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淮海战役,如果傅作义孤注一掷,放弃北京和天津,留部分兵力阻止四野,其他兵力全部南下进入淮海战场,进行决战,战争走势会被改变吗?


只要细细缕过一遍三大战役的时间表就会发现这事根本不可能,中央为什么让四野在辽沈战役后没有得到充分休整的情况下提前入关?不就是为了拖住傅作义集团么。

10月15日,锦州解放;

10月28日,廖耀湘9兵团覆灭;

10月31日,程子华率东野4纵,11纵组成先遣兵团,从锦州出发入关;

11月2日,沈阳解放,辽沈战役结束。

11.6淮海战役开始;

11.11黄百韬兵团碾庄被围;

11.14,程子华兵团到达蓟县、玉田,距平津均不到100公里

11.15中野攻陷宿县,切断津浦线,形成决战态势;

11.18中央电令东野提前入关;

11.22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

11.23东野主力启程入关;

11.25黄维兵团被围;

11.29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包进攻张家口,平津战役前哨战发起;

11.30杜聿明率第2、13、16兵团放弃徐州南撤;

12.4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被包围;

12.5程子华兵团攻克密云;傅作义令35军由张家口东撤;

12.7东野总部到达蓟县;

12.10东野4纵攻克通县,10纵抵达廊坊;

12.12对黄维兵团总攻发起,到12.15覆灭;

12.17东野3纵攻克北平南苑机场

……

再看傅作义集团的情况,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入关和华北野战军夹击傅作义集团的态势已很明了。过去傅集团在面对华北野战军时总体占优(不详述了),东野80万主力一旦入关,谁顶得住?所以傅作义有三个选择,

1.整体南撤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的第一意向很明显,就是华北集团整体南撤。当初东北集团就在撤与不撤之间徘徊不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差距更大,南撤加强徐州集团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傅作义有顾虑,果党表面统一全国,实际还是军阀遍地,傅的根基在察哈尔和绥远,在华北他是大战略区司令,60万大军在握,一旦南撤如同无根之木,分分钟被架空,部队被吞并,所以南撤是不可能南撤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南撤,只有靠近察绥才能维持大军头的威势这样子。

2.西归绥远

绥远是傅作义起家壮大的地方,并且傅长期治政颇有功德,局势不利撤回老家是首选,在自己的根据地一来容易充分动员力量对抗,二来形势不利也能充分统一内部意见进行谈判。加之tg为了防止傅下决心南撤,对大同,归绥围而不打,给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3.固守平津

上面已经说了,东野加华北野战军,主力就过百万,远胜傅集团,失守是早晚的事。但是果党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武器叫「等待国际局势变化」,果党判断,美苏意识形态对抗,三战很快就要开打,一旦美军在中国登陆打击gcd军队,啥都不叫事儿了(一如二战后期坐等胜利的心态)。这样一来,固守平津对「国际观瞻」「政治大局」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辽沈战役后东野出于迷惑敌人的考虑大规模地进行庆祝活动,蒋傅判断大战之后的东野至少要休整三五个月才能入关。于是傅撤守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外围据点,加强整训补充力量,作出固守平津的架势。

再看淮海战场,9月底华野攻克济南,司令王耀武以下十万守军全部报销,战役结束后,粟裕立即开始策划淮海战役。与此同时,徐州剿总「常务副司令」杜聿明开始策划对山东共军的反攻,争取捕捉共军主力并消灭,原计划10月15日发起进攻,然而10.15东北锦州失守,杜被调去东北救火,此后21天直到11.6淮海战役发起,整个徐州剿总在猪头刘司令的带领下处于死机状态。10月30日,东北廖耀湘兵团崩溃,同时徐州发现正面的华野调动频繁,有进攻徐州的迹象,蒋下令徐州剿总制定防守徐州的作战计划,杜身在东北的杜表示同意,由徐州方面作先期准备工作。11月6日淮海战役发动,11月8日杜安排完东北收尾工作飞往北平,9日和傅作义宴会,席间傅向杜通报何基沣张克侠「叛变」,并表示对徐州详细情况不甚了解。9日下午飞南京,10日杜开完军事会议,11日飞抵徐州。此时黄百韬被围,徐州方面乱作一团。

以上还是形势变化和决策问题,最没有可能的是撤退的操作,傅作义部60万人沿几百公里长的铁路线以固守平津为目标布防,这样一个战略集团,根本没有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收拢,转向,撤退的动作。强行撤退的结果可能是被东野主力绕过据点,追著屁股一路南下,有多少人能跑到黄河都是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谁走谁留?留下来的摆明了是要送了。华北部队的布防很有意思,以北平画条轴线,蒋系部队在东边,傅系部队在西边。要南撤,老蒋肯定希望自己的嫡系多撤一点,最好傅的人留下来当炮灰,而东边一撤不是直接放东野主力进来么。西边张家口的35军是傅作义的心头肉,傅会舍得扔掉南撤当孤家寡人吗?临时换人上去当炮灰?来得及吗。

综上所述,傅作义既没有撤退的主动预期,也没有可能在淮海战场局势变化之后,在蒋傅之间迅速形成南撤的决策。即使真的形成了决策,也没有可能迅速完成南撤的动作。


军事上的事情各位大佬都说了,我说点别的,近代史但凡提到解放战争,必定提到的一点就是「国统区经济崩溃」,可能很多人对这个「经济崩溃」没有直观的概念,好像无非就是印法币金圆券,用麻袋装钱之类的,事实上远非如此,这个崩溃是全方位的,从货币到粮食,从税收到财政,一溃千里。在大家传统印象上,解放战争时期似乎是国民政府方更强大,兵力多,装备好,地盘大,共军方面是「以弱胜强」,但有一个关键点,财政收入,由于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财税体系几近解体,加之极为落后低效的地主-佃农生产模式和失败的土地改革,导致农业税几乎可以说没有,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财政收入实际上是远不如解放区的。

至1947年底,解放区财政收入折算粮食,已经近两倍于国统区,这是国民政府1946年全面进攻,穷兵黩武的恶果。打仗打的是什么?是枪炮弹药?这些当然有,但更多的打的是经济,打的是资源,打的是钱,这也是为什么国民政府从46年全面进攻转向47年重点进攻,再收缩到防守,说白了就是打没钱了,国库空了,之后随著解放区土地改革初见成效,到了1949年,解放区财政收入已是国统区十倍以上,国府再也无力回天。

所以我认为,至多迟至1947年底-1948年初,国民政府败局已定,滥发货币导致不可逆转的恶性通货膨胀,软弱无力仅存在于宣传层面的国统区土地改革,使得国府民心丧尽,经济崩溃,财政坍塌,最终的战略失败已无可避免,再强大的武备,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无论是傅作义也好,胡宗南也罢,不论他们怎么操作,最多在战术战役层面上发生一些变化,但想要改变战争的总体形势和最终结局,绝无可能。三大战役,本质上不是「败局已定」的原因,而是「败局已定」的结果,是双方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一次集中军事体现,是水到渠成的战略决战,大势所趋,不是一个人,一个兵团能拯救的。

国民政府想要翻盘,得从27年,37年开始,到了47年,这个衰朽没落到极点的集团,神仙也难救了。


傅作义手下的部队分为他自己的绥远部队和蒋系的中央部队,这两拨人一块儿行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分分钟大难临头各自飞,要完整地打穿华北、华东的解放区去掺和徐蚌战场,不太现实。

就算两军精诚团结铁板一块,参照35军去新保安郊游的结局,走陆路南下,结局也是悬,数百公里的征途,解放军地方部队完全可以避开你的战斗部队,直接去干后勤线。比较靠谱的方案是走海路,从塘沽装船南下上海登陆。。。可问题是三四十万人的海运行动,不可能瞒过共产党的情报网,那解放军会干等著吗?怕是你海运部队尚未在上海整顿完毕,东野就提前大兵压境直扑淮海了。

而且题主说的「放弃北京和天津,留部分兵力阻止四野」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首先兵力上,傅作义钉在平津,东野部队尚且完成了平津战役,那么抽走主力部队,只留部分兵力阻击的话,东野怕是大水崩沙直扑淮海了。

而从地理上,阻挡四野,就必须防守北京;放弃北京,就无法阻挡四野。北京之所以能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就是因为它处于北方军队南下的交通要道上。北京西面北面群山环抱,北方军队南下有若干个关口可以选择。如果防守方「放弃北京」,那么这若干个关口就是唯一可以依托的阻击阵地。防守方必须分兵防守,且关口间很难直接相互支援,但攻击方可以集中兵力打一点,所以这样是万万防不住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把主力集中在北京周围组建强大的机动预备队,而关口只留一部分守军防守,预备队可以按照战役情况(对方具体从哪个关口突破),依托北京及周边的交通网或临时增援某处加强防御,或对打进来的敌军进行反冲击。防守的要点在于建立防御纵深和依托交通线机动部署,而不是全部压上一线搞人墙。何况北京本身有城墙,周边有若干小城镇,且有若干河流穿过,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防御工事群。所以我认为不存在放弃北平天津而能阻击四野的军事方案。


看图上这三个黑圈的位置。

傅作义军团要是有这个能力的话,于其把大军调往淮海战场,先去把卧榻之侧的西柏坡给打下来不好吗。


我觉得傅作义此时心里想的并不是全国的战局,而是他自己的安危。

华北军区部队,第一兵团在山西和阎锡山摔跤,直接和傅作义对战的只有第二兵团和第三兵团的13万人,面对13万大军,傅作义还是有把握的。

但是东北被拿下,傅作义直接心头一紧,东北野战军可是整整百万人马,一线部队就73万人,而且得益于远征军系的缴获和自己的生产力,东野的装备比起他傅作义来说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蒋介石建议他把60万大军带到江南,就算不增援徐州,在长江边加固防线也是可以的。但是傅作义此时还是有点犹豫,就是怕自己落得张学良的下场,于是他取了中,把部队沿著北平排开,西面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东面是蒋介石的部队,这就是他的方案,一旦有变,傅作义可以带队西撤到绥远地区,而蒋介石的部队,估计就让李文带走去江南了,这样既保全了自己,也不得罪蒋介石。

但是傅作义最后的侥幸占了上风,首先他觉得东野入关最少得到了1949年2月份了,而自己就可以加固防线,扩充部队,到了他的预想决战期,手上就有了80-100万的大军,加上坚固防线,足够和解放军抗衡了。

其次就是解放军的战略佯动,对于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和太原的暂停攻击,都告诉你,我现在打不过你,你安心的驻扎吧。

傅作义还是抱著试试看,拚死一搏的态度留了下来。以至于华北军区2 3兵团在张家口和新保安之间的行动,都被傅作义认为是一次普通行动。

一直到了密云发现了狗皮帽子,傅作义才知道这事终于不是这么简单的了,赶忙下令35军回来再说。

他想到了东北野战军已经来了,但是他没想到东野为了此次作战,整整带了12个军及其直属部队80万人。

更没想到的是傅作义成了一个试验田:平津战役是解放军第一次投入100万兵力举行的大型战役。(辽沈战役虽然当时东北野战军已经有了103万部队,但是有30万是二线补充兵团,是后备,所以是73万人马参加了辽沈战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