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其实很多童话故事是包含杀戮和血腥的结局,所以我想知道什么时候和小孩子聊到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哪里这类型的话题比较妥当。


越早越好,但别挂在嘴上不摘下来。
当他第一次看到花朵凋零的时候,玻璃杯被打碎的时候……

以上都是在矫情,事实上,我认为越早越好。

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东西,只是因为我们平时刻意回避,因为陌生才产生了过多的恐惧。我的孩子5周岁了,事实上我很早就让孩子关注了死亡这个话题,他知道特的父母会有一天永远离他而去,他也知道世界上有善良的人和残忍可怕的坏人,他知道没有鬼怪精灵,圣诞老人是美好的想像,但是这一切貌似残酷冰冷的事实并没有损害他爱和想像的能力。事实永远不会伤害一个人,除非他被美丽的谎言欺骗得太久。不懂得死亡就不会尊重生命。我难以容忍现在所谓的儿童动画中各种借正义之名赤裸裸的暴力和杀戮,与其在孩子在错误的情境下产生一些病态的人生观,不如我主动的介入给孩子打上预防针。

孩子在成长的阶段总是精力旺盛,尤其是男孩,总是对各种攻击打斗有著过高的热忱,他们暂时无法过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放任这种行为,加上一些不合适的影视的潜在的鼓励,孩子总有一天会干出一些超出你忍耐底线的事情,人是需要自由的,大人应不应过度剥夺孩子的天性,但是任何人的本能和自由的底线是不要伤害别人。


个人想法是:在动画片或故事书中有死亡的例子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讲啦。或者周围有人去世的时候也可以给孩子讲。死亡的话题千万不要逃避,不然等孩子有一天自己意识到死亡的真谛时(就像我),会留下些心里阴影的。涉及到死亡的话题,我的意见是,实事求别讲的太写实,死了就是死了化成了灰;也不要太虚幻,讲得如嫦娥奔月一样。因为确实没有孩子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所以,我还真没实践过,不好意思。

如果是我,我会告诉孩子们,这个人永远地离开了。不会再回来,不会再出现。(如果是亲人的话)但是他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陪伴著我们,会一直影响著我们接下来的人生。我们不能随便就忘记了生活中突然失去的人,但是我们更要带著他们的爱,期许和祝福更加勇敢的生活下去。


首先要等小孩子自己能够理解死亡的含义吧。很小的时候读到那些童话故事里的杀戮和血腥,小孩子除了感官上的刺激,是没有其他更深入的反应的吧。记得在我幼儿园时带我长大的外公在我眼前去世,我是真的没有死亡的概念的,也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所以如果真的要严肃的讨论死亡话题的话,还是等到能够理解死亡的意义时吧,而且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开始,再讨论该如何看待影视作品、文学创作中的被渲染过的死亡吧。
遇到事情时候自然而然地讨论就好了。4-5岁的小朋友对死亡已经有模糊的概念了——比我们预计的清楚。
当小孩子问起的时候吧,这样比较自然,难道还要专门谈论死亡。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害怕死掉,就问过爸妈万一死掉怎么办,还幻想死后会去哪里。

以下引自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的微博——

陈禾的微博 新浪微

①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话题,孩子给予关注,想认知求解,那是好事,该鼓励。但像「死亡」这样的大课题,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很小心。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比较容易解释,没宗教信仰的话,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对死亡的迷惑及恐惧,也可适当地引用「天堂」的概念,但不能过度渲染。

②和幼儿谈他难于理解的大问题可以采取适当的模糊策略,否则他因为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将会越说越增加困惑。正常有效的谈死亡必须从宗教的角度切入,以后孩子渐渐长大,就会明白真相。

③推荐用绘图本给孩子讲故事:《爷爷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长大做个好爷爷》,《再见了,艾玛奶奶》,《外公》,抽象点的《一片叶子落下来》。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很容易可以理解了.


1、有小动物或花草类死了的时候;2、孩子主动问起的时候;3、周围或身边的亲人走的时候。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吧,逐渐深入。但是就像之前有人说的,别总挂嘴上摘不下来。孩子的心是很脆弱的,现在不应该过于的灌输这些消极的信息。
我第一次跟小孩子谈死亡是小孩先提起这个话题的。我跟我弟弟年龄相差15岁,当时他提起这个话题时他7岁。记得那几天他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有点郁郁寡欢的样子。我就问他怎么了,开始他还不愿意说,过了一会儿他突然问我:姐姐,姥爷会不会死呀?那段时间姥爷身体特不好,还经常说自己要死了要死了的话。我弟是他一手带大的,跟他最亲。我听到这个问题就有点蒙,更多的是感动,想这孩子都已经在想这个问题呀,看来是真的在长大了。当时我就知道跟他探讨这个话题已经刻不容缓了!总之,对于什么时候跟小孩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在我看来需要等待时机。或许是等他开口,也可以是在你觉得他能够理解死亡的含义的时候,一旦开口就严肃对待。我绝对不赞成那种在看电视或者聊闲话的时候跟孩子讲这样的话题。因为在我看来,死亡是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很正经的讨论,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样跟他说:人生就是条路,路边有很多有趣好玩的风景,但所有的路都有尽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好好保护自己,走得越久越好,争取能在有限的道路里看到无限风景,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用害怕。而且我认为回答时实事求是,不要用「他走了」、「他睡著了」这些话作答。当然也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我觉得这样可以提高对小孩对危险的认知能力。
我觉得小孩子很早就能模糊地感知死亡的意义。在我很小的时候(五岁?)受了委屈或者处于逆境时候就会想在厨房弄一菜刀割喉咙就什么都一了百了,想必是受电视剧影响太深了。但我真正感受死亡还是到我读高一的时候爷爷去世。亲近的人的永远离开和不亲近的人离开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是不可替代的感受。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后记里面说,当时把张三丰对张翠山的死写得太淡了(大意如此),因为当时他没有经历过。这种对死亡的感受是如此重要,我觉得应该尽早给让孩子去体验这种感受,有孩子比较亲近的长辈去世都应该让他参加,感受,这样可以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完满,更早懂得生命。
小孩子不建议告诉他死亡就是不存在了,毕竟这个回答本身的真伪就没有人可以确定。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人类医学认知也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性结论。死亡本身对成年人来讲都是比较恐怖和难以接受的事实,更何况是小孩子。在我7、8岁的时候知道去世就是不存在的残忍事实,那段时间总会惊恐的钻进被窝哭泣,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要离自己而去,就会觉得异常孤单和恐惧。直到现在还会面临这样的困惑。所以有时候宁愿告诉自己真的有天堂或者另一个世界,这样心里才能有所慰藉。据说达尔文在写完进化论之后长达十几年都没有发布,因为他也不能接受不存在上帝,人死就是消失的结论。爱因斯坦在晚年告诉他人,他也不确定是否有上帝的存在,因为人类的发展越深,认知越广,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总结一下,建议告诉小孩子,去世是去另外一个世界。随著逐渐的成长,面对一些亲人的离去,他们慢慢形成一个对死亡的认知,可能是更温柔的方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