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私以为我们要明确的是村上在其海边的卡夫卡林少华版作序中就已经提到,他个人对诺贝尔奖不是很感兴趣,政治味道太浓厚,他从来没有想(恐怕)自己去获得诺奖,我想是他的读者们想让他去获得诺奖。

-------------割

总的来说,就是能力不够+不讨喜性格+执拗

其次,固然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村民(书粉),但是我仍然不觉得村上春树的文笔犀利的程度,对世界文坛产生的影响方面不足以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白了就是对现实punch的力度不够。

村上的读者可能都了然于心,村上春树是个十足的个人主义者,「不与任何人产生连带感」。而且村上春树是个特别擅长运用物象的作家,固然物象(比喻)的手法运用得让人拍手叫好,但缺少了对于物象明确的提示难免会让读者读的云里雾里,难免感叹「好精彩啊!但是我好想知道这个物象又代表著什么呢?」这样的话。比如《1q84》中的小小人,橡皮树之类的物象,他们又代表什么呢?读者百思不解,村上缄口不言,更加魔幻的作品《卡夫卡》,《世界尽头》等书此类让人难解的地方更是「俯拾皆是」,村上不愿意把更多的东西抛出来公之于众(说实话村上也自己说过有很多物象他也没有仔细想过该如何定义),我想村上对于内容的自私性是不讨诺奖委员会的一个方面,况且村上春树这个人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被称为最难采访的人,关于他书中具体思想的内容也只能靠读者具体去探究了。而诺贝尔奖选择的作品大多具有目的性和现实意义的性质,村上这样写书云里雾里作家难得讨喜(我个人对《1q84》的结尾就觉得冒失而云里雾里)。

关于其人自私的第二个方面是文体的自私,村上最拿手的文体是魔幻现实主义,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大家也知道村上卖的最好的一本书却是《挪威的森林》(几乎是唯一的现实主义作品),村上在他这本书大卖后却「羞得想赶快逃上月球」,私以为村上春树固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但他更是一个不愿意去应和大众口味的人,他的这种「自我性」终究导致他的作品不会转向诺贝尔文学奖口味的文学类型(比如之于莫言的时代性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他的日本读者也有很多人每年都会呼吁村上多写出一些「铜镜作品」,给诺贝尔文学奖个「机会」。

说回开头的诺奖自身的性质,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性。要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不只是对于个人的激励,更是对民族和国家的鼓励,但我不认为任何一个村上的忠实读者会把村上归类到「日本作家」一栏,这个师承雷蒙德卡佛,菲茨杰拉德的日本人写出的文章早已带有很强的「国际风味」,村上写书的方式也是先写成英语在翻译成日语,他的书中也极少的出现「艺妓,樱花,武士」这样浓重日本风味的辞汇,取而代之的则更多是「唱片,鸡尾酒,爵士乐」这样西式的辞汇。村上能多大程度地代表日本民族也大概一目了然,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奖颁给一个「代表性」不那么强的作家是不是也要考虑收益比的问题呢?

当然,不管怎么讲村上若能在有生之年获奖也定是让我等村民振奋的事情,也是能让其已故友人安西水丸君感到欣慰的事情,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村上能是一个小众一些的作家吧!发现这个宝藏靠我们每个阅读爱好者的探索,而不是有朝一日获奖后诸般媒体的推送。


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下写的,搬运至此:

不能以拿诺贝尔文学奖为判断作家水平的唯一标准。

奖就那么一个,优秀作家太多了。

两本书,一本抒情小我人性,一本宏大叙事世情,二选一,谁该得奖谁不该得啊?

所以,看看就行了。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影响力,获奖能迅速提高知名度,让世人认识默默耕耘的写者,令其作品传世,所以多令一些名气不很大的优秀作家得奖更有意义。

村上春树已经名满天下,作品畅销很多年,有才,有名,有钱,再得奖无非锦上添花。

知足常乐呗,反正渺小如我者是这么想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写好去赶早集也。


同质化严重。

风格不讨喜。


因为Nobel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之一是作品需符合严肃文学范畴。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大量涉及『性』的隐喻,有一点存在,就不可能被提名。


可能内容不够深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