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最近发布了几款性价比很高的CPU,但抛开价格,请问AMD的cpu架构是比intel的菜吗?为什么用更先进的工艺好像才打了个平手,假如都是同一技术水平,理论上用7nm的工艺能比14nm的cpu提升多少呢?


谢谢邀请。 可以说AMD这次依靠Zen2打了一次翻身仗,有架构和工艺两方面的原因,先看下图。在Single Thread单核性能上,Zen2较上一代提升21%,这其中约60%由IPC也就是架构本身的提升带来的,另有约40%则直接受益于7nm工艺带来的频率和其他各项提升。

受益于架构和工艺,Zen2单核性能提升21%

我们先来看看架构,AMD之前用128位宽的数据来进行256位 AVX2运算,需要两个并行的运算,跟Intel原本就是256位的数据位宽相比,有明显差距。AMD Zen2也改用256位的数据位宽,追平了这个差距。

AMD之前的架构被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Memory,也就是Cache 的结构。下图是L1/L2/L3 Cache示意图。 比如在AMD之前的Operaron跟Intel的Sandy Bridge相比,L3 Cache带宽低的令人发指,整个8核的Operaron的L3 Cache带宽,大致与Intel的单核相当。而在最新的Zen2架构中,AMD将单核L3 Cache从8MB加到了16MB,而latency只增加了5个cycle。

CPU Cache示意图

而在晶元间互联上,AMD使用最新的Infinity Fabric 2(IF2)。AMD将IF2跟Memory 的时钟切开,允许memory单独Overclock,另外IF2支持PCIe4.0,使得IF2整体效率提升27%。

晶元间互联Infinity Fabric

上一代Zen架构的 12/14 nm工艺,跟7nm相比差了两代。7nm晶体管密度翻倍,相同性能下功耗减半, 比Intel 10nm性能稍好。如下图,AMD认为自己通过率先进入7nm工艺,已经在性能功耗比上赶上并超过竞争对手。AMD甚至提到台积电7nm的性能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

AMD与竞争对手的性能功耗比较

而由于7nm工艺相比14nm明显的优势,使得AMD大胆地将原有架构进行革新。原来的Zen1晶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颗die上除了CPU core之外,还有两个memory controllers, 晶元互联Infinity Fabric ,和PCIe。而在Zen2上,AMD将这些IO相关,对工艺不够敏感的电路留在了14nm IO die上,而把对性能功耗要求高的CPU core,和部分Inifinity Fabric放入7nm die中,持续优化。这一点又和Intel的做法接近了。

总结: AMD Zen2在架构上已经补强了多项短板,迫近了与Intel的距离;而在工艺上,台积电7nm工艺略好于Intel 10nm,保证了AMD目前在工艺上的微弱领先。 如果说Zen 2让AMD打了一场翻身仗,那么可以说合作伙伴台积电应该有一半的功劳。据悉,最新的Zen3架构将在台积电EUV 7nm+工艺上研发,届时晶体管密度和功耗将各提升20%和15%。新一轮大战即将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制程工艺对半导体晶元性能起决定性影响」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CPU还是单核心,频率低功耗低,每一代新的制程工艺可以大幅提升CPU的工作频率,只要架构没有大问题,性能就可以跟随频率相应提升。

而且当年CPU架构还不够成熟,CPU厂商还能找到有效提高指令执行效率的方案,也没谁走歪路搞个说起来很牛叉但实际性能奇烂的跛脚架构出来——不用猜,说的就是Intel Pentium 4的Netburst、Itanium的IA64和AMD的Bulldozer这三个低能架构。

但从十多年前开始,CPU频率已经逼近4 GHz,制程工艺进入50nm以内开始,制程红利就大幅下降了。Intel放弃了高频低能的Netburst架构后,捡回扔掉的P6架构(Pentium Pro/II/III的架构)改出来的第一代P6补丁版,Core 2 Duo/Quad,然后就是直到现在用了11年的Core架构了。11年来,主流桌面上Core的内核架构上其实只有四个版本:Nehalem、Sandy Bridge、Haswell、Sky lake。直到8代前,桌面CPU的规格一直是i3 2C4T,i5 4C4T,i7 4C8T。超能网做过一期评测[1],从第一代到第七代i7全部统一设置到4 GHz对比评测:

8年,IPC提升36.48%。加上频率提升的提升,稍微好看点:

8年,性能提升81.29%——说好的18个月翻番呢?制程工艺从45nm提升到14nm,里面还有内存频率从DDR3 1333提升到DDR4 2400的功劳。

所以,这10多年来,制程提升带来的单核性能提升,真的很小。

然而,是不是新制程就没用呢?也不是,更先进的制程,晶体管功耗更低,晶元面积更小。同样的功率限制下,可以容纳更多的核心。所以,如果把目光放到Intel的HEDT平台和伺服器平台上,可以看到HEDT的核心数量从3、4代的6核到5代的8核,6代的10核,7代的18核;伺服器的Xeon从初代的10核到V2的15核,V3的18核,V4的24核,可扩展的28核。虽然做不到18个月翻番,但提升幅度也并不算小。

Intel家的说完了,轮到说AMD了。第一代锐龙的台积电14nm工艺,其实比Intel的14nm是要落后的,但初代Zen已经在桌面上Intel还是4/6核的时候提供8核,伺服器提供了32核的规格——都比Intel更多,虽然多的不多。当然,这个时候的AMD才刚刚扔掉了推土机架构,拿老K10改出来的初代的Zen,和Intel刚刚扔掉Netburst架构时,拿老P6改出来的Core 2一样的。都是被竞争对手强势打压多年,捡起个多年前的老架构仓促改出来的第一版总是有各种缺陷,并不能很好的发挥性能,所以Zen和小改版的Zen+两代,单线程性能比同期的Core是落后不少的。

那么第二版大幅改良后的Zen2架构,又用上了7nm工艺,IPC更高,即便频率略低也能做到单线程性能不落后,超线程性能高不少;主流桌面提供了比Intel多一倍的16核心,HEDT、伺服器平台提供了比Intel的2倍还多的64核心。

性能方面,AMD御用的CineBench R20就不拿出来了,拿业界比较认同的SPEC测试成绩好了。同样是华硕的双路系统,整数的SPECInt2017,AMD的7742得分701[2],Intel的8280得分364[3];浮点的SPECfp2017,7742得分539[4],8280得分301[5]——Intel的AVX512某些项目种还是有优势的。归一化计算就是整数192.6%、浮点179.1%。

用更先进的工艺好像才打了个平手?

题主是不是对「平手」有什么误解?


参考

  1. ^超能网:Intel真的在挤牙膏? 历代Core i7处理器性能大比拼 https://www.expreview.com/49967-all.html
  2. ^https://www.spec.org/cpu2017/results/res2019q4/cpu2017-20191125-20001.html
  3. ^https://www.spec.org/cpu2017/results/res2019q2/cpu2017-20190429-12779.html
  4. ^https://www.spec.org/cpu2017/results/res2019q4/cpu2017-20191125-20015.html
  5. ^https://www.spec.org/cpu2017/results/res2019q2/cpu2017-20190429-12775.html


因为这个duv 7nm工艺本身并不适合cpu,导致RYZEN的频率上不去,一直在3.X蹦跶,很难破4.0,隔壁牙膏分分钟5.0。

台积电7nm专为soc等高能效领域优化,所以通过牺牲功耗拐点的方式,来换取低频下的极佳能效比。

ryzen3000受制于这个工艺,完全是出厂即灰烬,完全拉不动。3900x的功耗更是高达180w+

但是问题在于,只要你把3900x从4.3降到3.5,就可以用1v的电压过p95,此时的满载功耗甚至低至90w。

90w啊兄弟

不要忘了,3.5的3900x,也是一颗12c24t的cpu。


前提你要知道台积电的7nm工艺只是一个泛称,指的是台积电自称基于7nm的技术,而工艺的主要判定方法是面积晶体管数量,intel的10nm能做到1平方毫米1亿晶体管,而台积电的7nm也只有1亿而已。intel 10nm桌面晶元还没发布,台积电现在的技术还算是世界顶级。所以amd选择台积电是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就是你说的单核性能差不多,首先你肯定是忘看频率了,同频下amd锐龙三代是比i系列9代好不少的,你看到的单核性能差不多是因为iu的主频比au高,导致频率把性能差距给拉平了。同频amd胜出,体现就是发热更小,功耗更低,但是因为iu频率高,所以最大输出性能是差不多的。前者省点电环保点而已。

第三个问题是intel的7nm,那么要知道10nm相比14nm的每平方晶体数量积提升几乎是翻倍的,7nm虽然是小规模升级,但是幅度也不会低于40%。到时候再和台积电的7nm一比,相信肯定是胜负分明。


英特尔14nm实际性能=一般的10nm

台积电7nm实际上有点虚标

AMD的架构直到zen2才在部分指标上超过英特尔

英特尔现在同性能处理器的功耗与发热均高于AMD

同功耗下AMD核心数多

同频率下AMD效率更高

反应到消费者身上就是:AMD便宜又凉快,性能又不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