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取材真实社会事件,电影上映后获得广大关注,也引起讨论。(CATCHPLAY提供)

电影《无声》自从10月中上映以来蝉联多日全台票房冠军,如今票房已破3000万元。但近日作家林立青发文质疑电影创作团队并未从研究电影原型事件最深的人本教育基金会,与撰写相关著作的作家陈昭如合作,但内容又有雷同,网上也吹起该片「疑似抄袭」「未获授权」风向,导演柯贞年接受本刊独家专访,针对网上的质疑做出了回应。

《无声》创作灵感来自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集体性侵案,当年人本基金会介入调查并提出报告,作家陈昭如也根据此案件,写成《沉默:台湾某特教学校集体性侵事件》(以下简称《沉默》)一书。林立青质疑电影与《沉默》有诸多内容雷同,但电影最后仅向人本致谢,对陈昭如及《沉默》一书却只字未提,疑似刻意回避,后续又有曾处理该书版权的作家盛浩伟跟进抨击制作团队未曾照会作者改编事宜,提出「处理敏感题材时的伦理有瑕疵」看法,在脸书连发多篇文章讨论。

对于外界的质疑,导演柯贞年接受本刊独家访问,她不讳言自己当然看过《沉默》,因为这是这起性侵事件的重要参考资料。柯贞年解释,她找过人本,也有考虑要接触陈昭如,不过最后因故还是作罢,这就是为何片末感谢名单有人本却不见陈昭如名字的原因,「我们担心既然事前并未接触,事后却刻意提及,似乎也有不尊重对方之嫌。」

《无声》导演柯贞年认为不管是人本、陈昭如或她个人,其实都是把自己放在后面,重点是要凸显目前权力不对等,以及社会困境现状的改变。

尽管如此,柯贞年还是非常感谢人本及陈昭如,深感他们为这起事件所做的努力相当辛苦伟大。「他们身处在事件的中心,所感受到的震撼与冲击不是我们身处边缘的人所能想像,因此他们会更加保护当事人,不愿这些人再被二度伤害。」

在基于保护当事者的立场下,柯贞年并没有从人本及陈昭如处获得任何资料,也没有直接面对事件当事人。她的资料来源来自扎实的田调。她听从朋友建议先从认识聋人、接触聋人团体下手,「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家人、朋友的相处等,慢慢走进那个世界的核心。」柯贞年透露,聋人朋友几乎都有听说过这起事件,但有些人不欲多谈,有些人则提供了自身或听过的经历,更有热心的田调对象主动介绍别人让柯贞年采访。聋人之外,还有一定比例的特教老师也提供了不少资料,加上媒体报导、国内外的性侵相关文献等参考,构成电影的内容。

柯贞年再三强调自己「并不是改编《沉默》」,她与编剧搭档林品君为了避免对号入座,尽量在角色描写上揉合了多个案例,不让角色,甚或整个故事明显有所指,但电影本身仍被质疑电影一些对白与调查著作才知的内容「高度雷同」。柯贞年不认为田调资料就要尽量避开《沉默》所提及的内容,因为事件原委始末就是如此,刻意去对照著作,再一条条避开反而欲盖弥彰。她在田调中也获得如隔代教养、听人父母与聋人子女的相处、观念差异等资讯,电影中一一呈现。

片中角色其实并没有特定的角色原型,而是揉合许多案例而创造出来的人物。(CATCHPLAY提供)

电影公司也表示,当年案例虽有一百余件,但会被提及讨论的多半都是较特别或印象尤其深刻的,「不管与A讲或与B讲都会是差不多的内容,因此不能以此认定《无声》是改编、或从中抄袭《沉默》。」网上意见也分成两派,反对林立青看法的网友认为社会事件的取材若是一定要照会相关调查者,不无要求「拜码头」之嫌,但另一派人认为,大学写论文都需列出参考资料,电影圈居然无此概念?也好奇电影部分台词与书中内容相同,若是资料来自田调结果,又为何这么像《沉默》?

柯贞年及片方都认为,透过电影强大的传播力,将当初拍摄《无声》「想成为改变力量、让社会更好」的初衷表达出来,并且唤醒观众关注弱势、校园性侵、教育体制、忽视、漠视、权力不对等种种议题,是《无声》最重要的课题,也希望团队的努力不要因此遭到抹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