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郝搖旗營中尚有明東安王朱盛蒗,擁立一位皇帝,對於全國的反清復明事業也有旗幟作用,說不定能延長夔東抗清基地堅持的時間。


一來自身難保,1662年6月1日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在昆明,不久鄭成功、李定國相繼病逝,還在大陸堅持抗清的基地就剩夔東十三家了,清廷正在糾集數省清軍,圍困夔東十三家。1663年1月1日,清軍近十萬大軍進攻夔東十三家,袁宗第不敵四川清軍敗退,7月,夔東十三家大敗湖廣清軍,8月夔東十三家進攻巫山失利,12月,劉體純兵敗自殺,郝永忠、袁宗弟、朱盛蒗、洪育鰲被俘不降被殺,監軍太監潘應龍自盡。

二來夔東十三家還是比較忠誠於永曆朝廷的,如果有心思另立新帝,當初還有一位韓王朱璟溧可以立,韓王是親王,在在山西等地復明志士中還有一定的聲望。現在永曆帝雖然死了,也不能瞎搞呀。

三來東安王朱盛蒗的血脈太遠呀,他是楚王系的,還是個郡王,血脈太遠。就算事急從權,他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夔東十三家畢竟是十三家,人多就事多,郝搖旗支持東安王,其他人未必呀。

當然,以上都是推測,夔東十三家沒有多少材料,在最後的幾年裡,夔東十三家各項決策已經很難知道了。


可能那根據地附近找不到一個活著的藩王了吧,畢竟當時距離1644已經過了十多二十年了,藩王們死了一堆降了一堆隱姓埋名了一堆。


永曆被殺了明朝還有藩王?!

就是那種沒被清朝控制也沒死掉的那種,延平王晉王不算

就算找的出來夔東十三家那可憐的地盤和兵力,重慶都打不下來的那種,擁立藩王登基是嫌棄活的太長了嗎

再說了就算十三家突然腦殘,人也是十三家,互相利益有衝突(參考顧誠的南明史)擁立了聽誰的?

順便說一句 大明天下無敵


十三家號稱聚眾二十萬,實際上只有16個營的兵力,就按滿遍五千人算,最多也就8萬兵員,實際估計也就五六萬,剩下十幾萬那都是老百姓,自保尚且困難,你立個大旗擁個皇帝,分分鐘清軍得調集主力干過來,只會死得更快。


其實並不是沒有藩王,郝搖旗、袁宗第兵敗被俘殺的時候,一同遇害的除了永曆派來的洪育鰲,還有東安王朱盛莨。

事實上這位東安王似乎也不是唯一一位夔東十三家手中的藩王,查繼佐的《罪惟錄》里還有一個年號「定武」的韓王。不過其記載中的錯誤不勝枚舉。

此外,魯可藻的《嶺表紀年》中記載,除了東安王以外,郝搖旗軍中還有一位通山王,但是這位藩王的名字有爭議。另外,在順治十三年預備在元宵節起事,奪取洛陽的宗室朱存梧被捕後招認,他曾到過湖北房山縣郝搖旗軍中,「住半年,與韓偽王相處,他是一字王」。似乎這位韓王確實存在,但是和前面說的通山王一樣,到了康熙二年已經歿于軍中了。

話說回來,夔東十三家本身就是以闖軍余部作為主體,期間還有王光星、三譚、搖黃等其他地方武裝的加入,不論是隆武朝、永曆朝廷還是孫可望李定國,都未必將十三家視為盟友,而是多加提防。甚至李定國本人也只是想在清軍大舉進攻時,由十三家的將士替他牽制清軍。反過頭來看,十三家中投降的雖然不在少數、但是基本上和李定國的配合作戰的積極性和戰鬥力,都要遠遠強於張煌言、鄭成功。尤其是作為十三家核心的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這些原來闖軍的骨幹。基本都是積極抗清而且顧全大局的。李定國和永曆朝沒有能好好利用夔東十三家這數萬將士,實在是非常可惜。


沒心情了。。。

18年前擁兵百萬登基北京的李自成不就過了幾天皇帝癮?那時形勢好像還好很多。1662年時他們都知道活不久了。。。


夔東十三家主要將領已經都已經封公,又掌握實際軍隊。中國貴族混到這個上,就接近逼宮讓位的程度了。

永曆死後,即使在他們真的鏟滅內姦殺出血路突圍成功,在沒有永曆帝位罩著的情況下,他們一定會擁戴一個李或劉篡明自立。

如果有其他明軍形成合作,那才另說。

可是清軍圍剿太快了,永曆皇帝鄭成功李定國掛了,又完全沒有年輕能挑大樑的站出來。

若是出一位戰神再打幾場大捷,清軍必然嘩變。

誠哉天道好還,況也人心思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