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局限性嘛,不可強求

以今人之事評論古人之所為,苛求了

關心其大節即可


時移世易,食古不化就不要學陽明先生了。


如何孝順,不是別人要如何做你也要如何做。而是你問自己,如何做你真的心安,這個心安不是拿一堆理由來安慰自己的心安,是正視自己的心,不偏不倚,這才是至良知的開始—讓良知時時體現。有很多人連自己的心都看不清。

如果有些人他認為要守三年才覺得自己盡了孝,那他就去做。有些人也不認為要這樣,有他心安的形式也一樣在盡孝,都是良知的體現。

傳習錄上冊很多都講了孝順父母的例子。我貼出一 二。


王陽明也說過,過去不能受的今未必不能受。如今社會不一樣吧,守三年拿什麼生活!工作崗位也會被代替吧。王陽明講的良知並不是執著謀一件事而是講變通


良知指引你要結合大環境和自身優勢來行事。

在古代,如果這個人是有孝心的,想盡孝,根據當時大環境,守孝三年是表達內心孝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做到了就是致良知了。

在現代,這個人也是有孝心的,但根據現在社會環境,只需要燒一些紙錢給先輩,那也是按照了良知的指引,做到了也就致良知了。


守孝是一種形式,不守孝難道你就,不感到悲傷。餓了要吃飯,不吃米飯還可以吃饅頭。理解問題要深入一點,你這樣看不如不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