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我自認不如諸葛亮,他的計劃我不評價~~~~


可行性取決於內外兩部分因素,重點在最後,不喜請直接跳到底部。從事實上的三足鼎立即劉備取漢中起算,隆中對實現的機會都真不多。內部:一,蜀漢政權以一州之地(還荊州前算有兩州),始終有劉備嫡系、諸葛亮荊州派、以及譙周等益州派之間的矛盾,弱國內亂取敗之道。

二,即使荊州始終為蜀漢所有,因荊州、益州兩分兵力,蜀道難、相互交通不便,實則難有分頭並進之效,反易各個擊破。

三,益州地荒人蠻,經濟實力遠不如中原、亦不如東吳,而諸葛亮為保北伐、所養官兵甚多。這就好比朝鮮的"先軍政治"了。四,如後出師表所言,劉備所集兵力日益凋零,益州人少、兵源馬匹輜重皆不濟,而戰略形勢不利,越往後越沒本錢。諸葛亮屢欲取西涼,猜測既有蠶食屯田之意,亦有佔據軍馬產地之圖,然而西涼難守,終未成事。五,幹部是關鍵。益州文武人才有限,內鬥又廢其半,老將戰死病故,後期人才凋零,窘境不言自明。外部:

一,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原肥沃,雖經戰亂,但統治穩定後恢復迅速,故其勢日大。內雖有司馬氏、夏侯霸、公孫淵等二臣,然而勝利方均處置迅速、統治穩定、沒有分裂割據,始終對蜀漢形成絕對優勢。人家再怎麼搶金飯碗,也和門外吃鹹菜喝粥的沒關係。

二,自劉備取西川後,孫劉聯盟嫌隙已生,至劉備伐吳、陸遜火燒連營為頂點。諸葛亮當政後,勉力與東吳修好,亦不得已。兩路北伐變成一路,即使蜀漢直取長安,恐怕也只能攪亂局勢,或者北方分裂、東吳坐大,或者被曹魏反撲直至亡國。即使與東吳分割曹魏,同樣因為蜀道難,又是益州、中原兩分兵力,面對強勢東吳,難以取勝。綜上,隆中對為蜀漢一統天下設置的大前提是"待天下有變",天下不亂,蜀漢則不足以統一天下。好了,關鍵在這裡:隆中對都難以實現,出師表還有啥希望?欣賞出師表,重要的是看精神、看氣質,至於可行性,軍事上前後出師表均未提明確路線,政治上前出師表推薦的人才僅費禕證明了自己,而郭攸之、董允、向寵等人都沒多少發揮,劉禪對"親賢臣、遠小人"的意見非暴力不合作。至於後出師表,更多是諸葛亮的自我辯白,更缺少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所以,諸葛亮既是權臣,也是孤臣,日子比當皇上還難。所以遇到馬謖、姜維等,每每大喜深愛,實則因為寂寞而相愛而已——或曰結黨。天下一統興劉漢,天上掉下大炸彈。


轉嫁蜀國內部矛盾,以卵擊石,基本沒什麼可操作性,天時地利人和幾乎都不如魏
可行性雖然比較低,但這是理想的藍圖,隆中對之後的低配版本(因為荊州已失),立國之本,不能不去施行。
雖然忽視了蜀地人民與荊州人民長期的相對和平之後根本不想北復中原這種心理,但對於劉備來說沒有另一個更好的辦法了

=。=以我正義之師,敵他篡漢草莽-,-豈有不勝之理-,-

打仗不僅僅靠正義-,-生產力真的很重要。


喲,反證諸葛亮,最讓人欣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