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大家做设计都是一种比较主观的状态,和形而上学描述得非常相似


题主是想问建筑学还是建筑设计。

高校本科虽然直接用了建筑学这个称谓,但只是一种一级学科设置方式,我个人不赞部分学生先入为主地把建筑学等同于建筑设计。因为本科其实只教了建筑设计。

哪怕识字的小孩都能看得懂,建筑学是的最后一个字是『学』,什么是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一种完善且科学的知识路径是学,从事专业但不涉及生产力的是学,虽然并不是说它成熟之后不具备产生生产力的潜力。

那本科建筑设计教了什么?教了设计的程序,设计的基础,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但是要注意,这些都是应用型的东西,说白了,只是建筑学前面的基础阶段,用来培养量产型建筑从业者的。本科告诉你什么东西好,但从来不会让你思考它为什么好,不会让你思考我们对好的认同是从哪里来的,不会让你去解析这种好的内在因子(至少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这些基本方法本科是不会用的)。

那么,如何谈的上『学』呢?

建筑学的外沿很广,涉及环境,物理,结构,历史,人居,规划,行为等等,本科生只是从中挑出几个分项,了解他们的前沿信息和应用方法,能用就够了,所以很多的认知更是来源于未经过证明的主观臆想。

说到底,只是社会应用领域,把建筑设计的功能扩大化了。但是在很多本科生或者只是经过一般课程学习和考核而没有真正踏入『学』的门槛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建筑学,实际上是一种自身知识不足导致的表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是臆想的形而上了。

这是我见过『学』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所以。

如果非要说的话,

建筑设计有部分行而上的内容。

建筑学一点也不形而上。


当代建筑学,最多是分剑宗气宗的水平。离形而上学还有好多个东方不败的水平。

也就关起门来,在华山上,争下掌门,到江湖上,在左冷禅面前就是渣渣。更不要说和少林,武当,日月圣教硬刚了!

令狐冲是学了别派武功

所以聪明点,没下华山的时候,的都去学其他门派的武功了,要不然只能996一年还欠著单位钱!

毕设刚好在研究这个题目,事实上当代建筑学研究早已摆脱形而上学的桎梏,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因为当代哲学(事实上在现在已经不是当代了)发展的缘故,动态观念很容易被发现并运用,比如彼得埃森曼,屈米这些,在空间分化演变的研究上都颇有建树,比如艾森曼的莱因哈特大厦,造型就来自於单个形体演变,催生出整个形态

彼得埃森曼,莱因哈特大厦(还有一个分析图我实在找不到了)

屈米则是通过影像为空间带来时间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当这些研究作为作品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问题,「建造」行为本身是被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定义的,或者更准确的描述是,当下我们对「建造」这个概念的认识是形而上的,当「建造」被作为一个以没有时间概念的结果为目标的时候,「建筑」这个概念肯定也无法突破形而上,(这也是我将「主体性」原型认定为建筑的绝对原型的原因,对它的空间认识等于对场所的「绝对认识」)。

主体性(右派的)原型

准确的来说,在建造行为被定义的时间范围内,建筑是形而上学没有问题。

当然上述结论是建筑讲「场所」的时代的普遍的空间认识方法,这种认识以及建设方法事实上为建筑与城市空间带来很多问题,比如;

天津滨海图书馆使用现状,天津

城市空间「断层式」的更新,武汉

空间使用状况与设计预期差异巨大,因为空间的使用群体在现实中并不会按照设计预期走,而是呈发展的态势,是「薛定谔」的,只有在它发展到了那个时候,才能确定它的具体状态,这种状态是「设计」无法预测的。在当下这种状况只能通过使用者对空间的二次建设来弥补设计中「形而上」的认识方法带来的漏洞,也就是设计者进行了设计并建造完毕之后,使用者根据自己已经变化的需求进行二次建造,然后当需求再次变化时再进行后续的建造。

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建造行为事实上贯彻于空间的存在之中,形而上学的建筑学不能解释设计预期和实际空间存在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认识它,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建造行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指认的客体,事实上,它是空间的一种性质,空间因为「建造」而存在。

这个角度来讲,当我们把「建造」行为理解为空间的一种性质的时候,建筑学是突破形而上学,拥有自己的动态观念的。

所以回到题目,建筑学是不是形而上学,取决于你如何认识它。


你说的是美学吗……


建筑学哪里体现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的特征了?

建筑学讲究的就是多方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多角度对同一现象/问题的诠释/解决,怎么看也不具备孤立静止的特征。

倒是某种程度上说,建筑学有点不可知论的意思:『我就觉得这个方案不好,至于怎样的方案好,我也不知道。而且我还知道,肯定不存在完美的方案。』如此看来,建筑学还辩证的一批。


∵凡 形而上学 是 哲学

凡 建筑学 非 哲学

∴凡 建筑学 非 形而上学

∵凡 当代建筑学 是 建筑学

∴凡 当代建筑学 非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不行退学


:)

我觉得不是所有建筑都要讲形而上学,也不是一定要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一种建筑的出发点,还有别的出发点:可持续化,结构,低成本建筑,诗意,美,过早的卷入形而上学反倒很容易迷茫。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就行,慢慢体会就好。我其实也是对形而上学一知半解,目前我的想法就是在你做设计的时候,相信你的直觉,直觉背后一定有某种意义,等你能理解的时候,在阐述出来就好,但也没必要强求自己理解直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