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條件?其實在藝術上一直困惑不已,我們眼裡的藝術大家是真的真才實學?還是被商業洗禮故弄玄虛提高影響力呢?


藝,卓越

術,嫻熟

德,高尚


「藝術家」一詞是個定義比較廣泛和模糊的詞,先看一下比較權威的解釋:

藝術家(英文叫artist)是指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作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

(百度百科)

An artist is a person engaged in an activity related to creating art, practicing the arts, or demonstrating an art.藝術家是指從事藝術創作、實踐或演示活動的人。(維基百科)

但正如貢布里希的名言所說「根本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用「藝術」一詞來反定義「藝術家」是不恰當的,因為所謂的「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所以我們要回歸到藝術品,並追溯其本質,因為只有藝術品是最終決定藝術家身份的事物,之所以稱呼一個人為「藝術家」是因為他所創作的藝術品。縱觀藝術史,藝術品的本質作用其實就是表達創作者的觀念——如穴居人為了多生多育創造了雙乳誇張的女神石像,歐洲畫家為了嚴謹觀察和寫實創作了精細的肖像,中國士大夫追求意境而「墨戲」山水。藝術品一直是作為藝術家的觀念承載存在的。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作品是否表達了其觀念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為藝術家。而從這個角度上,藝術家又可以從廣義到狹義分為三個層次定義。

廣義來說,由於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一種追求和諧的平衡過程,因此在生活中的所有經此過程而產生的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其創作者都可以稱之為藝術家。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里曾生動地探討過這個問題:

幾乎人人都力求「合適」的事情,它也許僅僅是給某件衣服配上一條合適的帶子,或者不過是操心某種搭配是否合適,譬如考慮盤子里的布丁和奶油的比例調配的是否得當。

當你在生活中驚異於他人能將普通的花束搭配得新鮮奪目,將簡單的食材組合烹調為絕世美味時,你當然可以稱呼這些人為生活的藝術家。他們在「創作」插花和食物時追求並達到了一種和諧,而這種和諧就是遵循內心的觀念的結果,觀念並非一定是確切的詞語,往往更是一種抽象、難以言說的和諧。

第二層來說,藝術家是指從事音樂、美術、影視、舞蹈等追求和諧的活動並有一定技巧的人,這個層次上來說就比較接近網上的解釋了。生活中的美食等事物無論再精巧,其最終的目的都不是精巧,而是為了「吃」等功能。而且生活中往往過度地追求和諧會顯得瑣碎複雜,而音樂美術等活動卻完全不同,它們恰恰需要這種「瑣碎」的和諧追求,最終的目的也純粹是為了和諧精巧。當你擁有這種追求並結合了相應的技巧後,你就能創造出純粹表達自己觀念的藝術品,你也就相應的是一名藝術家。所以,無論是普通的陶器匠人,還是名耀全球的電影導演,他們的本質上都是同一層次的藝術家,是一群追求和諧並展示為藝術品的人。

第三層,也是最狹義的概念,藝術家指的是那些純粹性地追求和諧、表達觀念(直白的說法就是從事「純藝術」)並有一定成就的人。由於時代的發展,藝術品的商業性與藝術性日漸不兼容,誕生了「純藝術」的概念。「純藝術」的藝術家們在創作時追求的是純粹的和諧性和觀念性,不考慮其作品的商業性,並且這種追求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的創新或者顛覆。注意這裡我用到了「觀念性」這個詞,因為現當代藝術的「反叛」已經對繪畫的和諧追求造成了巨大衝擊,藝術家從「視覺哲學家」變成了純粹的「觀念哲學家」。「視覺哲學家」的終點可以說是康定斯基等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他們追求形式和諧的極致,拋棄了一切多餘的畫面元素,僅用簡單的點線面組合出和諧感,探求畫面美感的本質。而另一群人異軍突起,杜尚的小便池、波洛克的行動繪畫、安迪沃霍的絲網印刷告訴世人藝術創作不一定必須局限於追求內心的和諧,也可以是無規律的。

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現當代藝術的「觀念性」使得藝術品的表質外貌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內質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所賦予的意義。而這也導致了眾多騙子藝術家的誕生。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藝術家最本質的標準還是最初的「藝術品是否表達了創作者的觀念」。現當代的「純藝術」藝術家不會考慮商業性質的盈利與流量,只會思考內心的觀念如何表現,他們創作的目的與其是為了展覽,更多的其實是為了給自己內心一個「交代」,把一個觀念成功賦予一件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由於現當代藝術的創新性,要求藝術家不能重複出現同一類型的作品,必需帶有革新或者顛覆的思想,這也是現當代藝術非常忌諱抄襲的原因。如當代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的作品,每一件都具有革新獨到的體驗,這是一件真正藝術品所應當傳達的感受。反觀那些騙子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並非為了表達觀念,給內心一個「交代」,而是為了炒作自己蹭熱度,作品也就常常東拼西湊,看一眼迷惑看一萬眼還是迷惑。當然,有時候抄襲與炒作是不易分辨出來的,但時間會檢驗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和藝術家的身份,經典的藝術品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真正的藝術家也會藝史留名。

以上雖然一直舉例的是美術意義上的藝術家,但我覺得是也是適用於其他藝術門類的。


視覺藝術的幾個方面:敘事性,裝飾性,結構,對於未知的觸碰。

於其中,只有那些以藝術為觸角,觸碰了世界和人的生活未知方面的那些人,才有資格稱得上是藝術家。

這種觸碰的表現方式,就是拓展視野,就是所謂創新,讓人們知道,哦,藝術還可以是這樣的,藝術家還可以這麼干……

凡是在敘事性,裝飾性和結構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增加,探索了未知


唐卡藝人的作品局部,這裡可以看到認真的傳承可以做到多好。

的人,都是藝術家 ,反之則不是。那些只是因循守舊的不是藝術家,或者不符合對於藝術家的狹義定義。

當然這不是說不是藝術家,作品就沒有價值,各有各的用處。因循守舊也有積極的一面,也為社會需要。好的因循守舊是健康的藝術生態所必需的。

一個誤區恰恰是,很多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偏偏熱衷於創新,很少人老老實實做一些傳承技藝的事情。這方面值得弄藝術的人注意。


被誰稱為?稱為他的人有資格嗎?藝術家首先就是自己,沒有自己,沒有自己的藝術,藝術家最令人著迷的就是本身的性格。


個人覺得」 藝術人」 才是最正確的稱呼,即專心創作藝術,追求藝術的人,無所謂你的水平如何。藝術本來也是個體的自由表達

藝術家的翻譯來自於artist, ist後綴是指從事某個行業的人

所以說不要被藝術圈一群靠鼓吹,掛標籤的人糊弄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