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简单说:

1. 柴宗训禅让的时候才七岁,入宋之后活了有十三年啊。赵匡胤想动杀心早就杀了,养十多年干嘛呢?还想育肥再杀?

2. 赵匡胤对柴宗训不是没有过戒心。建隆三年,迁郑王于房陵就明显是赵匡胤戒心发作的结果。但他起了戒心,也不过是将柴宗训迁去房陵而已,之后柴宗训又在房陵活了十年。十年之间赵匡胤的皇位是越来越稳的,他没有任何道理感觉到柴宗训的威胁甚于建隆三年。而一个已经远离权力中心被丢在房陵十年的柴宗训,也实在没什么必要让他再动杀心了。

3. 赵匡胤把教过自己的辛文悦扔去房州,是想要给柴宗训开蒙,还是监视,这不好说。但想要柴宗训的命,实在是不必要做这种姿态给人看的。

4. 柴宗训有儿子,也有孙子(柴柔、柴揆),孙辈一直活到仁宗年间(爵位不世袭)。斩草不除根,除非赵匡胤脑子被驴踢了。

5. 我还是坚持认为赵匡胤传弟是出于自愿的。他的实际长子赵德昭二十四了,尚且被认为年轻、难当大任。后来赵德芳也死在二十出头,宋史提及,尚用一个「夭」字。同样二十出头的柴宗训,在赵匡胤眼里,能成什么气候、有什么威胁?

6. 柴宗训的弟弟柴熙谨,入宋第五年就挂了,终年不超过十岁。赵匡胤如果想谋杀柴宗训,趁著年轻让他像柴熙谨一样、甚至和柴熙谨一起挂了不好吗?两兄弟死亡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反而说明了没有阴谋。

6. 除了一开始做姿态封了个「郑王」,赵匡胤对柴家其实一点都不好。(二王三恪的把戏一直拖到仁宗朝才有人想起来;赵匡胤当时一点表示都没有)「不好」其实反过来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没起歹心——奔著弄死去的,不需要苛待。

相比之下,明显有更大被谋杀嫌疑的是孟昶。那才是标准谋杀程序——明面上给高官厚禄,大张旗鼓地给他在开封盖房子,入住之后七天就挂了。孟昶是不是被谋杀我说不好,但柴宗训如果被「谋杀」,也未免太反套路了。

7. 也是传闻,陈桥兵变后潘美抱走世宗一个儿子,带回家当侄子养,太祖知而不问,装聋作哑。某些资料表明,潘美这个养子后来一直跟在潘美身边,受荫出仕,甚至后来因潘美的女儿嫁与真宗,还被当作外戚看待。如果传闻可信、如果赵匡胤真的杀了柴宗训,他会眼瞧著柴宗训的弟弟在自己眼皮底下晃?后来太宗、真宗、乃至仁宗难道就毫不知情,毫无戒心?(潘家这一支自己是知情的,这事一开始也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赵家不问不在意,当是自觉无愧。

8. 我发现有些人对一些数字没概念,补充说明一下:

柴宗训7岁禅让退位,3年后迁居房州,死时约20岁——他在退位之后活了13年,迁往房州之后活了大约10年。

作为对比:

后晋立国11年,后汉仅4年,后周9年。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在位也不过五年半,柴宗训自己在位更短,才半年。

我觉得这些数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9. 关于所谓的「后周忠臣」:

韩通在陈桥兵变的当天即被杀了。李重进、李筠起兵反宋,建隆元年就被赵匡胤灭了。

剩下我不知道还有谁能算是有威胁的「后周忠臣」?

唯一有可能把算盘打到柴宗训身上、支持柴宗训复辟自己有可能得利的,我猜是魏王符彦卿(如果柴宗训真的是符彦卿的亲外孙的话)——但问题是,赵匡胤没有怀疑过符彦卿,至少没有怀疑过他要造反,甚至他对符彦卿的盲目信任都气得赵普当面怼他「奈何负周世宗」;更别说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嫁给了当时赵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晋王赵光义——所以不用想了,符彦卿也不可能是赵匡胤忌惮乃至做掉柴宗训的原因。

实际上五代的大环境,就是落架凤凰不如鸡,柴宗训这样的所谓「前朝皇帝」,既没有政治影响力,也几乎没有舆论号召力,投资在他身上风险大且回报低——而相反的是,五代本来就是个兵强马壮者自为天子的年代,造反本身也不需要太强的法理性,如果他赵匡胤做不好这个天子,那么下面的将领自然可能再推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新君出来——可能是禁军高层,也可能是藩镇节度,唯独不可能是没兵没权,空有个前朝皇帝名号的柴宗训。

拖到十三年后,再去杀柴宗训,真的属于多此一举。


鄙人虽是赵匡胤的粉丝,但不得不说他的作案嫌疑太大!

宗训刚刚20岁就死了,太不正常!

鄙人20岁的时候,一顿饭能吃16个包子或2钵子米饭,几年都不感冒,下暴雨时有意淋著雨释放压力,通宵看片能撸个四、五次,从来不锻炼身体,但是身体好的不得了!

20岁实在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柴宗训刚成年就死掉了,先前不杀可能是因为太小没有威胁(同时也能营造出「黄袍加身」的无奈和合法性,堵住谋逆的指责),赵大作案嫌疑跑不掉!


谢邀

如果并不采信史书上的官方说法的话,就没有答案。历史上的谜团都是这样,一切都只有「佐证」,而没有「实证」,佐证必须要依附实证,没有实证算不得依据。

只能大致总结一下双方的论点。

认为是自然死亡的理由或可能:

1、时机问题:死的时机很「自然」,并不在某个关键节点上。换句话说,早不杀晚不杀,这个时候杀没什么事由。早杀,我们可以说是在新朝立足未稳的时候,消除前朝政治影响;晚杀,比如到赵光义即位以后再杀,也比较符合赵光义的人设。

2、可能死因:亡国之君活得不开心,抑郁而死也很正常;或者说,即使壮年,古代染上个什么不治之症也可以分分钟要你命。再说房陵历来都是安置敏感政治人物的地方,可能风水不好(手动狗头)

3、目的问题:如果决意要杀柴宗训,应该是出于政治安全考量,但相传柴荣其它子嗣也没杀,且赵匡胤默许臣下收养,柴氏血脉并未断绝。郑王柴宗训的政治力量基本为0,除了有个名号,并不比其弟弟多什么。

4、时人看法:「太祖誓碑」里有关于柴氏的优待问题,虽然这个誓碑的事不知真假,但南宋时期的陆游就有记载,所以无论誓碑有没有,至少说明宋人普遍觉得赵家对柴家应该还不错。且宋人笔记中并没有人怀疑柴宗训的死因。

认为是被谋杀:

1、年龄问题:死于壮年,死的突然,死因蹊跷。

2、时机:新朝经过杯酒释兵权、收藩镇、后周三相罢免等权力洗牌,且统一战争进展迅速,已日趋稳定,不再需要柴宗训这样一个吉祥物笼络后周旧臣,况且符彦卿、张永德、范质、王溥等后周旧臣早已没有实权。

3、人为因素:政策是不断变化的,有进言就可能有理由,或者即使赵匡胤没有授意,下面的人也可能揣摩逢迎上意。

4、耐人寻味的巧合:柴宗训是宋朝封的第一个异姓王,且是一字王,而赵光义是宋代第一个亲王,正好郑王柴宗训一死,不到半年,赵光义封晋王,这里面可能有关联。

如此,双方都没一个实锤。

我个人倾向于不是赵匡胤所杀,我的理由是,赵匡胤对后周旧臣没有派系芥蒂,甚至曾想任命后周的外戚——魏王符彦卿典禁兵(当然符彦卿同时也是赵光义的老丈人),这个事情被赵普不惜犯颜直谏给压下去的,所以没必要对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周恭帝有如此大的戒心,以至于非要在宋朝已经日渐稳固的形势下杀掉他。


不是,因为没必要。

为什么没必要?去看刘知远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的结果就知道了,这可是成年的有号召力的前任皇帝,这都半点号召力没有,你指望一个还没懂事的小屁孩有啥号召力?赵匡胤是吃饱了撑的吗?拼著让自己名声尽毁去杀这么个小孩?有必要吗?

还有一点,周世宗柴荣的父亲,被宋太祖加太子少傅,干德五年过世,宋太祖亲自亲自派人治丧。


宋太祖是仁至义尽的,他出道人设与华盛顿有点相似,千里送云娘,毫不侵染。他称帝后喜读书尚文,自己都有可能是被人杀的,可惜了。让后世帝王不太愿意做仁君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