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 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狗屁不通的話不是老子說的

是漢初迂道腐儒硬塞進《道德經》裏的

老子的《道德經》戰國版不到兩千字

到了漢代一下就膨脹為五千多字

拼多多


這句話是講 天地沒有私心,不干涉生靈,生靈完成自己的使命後,回歸最原始的模樣。

聖人如同天地,對百姓沒有私心和偏好,百姓完成自己的使命後,也回歸原來的生活。

芻狗,是稻草扎的,春秋戰國時候祭祀所用。當人們祭祀完成以後,芻狗就變回稻草,不復祭祀的使命,沒有和天地神明溝通的能力了,百姓也不會再對它頂禮膜拜。它回歸自己最初的模樣。

所以這樣的話,哪裡稱得上你的一句「狗屁不通」?

暫時找到最古老的版本,就是漢代帛書本甲本乙本。你又是從何得知原文如何,又哪裡知道這句話是編造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道德經裏描繪一個君王的衡量標準。

第一等,百姓過得安居樂業,只知道君王的存在,卻覺得自己的幸福是自己親手獲得的,沒想過是君王的賜予。

第二等,百姓稱讚君王賢明,帶自己過上好日子。

第三等,百姓害怕君王,因為君王只會用嚴苛峻法鞏固統治,卻沒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

第四等,百姓痛恨君王。

從這裡不乏看得出來,道德經在針對治理百姓的方面,認為能讓百姓幸福,不是君王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所有人一起的成功。

聖人本人也是芻狗,在做君王的時候,做好君王的本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後,回歸自己一個普通人的身份。

有哪裡不對嗎?

道德經五千字,字字珠璣。


不知道哈,我覺得挺通的,比較形象地比喻了 天地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和 聖人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題主是從哪裡看到的戰國版,史記裏已有老子著五千言的記載。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另外,馬王堆帛書出土的版本算是存世最早的,除了章節順序與通行本不一致,也有5000字。現存最早的註解是傳說中的大隱士河上公(戰國或者漢初人)的《河上公章句》,跟通行本並無多少差別。

古代人對文章是有敬畏心的,除了更皇帝名號的同音字會被避諱掉,應該沒有哪位敢去改這樣的經典著作。

所以,我也不認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並不是後來「拼進去」的。

這裡的「仁」我比較傾向於理解為不敏銳、不偏私,天地萬物(或者說道)以客觀規律運行,萬物自生自滅,從不橫加幹預。聖人(這裡的聖人跟儒家的聖人不同,應該是說統治階級)也應當這樣,在宏觀調控下,讓百姓安居樂業就好。

所謂的「宏觀調控」,就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求戰國版 道經。

樓主能否提供?


恩,這句有可能是針對儒教的。順帶問一下,郭店楚墓竹簡 裏: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段話也沒有嗎?


什麼是天地不仁?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為《道德經》作注時這樣解釋這句話:「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

所以道德經裏大致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天地都是自然而然的,讓萬物自相遵照自然規律而治理,不刻意地去施加外力幹擾,這叫不仁。

所以《道德經》中的這段話的意思應當是:

天地遵循自然,人與萬物無有區別,都和芻狗一樣是平等的;聖人也是遵循自然,所有的百姓在他面前都和芻狗一樣平等。

我個人是很認同這個理論的


這句話,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會對誰「仁」,他對萬物都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隨後,如實描述了當時的聖人,他其實只是把百姓當成了祭祀時供給神靈祖先的祭品而已,至於他所說的對百姓的「仁」,未必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


如果你知道 自然經!你就可以說!這些狗屁都是老子說的!

世間萬物都在變化!為什麼世人認為道不會變化呢?


一股uc體的味道

這論斷太聳人聽聞了,

恐怕需要更多的考古學證據來支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