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習簡筆畫和填色畫會影響想像力嗎?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嗎?


提問者是一個美術機構的工作人員吧?你問這個是真的想知道大家怎麼想的,還是真想知道科學結果是什麼,還是給大家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

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東西都會一直想像力,比如過早的認字、認數字、學寫字、背古詩、學國學,就連建立孩子的規則感和社會性都會抑制想像力。

兒童心理學研究孩子的心理發展,當然不提倡過早的學習繪畫(4歲以下),但是總有人想培養畫家,總有人想讓孩子學點啥,而且不懂心理學的又是大多數。所以。。。


藝術碩士美術老師一枚,我回答過類似問題(下面的鏈接是當時的原問題)這篇我就直接引用了。

幼兒繪畫時為什麼不宜提供范畫??

www.zhihu.com圖標

------------------------------------------

這篇主要談以下四個方面

一、幼兒少兒美術主要培養孩子的哪些方面?

二、給孩子提供范畫、簡筆畫、填色書的危害

三、不提供范畫不代表不指導,那麼應該如何正確給孩子提供指導?

四、問題集中回答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紙上影美術」,我與大家一起交流美術教育經驗,回復關鍵字還可免費獲取素描課程以及國畫資源,共近200GB~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專欄,與我一起探究美術教育的方法,啟發學生的人生智慧。

美術教育:愛與智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原文:

作為美術老師,我特別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只有朋友一個人的認知問題,而是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會出現的問題,而且這個其實非常嚴重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被引起重視(瞧瞧新華書店裡那些幼兒美術書架里琳琅滿目的「填色書」、「簡筆畫」書,就知道我們對幼兒、少兒美術的教育有多落後了。)

文章較長,沒有耐心的朋友可收藏慢慢看,也可以直接看第二點直奔主題。

(在我們分別展開來談之前,我先聲明一下我的觀點的很多文字都出自於一本書,一本非常好的兒童美術著作《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建議家裡有孩子的家長都買來讀一讀,你肯定會大受啟發!!)

一、幼兒少兒美術主要培養孩子的哪些方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讓我們「透過孩子的眼睛」,看看當他們忙於繪畫時究競在想些什麼。

首先,當他們開始畫畫時,他們一定在想著「某樣東西」。通常他們所想的「某樣東西」,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然而,對孩子來說,這通常意味著與其自身和自身體驗之間的一種直接對話。當他們「思考」時,他們的思緒都集中在所描繪的這種體驗上。他們的思維過程——思考並專註於某事的能力——被激活了,這是藝術創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孩子A想起了她與其他孩子在院子里起玩的事情,她想畫出這個事件,毫無疑問,孩子A在畫時她只會畫一些她知道,並且她認為重要的事物。對她而言,院子里的蘋果樹可能有很大的花蕾,因為她是看著它們長大的;而這個細節對同樣在院子里玩的孩子B而言,樹是用來攀爬的,花蕾對他而言毫無意義,所以不會出現在他畫面里。而他感興趣的就是那棵樹,所以他很可能將這棵樹畫的巨大無比,其他都沒有涉及。正如我們看到的,作品表達了不同孩子的個人好惡,以及他們與內心世界和周圍環境的情感關係。這包括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們對事物的認知,以及他們與這些事物之間建立起來的個體關係。

所以,我們應該要通過藝術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自身的表達能力。我們孩子的畫,應該對自身和周圍的環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因為畫出出來具體的事物後感到的壓抑(這種壓抑嘗嘗來自於家長的「好意」指導與干預)。只有形成一種完善的人格後,他們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只有學會換位思考並嘗試理解他人的需求時,他們才能成長為一個懂得合作且樂於助人的公民,才能獨立自主地享受發現和探索周圍世界的樂題。總之,畫畫能夠幫助所有人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無所畏懼的獨立個體。

二、給孩子提供范畫的危害

1.孩子自身感情會缺少表達的路徑

有些孩子守著一堆玩具,但卻不知所措,緊張不安地哭鬧著,無法運用自己的大腦和想像力去獲得快樂。有些孩子即便手裡只有小塊木頭,卻也能玩得如痴如醉,一會兒把它當成一列火車,一會兒把它當成划過天空的一架飛機。擁有很多玩具的孩子並不開心,而沒有玩具的孩子卻很快樂,這究競是為什麼呢?顯然,幸福並非取決於那些外在因素。正如其他品性的發展趨勢一樣,幸福感隨著孩子性格的完善而增長。一個孩子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成長環境,尤其是父母對其需求的解讀。

孩子「外在」願望的滿足與其內在需求的滿足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當家長意識到孩子焦慮不安、無法專註於任何事物時,他們可能會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選擇」,只要能讓孩子停止哭鬧就行,哪怕只是暫時的。事實上,這類孩子的需求並非是更多的選擇或玩具;相反,他們渴望家長多關注和理解他們豐富的個人體驗。恰恰是因為之前家長對該需求的忽略才對他們造成了困擾。給孩子更多的玩具只會增加他的焦慮不安,他可能會因為新鮮而對新玩具產生短暫的興趣;但是,由於缺乏想像力而無法發現新玩具的玩法,他們對玩具的新奇感很快就會消失。這樣來,我們等於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

而給孩子提供范畫,就如同與給孩子一個玩具一樣。這樣僅僅只是只要能讓孩子會畫這一個當前的事物而已,並沒有真正滿足孩子內心的需求。

要知道,藝術創作—來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種需求首先,它可以幫助你理解孩子的藝術創作;其次,通過這些創作活動,讓你認識到之前從未發現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主要需求。然而,我們更容易識別出孩子的生理需求,卻極大地忽視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如果孩子發燒、食欲不振,或是體重減輕時,我們會很關心。當孩子長身體時,他的健康最重要但對於孩子的幸福以及其作為未來公民的幸福而言,其他方面的成長也同樣重要。幸福包括很多方面—如孩子如何運用他的頭腦和雙手,是否對其所見、所聞、所感或所觸的事物反應敏感,是否有與人交流的願望,等等。這就需要我們能夠隨時隨地、敏銳地察覺到孩子的這類需要。

而當孩子需要畫畫來表達情緒時,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我們應該儘快幫助他認識到這一點,這才會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把成人的標準強加給他。如果家長你用一張簡單的畫就把他給糊弄過去了,他的情感表達的需求要如何表達呢?

通常,如果我們對一件事物失去了興趣,就無法再繼續專註下去。總之,在對事物的常規體驗中,視覺、觸覺和想像力的運用越多,就越會激發我們的興趣。孩子的主要需求之就是建立這種多元化的敏感關係。有些人需要持續不斷的刺激,如果缺少了這種刺激,他們就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他們完全無視身邊事物的豐富多樣性,對新鮮刺激的不斷追尋不過是他們對自己、自己的想像力和自己的世界感到無能為力時的一種逃避。當我們給一個焦慮不安的孩子提供范畫時,卻恰恰鼓勵了這種逃避。我們只給孩子提供了簡單的答案,卻沒有幫助他解決自身的問題。

2. 會嚴重挫傷孩子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多數干預完全是無意識的,因為所有家長的初衷都是為了幫助孩子;而多數干預都是因為不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以及這些需求還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實際上,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並非易事,這是教育中最難的環節之一,因為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認知。

一個3歲大的塗鴉期孩子在紙上盡情塗鴉時,他會很開心;但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需求——通過「練習」塗鴉來增強對動作的掌控能力——於是會問:「你在畫什麼?」通過塗鴉,孩子正在享受他對自身動作越來越好的掌控能力,他可能並沒有將塗鴉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也可能不明白父母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答覆。不了解塗鴉的意義、心存好奇而又出於好意的家長可能還會繼續問:「你能畫個蘋果嗎?」家長並沒有意識到,一個3歲大的孩子對圖形還沒有什麼概念;孩子只會疑惑地看著他的父母,而無法理解他們的真正意圖。對孩子而言,蘋果是可以吃,可以聞,可以拿在手上的東西,而不是用來畫的。對一個3歲大的孩子來說,畫一個蘋果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是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然而,如果不顧這個規律,當他的好奇心被激發之後,他也許會回應說「你來畫一個」。再一次出於想「幫助」孩子的好意,家長也許會幫孩子畫一個「蘋果」;為了取悅父母,孩子現在也想畫「蘋果」了。孩子不再塗鴉,轉而開始模仿只是一種「圓圈」的蘋果,因為他還不能把線條構成的圖形轉換成有意義的實體。很有可能,當父母下次要求孩子A畫畫時,他會畫出滿紙的小圓圈;不明所以的父母又會問:「你在畫什麼呢?」他會自豪地回答:「蘋果。

不管出於什麼好意,顯然我們已經干預了孩子自我表達的需求。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創造性活動—此事例為塗鴉—對孩子的重大意義時,我們才有可能明白這種干預造成的全部影響。

孩子A只是剛剛發現,他手臂的運動與紙上塗鴉的線條間存在著某種聯繫。總之,這種運動與運動結果之間的協調關係對他日後的全面成長至。基於最重要的感覺之一協調感,他發展出運動能力動手能力,還有語言能力,因為舌頭與發聲之間的協調運動,是最重要的一種協調運動。而如果我們干預他的自由創作,我們還妨礙了孩子的獨立行為賦予他的獨立發現能力和自信。能控制線條這一事實所帶來的自信是一種重要的體驗,我們沒有權力剝奪他的這種體驗,而且這種干涉行為還有可能損害他在其他方面的自信。

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感到緊張還是出於享受,孩子A很難像其他自由表達的孩子那樣通過創造性活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3,不僅僅是提供范畫,填色書、簡筆畫的危害也是一樣巨大

填色書是我們用來滿足孩子進行藝術創作的最常用方式。書里般提供了圖案的輪廓線,再由孩子填充顏色,它們是父母買給孩子的最常見書籍;但首先要聲明的是:填色書對孩子及其創造力的影響是最具毀滅性的。

為了了解填色書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讓我們先看一看孩子使用這類書的過程,並弄清楚該過程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後果。

假設孩子要填充的第一個圖案是只小狗。一旦孩子面臨的任務是按照預定的輪廓線填色,我們就已經在妨礙他創造性地處理自己的關係,他與小狗的關係可能是關愛、友善、厭惡,或恐懼中的任意一種。對孩子來說,他沒機會表達自己的關係,因此也就無法釋放他的緊張、快樂、怨恨和恐懼的情緒。填色書無法讓人無法顧及孩子個體上的差異。在輪廓線內填色的過程中,孩子們被追從事了同類活動,他們的個體差異沒有被考慮在內。當然,對此毫無察覺並天性懶惰的孩子A很享受給小狗塗色;但是當他用蠟筆塗色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永遠也畫不出一條如此漂亮的小狗。當他完成塗色時也許會很自豪,畢竟是他自己為狗塗完了顏色。下次,在學校或其他任何地方,當他被要求畫點什麼時,他會想起填色書里的那隻小狗;當意識到自己畫不出那麼漂亮的小狗時,他自然會說:「我不會畫。」(見圖)

這和家長給出范畫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家長給孩子做出了精美的範例後,孩子也會意識到自己永遠畫不出這樣好看的畫,他也會放棄嘗試,不再畫畫。

很多老師或父母都會說:「可是我的孩子喜歡填色書呀。」的確如此,孩子A也喜歡它們。然而,孩子們通常無法區分有益或有害的東西,他們喜歡的東西並不總是對自己有益。與蔬菜相比,大多數孩子更喜歡糖果,並且毫無疑問會一直青睞它們;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把他們食譜的蔬菜換成糖果。一旦習慣了過度保護,孩子們也會上癮。事實上,對過度保護的依賴,讓他們再也無法享受自由。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家長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要伸腿,就會有人給他們系好鞋帶;只要一轉身,就會有人給他們把頭髮梳好。這就是那些坐在玩具堆里卻手足失措的孩子們;或是去參加野營,當其他人都盡情玩耍時,他卻孤單一人坐在角落裡。

一旦用慣了填色書,孩子就無法享受創作帶來的自由,這類書所造成的依賴是毀滅性的。實驗和研究表明旦接觸了填色書,超過一半的孩子會失去其創造力和獨立的表達能力,並變得死板和具有依賴性。

這點的危害和提供范畫也是一樣的。

最後,有些老師仍會告訴你,通過填色訓練,孩子們學會了將動作控制在一個特定的圖片(區域)內,實驗證明該觀點也是錯誤的。如果孩子A自己畫了一隻小狗,與填色書里跟他毫不相干的小狗相比,他在塗色時會更專註於自己的畫不出邊界線,因為他會更加關注自己的作品,而不是那個不是他的作品。

因此,同理,簡筆畫也是一樣,提供范畫、填色書、簡筆畫它們已毫無疑問地被證明會讓孩子的思維產生依賴性(它沒有給孩子自由創作的空間);因為孩子必須要遵循一個既定的邊界線,所以孩子就缺乏了靈活性;因為它沒有給孩子機會去表達自己的體驗,所以孩子不能緩解和釋放不良情緒;它甚至不能提高孩子的技能和自律,因為對完美的追求來自對表達的渴望;最後,它迫使孩子按照成人而非自己的理念去創作,因此挫敗了他自己的創作欲。

三.應該如何正確給孩子提供幫助?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一切都以學習為主主要是指獲取知識類的學習。但我們同樣很清楚,僅有知識並不能給人帶來快樂,片面強調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孩子們為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所必需的那些重要特質。對童年時期就接觸過藝術創作的孩子而言,藝術很可能意味著一個快樂且適應性強的個體與一個知識豐富卻身心失衡、無法適應周圍環境的個體之間的差異。

對孩子而言,藝術是平衡智力與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夥伴。無論何時遇到煩心事,孩子都會自然而然地求助於這位夥伴;甚至,每當語言變得蒼白無力時,孩子都會下意識地求助於這位好朋友。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完全不管孩子畫畫,什麼指導都不給孩子任其發展?

不是的。

在具體講「幫助」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就「幫助」一詞達成共識,這就需要把兩種幫助孩子的類型區分開。

孩子B可能會說:「媽媽,我不知道怎樣畫正在採花的我。」如果媽媽給孩子B示範「怎麼畫」那她就把成人的想像力強加給了孩子。換句話說,她向孩子B展示的是自己如何採花,而孩子B對採花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花朵在母女二人眼裡是不同的:在孩子B看來,那些花可能比媽媽看到的更大、更鮮艷,或更高。母女二人對採花的體驗也不盡相同彎腰時,媽媽的背部可能最先感受到變化,而孩子B最先感受到變化的是觸碰鮮花的雙臂。採花對母女二人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對媽媽而言,它可能代表了悲傷時刻,因為她總是在那天把采來的鮮花放在丈夫的墓前;對孩子B來說,那是一個開心的時刻,因為她總是為母親節的到來而採花。媽媽眼裡的孩子B與孩子B眼裡的自己也不盡相同:對媽媽而言,孩子B只是一個小女孩,當她拿孩子B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時,她是從外部來觀察孩子B的;孩子B還是個孩子,而且在她眼裡一切都是以她自己為中心的,所以她的感受很重要。她只畫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她的情緒不能在媽媽的畫里得到釋放,所以媽媽的畫對她而言毫無意義。那只是她自身體驗的替代品,因此既不會讓她對鮮花變得更敏感,也不會讓她對自己與鮮花之間的關係變得更敏感。媽媽的「幫助」只能作為緩解病痛後遺症的臨時拐杖,因為一旦孩子B發現媽媽可以「幫助」她一次,她就會反覆來媽媽這裡尋求更多的「幫助」,直到她在藝術創作上變得完全依賴於媽媽的「幫助」。即使我們對孩子B的畫只做了一丁點改動,那它產生的影響也如同修改了整幅作品一樣。我們給她提供的小小「幫助」與其畫風格格不人,並且還會成為在剩餘作品裡無法得到應用的一種標準。這種畫風上的差異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並最終導致「我不會畫」的態度。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裡所謂的「幫助」就是做范畫,這種方式不過是對孩子的自由創作和自信的一種干擾;並且由於它抑制了情緒的釋放,所以還有可能會妨礙孩子未來的幸福。總之,如果我們認為「幫助」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對她的體驗變得更加敏感,那麼我們把這種「幫助」稱作引導。

「孩子,你採花時感受如何?你是站著採的嗎?你的胳膊呢?採的是什麼花?什麼時候釆的?為什麼採花呢?你最喜歡哪種花?」等等。這些問題會讓孩子B意識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過的事。這樣的引導讓孩子對所要表達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這樣才是正確的幫助。

再例如,在兒童的繪畫中,比例關係常會因為其重要程度而出現整體或局部的改變。如果我們糾正這些比例關係,就是在干涉孩子與其所誇大的事物之間的情感關係。只要孩子對此感到滿意,我們就不應該干涉他的作品,那樣做只會讓孩子感到壓抑。

孩子把自己給媽媽送生日禮物的場景畫了出來。她興奮地拿著花瓶,但她害怕花瓶從她手中滑落。自然,她就會把手畫得「不成比例」,但這就是她給媽媽送生日禮物時的真實感受。因為對孩子來說,她拿著媽媽生日禮物時的感受比她的外形更重要。無視這一事實,不僅會傷害她的感受,還會妨礙她的藝術表達。

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到外在的比例關係,並且對某些比例開始變得不確定,如她畫了一個不成比例的房子,並感到奇怪和不舒服時,她自己會說出來:「媽媽,我畫里的小孩兒與房子比是不是太高了?」此時,你的回答不應該參考測量的尺度;相反,你應該嘗試讓孩子對比例關係的體驗更敏感:「你認為你畫的小孩兒能穿過那扇門么?如果她在這棟房子里,你認為她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嗎?」這些問題能立刻讓孩子體驗到畫中小孩兒的感受,並建立起一個清晰而富有生活體驗的關係。

總之,沒有必要糾正孩子作品中的問題。畢竟,我們更關注如何保護孩子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要看到「迎合」普通成人品位的作品。而且,孩子作品中用到的比例關係通常反映了他們與實物之間的親密體驗。而一旦孩子自身有了探索比例等的強烈願望,這時候我們才應該引導他們區發現建立在自己情感體驗至上的正確的比例等其他的美術的正確知識。

總結一下我們應該正確幫助孩子畫畫的方式,其實主要的思路就是兩個方面:

一,正確對待和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

二,不斷引導孩子對事物的敏感度。

我們可以不斷培養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看,聽,觸覺,嗅覺,多讓孩子接近自然,體會各種事物和參與有趣的活動培養孩子對事物的敏感度。而並在孩子畫不出時,不斷提示和演示。如孩子不會畫打球,家長不能直接給孩子畫出來,因為這是家長自己的打球體會,而可以不斷幫助孩子回憶打球的細節和感覺,必要時可以再次演示打球的動作,幫助孩子體會打球時身體的活動和用力點等,這樣孩子的敏感度會越來越高,他會更加開朗和自由的對生活充滿探索和希望。

最後,我們以一張圖來總結一下在美術教育方面家長應該怎麼做和應該注意避免的問題:

四、常見問題集中回答

1,孩子還是總說不會畫怎麼辦?簡單引導後似乎沒有效果?

說「我不會畫」的孩子已經變得很拘謹,且無法將自身體驗轉化成自發性的藝術創作。我們傾向於將此判定為缺乏技巧的種表現,即無法「充分地」表現事物。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孩子對「充分表現」的外部標準沒有概念。由於孩子們的自我表達方式因人而異,所以沒有「對」與「錯」之分。如果一個孩子無法自由表達,那說明一定有東西妨礙了他的自信心。通常,妨礙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家長的錯誤批評。批評孩子的作品看起來不像,或「不夠好」,或給孩子作范畫。由於孩子對這樣的批評沒有評判能力,於是他就採取了一種「我不會畫」的逃避態度。第二種原因,孩子無法回憶起繪畫對象的特徵,或是腦子裡一片空白。第三種,孩子習慣了複製和臨摹的方式,所以一旦沒有了參照物,他們就覺得沒法創作任何東西。

我們應假設這三種原因都影響了孩子的自由發揮,並找出對策。

毫無疑問,我們既要放棄用成人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作品,還要摒棄臨摹的方式。如果一個孩子說「我不會畫」時,我們不應就此止步,而應該接著間:「你想要畫什麼?」就像醫生不會止步於病人的一個籠統說法「我很疼」,我們也不應止步於孩子說的「我不會畫」。醫生會試著找出你到底哪裡疼,我們也會嘗試找出孩子到底想畫什麼。

孩子可能會說:「哦,我不知道——什麼都可以」,或者他會或多或少地指出一些,如「我想畫幅鳳景」,或「我想畫—打球的場面」。

「我不知道什麼都可以」正是第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意味著孩子沒有可供繪畫的體驗;這就要靠我們給他提供一些體驗,或引導他回憶一些體驗。「XX(孩子名字),昨天我看到你在幫助爸爸修你的玩具飛機;你們最先做的是什麼?哦,你先把飛機拆開了。你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是重要的第一步,你已經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特定的體驗上,他不得不回憶自己昨天的經歷。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吧。孩子的思維原本漫無目的,並沒有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事物上;現在他開始有了反應,他的思維並非漫無目和緊張焦慮地波動,而是開始回想他如何幫爸爸吧飛機拆開。當他回憶起每一個步驟和動作時,他開始組織他的思緒、記憶和畫面。由於他記不清接下來的細節,他可能會有些問題,「媽媽,我們用什麼把飛機粘起來的呢?」「可能是膠水?膠帶?或者是其他的?」在父母的引導下,現在,他想起了那把透明的膠帶,還想到了很多細節。這種對細節的連續回憶會鼓勵他下次觀察得更仔細;並讓他對所用過的東西變得更加敏感。孩子對創作越是沒有信心,就越需要外界幫助他提高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度。孩子回憶起飛機表面的花紋,並記起他抓著飛機的感覺。

諸如「你的手拿著玩具飛機感覺飛機輕嗎?」之類的問題可以幫助他清晰地回憶起那種觸摸的感覺。「當飛機修好時飛機飛起來是不是發出了很大的聲音?」這樣的問題會讓人身臨其境,因為它包含了「聽覺」。現在孩子開始畫了,他不再缺乏主題,或對主題「無動於衷」,現在他知道要畫什麼了。他甚至逐步回憶起所有場景。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孩子無法回憶起繪畫對象的特徵,或是腦子裡一片空白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畫和爸爸打球,我們的引導問題應該與體驗相關:「你不記得怎麼打球了?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打吧,當你接球時,胳膊會上下晃動嗎?你是握著拳頭還是五指伸開呢?」這種對細節的回憶會增強孩子的想像力並有助於他的藝術創作。孩子沒準會為我們演示自己是如何接球的,通過演示,他就能體會到自己和爸爸的感受,如果是勞動場景的話,孩子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演示明白勞動的辛苦,這就是藝術的教育功能。如果持續這麼做,藝術引導不僅讓我們對自身的需求更敏感,還會對其他人、父母、以及鄰居的需求變得更敏感。

當我們面對第三種情況——即孩子已經習慣了填色書、簡筆畫、示範畫的複製和臨摹,那麼建立自信的過程通常是最困難的。

依賴於複製和臨摹的孩子只能逐漸擺脫這種繪畫方式;鑒於此種情況,讓孩子步完成一次體驗可能會有幫助。例如,我們與孩子一起回憶她的一個生日聚會。要牢記,孩子容易緊張,並且依賴於固有的模式。我們在紙上畫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然後讓孩子為她的聚會擺桌。通常使用黏土效果會更佳,我們可以先做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讓孩子去完成她的聚會。比如自己畫出或者捏出聚會的食物、生日蛋糕等。這樣的例子很多,下次我們還可以嘗試畫座著火的房子,我們可以先畫出這個房子,讓孩子在上面添加火焰。在畫面上逐步遞減我們加入的成分,直到有一天孩子可以獨立進行創作為止。這不僅僅意味著孩子已經從自身的體驗中獲得了足夠的自信,並且不再依賴於別人的幫助;這還說明她不再依賴於別人的想法,並且已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是她個性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最顯著的進步。

綜上所述,我想強調的是: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氛圍(民主自由的氛圍)有利於藝術創作,每時每刻都鼓勵孩子積極運用各個感官去感受周圍的環境,那他就不需要具體的引導。請牢記:當孩子的作品與其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民主協調一致時,畫面簡單而漂亮;相反,當孩子表現出緊張和創作困難時,只有努力改善其家庭氛圍才能真正幫他克服困難。

2,孩子已經接觸簡筆畫填色書等導致不會畫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和上面的答案一樣,因為同樣都是習慣了複製與臨摹,所以可以詳見上面一段「第三種情況」的解決辦法。

3,怎樣才是真正的兒童美術班?

首先要說明一點,集體活動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體驗,對獨生子女而言尤為重要。所以我們不必因為擔心美術班會毀滅孩子的創造力就禁錮住孩子不讓孩子去美術班。正規的、自由民主氛圍的美術班,會更好的發展孩子的潛在的創造力,讓孩子自由表達,而且上美術班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合作和增強集體意識並且養成相互幫助的好習慣。

但是問題就是什麼樣的美術班才是正規的、自由民主的美術班?

當你把孩子送到美術班的時候,一定要確保這是一個兒童美術班;也要確保這個美術班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幫助你的孩子表達自我

如何選擇美術班,確保這個美術班能幫助孩子表達自我的主要的方法有三點。

第一點,可以試聽一節課(一般會讓試聽的)。如果教師千篇一律的講授、不給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甚至有一套「模板」來教學,孩子必須按照模板來畫,那肯定這個美術班不會幫助孩子表達與創造。而相反的,越是用簡單(直抓重點),越多引導並讓孩子發揮想像力的教學方式,越有可能讓孩子自由發揮。這裡請注意,不要擔心教師講的太少是不負責任,要知道,教師講的越少孩子發揮的空間就越大,如果真的不放心,那不妨多注意教師的舉動:教師對待孩子的一個充滿關愛的眼神、一個溫柔的動作、一個俯下身子、蹲下來和孩子交流的舉動、一句句和孩子一樣充滿好奇的親切的引導方式,就已經可以說明這是真正為了孩子而教育的老師和機構了。

第二,看課程設置。美術班肯定會告訴家長都教孩子什麼,課程是怎麼安排的。如果家長不懂,那麼家長就可以問一下教師,這些課都會用到什麼美術材料?請注意,這裡非常重要!如果這些美術課程用到的材料翻來覆去就是鉛筆、水彩筆、蠟筆、廣告畫材料,那麼這個美術班的課程相對就比較單一,而如果美術班能夠還用到拓印工具、木材、毛線、蔬菜瓜果等實物,小扣子、瓦楞紙、廢棄的衣料等等等等生活中的物品來進行藝術創造活動,那麼這個美術班的課程相對就比較豐富多彩,並且能夠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力。總之,用的紙類的種類越多,用的非紙類非普通畫材的種類越多,這個美術班在課程探索方面就做的越用心,越適合孩子的全方面的探索和創造。這點也可以從美術班其他學生的作品中體現。看看其他往年的一些孩子的作品,如果全是「畫」的作品,而沒有其他如拓印、泥塑、拼貼等等作品,那麼這個美術班就是比較單一的,而如果連「畫」的內容都大同小異,甚至有明顯老師幫忙塗改使其好看的痕迹,那麼就更不要選擇了。

第三,就是家長也可以和教師多進行一些溝通和交流,從老師對孩子的教學設計、教學理念等方面,也可以看出教師的素養和這個美術班的水平。如果是經驗豐富和理念自由的教師,他們往往樂於交談,而且能夠從很多方面來和家長進行交流,以及會多緯度、注重過程的評價孩子,而如果是單一且並無用心的美術班,教師一般只會關注孩子的作品的結果。

此外,還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取很多關於自己孩子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又無法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比如,你的孩子在集體里的表現如何?他在美術班裡的反應是否與在家裡的反應不同?他在創作的時候是否會念念有詞?或是什麼也不說?以及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信息。

最後,再次提醒家長朋友們,送孩子到美術班(真正的美術班)後就請不要期望你的孩子會畫出「漂亮的」圖畫,因為創作「漂亮的」作品只是美術班裡的例外個案。而且「漂亮的」往往也只是大人們眼中的僵化標準。

(此外,補充一點,有一種關於「線」的練習,確是可以練習的,而且是非常受用的。我在專欄里有寫,可以前往查看:)

紙上影:美術教程 | 有一種摹寫,作用比創作還要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4,介紹幾本美術教育類的優秀書籍?

有網友私信問我,恰好我以前曾經回答過類似問題,裡面推薦的有詳細的書單,所以直接複製鏈接了,請查閱以下這個問題里我的回答:

兒童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是否有科學的辦法??

www.zhihu.com圖標

--------------------------------------------------------------------------------

暫時就這些。後續更新。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專欄,與我一起探究美術教育的方法,啟發學生的人生智慧。

美術教育:愛與智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抑制想像力的過程,每天怕孩子抑制想像力,我就請問家長,你孩子能不能做畫家,你心裡沒點b數嗎?


我找不到科學的研究表明會影響想像力,但是不推薦孩子學複雜的繪畫,也不推薦家長對孩子繪畫有任何要求,就讓孩子畫著玩就行。


簡筆畫在中國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基本上每一個家庭都會有,簡筆畫輕鬆教會孩子畫畫的線條感和形象,但是孩子學習簡筆畫,雖然規整有型,像模像樣,但大多只是簡單模仿,沒有用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畫作中也缺少了靈氣。

很多家長不了解孩子學習繪畫的發展規律,一味的強調需要畫的像,讓還在塗鴉期的孩子過早的學習簡筆畫的技法,這樣不僅會抑制孩子的想像力,還會妨礙孩子的創作和思維的發展。

幼兒在塗鴉期,是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認知,過早的教孩子畫形象會逐漸阻礙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意願自由表達的快樂以及由繪畫而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

簡筆畫毫無疑問會讓孩子的思維產生依賴性,因為孩子必須要遵循一個既定的邊界線,所以孩子就缺乏了靈活性;沒有給孩子表達自己的體驗,慢慢的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變成了沒有感情的畫畫機器。

也有家長聽信了六歲之前不要讓孩子學畫畫的觀點,六歲之前不要孩子學畫畫,是指的畫畫的技法,而不是不引導孩子的畫畫興趣。畫畫絕不是隨意的塗鴉。可惜的課程設置、專業性的教育和發散性的思維的引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容易扼殺孩子畫畫的天性。

畫當作興趣來玩,而不是才藝來學。在孩子塗鴉中,ALK藝美繪兒童美術教育中心,強調以「藝術激發潛能」重視提升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孩子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這樣才能讓他持續的畫下去。

用心傾聽孩子的畫作。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畫作都是用眼睛看,用嘴巴直接評判,這個畫的不像,那個畫的不對,這樣不僅走不進孩子的內心,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所處的階段和成人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多聽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聽畫」的方式方法也根據年齡有所不同。如果是2-3歲的孩子,就問他「這是什麼」,要聽他給他所畫的東西賦予的意思。到了4歲以後,就要問「他們在做什麼」,要聽聽他的畫里的內容。

畫畫是孩子情感表達的工具,不必強求其他

家長送孩子去學畫畫,是想把孩子培養成畫家嗎?也不盡然吧!送孩子學畫畫,很多家長都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引導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繪畫是孩子的天性,不識字的孩子,畫畫是他表達自我的手段。讓孩子自由的表達,不要去幫助他表達。


不要武斷的指鹿為馬,簡筆畫原本就不只是為了幼兒學習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愛好,亂塗亂畫跟簡筆畫更貼近,塗色畫只是個娛樂,就像小孩子的玩具,所謂的藝術老師們為了自己引入、編纂的美術教程更高大上,自然要去攻擊什麼簡筆畫啊,塗色畫啊,什麼都是別人的好,我們國家幼師培訓對老師的簡筆畫要求更多是把簡筆畫當作一種工具,不要上綱上線的說什麼限制想像力!簡筆畫也不是就只讓你照著畫啊?!你得先想簡筆畫畫什麼,怎麼畫,想像力在前!否則你又能畫出什麼來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