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从一个作家到导演,算是转行成功了吗?

《后会无期》《乘风破浪》两部自己把关自己导演的作品,虽然褒贬不一,但对于新人导演也算不错的,之前看过有批评韩寒导演方面的言论,我想知道抛开作家身份,韩寒在导演电影方面有哪些缺点和不足?韩寒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韩寒真正意义上算得上是一名导演吗?


谢邀。

导演这个职位,相比「艺术家」这个称号来说,更像是一个CEO,需要指挥一大帮人去完成一个项目。

从韩寒创作《后会无期》《乘风破浪》的过程来看,他是一个合格的导演,也是一个很有效率的导演。

这无关他是不是电影学院毕业,一个导演,只要精通摄影、编剧中的任何一项,就能达到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

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执行力和管理协调能力。

韩寒能不能达到「优秀」的级别,还需要继续观察,毕竟作为一个导演,他还很年轻。

一个好的导演,当用资本把各类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时,一定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把自己构架的宏观蓝图变成大屏幕上的具体影像。


诙谐幽默,但小聪明过头,容易收不住。

审美OK,但是和他文字一样,就那个深度。

谢了个邀。

作为导演,韩寒离高晓松都还差了100个郭敬明+250个毕志飞。

韩寒在自己电影开拍前,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终于明白什么叫分镜头脚本了。一脸得意样。底下粉丝疯狂跪舔。

WTF?!这个世界怎么了?!

连分镜头都不知道,你可以想像电影的前期策划他到底参与了多少。说实话,我一直觉得韩寒如果不在现场找个嘎啦忽略忽略别人买个猫啊买个拐啊,让剧组的人自己发挥,也许电影反而会更好。

你说他有没有进步空间?当然有,而是巨大的!因为他的导演素养基本为0,随便去学点啥都是进步。比如先弄懂啥叫电影呢


电影爱好者在一众行业内人帮助下实现电影梦。野心不大,小富即安,所以电影也是食之无味,看看也行。可能个人太忙了,如果肯多花点心思在电影上的话,虽然目前看来天赋有限,但凭借自己的资源应该可以有更好的发挥。所以,真车手,票友导演。
优点是市场嗅觉灵敏,缺点是应该再灵敏一点。
算导演吗?哦在中国啊。也许吧

完全没有任何缺点

只有一点可能还没做到

成为一名导演


韩寒曾经还出过一张专辑呢,你觉得他算歌手吗?


谢邀,不过很抱歉,不甚了解,不妄加评论。
谢邀。对于韩寒呢,本人是比较崇拜的,没有世俗的风气,有棱角,有个性,勇于追求喜欢的事物。他拍电影,最开始我是挺惊讶的,觉得看过他的书,安心写书,安心赛车,就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为什么还要拍电影?但是看过后会无期,不敢说看懂了,只能说理解了一点他拍电影的初衷。电影比书在这个时代更有影响力,因为它更直观,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观影人群大都是年轻人,也就是未来社会的希望。作为导演,他可能缺乏一些独特的创新,像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里的穿越,被玩坏了好久的题材。希望他能融入一些更新鲜的元素,力挺韩寒。
乘风破浪不错,希望能看到更好的作品。

韩寒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怀,并且在故事的叙述中插入金句,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无奈,把命运,遗憾这些抽象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他努力保持著那些我们本来也有,但是不得已却向生活妥协的东西,所以私以为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想呈现这些可贵的文艺品质,太想向我们讲故事,太想让我们懂得他的良苦用心。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标准的导演,电影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的进步空间取决于他还想讲什么样的故事。不客观的说,韩寒拍出个花絮我也会看的,就像朴树随便哼哼两句我也会听,我不欠他们的电影票或者演唱会门票,只是因为他们在努力保持著那种真实的品质,并且可以让我显得「伪文艺」一点?他们是我的青春。

不当之处,你说我也不改。


韩寒电影的优点是有风格,有情怀。如果当作商业导演看的话,他的风格是高出陈思诚、徐峥、乌尔善等等国内主要商业片导演的。

《后会无期》可类比的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乘风破浪》可类比的实际是《西部往事》,讲的是一个英雄时代(伪)不可避免的被新时代碾过。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有想法,但是执行不够,比如《乘风破浪》的场景不大气,里面没有展现出时代中的人、时代的风貌。电影中需要的场景是《功夫》中的鸡笼寨。这是由于过于取巧而不够拙。没有下笨功夫,不够诚恳。

韩寒聪明,学习能力强,但是这对他目前的阶段来说是有害的。如果想成为大师就需要愿意移山倒海的拙劲,别去绕路。我认为这和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他身边的那些人有关。

潜心、专著、去专研学习最基本的理论,这在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我们看到成功的都是高晓松、罗振宇、薛兆丰这种半吊子。


不算,但是在中国这个,不管多垃圾,只要有钱都可以拍电影的国家,他拍的也不算差。他的进步空间我认为几乎没有,因为他就是卖情怀的,没什么特别的内涵。缺点难以补救。优点就是认真卖情怀。建议就是,继续认真卖情怀。
不谢邀,目前的几部电影都还不错,没仔细研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