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用两个甲酸分子间醛基缩合再邻二羟脱水生成二氧化二碳然后这玩意不稳定分解来解释,但醛基缩合需要碱性条件,不通。求教。


个人推测:

羧酸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形成醯基正离子,虽然对于大多数羧酸,其醯基正离子非常不稳定,形成醯基正离子的条件往往是发烟硫酸+芳香酸(形成正离子后正离子可以与芳香环共轭分散电荷)。

但由于甲酸形成醯基正离子后是一氧化碳的质子化物可以很快脱去质子,一氧化碳可以离开反应体系。因此反应条件就可以下降,不需要那么苛刻,浓硫酸就可以达到了。

因此我推测,机理大致如下:

也不难看到,虽然有极其不稳定的甲醯基正离子存在,但是其很快分解,势能先上升很多然后立刻下降。不过但出于势能图角度,短时间的高峰和低谷都是不利的。因此写成下面这种机理也无不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好:


甲酸脱水机理教学探讨?

m.doc88.com图标

一种可能的机理


醛基缩合不仅需要碱性条件,还需要α氢,甲酸哪来的α氢啊。一般我们认为是浓硫酸表现脱水性,具体反应机理我记不清以前上学时是否学过了。


浓硫酸有脱水效应,另外贡献氢离子。是一个碳正离子机理


浓硫酸可将许多有机化合物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1)夺取这些有机物分子里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水和对应的脱水产物。甲酸(HCOOH)脱去两个氢,一个氧就脱水生成一氧化碳。


脱水,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甲酸的分子式为HCOOH,去掉两个H一个O,也就是一分子水,就只剩CO了


强脱水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