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考慮兩者所面對的主要困難。

探索太空主要面對引力,需要一定燃料,重要的是精確計算天體間的引力影響,這需要依賴於數學和物理學。而這兩者所研究的都是相對宏觀,人類眼力可見的量,因此發展的較早、較成熟, 天體引力學和微積分等早已有開普勒、牛頓、萊布尼茨等人建立了大廈根基。它的基本原理是比較清晰的,因此縱使是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也能讓東方紅響徹宇間。

探索海洋主要面對壓力,最重要的是耐壓材料。一個新材料的問世可能導致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我們將人類進程劃分為石器時代、淘氣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就是基於此。材料學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但進展卻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的研究是微觀分子原子結構上的,是人類眼力所不能及的。古代人們無法到達微觀的宇宙,於是他們只有經過漫長的實驗這種鳥槍法來挖尋新材料的寶藏。現代人們窺見微觀宇宙也不過幾百年,對於微觀世界的運行原理與微觀粒子的存在與湮滅遠不如認識宏觀世界那樣清晰。因此材料學的發展必然是艱難和緩慢的,這也就是人類潛入深海之艱難處。

然而從兩者需要探索的空間來比較,太空是向外無窮的,海洋是本土上有限的,因此海洋終將被我們了解,但不到達更遠的宇宙深處,我們永遠無法得知自己的猜想是否為真理。


個人覺得短期來說海洋比太空更困難。長期來說無限的太空比有限的海洋更困難。

首先要看需要探索到什麼程度。如果是只是觀測運動,太空中只需望遠鏡即可獲取大範圍的星體信息,而海洋中由於海水對信號的阻隔與海水的侵蝕和壓力影響,衛星觀測只能獲取表面信息,海洋內部觀測仍只能停留在單點測量或不同時間不同點的觀測,對海洋現象的研究造成巨大阻礙。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材料,研究物種等,太空難度陡升,因為遙遠的距離和能源的限制。而海洋雖然不能被全面觀測,但其性質及其內部生物都可被相對輕易地發現和研究。

最後如果需要建立居住基地,目前太空依然遠難於海洋。建立基地的主要問題是距離和物資:太陽系其他星球沒有適宜人類生存的大氣,需要從地球運輸過去,而海洋可以就近解決;太空和海洋都需要抗壓材料,但太空對氣密性和防輻射方面要求更高,海洋對抗壓和防腐蝕方面要求更高,這個我認為五五開。


太空較困難 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 潛水器的潛水深度越來越深 逐漸會接近海洋的最深深度 但是太空太大 按光年計算 太難


個人感覺應該還是太空探索更困難一些。太空、宇宙的探索由於人類存在的時間並不長(相對於宇宙張口閉口幾億年),一些前人類時代只能通過猜想驗證來研究,宇宙誕生、黑洞、恆星、星系等等問題都涉及到觀測的問題,而想要通過探測器觀察或者降落探究就涉及到速度和燃料等問題,現在還不能解決。『有興趣推薦看一下小說三體,裡面關於宇宙定律等的描述很不錯,挺有趣的』。海洋探索嘖主要受限於潛水器的抗壓能力等,難度係數與前者相比很小。


介個肯定系太空啊…

雖然目前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遠未達到50%,但是對太空的探索能算有1%?

(圖3、4來自朋友??拍攝)


樓上有一個非常不錯的回答,材料對人類進步的影響和重要性。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類現在能批量生產出《三體》里的水滴的材料,無論是探索太空,還是海洋,都會像出門散步一樣輕鬆。然而現實是,碳納米管只能在實驗室少量製備,無法達到批量生產的規模。

我似乎跑題了。

海洋更難一些吧。好歹在太空中還能出艙行走,進行科學實驗。


肯定是探索太空更困難啊。目前人類的海洋探測器能夠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11000米的最深處了。而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到目前都還沒飛出太陽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