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一个目前还未得到注意的方面。

所谓《西方马尔克斯主义》,抑或霍札所谓《欧洛共产主义》,很可能不复存在,至少其《正统》成份,即科尔施,卢卡奇等来自共产党的部份是这样。大概一些精于此道的资产阶级学者还要另起一股,借用别的名目吧,那就仿佛一十九世纪的《讲坛社会主义》一象,风浪要小得多。相反,这些共产党将纳入弟三国际麾下,从而让这个国际成为真正接替了前二代组织的《国际》,佗在西欧洛帕与在东方一象有力,马尔克斯,恩格尔斯的革命传统与列宁开创的另一支新传统得以充份交流,互通有无,因地制宜。西欧洛帕乃至全世界的形势可能都大为改观。

我所以设想这种可能,就是有鉴于发生在二十年代中期的博尔什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弟三国际的分裂,我在最近的文章《批判史与理论史》的第五篇已有讨论,

伯恩斯坦引发了恩格斯问题。尽管他本人领导的修正派别得到了倍倍尔、考茨基、李卜克内西等人的及时遏制,却没有触及这个政治问题的实质。因此,胡大平将20世纪初到30年代这期间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内部斗争,从第二国际的分裂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三国际的反动,都视作以「政治遗嘱」为导火索的整个「危机」的延续,这是有政治史的依据的。第二国际在欧洲战争期间的彻底分裂与其右翼的叛变,固然是新事变增加了变数,其所以作用,却也是旧的矛盾没有消除,这矛盾就是恩格斯问题激起的。

第二国际的事业倾覆了,及时组建新的国际组织,采取正确的解读策略,既能探索出对事业有利的路线,又能争取到中间的同志,仍有可为。就当时面临的具体问题而言,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策略就是正确的,所以首先在国内走出了胜利的政治路线,进而得以发展出第三国际的事业。因此,不能认为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始于谬误的极点上。

但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在战争之际的策略只是一种具体的应对,没有提出一般性的解读政治学原则。到稳定了的苏俄得以放手经营国际事务以后,第三国际内部缺少列宁那样对时代富有洞察力的人物,而仅凭列宁本人在著作与组织上留下的遗产,《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少量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与思想不统一的布尔什维克党,又不能顺利「破题」,终于没有争取到西欧残存的马克思主义派别。第三国际仅仅继承了一些马克思、恩格斯与前两个国际的精神遗产,即从德国社会民主党等方面搜集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以及其他党史文献,而在政治方面仍是由俄国的革命者主导。西欧的另一股马克思主义政治力量独立了,又在革命低潮中转向改良或变异为纯学术批判。[1]

简单来说,在这个时期,斯塔林亦好,博尔什党内别的派别亦好,于理论均只得列宁之片面,而且往往是过于重视其所谓《俄国特色》的一面,将一些策略性的动使固化为元则性,因此开除科尔施,乃至最后胜利的斯塔林派推出了为西欧洛帕传统所完全不能接受的《列宁主义》体系,元本是马尔克斯主义二支的双方再无回转余地,于是东支成了《共产国际》,西支成了《西方马尔克斯主义》。固然,西欧洛帕还有特尔曼,托雷兹等派拥护《国际》,但佗们的力量不足与分裂前的全部同日而语,其自身能力亦不足充份利用好这仅有的力量,事事照搬《国际》,只仿佛在中国的《王明》陈绍禹之流一象,难免失败。

不过在这里,我还要对斯塔林派的体系作个说明,这会进一步触及列宁的思想。一般认为,这个体系是发端于二十亖年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二十六年的《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到三十八年的《党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后确定的。我的看法,正如上面所言,就是列宁本人的理论的片名的固化。一般地爯作《庸俗化》或者别的什么等于回避了问题的实质。

诚然,哲学上通常指责这个体系错误地采取了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个说法本身是比较可靠的,但这作为列宁本人的思想的一个阶段,与列宁的后期著作当然是具有联续性的,不论中间经过了怎象的转变。而斯塔林的问题是不探讨这些阶段之间的联系,以早期为准,而以所谓《哲学笔记》为《思想实验室》,一般不采用,所以只得其片面。

不过顺便说来,恰好相反的意见,即以所谓《哲学笔记》为准,排斥《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同象是错误的,不过是另一种教条主义。在对所谓《哲学笔记》的研究事务本身上,我支持斯塔林的《实验室》定性。

批判了这二种一偏的倾向以后,我们就能看到,根据列宁的思想,《西方》与《东方》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必定存在的。

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列宁表见得最灵活,最善于叶调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因此,我认为,如果是由佗来主持国际事务,很可能避免这场不必然的分裂,将《西方马尔克斯主义》变为弟三国际的西欧洛帕支部。当然,如此一来,西欧洛帕的共产党亦不会发展出所谓《西方马尔克斯主义》那象的妥叶理论了。

参考

  1. ^https://www.zhihu.com/people/xu-du-ruo/posts


俄国历史也许可以少一些悲剧色彩。


苏联不会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而是中央与地方分权,布尔什维克党统筹协调

在五年计划中的手段不会如此粗暴

没有大清洗

苏联轻工业重工业可能会更加平衡

但是在不流血的发展下,军事工业水平不如预期

在二战中试图挡住德国,付出的代价会很惨重

总而言之,列宁多活十年,苏联不会走向僵化的结局。但是就从继承者的态度来看,他们的道路依然会在1934年列宁逝世之后有所变化,可能会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保持党原有的权威,走上和某国一样的特色道路。也有可能走向世界革命,以托洛茨基为首不断革命。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斯大林依然领导了二战的胜利,但是却是在列宁主义政党建构之下的胜利,在二战之后因为列宁那多出来的十年的经营,战后进行了成功的改革。今天,苏联可能会作为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祖国(而不是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存在


大清洗会提前发生也会更快进行,苏军会更快地从中回复因此更加强大。

苏军会和西-法联军会师莱茵河,苏联在柏林建都的设想将成为现实。

一个褪去了俄罗斯色彩的苏联将由半国家转变为国际组织,势均力敌的俄德法加盟共和国也许能消除民族压迫和霸权主义。

但无产阶级会因此胜利吗?人类社会能够被彻底改造吗?我不敢断言。


如果列宁多活十年(到1934年),如果列宁的立场没有改变,死在尼古拉耶夫枪口下、或是某个医生的手术刀下的就会是他而不是基洛夫。

是什么给了题主列宁和斯大林立场不同、手段不同的错觉?

列宁相比斯大林,不过是更脸厚心黑一点,当面更会装出团结的样子,背后捅刀可比斯大林还狠。看看战时共产主义,看看喀琅施塔得,看看打击工人反对派,还有他死前的政治局委员结构:正式委员里头列斯一直站在一条线上,托加季是另一条线,然而由于各种事情托加季中的某个人总会缺席,于是第一候补莫洛托夫、第二候补加里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补上来,形成对他们的优势。而布哈林这个挂车尾候补压根不会有成功递补的机会(基本不可能三个人同时缺席)。

分析链接:

思答霖:读《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3.30更新)?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列宁继续活著,绝不会有斯大林在34年以前那么心慈手软,只会对托加季布打的更狠。要知道:

奥里明斯基,十月前列宁指任的真理报编辑部编辑之一。铁杆列宁小弟。

就列宁那个当面和气背后捅刀的果断手腕,托先知还想跑去墨西哥修栋别墅狗到40年再被冰镐?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还想等到36、37年的莫斯科审判再被枪决?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指望列宁上台继续推行新经济?知不知道十一大的时候列宁就公开放话要结束新经济?

苏联会因为大清洗进行的更早、更长、更彻底,不会遭受到二战中那样的巨大的沉重的损失,也就可以避免战后的复辟,进而引起全球连锁反应。


至少一个,没有粉斯慈父的黄俄了。


国际共运将有可能迎来一个新高潮,德共和西班牙可能会有一个新局面。


幼稚,列宁为什么这么伟大?多亏了他死的早没让人看到他是多么铁血无无情。列宁面前斯大林玩的那些压迫剥削就是弟弟,农民会被剥削的更惨,新经济政策也是停止的更彻底。大清洗要快的多而且不会想斯大林那样优柔寡断。


很有可能苏联早就被元首的军队消灭了。没有斯大林偏向于重工业和军工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苏联军队未必能挡住德军的冲击,1941年就没了。


列宁照样清洗一波,斯大林打赢二战,我不认为列宁多活对世界有多大影响,苏联的落后是不可能靠短短十年工业化就能改变的了的,最终的结局依旧是被和平演变,除非二战结束之后发动军事冒险,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此时美苏差距最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