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哪个类型的作品,或者哪个方面的作家和作品比较受评审看好,或者能不能从往届得奖中发现一些规律呢?


前言

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设立的五个奖项之一。1900年授奖范围由纯文学扩大到历史与哲学,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577万人民币)。

然而,由于诺贝尔遗言的粗略,并不只是诺贝尔文学奖,所有的诺奖评选并没有一个公认或公开的标准和原则。以至于某种程度上,诺奖的颁发有了一定的政治考量,尤其是和平奖与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在1901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与颁发任务,一共设18位文学院院士。实际上,早期的院士构成复杂而极不专业,有大主教、议员、法学家和政治家,文学家反而是少数。甚至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文学院的院士经常出现交替或兼任两院院士的情况,历史上瑞典文学院每席中至少有一位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比如,著名化学家、瑞典化学之父贝采里乌斯(1779.08.20-1848.08.07)于1808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第332位院士,他因创建现代化学命名体系以及发现化学元素铺(1803年)、硒(1817年)、硅(1823年)和钍(1828年)而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有机化学之父。可这么一位物理大牛又于1837年9月18日当选为瑞典文学院第5席第5位院士。

氢弹之父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

所以还闹出过人们以为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一个机构颁发的笑话。

直到瑞典现任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1946年4月30日-今)时期后,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作家才逐渐被补选为院士,如今终于超过半数。其专业性与独立性才逐步提升。

傲慢与偏见

言归正传,现在谈谈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或者说西方普世价值对其他文学思想的态度。

作为严肃文学的绝对权威,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性和公正性正在接受考验。研究117届(截止2018年)文学诺奖的选择,会有其规律所循,你会发现诺奖也有其政治正确。

从诞生伊始到现在,文学诺奖就一直回避不了唯欧洲中心论。其中人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高的国家是冰岛,获奖率为35万分之一,美国为三千万分之一,苏联约为一亿分之一. 中国则是十四亿分之一。

从体裁来看,叙事文学是绝对主力,其中又以长篇小说为主要代表,将后面的诗歌与戏剧遥遥甩在身后。

理论上,如果你是一位想得诺奖的作家,诞生在欧洲,选择用英语写长篇小说,水平相当,获奖概率会是在中国的400倍。

那么对于非西方世界(以政治概念划分,日韩属于)而言,诺奖更偏好何种文学主题和价值倾向?

答案是证明西方普世价值正确的价值倾向,虽然此或许并非作者本意,但诺贝尔委员会不要你觉得,他要他觉得这是种怨恨、谴责、反抗,并希望通过授奖来让全世界更多人这么觉得,认同普世价值在文学意义上的胜利。

所以文学诺奖往往颁发给展示出自身社会痛点的非西方作家,以莫言为例。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我们国内读者关注的是,莫言乡土中怀乡、寻根的那一部分,而文诺奖关注的则是莫言乡土中怨乡的那一部分,即颁奖词中所谓历史与社会。

换而言之就是,对历史的批判性和讽刺性,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 1988年,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
  • 19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国》更是到达了当代作家文学讽刺的高峰 。该小说借助「酒」这种饮品,描绘了中国的官场生态,抨击官场的腐败。主要内容为: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查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法语版获得2000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被西方认为创作手法最有想像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有了这些便有了入诺奖评委法眼的入场卷,以上种种在诺奖看来,莫言仿佛一个敢于扰动社会的反抗者,和最忠实书写中国历史与现状的记录者。

就像他们鲜少看见中国发展的一面一样,他们选择性的只看见了莫言批判的一面,这便是文学诺奖的问题所在。

又比如莫言之后,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是《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就看代表作书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什么胃口可见一斑。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市场对文学诺奖颁奖对象的定位。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在瑞典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揭晓。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公开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显示,中国作家残雪、余华、杨炼等榜上有名,其中排名最高的残雪排第四名。

余华无需多加介绍,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反映以文革时期为主的痛苦历史。

要介绍一下排名高居第四的残雪。

中国作家残雪(邓小华)

你一定不认识她,这是一位在西方比在中国更有名的作家,但不用查资料,参考我们上面的规律,残雪一定这么一位让文学诺奖青睐的作家。

一定是儿时记忆并不美好,比如,1957年,父亲作为「新湖南报右派反党集团」头目被打倒,残雪小学毕业(即「文革」开始)即失学。

一定是文学极具批判,而且主要集中于那个「十年」,比如,残雪是由内向外的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家,是从自我经验出发,思考到了与西方现代派相似的主题,她所反映的现代中国人的特殊心理,如焦虑、恐惧、异化等,以及她所采取的心理感觉叙述,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的叙述方式相重叠。

这便是诺贝尔文学奖喜欢的文学,也是非西方意识形态作家易获奖的作品类型。

最后

并非旨在否定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诺奖作为世界文学无可争议的顶级大奖,对于一些绝对原则还是有所坚守。

列如让许多人惊呼「他竟然还活著」的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作为七星文库在世的唯一遗珠,和马尔克斯一同被介绍到中国的文学巨匠,他常年高居文学诺奖预测榜前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

但参考到文学诺奖的选择倾向,如果不出意外,久负盛名的米兰·昆德拉恐怕注定获奖遥遥无期。因为有证据显示他曾经在捷克斯洛伐克担任过警察线人,举报同胞;他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宣称自己是法国作家,自己的书只应该被归类到法语文学中;他曾嘲讽并攻击在捷克从事政治斗争的作家。2009年,他签了一份请愿书,为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辩护——后者被证实强奸了一名13岁的女孩。

再如2017年瑞典文学院院士Arnault性侵多名女作家丑闻事件曝光后,多位院士宣布辞职,随后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停发,这是二战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停颁。

这都算诺贝尔文学奖对底线的坚守,当然这也是文学诺奖政治正确的体现。

可是另一方面,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希望引导读者去反思过去,看见过去的诸多不幸,以此来怨愤于社会,反抗在当下。但西方不明白,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最了解这个国家。中国的读者是世界上最清醒、最现实的读者,他们往往比作者更加批判,他们清醒地分辨到文学与真实世界的不同。颜色革命在中国社会层面上被证明行不通,文化入侵与软变革在文化价值观上也注定是死路一条。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诺贝尔奖就必须走向中国,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地走向中国。


规律当然有,我已经看到不少写的好的答案了。说说我的理解。

炸药奖,说来说去还是人瑞典人发的奖,瑞典人说了算。诺贝尔嘴里的理想主义,由瑞典人负责解释。所以这东西就是瑞典人的口味。

说来说去,这是瑞典人用来显示「文明优越性」的东西。我这么跟你说,瑞典人眼里,北欧那块是先进文明,西欧是次先进文明,其他的地方都是野蛮文明。瑞典人自诩为社会主义,把西欧美国看成贪财的资本主义,把其他地方看成野蛮。

所以不同地方的作家,得奖作品的风格就是不一样。瑞典人自己呢,写部童话就能拿奖,这叫「高贵的理想主义」(给拉格洛夫的颁奖词),欧美的「次先进」,就是写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精神空虚(等待戈多),至于我们这种地方,就只好批判自己的劣根性,从历史深处挖掘罪状了,挖的轻了瑞典老爷们还不高兴。

瑞典老爷们在颁奖词里明说了,你们中国人,不仅仅是长得违规,你们生下来就违规了。你们搞共产主义是人吃人,你们搞资本主义也是人吃人。

真善美只有他们的瑞典有,欧美是伪善,我们是纯罪恶,这就是文学奖的规律。拉格洛夫笔下的瑞典洋溢著真善美,西欧那边是吃饱了撑出来的空虚,其他的地方就是从头到尾人吃人,这是瑞典老爷的爱好,因为显示了瑞典文明的优越性。

你看看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规律?


技法上的激进派比中庸派要有利。

地域上西方作家比东方作家有利。

如果要使用投胎法来提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概率, 那么有如下建议:

  1. 选择男性后, 直接投胎在瑞典. 瑞典是人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高的国家之二.
  2. 使用英语写作. 英语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强势语言. 如果能学会法语, 并把作品也翻译成法语版, 那么又可大大提升获奖机会.
  3. 长篇小说.

以下是本人制作的数据分析:

诺贝尔文学奖数据分析


近十二年诺奖得主,分别颁给了石黑一雄(日裔英国作家)、鲍勃·迪伦(美国诗人)、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莫迪亚诺(法国作家)、门罗(加拿大作家)、莫言(中国作家)、特兰斯特罗姆(瑞典诗人)、略萨(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赫塔·米勒(德国作家)、克莱齐奥(法国作家)、莱辛(英国作家)、帕慕克(土耳其作家),只有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两位,而且都相隔至少五年以上。1950年以来,诺奖最青睐的国家是英国(诞生过7个得主:罗素、丘吉尔、卡内蒂、威廉·戈尔丁、奈保尔、莱辛、石黑一雄)、法国(诞生过个8个得主:莫里亚克、加缪、圣·琼·佩斯、萨特、克劳德·西蒙、高行健、克莱齐奥、莫迪亚诺)、美国(诞生过个7个得主:海明威、斯坦贝克、索尔·贝娄、辛格、布罗茨基、托尼·莫里森、鲍勃·迪伦),其他国家比较平均,义大利、西班牙、瑞典是第二梯队。考虑到英、美、法这三个得奖大户最近五年已经有人得奖,且诺奖新世纪以来,越来越重视地缘政治平衡(不会频繁给同一国家、同一洲的作家颁奖),所以那些热门候选里,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得奖几率很小,中国、加拿大、白俄罗斯也如此,因为它们最近都有人得奖。有趣的是,自从略萨(2010年获奖)之后,诺奖已经8年没有把奖颁给南美洲了,而非洲上一次获奖,还是2003年南非的库切,至于大洋洲,那基本被诺奖遗忘了。所以,出于地缘政治的平衡策略,这次的两个获奖者,可能从南美洲和非洲产生,在南美洲,阿根廷、哥伦比亚是得奖大户,在非洲,南非、奈及利亚的作家有过获奖。


现代文学发展到现在。。要有所突破才能拿奖。。就像赵本山的小品。。你不能还卖轮椅。。你得卖担架。。。

比如新的这个大姐对结构的突破。。莫迪亚诺对叙事时间的突破。。。迪伦对于形式体裁上的突破。。。从这个角度上我押詹姆斯马龙。。。七杀简史的语言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我读的是翻译版。。。

另一个维度是新鲜视角加上雄厚的叙述。。。比如莫言。。移民文学三杰。。帕慕克。。。这个我就难说了。。。从这个说法看。。。波拉尼奥是真他妈的可惜。。。

当然要是突然又钻出来个肖洛霍夫就当我没说。。。


不请自来

诺奖尤其是文学奖的评选其实是没有标准的

因为文学

是没有硬性标准的

评委们只能通过讨论

来决定

是哪本书,哪位作家得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