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天然通透敞明,為什麼還需一悟才能成佛

下面是我最開始的思路,現在我已經發現此思路的錯誤。但為了使問題更明朗,現在寫出來。

神秀說:時時常拂拭,莫使惹塵埃。正因為有諸塵遮蔽,因此佛性不顯,而有凡夫和佛的差別,因此要不斷修行向佛回歸。

而惠能說: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人人皆有自性(佛性),而且這個自性是無所遮染的,是無蔽、朗現的。人人佛性朗現,為何現實中人人不都是佛,而絕大多數人是凡夫。

我覺得問題可以擴展一下,神秀和惠能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諸菩薩觀擇法性。

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

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 不可得故。決定事 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 虛妄結縛。有所知故。

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眾緣生法 即無自性。諸因緣中 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顛倒故 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 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 示無性法。

是法性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 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

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 無決定相。

破法相故 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 不在未來 不在現在。但屬眾緣 與緣合故。數名法性 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 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

是三界法性中 無分別相。眾因緣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

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 無起 無住 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

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

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

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請注意電影院的屏幕,當放電影的時候,比如鏡頭顯示是大海或者火災的畫面,屏幕會沾濕水或者會著火嗎?

如果住於凡夫地,就像放電影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劇情而不是屏幕上,如果他們說只看到劇情,我們能夠說屏幕此時消失了嗎?

很明顯,無論電影放映的是什麼,也無論人們注意到的是什麼,屏幕都不受沾染。任何電影劇情需要屏幕來展現,但屏幕卻絲毫不受電影劇情的影響。

以上回答,我借鑒了印度修道者拉瑪那的思想,在此聲明。


這裡有個誤區。明明說自性清凈,你為什麼非得認為自性就是我呢?

自性清凈,就是我清凈,所以我是佛,你的問題基本是這樣的。

自性里,沒有那個你,你是染污的,是錯覺。人人有此自性,說的是色受想行識,沒有我。沒我就是清凈,有我就是染污,就是凡夫了。


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你有一張銀行卡,裡面有幾千億的存款,但你一直不知道你有這張卡。某一天,你聽一個人說:「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張卡的,你回去找找看。」你找到了這張卡,但是不知道密碼。

有人告訴你,這個密碼可以用某一系列公式算出來,於是你開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計算、驗算、再計算……最後果然算出來了。

最後發現,初始密碼是自己身份證後六位。

禪宗比較特殊,禪宗的想法是:先把身份證找到。

禪宗頓、漸的區別就是:

漸:我把自己收拾得清清楚楚、整整齊齊,那身份證肯定能找到啊,它又不會飛。等我找到了身份證,密碼也有了,拿著身份證我想改成什麼密碼就改成什麼密碼。

頓:身份證?我根本沒必要找那玩意兒。

身份證的作用就是證明我真實存在,而我本來就在這裡,我要那玩意兒幹嘛?我需要去找嗎?我直接照手續補辦一張就完事了。

由漸修到頓悟,就是從「找身份證」到「我找那玩意兒幹嘛」的轉變,悟後起修,就是「按手續補辦一張身份證」。

從這個比喻往下說,密宗就是給了你一套設備,讓你暴力破解,要是破解成功了,別說銀行卡的錢能取出來,就是身份證也能自己做,破解不成功,你卡就廢了,下你的金剛地獄去吧。

凈土宗更特殊,相當於憑這張銀行卡認識了一群「凈土俱樂部」的大佬,大佬們給你發了名片,承諾憑這張名片,送你一套海景別墅,在那裡,衣食住行費用全包,還開培訓班教你怎麼解密碼,你需要做的只是走到海邊,憑名片和銀行卡辦理入住就行了。身份證找不到了?沒事,你先入住,身份證肯定能給你找著,等你能取得出錢了,再出去創業,但你要答應,等你創業成功了,加入了「凈土俱樂部」,也要這樣幫助其他人。


自性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性質。

好比你上了小學,那你就是個小學生;上了高中,就是高中生;上了大學,就是大學生。

隨著每進一層,你的學歷性質就發生一次改變。

那不上學呢?並不意味著你就不具有上小學、高中、大學甚至讀博的能力,只是因為你沒有選擇讀書,這些性質就不顯現出來而已。

大乘佛教認為,一個人雖然看起來是凡夫,但具足了人性、天人性、阿拉漢性、菩薩性和佛性。

這也是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就具足。

但是,這些性質得通過修行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再打個比方,就像那種切換亮度的燈,最亮有幾百瓦,最暗只有幾瓦,那作為凡夫,就大概是十幾瓦的程度。不是只有這麼亮,而是你選擇了這麼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