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上来讲,我不知道《乌合之众》算不算一本心理学著作,应该更多偏向于社会学吧。而喜欢《乌合之众》,本身也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和很多人一样,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两本书,一本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另外一本《动物庄园》。我之所以喜欢这两本书,因为他在某一个特殊的时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已经124年,当时的法国正经历著群体的混乱和无序, 《动物庄园》首次出版于1945年,刚刚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正要一分为二逐步分为两个政治集团。而在战争前后,两种制度和思想已经互相仇视了很久,而中国也处在这两种价值观的其中一方,而这两本书的价值观,则处在我们的对立面。

读这两本书让我瞬间产生了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第一,这两本书让我看到一种与学校和传统价值观教育背道而驰的新鲜理论,这理论让我感觉和别人不一样,在让我内心产生了一种优越感。第二,我的记忆中还残存著上一次大规模群众运动的记忆和基因,这一次记忆中有那么多人和书中描写的一样盲从,充满盲动和暴力,这两本书对这些行为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批判。第三,我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感觉,对现实的状况非常不满意,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非同寻常的价值并带来一些改变。

《乌合之众》有两个基本观点,一、群体之中的个人是盲从的,缺乏理性的,夸大自己的情感,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所感动。二、群体容易受领袖支配,群众运动的领袖大多是被被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边缘人,容易用极端思维感染群体。

这本书有很多的闪光点,比如他把社会心理特点总结为三点原因:心理趋同、情绪感染、心理暗示。同时也对于群体活动给出了很多好的总结和解释。但是如果用这本书来解释所有的群体活动,就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

我们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把人放在集体当中,还要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和互相影响来看。比如凯文凯利的《失控》,这本书虽然更加偏重未来的发展以及人工智慧的进化,但同时也描述了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以及自我调节及最终优势,我们从第二章的目录就可以窥见一斑:

第二章 蜂群思维

2.1 蜜蜂之道:分散式管理

2.2 群氓的集体智慧

2.3 非匀质的看不见的手

2.4 认知行为的分散记忆

2.5 从量变到质变

2.6 群集的利与弊

2.7 网路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经典,可以作为《乌合之众》的补充,相当于《乌合之众》更多强调群体活动的弊端,而《失控》强调了群体活动在自然选择中的自我发展和及如何实现最优选择。除了《失控》,还有一本书最近比较畅销的书可以推荐,这本书是杰弗里·韦斯特 写的《规模》,全名为《规模:关于增长创新可持续的普遍规律和生物体、城市、经济、公司的生命节奏》,这本书从生物的个体写到城市,公司这些人的集合,讨论了这些集合所带来的一些普遍规律。

《乌合之众》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这么说,《乌合之众》写的是过去,尤其中国人并不遥远的过去,所以更容易引起共鸣,但这只是我们人类片段中的一小个部分,而《失控》和《规模》向我们描述了人类群体发展的全貌,不仅包括了更加遥远的过去,还包括了现在和未来。


睡觉、睡觉。

从睡中觉(jue)醒了,又有了些觉。

若无闲事挂心头,最是人间好时节。

我也无甚其它的能力,仅有的一点天赋,还是让我带你来重新认识自已,认识环境。

备一杯小酒,若合你的胃口,当饮一杯否?

若你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当成是一个生命体时,你会发现它和我们个体的生命的发展是极其相似的。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我们都要经历三个生命历程阶段。

第1段历程叫借助环境能力(无我),

第2段历程叫适应环境能力(我)。

第3段历程叫改造环境能力(自我)。

这三种能力是按生存维度依次降低的,失去了生命的广度,但也增加了生命的深度。

a、 我们先来看一个人的命运和能力。

我们为什么会说有的人他命好,出生好。生在富贵人家,官宦人家。这就是借助环境(小环境)能力,他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是不是更容易生存?更容易获取?

再来看一个常见的人群---拍马屁(情商)。这类人或许他没有很好的生存能力和技术能力。但是他有很好的借助环境能力。

在大地上最易生存的植物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也是拥有强大的借助环境的能力。

说的更透彻点,借助环境的能力就是与环境融为一体,与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如果我们认可上层维度(自然)的生命力比我们更强大更长远。那么拥有借助环境的能力,就必然会提高我们的生命力。

再回到我们自身。我们还拥有借助环境的能力吗?或许有很大一部分人能适应社会这个环境,甚至能借助社会这个环境。但我们肯定已经失去了能适应自然环境和借助自然环境的能力。

当缺少第1种的能力时,如果拥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其生命力相对来说是不是也更强,也更长,这在生物学上就叫适者生存。

等人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也即「自我阶段」。这个人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思想和自我习惯(很少有人能自我意识到这个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自我?只有当一个人不满足环境的时候,就开始了自我---拥有自我思想,自我行为,自我习惯。这既是一个自我发展过程(要创造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价值),同时说明他已经不愿去适应原有的环境,所以才要发掘自我能力来改造环境与环境做抗争。

这个过程是无法用好或者坏来评价的。在于你自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及意义。

一个很自我的人是很难主动去适应别人的,这是下意识的或者潜意识的自我习惯。这也意味著他希望别人来适应他。因此通过宣扬、暴力、权力以及能力来改造他人。

这个阶段,如果站在物质世界的维度里来看,是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是一个人一生最了不起的阶段,因为这最大化的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但是其害处也犹大。你想想一个很自我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就站在了他人的对立面?是不是很容易就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同事之间,家庭之间,企业之间是不是如此?

其二,一个很自我的人失去了一个很大的能力---借助环境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你会看到这类人其实他只能生存在特定的环境当中(要一个非常独特的,能提供他生存的环境)。

一个吃惯了燕窝、鲍鱼的人,杂粮他还能吃得下吗?一个天天坐惯了汽车的人还能自己走远路吗? 这也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基本生存的适应能力。他需要一个更高的平台,才能满足他生存的基本要求。

一旦遭遇重大变故,这类人基本无法存活。所以这个星球上生存的最久的生物绝对不是人类。

这就需要有非常的思维来思考和回答「我是谁」?

我们也来思考一下,一个人「无我」的乐趣体现在哪里?

这个时候的我不再是「自我」,而是把我打碎了,分享了,融合了。融合在万事万物之中,那么万事万物的每一份快乐也都是你的快乐,每一份收获也都是你的收获。别说你体会不到,其实你经常体会,只是你并不自觉知道。

我们常说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国家的每一个进步你都会感觉到很自豪,奥林匹克运动赛场上我们国旗升起的那一刻,你都会感到很骄傲。这一刻你就是无我的,我已经融入到国家这个大维度环境上。

孩子的每一份快乐,每一次进步。朋友每一个成就每一份欢乐你都有感触,都有欢乐。这就是一个短暂的「无我」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

当我们把社会也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的话,就会发现基本上任何一种体制或者政权都是按这三个阶段发展的。

一个政权发展的第一阶段,统治者是「无我」(基本上没有自身利益)的,其借助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借助环境的能力),然后逐步提高其自身的能力,以至于统治政权。

第2阶段开始有了「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这是一种平衡状态。通过从环境当中获取利益,权力、财富来体现统治者的存在与价值。

第3阶段就是「自我」。这意味著统治者强大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以及自我利益。这同时意味著统治者已经站到了环境的的对立面。于是这一阶段就是在改造环境的阶段---改造(环境)人的思想、行为、秩序,建立更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法律、规则。其潜意识---不是统治阶级来适应整个人文环境,而是要整个人文、自然环境来适应统治者。这就必然促使统治阶级将自己站到了整个环境的对立面。

一个人过于「自我」会死得很快。这种死可以指生命的状态,也可以指与外环境、外圈子、外平台二者之间的和谐状态。

「自我」一旦过度也必然要失去「我」。这个「我」很有可能就包括你的健康和你的生命。所以老子说「知止不殆,知耻不辱」。

人生走到最后,「自我」一定要放弃的。这个时候你要想明白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你的这一生在社会这个维度中,「我」是什么?

「我」是通过财富,名誉,地位,感情才能体现我及我的价值。这也就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借助环境的能力。人是通过借助环境来体现「我」的。没有这些环境,「我」也就不存在了。这一切都是环境的体现,终不是真正的「我」。

如果自我的结局是失去「我」,那和「无我」又有什么分别呢?「无我」是放弃我在这一维度世界的价值,上升到更高一级的维度去重新寻找自我价值。

因此当你真正的明白了这个浅显的道理。那么放弃在社会环境当中的「自我」,而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和环境当中去寻找一个新的「我」。重新开始一段全新的生命旅程。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维度、境界或者层次的提升。

虽然我提出了一种观点,但我依然不太建议年轻人认同这种观点。一个人首先还是要入世。即便是谈放下,那也要先拥有才能说放下。你一无所有,谈什么放下?之所以说这个观点,是希望你最终不要被世俗的锁链所埋葬,要拥有更高的思想维度。

否则过于自我,最后也会把你累得半死,不堪重负。

c、生命与健康的自我和无我。

如果你认可前面所说的道理或者逻辑。我们来推测一下自己的生命健康。一个很自我的人,是不是就脱离了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借助能力。如果我们认可人是自然的产物的话,一个过于自我的人就已经站到了自然环境的对立面。那么你想想你的身体会不会出问题?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鸟儿离开了天空,树儿离开了大地。

再来推测一下我们生命当中的下一个维度中的生命,那些细胞、器官。如果我们把自身当做一个小小的「社会生命体」。一个过于自我的人是不是会导致这些器官,这些细胞,这些组织站到了「我」的对立面。它们在造反,造「过于自我」的反。那么整个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是不是会出问题?

今天我们再来通过「自我」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透视家庭,透视伦理道德。我们就应该发现,这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因为「自我」导致的。

社会过于自我就会导致于民众的脱节,不再是一个整体。

家庭中过于自我就会导致家庭矛盾的上升。

婚姻中过于自我就会导致婚姻无法长久。

人生中过于自我就会导致事业、健康出现问题。

企业过于自我就意味著企业在开始走向反面。


读完乌合之众之后,可以去读《狂热分子》和《群氓之族》,去某宝找理想国图书旗舰店找的到。

你觉得《乌合之众》觉得某些理论不那么适用,无非就两个原因,第一你的社会观察经验不深。

第二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人,法国和中国现在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尽管那个时候很相似。

《群氓之族》讲的是群体认同和政治变迁,《狂热分子》讲的是群众运动和宗教。

一般人是不需要读这两本的,毕竟我们只要知道大众心理在想什么就好。

但是凭你的感觉来看,你总觉得好像缺了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对吧?

就好像你学一门学科,肯定不止需要一本教科书来学习的,肯定需要更加完善知识体系。

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的事情,而这本书的创作者是1895年创作的。

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的,而法国嘛,刚刚进入共和国体系20多年的样子。

1895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呢,《马关条约》被签订,《乌合之众》的作者是鉴于那时的中国来比较。

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有的地方适用,有的地方不适用的原因了,因为我们现在也是共和国啊。

不适用的原因恐怕是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属于封建社会,法国已经进入共和国了。(台湾是民国。)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他们在1870年的时候进行了巴黎公社的共产主义运动。

而我们是在进行洋务运动,而且这本书创作出来那年洋务运动刚好失败。

所以你会在这本书感受到共产主义的影子,也能感受到和民族资本主义作对比的影子。

甚至,你还能看到现在香港因为民主而暴乱的影子在里面。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同样也是讨论法国革命的书,你可以对比看看


我正在看《乌合之众》,我特别喜欢和赞同里面的一些观点和说法,如果题主找到这样的书的时候能否告知一下?如果可以那非常感谢!当然我知道的话我也会告诉告诉题主的【握手】


《乌合之众》更关注群体作为整体的心理表现趋势,趣味有余而严谨不足。

推荐另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心理书籍《善恶之源》,它关注个体的道德感的形成、构成和影响,辅以很多实验来论证,观点鲜明。

如果说《乌合之众》告诉了我们群体心理会激发很多不道德的行为,那么《善恶之源》则揭示了我们的道德感根本就不是一件靠谱的事,它受到厌恶感、个人偏见、公正与自私的矛盾等等方面的影响,而我们竟浑然不觉,把「喜爱感」视为「道德感」,并借此对所谓的「不道德」施加舆论暴力。

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我们,还是作为群体的我们,我们的感觉似乎都不是那么可靠。这种「不可靠」带来的危害在被互联网放大之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到。正因为如此,《乌合之众》在当今时代还是能够带来很大的反思意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