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狗屁不通的话不是老子说的

是汉初迂道腐儒硬塞进《道德经》里的

老子的《道德经》战国版不到两千字

到了汉代一下就膨胀为五千多字

拼多多


这句话是讲 天地没有私心,不干涉生灵,生灵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回归最原始的模样。

圣人如同天地,对百姓没有私心和偏好,百姓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也回归原来的生活。

刍狗,是稻草扎的,春秋战国时候祭祀所用。当人们祭祀完成以后,刍狗就变回稻草,不复祭祀的使命,没有和天地神明沟通的能力了,百姓也不会再对它顶礼膜拜。它回归自己最初的模样。

所以这样的话,哪里称得上你的一句「狗屁不通」?

暂时找到最古老的版本,就是汉代帛书本甲本乙本。你又是从何得知原文如何,又哪里知道这句话是编造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道德经里描绘一个君王的衡量标准。

第一等,百姓过得安居乐业,只知道君王的存在,却觉得自己的幸福是自己亲手获得的,没想过是君王的赐予。

第二等,百姓称赞君王贤明,带自己过上好日子。

第三等,百姓害怕君王,因为君王只会用严苛峻法巩固统治,却没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

第四等,百姓痛恨君王。

从这里不乏看得出来,道德经在针对治理百姓的方面,认为能让百姓幸福,不是君王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所有人一起的成功。

圣人本人也是刍狗,在做君王的时候,做好君王的本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后,回归自己一个普通人的身份。

有哪里不对吗?

道德经五千字,字字珠玑。


不知道哈,我觉得挺通的,比较形象地比喻了 天地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和 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题主是从哪里看到的战国版,史记里已有老子著五千言的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另外,马王堆帛书出土的版本算是存世最早的,除了章节顺序与通行本不一致,也有5000字。现存最早的注解是传说中的大隐士河上公(战国或者汉初人)的《河上公章句》,跟通行本并无多少差别。

古代人对文章是有敬畏心的,除了更皇帝名号的同音字会被避讳掉,应该没有哪位敢去改这样的经典著作。

所以,我也不认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不是后来「拼进去」的。

这里的「仁」我比较倾向于理解为不敏锐、不偏私,天地万物(或者说道)以客观规律运行,万物自生自灭,从不横加干预。圣人(这里的圣人跟儒家的圣人不同,应该是说统治阶级)也应当这样,在宏观调控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好。

所谓的「宏观调控」,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求战国版 道经。

楼主能否提供?


恩,这句有可能是针对儒教的。顺带问一下,郭店楚墓竹简 里: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段话也没有吗?


什么是天地不仁?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为《道德经》作注时这样解释这句话:「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所以道德经里大致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天地都是自然而然的,让万物自相遵照自然规律而治理,不刻意地去施加外力干扰,这叫不仁。

所以《道德经》中的这段话的意思应当是:

天地遵循自然,人与万物无有区别,都和刍狗一样是平等的;圣人也是遵循自然,所有的百姓在他面前都和刍狗一样平等。

我个人是很认同这个理论的


这句话,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会对谁「仁」,他对万物都一样,该是什么就是什么。随后,如实描述了当时的圣人,他其实只是把百姓当成了祭祀时供给神灵祖先的祭品而已,至于他所说的对百姓的「仁」,未必真的像他们自己说的。


如果你知道 自然经!你就可以说!这些狗屁都是老子说的!

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为什么世人认为道不会变化呢?


一股uc体的味道

这论断太耸人听闻了,

恐怕需要更多的考古学证据来支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