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了我之前的回答,写得比较通俗,能看懂就行。

首先能去了解一些原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保持。

大道理咱们都懂,但就是很难做到,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应该从源头解决。

01

环境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受环境影响。

当你的周围环境没设定正确的时候,「旁边突然闪过一个帅哥或美女你要去看两眼、小孩子在你旁边乱跑乱叫你心无法静下来、周围人都在打游戏你有想打的冲动...」。

当你的思想环境没有设定正确的时候,心里总是想著其他事「读书有什么用、王者还差一颗星、还有两颗瓜子没剥、快递还没拿、今晚吃啥、节目要开始了...」。

人性的懒惰、人的惯性思维、各种各样的事情拖著你,导致你无法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所以当你的心未摆正的时候,了解再多的道理和技巧给你都不会有长期效果的。

为什么大道理都懂,却很难做到呢?这是做事三分热度的表现导致的,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来源你小时候。让我猜一下,小时候是不是经常被人夸或者经常有物质奖励。如果我猜中了,你可以继续往下看,若未猜中请忽略02部分。

02

为什么总是三分热情

下面是一个国外科学家对两组孩子做的实验

【第一次阶段性实验】

给第一组孩子做拼图,做完后说,哇你们真聪明真棒,这样的拼图都能拼得出来。给第二组孩子做拼图,做完后说,哇你们真聪明真棒,这样的拼图都能拼得出来,说明你们特别善于坚持和探索。【第二次阶段性实验】随意给两组孩子一些简单和难的拼图,让他自己选择。

结果后发现,第一组的孩子会选择比较容易的事情做,而第二组的孩子反而会选择比较难的事情做。

为什么第二次实验,第一组会选择容易的,第二组会选择比较难的呢?原因在于,第一次实验多说了一句「说明你们特别善于坚持和探索」。

表扬一个孩子聪明,孩子就会保持聪明,随著事情向更高层次递进,只要能达到一点满足感,就会逐渐告诉自己就这样吧,因为不犯错就能保持聪明。给一个孩子既表现聪明又表扬探索,孩子保持的就是探索和坚持,因为向孩子表达了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所以他们会不断上进,对新的事物热情非常高,时间拉长,从小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刻意练习,就会逐渐提高热情。

这就是你懂了很多道理,但就是不想做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在家不想做的原因。长大出生社会以后,要面对各种挑战,谁会经常在你耳边说你很棒呢,给你奖励呢!所以做一件事,那种无连续性满足感无奖励机制的事,做著做著自然就疲惫了。以前既然无法弥补,那当下如何改变呢?

03

改变从此开始

(1)从波动中受益

如果已经处于不是很好的氛围,不要担忧,要从波动中受益。就你的情况,你完全可以这样想」哇,我居然能有一周的热情来做这件事,还能产生幸福感」。这是在潜意识告诉自己,做这件事能带给你什么。长此以往,你会逐渐形成对事物保持探索的习惯,这就是一种刻意练习。这里推荐两本书给你《刻意练习》《反脆弱》。

(2)从选择中走出困境

随著事情向更高层次递进,阻力越来越大,加上无连续性满足感、无奖励机制、周围环境影响等,压力会越来越大,三分热度思想就会出现。

有一个现象很多人产生压力之后,总是希望改变看似可能改变的源头,来解决压力问题,结果让自己陷入压力更大的环境。

比如你所产生的压力(做事总是三分热),源于所做的这件事,而改变这件事最好的做法是不做它,所以很多事就如此循环,做著做著就感觉没劲了。

其实我们的压力是可以通过选择来改变的。当你的三分热压力产生以后,应该质疑你的选择,能否换一种选择方式呢。比如你上知乎寻求帮助,就是一种很棒的选择,这里有很多知友提供给你的工具方法,只要能减轻你的压力都是可以的。你还可以质疑是不是自己的目标设错了,不应该为奖励而奋斗,不应该为无连续性满足感而放弃。推荐你看《压力管理》。

(3)扩大影响圈

上图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答案。除去我们没兴趣不关注的部分,世上的事情都处在我们的关注圈,而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就是影响圈。

积极主动者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长此以往,他们的影响圈会逐渐扩大;消极者过于关注无法改变的部分,则容易产生消极能量、三分热度,使影响圈不断缩小。

所以,我们应该扩大影响圈。推荐你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使用工具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叫你坚持时间管理、任务划分管理之类的,这些很有用都是说得通的,但时间拉长做起来真的是难啊。可以这样给你比喻「修练新的武功秘籍,对于内功深厚的人来说,可以很好驾驭的,对于内功不深厚的人来说,很可能「走火入魔」」。这里的内功指你的「思维环境」,工具方法只能起辅助作用,内功深厚你才能很好驾驭。仔细理解上面的1、2、3点能很好的帮助你搭建「思维环境」,有兴趣也可参考我推荐的几本书。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改变从此开始,加油,互关。


(分析有点长,觉得有用可以点赞鼓励一下哦)这是我们在改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我们心里有一个自己,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

有时候,我们明明很讨厌自己的某个行为,比如拖延,却怎么都改不了,这时心里就会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够努力。

可是,指责自己并不能带来改变。相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呢?

事实上,我们的躯体里就是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区分这两个自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对做出改变有很大的帮助。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

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著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如果人的理智想达成改变的目标,就需要了解情感这头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大象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很难控制住它。

第二,它是受情感驱动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的情绪驱动。所以,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第三,它是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大象的前两个特点比较好理解,我想重点解释的是大象的第三个特点:被经验的好处支配。这个特点与「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直接相关。

人的某些行为也是依据这样的原理被塑造的。我们可以把强化看作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经验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道理你都懂,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真实地体验过那样的生活,那种生活只是在你的脑海中,那么大象是不会听的。

所以解决办法就是踏出一小步去尝试,大象才有可能卖出一步尝尝甜头,而不是一开始就定很大的目标,吓得大象一动不动的。


所以关键点是「在家」?

要改变行为模式,最重要的是「打破环境」。

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1. 要明确提示线索。因为回家心理上就是感觉是放松的,很容易就陷入玩乐一晚上的状况,与其去与想要玩乐的小人做斗争,不如主动改变环境。比如是否可以在下班后,吃完饭再回办公室工作学习一会,或者找个现在外面很热门的「共享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因为这些场所给自己的提示就是「学习和工作」的场所,这要比强制自己在一个放松的环境里去学习要有效得多。

同时固定自己的时间安排,比如规定自己晚上19:30-21:00 这段时间就是学习什么技能,那这段时间内就要有一个简单的环境让自己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哪怕就是坐在桌前,但也要不受干扰的聚焦在要做的事情上面。

2. 感受奖励。给自己设定一个奖励目标,比如瘦5斤可以吃一顿火锅一类(奖励一定要是不容易实现并且确实自己很想要的)。让自己的践行更有动力。

3. 培养渴望。明确自己想要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断通过感恩日记和每周一记来记录自己的成长,提供正向反馈,带来成长的愉悦感。

最后,一定要通过WOOP心理学,来让自己对于目标的想像具象化,从而产生内在激励。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不从内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重要到非去做不可,往往是很难持久坚持下去的。

所以一要改变环境,二要改变信念。


道理都懂,如何挣扎出当下的困境?

我记得武志红老师说过,有时候,我们渴望方法,是因为我们发现,尽管知道了无数道理,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和你还没有关系,它们还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通过自我觉察,清晰地捕捉到这些道理的确在你自己身上的展现,等你捕捉到这些信息后,好的转变自然就会发生了。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后,这些道理才成了你自己的。

举个例子,

比如,你的目标是马拉松,你知道如何进行练习,但即使如此,也需要从每天的一点一滴开始行动起来,比如第一周跑5公里,第二周10公里等等类推,经过训练后,可以完成马拉松的目标

所以,不妨先从那些高效的方法中,提炼出一条,在生活中进行刻意练习,比如推荐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艾维利法则。

早晨开始工作前

写下每天要做的3-6件最重要的事,用数字标明每件事的重要性次序;(标签贴墙上)

然后,先做第一项,直至完成或达到要求,再开始完成第二项、第三项……

这样完成后,会有成就感和掌控感,不会让人觉得压力大,和无头绪。

希望对你有帮助,也期待你可以从明天开始行动起来

等待你的反馈哦 (?^o^?) ,加油


培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场,有一个地方就是专门工作的,只要坐在那里就会自觉的学习或工作,可以在家收拾一张桌子,固定在那里学习和工作,玩耍去别的地方,养成习惯就好了


道理我都懂,却做不到,王阳明说那就不是真的懂。因为真的懂了,是会知行合一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