在永樂末年以致以後的一段時間裡 , 北方基本上沒有發生重大的軍事衝突 , 仁宗時雖有戰爭 , 但仍不能算是大規模的, 明朝基本上佔據了軍事優勢。

畢其功於一役這種事想想可以,別太當真。


根據靖難時期的表現來看,除了朱棣和李景隆這兩個極端,雙方的武將水平其實差不多,甚至南軍也就是建文那一邊的武將表現超過了朱棣手下的武將。

文官更不要說了,朱棣後來任用的那些文官,都是建文時期嶄露頭角的,是建文選拔的,而建文朝的文官們有一大半都因為不認同朱棣篡位的行為而棄官,殉節等,建文朝滿朝文官只有那幾個剛被他選舉出來的有這種能力?

建文主政四年,民間沒有任何農民起義的記載,朱棣平均一年左右一次。

不過是靖難輸了而已,一大堆人把建文朝的官員說成是書獃子。

建文的黑點,主要集中在他削藩上。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與靖難相關的問題下面一堆人回答,建文削藩殺了一堆叔叔。實際情況是因削藩而死的藩王只有湘王一位,且是自殺。而湘王自焚之後,建文給的謚號是暴戾的戾,是個很差的謚號,因此而指責建文心黑。

但是,我們想一下,建文動湘王是因為有人告發湘王私造錢鈔(兵器)擅虐殺人……等等,建文只是派人將其拿往京城,湘王的做法是拘捕,而且是以極端慘烈的方式拘捕,拘捕的時候不但燒死自己還燒死自己的親人自己宮裡的人「闔宮自焚」這種情況給他保留藩王爵位就不錯了,再給他一個好謚號?那不是再說「我支持這種行為」嗎?

且被建文嚴懲的這幾王,在永樂朝也是被嚴懲的,永樂的弟弟周王在內的幾位不但在永樂也被嚴懲,在之前的洪武朝也因為僭越被懲治過,難道之前的洪武之後的永樂懲治他們就是正常操作,中間的建文懲治他們就是黑點兒?


朱棣奪位的行為是強盜加小偷,換在今天也要坐牢的好吧。

都說建文帝蠢,說這種話的人才蠢。

靖難之役前三年有個事實看不見啊:

朱棣的地盤始終就北平一帶,戰略上,朝廷一直在上風,困都能把他困死。

所以朱棣「孤注一擲」,長驅直入,出乎建文帝的意料。

這裡情況已經不能簡單用軍事角度看,明顯背後有極大的貓膩,本題許多答主都指出這個問題。事實上,早就有專業學者指出朱棣篡位絕對不是單純被建文帝逼上梁山,而是長達數十年的早就有所圖謀的巨大陰謀。

朱棣這種狠毒,陰險狡詐,心機深等特性還真符合坐那個位子。

雄才大略的帝王無一不是狠毒狡詐,朱棣贏又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現代普通人學歷史又不是為當皇帝。現代人的價值觀而言,朱棣這種人就是個惡棍流氓,應該大力譴責,喜歡這種惡棍人渣,三觀該有多混亂?如果有喜歡朱棣的迷妹,那終身大事很好解決,到監獄,勞改所裏去找好了(不是獄警)。


我感覺建文帝雖然是正統可是明成祖勝利是一個趨勢

古人們的心理,那麼我們就首先以明初普通人的接受信息渠道來說

在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普通農民託洪武大帝時期的福——有過一種找人搖著鈴鐺宣傳政策的制度(也是託這項宣傳制度的福,當時朱洪武制定過普通人手持《大誥》可以捉著貪官污吏越級直接去南京的制度,還真能被普通農民聽到過,有不止一次實例),所以當時只要不是戰爭地區上傳下達還是很靠譜的。

那麼作為最普遍的普通農民能聽到什麼消息?

首先是在方孝孺的建議下,參考《周禮》的規定,重新定官名,把好些官職的名稱,都改成周朝的叫法。——這是一個愛折騰的皇帝(農民視角)

——普通文人秀才雖然喜歡建文帝親文人的態度(可是建文帝再怎麼親近文人主要還是頂尖的那一撮),可是真要改回周禮還有科舉制度?還要考八股文嗎?這個愛折騰的新皇帝讓秀才舉人有了不確定性

湘王事件是一個導火索, @理想8 ,封建時代不能用現代觀點來看,你說湘王是畏罪自殺,那麼看一看西漢淮南王劉長的案例對比一下(可能有些極端畢竟差了一千多年),皇帝在當時是領導人的同時還是全國家庭的楷模,很多皇帝都是要加一個孝字(孝文帝,孝武帝,就是朱洪武陵墓都是明孝陵!)

西漢淮南王劉長造反是丞相臣張蒼、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冒等三次上書啟奏,漢文帝批示說:「我不忍心依法懲處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廢掉他的王位吧。」

而在湘王這?朝廷聽說湘王謀反→派遣使者查詢→湘王畏罪自殺,你要說湘王是真謀反吧,就這膽量(他哥面對建文帝幾波使者都糊弄過去了。。。),你要說是假謀反吧,這畏罪自殺是為啥?皇族造反還是近支你讓皇帝這麼誅九族?誅殺到自己頭上?要是真是造反被發現,你要是老老實實認罪或者就自焚死一個還好說,建文帝要面子沒準還能留下一兩個後代苟活,總好過全家自焚死光光,隔壁周王同一年被親兒子舉報圖謀不軌也就是廢為庶民(同一年兩個皇帝叔叔同時想造反難免會比較一下)

可這一大片的留白卻是太給人瞎想空間(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變成屎了)

好吧到這這件事情還沒完,你說湘王是造反周王圖謀不軌(你說要是亂倫什麼的私罪還好說就這一個人犯的),總是得有同夥吧?你是洪武皇帝正統,就是平時再親民大家也是知道伴君如伴虎,這種造反的大忌諱面前河南和湖南的達官貴人誰不心裡害怕?明初藩王可是自在的很——沒準那一天皇帝轉個性子這兩個省就倒大黴了

這個時候作為湖廣河南有一定能力見到藩王的有力人士你是希望建文帝勝還是明成祖勝?

你以為就這兩個嗎?不,建文帝一年廢五個藩王,除了周王、湘王圖謀不軌,代王朱桂也是圖謀不軌,岷王也是不軌,除了齊王是太混賬了——剩下四個圖謀不軌的哦,別說我太敏感,不管是古人還是現在人在設計生命利益的時候能不穩妥一些嗎?如果每一個造反集團後面都有一個團夥,這——

建文帝基本上一年同時讓四個省份達官貴人坐立不安——這效率想不死都難!

(安啥罪不好要安造反,就是真造反,或者幾年安排一個也好,一年說四個省有造反團夥,建文帝這是仗著正統繼承人就不怕反噬了?)

所以大夥雖然同情你但是你必須死!


當然是偏向朱棣了!原因有二。

其一:就是成功的結果論,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其子孫也是有作為的皇帝!(雖然兒子即位一年就崩了)。而朱允炆的話,不一定會有這麼大的能耐。所以這是對朱棣最有利的一點。用實力證明瞭,自己雖名不正言不順,但是自己有更大的能耐!而朱允炆或許有能力,但是我們不能捨去事實,去追求不存在的東西!

其二就是:這種上層權力的角逐,其實跟我們下層階級沒有關係。只需要他們兩方打出個勝負,然後昭告天下,我贏了,以後我就是你們的皇帝,你們都要好好聽話,不然就弄你!!所以說誰當皇帝重要嗎?並不重要,因為社會的整體輪廓沒有變化,我們還是要接著種地,納糧,被徵兵!自己的子孫接著在這個社會中生活!並不能有什麼改變!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那些藩王大多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出身的,功勞也不小,沒功勞也有苦勞,你看看那幾個被撤藩王的下場,能不讓人寒心嗎?朱元璋殺功臣讓人寒心,你殺有功的藩王就不會了嗎???

關於靖難的說法基本都是依據朱棣及其子孫編寫的史書中的說法。

細想一下,水分很大。

朱棣子孫編寫的《實錄》裏曝光蛛絲馬跡:

所謂被逼死的湘王其實是「畏罪自殺」。

連湘王都如此不安分,燕王能好到哪去?

大批文臣願意為朱允炆殉國,可見朱允炆的人格魅力之高。在朱棣子孫的明中後期,社會氛圍對朱允炆評價基本正面。

朱棣最後所謂「孤軍深入」,細究一下,會發現十分有「貓膩」:

一,燕王帶領大批北方明軍南下,北部防禦不出問題?蒙古不趁虛侵犯?事實上是沒有,說明朱棣很有可能早與蒙古勢力勾結。

二,李景隆等一大批勛貴開門降燕,說明是勛貴早就和朱棣「狼狽為奸」。

三,朱棣即位用重用宦官,設立東廠的緣故是太監在靖難上為其立功:明面上是戰場上立功,還有更多的是早就潛伏在朱允炆身邊的太監把朱允炆的消息都透露給朱棣。

由以上可知,朱棣這種聰明人是不可能真正「孤軍深入」,相反是很有把握才南下。

靖難之役的實質是朱元璋的反對派推出朱棣反叛朱元璋正宗繼承人。

朱元璋晚年的懲治權貴與轉向文治其實都是為朱允炆鋪路。

而朱棣篡位成功無疑是打斷了朱元璋的佈局。

朱樓在位確實有不少「功業」,但細究一看,大多數功業毫無意義,即使是遷都北京,如果不是後世清朝仍定都北京,北京能否在明亡後仍為首都還未可知。

從古代的社會價值觀與今天的事後諸葛亮看:朱允炆未必比朱棣差。

朱棣是個大流氓!

有學術界論文作證:

愛信不信。

同樣是「第十六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建文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對於建文帝的論述明顯比較集中。本題下某個被屏蔽的某答主的原回答只斷章取義引用這屆學會的某篇文章,而不講明史學會更關注建文帝的事情,真不厚道啊。

這屆明史學會的重點「本研討會論文集集中了全國具有較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最大規模建文帝及建文朝歷史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推動明史研究,特別是推動此前相對薄弱的建文朝研究以及進一步深入探討建文帝蹤跡九嶷說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界明顯更重視建文帝,某人欺負知友不會查資料?

就別凈幹斷章取義的貽笑大方的事情了。

然後也有其他論文寫了朱棣就是藉口造反和早就心懷不軌:

朱棣還是小白兔的說法傳到正規學界,學術界特別是明史學會會被笑死的好吧。


擁戴建文的迂腐文人上臺不是什麼好事,建文在位的話起碼不會有徵漠北、下西洋之類的事情了。

正統傳承重要還是國家興衰重要,顯然是後者。

所以應該支持永樂。


我要答一個!!!!!

憋壞了!!!!!

半個月被惡意舉報禁言。

要感謝某些羣體讓我在這半個月得以靜下心看了一遍朱棣的有關書籍。

這個題目,我就是要「黑」朱棣!!

正文開始!!!

第一,《明史》編纂的作者是什麼人?清朝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封建史家。

封建社會裡最高的政治正確和道德要求是什麼?

忠 孝 節 義

忠:朱棣不管怎麼說,他是推翻了他的領導合法皇帝朱允炆,就憑這一點,他怎麼也說不過去!

孝:打他老爸朱元璋的臉。推翻他爸爸指定的繼承人,繼位後攻打安南,大興土木,重用宦官等違背朱元璋的祖訓的事情比比皆是,他是孝順兒子纔怪了。

節:朱棣為了奪皇位,裝瘋賣傻等沒下限行為無所不用其極。有個破氣節?

義:朱棣把能用的人都用上,連自己親生兒子都忽悠:世子多病。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明史 諸王》

按照古代封建史家價值觀而言,就這種「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做皇帝簡直實在是不好說。要不是他發工資,咱們還真不好說好話(正史史家)

第二。靖難之役有關描述千萬不能完全相信朱棣及其子孫洗白美容的歷史記載的表面內容,特別是經過朱棣刪改的《太祖高皇帝實錄》和朱棣子孫以朱棣定調子的《奉天靖難記》的《太宗文皇帝實錄》有關記載的表面內容,只單純相信所謂實錄的表面官樣文章,我覺得這種人應該頭部某個重要器官沒發育好或者不健康。

暴露蛛絲馬跡證明朱棣真的挺「黑」的:

一、所謂湘王被逼死,《太宗文皇帝實錄》無意中暴露真相: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十上:○建文中,有告其府中陰事者。王懼。闔宮自焚。王年二十有八。

《明史》也基本是依據這段記載而寫: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

兩則正史記載說明湘王是畏罪自殺,是什麼罪能讓湘王嚇得要自殺?這段記載說明一個湘王尚且如此不安分,實力更強的燕王豈能是什麼好東西?

二、燕王早就野心勃勃:

朱棣繼位後,在他默許的情況下,大量吹捧燕王的著作出現,有這一本《奉天靖難功臣錄》曝光了燕王早就野心勃勃。

姚廣孝,蘇州妙智庵僧也。本名道衍。讀書能詩。天文地理。隂陽術數。兵家之學。皆造其妙。洪武中。詔選十髙僧分侍諸王。廣孝與焉因私謁文廟曰:若蒙殿下不棄,當奉上白帽子。戴蓋謂皇字也、革除初。文廟有意靖難。偶出對聯雲: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氷。廣孝對雲:國亂時危,王不出頭誰作主?既而相與密謀。忽承運殿吻墜地。上心惡之。廣孝雲:他要換顔色矣。謂以黃易緑也。及出師廣孝常居守。運籌帷幄,蓋義師之起,實廣孝首贊助之。後官授太子少師,封榮國公。

在朱棣子孫的時代,這種吹捧朱棣的書籍出現並得到官方認可,卻無意暴露出真相:朱棣甚至在朱元璋在位時期就有奪嫡之心。其實力之雄厚早就在建文年間非常龐大,這纔是朱允炆為什麼不敢直接拿朱棣開刀的真實原因。朱棣繼位後為掩蓋真相,故意把朱允炆寫成不知道「擒賊先擒王」的「腦殘」。

三、靖難之役中的貓膩太多:

1,奇怪的大風出場次數太多,很明顯這是朱棣日後掩飾之辭,用所謂天氣異常現象美化造反行為。儒家的」天人感應「老套路了。

實際上,李景隆不僅不是廢物而且從其立場上看,反而更可能幫朱棣:

父親李文忠的緣故:李文忠在明實錄裡面死亡情況幾乎都不寫,反而對於其評價很怪: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朕姊子李文忠,朕命居羣將之列,功至公位。嗚呼。非智非謙,幾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終。嗚呼。智非智機。非機謙非泛愛。數者俱無。為人所窺。其薨也今三年矣。以親論之,骨肉之切。以臣論之。功著朝野。服制既終。今命爾從外孫李景隆襲封曹國公。爾其鑒前人之失哉。慎之。

白話文解釋下:朕的姐姐兒子李文忠,朕讓他位居王公將相之列,他不聰明又不謙虛,幾次差點危害社稷。最後他不能保住自身沒有好下場。不謙虛謹慎,不寬厚愛人,一點優點都沒有,還讓人們都知道這人(李文忠)的德性。李文忠死了三年了。用家庭關係而言是親戚,用臣子身份而言,還是有功勞的。現在李景隆襲曹國公。李景隆,你要借鑒前人(你爸爸李文忠)的過失,一定要小心哦。

幾乎都在罵他爸爸李文忠,李景隆作為正常人能爽嗎:有機會就要報復朱元璋,打朱元璋的臉,推翻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朱允炆就是最好的報復手段。

2,李景隆的軍事才華又如何: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 洪武二十年:

癸丑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暠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北伐。又命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江陰侯吳良等皆隨徵師行。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九 洪武二十八年:

○丁亥勑曹國公李景隆整飭陜西屬衛士

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在朱元璋時代軍旅生活記載很多,他能被看人極準的朱元璋所信任並多次委以重任,你說他是飯桶,是罵朱元璋沒眼光是吧?

而到了朱棣的《太宗文皇帝實錄》裡面的「靖難之役」裡面,李景隆的形象馬上在朱棣面前萎了。

但是在朱棣奪位後,又開始故意整李景隆: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永樂二年:

○甲寅○寧世子磐烒來朝 刑部尚書鄭賜等劾奏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包藏禍心,不守臣節。隱匿亡命蔣阿演等二十八人。又景隆常語其家人楊思美曰:善養此輩,後將得用。夫春秋無將,將則必誅。乞置景隆於法。

一個飯桶擁有百萬大軍時,你朱棣不怕,現在人家就養了28人馬上就大驚小怪,什麼道理?

雖然朱棣在這次放過李景隆,但是接下來的《太宗文皇帝實錄》裡面繼續有整李景隆的記載及最後還是沒有放過李景隆: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九 永樂十六年 四月 十三日:

○癸巳敕周王橚曰:曩者李景隆謀逆。其家屬法皆當死。特寬宥之。發戍遼東。彼知景隆囚繫北京。潛逃滄州。諸處陰結黨類。欲行刼獄。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於法。

《明史·李景隆傳》: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僕無慮千百,意叵測。」於是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景隆嘗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一個飯桶能讓朱棣耿耿於懷多少年,那說明這個飯桶絕對不是真正的「飯桶」。真實的情況就是:李景隆壓根就沒那麼忠誠於建文帝,他打朱棣每次其實都是在「放水」,在朱允炆與朱棣兩邊下注,在發現朱棣真的有勝算的時候,才真正放棄朱允炆和投降朱棣。對於這一點,朱棣早就心知肚明,所以在繼位後打擊和迫害李景隆及有可能」殺人滅口「。

以李景隆為代表的被朱元璋打擊的勛貴對於建文帝的忠誠度明顯不足,而朱棣利用了這部分掌握建文王朝軍權的勛貴心理並基本收買成功,這纔是導致建文帝失敗的根本原因。

3,燕王靖難之役南下真的是「孤注一擲」?

明朝分封北方塞王的目的是防範北方蒙古,而在朱棣南下時,居然沒有後顧之憂?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三十 永樂二年:指揮蕭上都等自兀良哈還韃靼頭目脫兒火察哈兒兀歹等二百九十四人隨上都等來朝貢馬。命脫兒火察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餘及所舉未至者總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脫兒火察言有馬八百餘匹留北京,願易衣物,命北京行後軍都督府及太僕寺弟其馬之高下給價償之。

這段永樂二年的記載篡位剛剛成功的朱棣對於韃靼,兀良哈等蒙古部落首領大加封賞,證明瞭朱棣實際上在靖難之役中與蒙古勢力勾結在一起,乾的事情與「漢奸」無異。

東廠的設立又證明瞭朱棣早就收買了建文帝身邊的人作為間諜,設立東廠即是朱棣使用宦官當間諜嘗到甜頭的體現,所以繼位後的朱棣開始大規模任用宦官: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徵、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 宦官傳一》

並且朱棣還恢復和加強了錦衣衛特務機構:洪武時期,因為錦衣衛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為,朱元璋下詔焚毀錦衣衛刑具,廢除了他們的這項職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恢復了錦衣衛的所有權力,並有所加強。他設置了北鎮撫司,專理「詔獄」,可以直接逮捕和拷問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些司法機關無權過問。

朱棣恢復並加強特務統治未必不是他吸取朱允炆的教訓。

燕王早就把一切事情基本計算好,知己知彼,這才放心大膽南下孤軍深入。朱棣在靖難之役的最後階段是「作弊」,朱允炆這個菜鳥玩家當然玩不過作弊的老玩家。

綜上所述:靖難之役的真相是因為朱棣的軍事才華,政治水平,政治手腕(bu yao lian)確實比菜鳥朱允炆強,所以朱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真君子朱允炆當然在政治上打不過真小人朱棣。

歷史也證明,朱棣的勝利是「骯髒的勝利」,朱棣好大喜功,為了洗白封建道德上的「污點」瘋狂折騰。雖然他在位期間功業很顯赫「遠邁漢唐」《明史 成祖本紀》,但是站在今天角度看,幾乎沒啥是真正有用的,基本是「瞎折騰」:

1、遠徵蒙古,結果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在朱棣死後不到三十年發生「土木之變」雖然不能說完全是朱棣的責任,至少證明朱棣遠徵蒙古的效果太那個了。

2、鄭和下西洋只是官方貿易為主,民間依然沒有開放對外貿易,而且鄭和下西洋更多是國家形象工程,消耗太大,所以明朝在朱棣死後沒有那個財力與能力繼續下去。

3、修長陵,永樂大鐘,武當山道觀等更與國計民生毫無關係。

4、遷都北京好像是蠻有眼光的,但是其實假如明朝亡國後不是清朝從北方來的,會不會還是定都北京?李自成的行為就證明一點,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定都長安,年號永昌。如果李自成的大順朝勝利成功存活,北京能不能作為中國首都還真要打問號。

5、《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這個嘛,也不好說是朱棣的「功勞」。

綜上所述,朱棣的所謂功業對今天中國歷史發展幾乎沒有多少影響,站在比較正直的古人史家眼裡「朱棣是一個私德敗壞也違背封建社會儒家價值觀的人,只不過他在位時期掌握大權,讓大家不敢講話,一旦這個暴君不在人世,歷史的真相就會扒出來」朱允炆被當時許多人所同情,無論是僅僅從道德立場上出發還是瞭解事實真相的人,都會真心同情朱允炆這位可憐的理想破滅的青年正統皇帝。而在朱棣身後,對於朱允炆的記載就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寄託了無數正義人士的哀思,表達了對於真正黑暗政治的怒罵與抗議。而朱允炆的下落蹤跡也成為了史書中的「神話」,散發著無限魅力的「神話」吸引後人去探索。

古往今來,凡是有良心與具有正義感的人都會同情朱允炆而鄙視朱棣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

成王敗寇是最無恥的歷史論證方法。如果朱允炆就是因為失敗而應該被黑成一無是處,那明朝最後被滿清徹底滅掉,是不是滿清就是比明朝強多了?大清遠勝於大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