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对我的员工和社群志愿者进行教练计划,并且取得了超出想像的成果,看到一个人欣欣向荣的成长,发挥出潜藏的潜力,真的是一件极有成就感、极为令人高兴的事情,甚至比赚钱还要让人兴奋。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虽不是君子,但是,这件事情确实很快乐,很让人兴奋。

而我之所以开展这样的教练计划,除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之外,还有源于我一直以来的理念:

践行并分享普通人的成长之道;

践行并分享普通人的精英之道。

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但这个愿望一直只是流于文字的事情,我不禁反问自己:

如果我连身边最亲近的人,我的员工,我的志愿者,我都没有办法让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价值、改变,我又如何说我分享的东西有价值呢?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构思了教练计划,但真正让我开始实行这个计划的,还有一个核心关键要素,那就是:

我真的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真的是可以从普通人成长、完善,真的能够变成精神丰满的、物质丰满的英才,也就是我所理解的精英。

因为我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践行,从2014年开始看的第一本书,到现在,6年多时间,说实话,我都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一种真正的成长和自信。

回顾这六年多时间,关于成长,我有幸掌握了三个极为重要的理念,正是这三个理念让我从2014年坚持走到现在,不仅成为现在的自己,一个在我自己看来都很满意的作品,而且,还必将帮助我继续抬头挺胸、大踏步的走下去。

01 失败观

现在想来,我非常幸运,2014年,我看的第一本书是《拖延心理学》,之所以要看这本书,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拖延,想做的事就是做不了,做不下去,拖延,自己想过很多办法,做计划,番茄工作法,责骂自己,等等,都不可行,实在没办法,想起来在网上找本书看看,我找到了《拖延心理学》,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我买的第一本非专业类书籍。

在这本书,我看到了当时在我看来极为冲击的概念,固定心态。 固定心态认为,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本质是由我们的表现决定的:

表现=能力=本质(整个人)

也就是所,我们的每一次行为,每一个表现,都是对我们能力的检验,对我们整个人的检验。

一次失败,不仅意味著我们能力不行,更意味著我们整个人不行,比如说,一次考试没考好,不仅意味著这门课没学好,还意味著学习能力不行,甚至还意味著我们不聪明,我们整个人不行。

多么荒谬的逻辑!

多么可怕的逻辑!

但是,更为荒谬、更为可怕的是,这说的活生生就是我啊!!

我一直就是这么认为的啊!!

我之所以拖延,之所以小心翼翼,之所以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就是因为,我觉得,我每一份努力,每一个表现不好,都是对我一个最本质的检验,一个盖棺定论的结果!

生活太难了!

生活太吓人了!

所以,我害怕失败,害怕表现不好,害怕被人评判,也就害怕行动,因为表现不好的结果太可怕了,所以,那时候我在做一个安卓项目,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我仅仅安卓理论就学习了好几个月,但就是没敢动手写一行代码!!

固定心态硬生生的把我逼成完美主义!

只有每件事情都做完美了,自然就没人说我不行了,我自然也就是优秀的了,所以为了确保完美,确保万无一失,我要么就一直是在无尽的准备,试图一出手就「震住所有人」,要么就自我摧残,比如马上考试了,我不做任何准备,或者说,在人前不做任何准备,让大家看到我没在努力,那么,即使我没考好,也没人能说我「这个人不行」、「这个人不聪明」,而是因为没有准备。

这就是固定心态的荒谬,固定心态的桎梏!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概念,也就是成长心态。

成长心态聚焦在事情的长期结果,聚焦在个人的成长,认为失败是必然的过程,失败并不是意味著「我不行」、「我不聪明」、「我是笨蛋」、「我没有能力」、「我整个人不行」,失败是成长的阶梯,失败让我们更好的成长。

现在看来,成长心态耳熟能详,但在当时的我看来,真的就是洪钟大吕,震撼至极,我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的姐姐,弟弟,我的好朋友都推荐这本书,分享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个理论不仅在当时冲击我,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影响我,滋养我。

比如,写文章,如果是固定心态,试图一蹴而就写出一篇雄文,就会卡在开头,而作为成长心态,我知道,事情的发展是从低到高螺旋发展、完善的。

所以,我告诉自己,「每一个初稿都是臭狗屎」,这样就能放下包袱,就能够快速的写出初稿,「臭狗屎一样的初稿」并不是意味著我能力不行,我写不出来,而是这就是写作的逻辑,先有臭狗屎一样的初稿,然后再去修改,提升,最终成为一篇雄文!

所以,成长心态,本质上是让我们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结果上,而不在乎一时的成败得失、表现好坏。

再比如,我有一个自媒体朋友,2018年就准备要做一个社群,但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还在准备,因为对于一个社群,无论如何准备都难以尽善尽美,而我的学习力、意志力、情绪社群,在准备的差不多,有了大概的框架后就开设,然后再快速迭代,经过几次的迭代,我自认为,社群越来越完美了,这本质上就是互联网的迭代思维,就是快速做出最小可使用产品,然后再迭代优化,最终用最短的时间打造一个最好的产品。

这个迭代思维的内核则是成长性思维,螺旋向上成长,先完成,哪怕完成的不好,然后再去修正,提升,也就是进步思维,卓越思维,而不是桎梏我们的完美主义思维,一开始就必须完美。

成长心态,固定心态,用的是成长、固定这样的字眼,但深究其本质,其实是「成败观」,更准确说,是「失败观」,也就是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如何看待失败。

成败观,或者说是失败观,这是我最早学到的第一节课,也是目前看来,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才能够培育出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进步观,卓越观,发展观,成长观,不管是成长主义,卓越主义,进步主义,它的核心底层应该是成败观,或者说是失败观。

02 能力观

《学习心理学》是一本纯认知科学的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学习的各种理论,在这本书中,我接触到一个重要的概念:

能力的发展观。

你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发展的?

如果我问任何一个人,大家的回答,一定都是成长的,这是一定的。

如果问我,我也认为能力是成长、发展的。

但真正接触这个概念,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是因为这个知识本身,而是这个知识给我带来的澄清:

我们理性的知道,能力是成长发展的,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这里就涉及到知识的生命力,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是我们学到的知识就有生命力吗?

我们了解的知识就有生命力吗?

不是。

知识仅仅入脑是不够的,仅仅是理性知道是不够的,而是要入心,也就是我们从感性层面,体验层面,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比如好好学习,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真理。

但,只有真的在社会上经历浮沉,真的吃过没有好好学习的苦,才真的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才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现在成人学习的核心动力。

能力的发展观也是这样,我们认为能力是成长变化的,但是,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呢,一件事情做不好,有多少人真的鼓励自己,坚信自己能够越来越擅长,从而坚持再来呢?

说实话,这样的人不多,大多数人是在遇到难题,认为自己搞不定,然后就放弃了。

比如,偏科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语文,数学或者是英语,然后就认定自己不会了,然后就放弃了;

比如,内向的人,认为自己不擅长交际,然后,不是去努力提升社交技能,而是直接放弃了;

再比如,一两次公开演讲出糗,或者表现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擅长演讲,然后,就回避这种公开表达。

等等。

我们嘴巴上说能力是发展的,但内心深处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做不好就是做不好。

口是,心非!

如果我们真的发自内心认可「能力的发展观」,就会真的相信,即使我现在不擅长,但只要努力,我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我最近开展的教练计划,之所以敢,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擅长教练能力,而是我坚信,只要我愿意努力、投入,我就会越来越擅长,做的越来越好,这种自信就是来自于能力的成长观,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比如,学习力,阅读能力,情绪能力,意志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一个个能力,我都从零到一的突破、培育、发展,现在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并不是我天生擅长,本质上只是因为,我坚信这些能力是可以培育、发展的,而结果也确实如此,我确实发展出了各种能力。

你认为哪种能力很重要,那去培养就好了,如此而已。

大道至简,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能力的发展观,我们就能够真的活得很简单,「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会,那去学就好了,做不好,那再坚持学就好了!

非常简单,大道至简,但前提是,你真的相信能力是发展的!

能力观,这是我的第二个转变,这个转变的核心,不在于我们知道「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这个道理,而在于「口是心是」、「入脑入心」。

03 天赋观

当我能够正确的看待失败,且具有了入脑入心的能力观,我就可以积极主动的生活、工作、追求、挑战、成为厉害的人了。

我一度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鼓励自己的,但是,在拼搏、奋斗的间隙,我内心深处并不踏实,有很多问题:

这样真的就可以吗?

只要坚持、努力就可以与其他人竞争、争个长短吗?

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一个普通人,真的能够通过努力、坚持,达到与那些惊才绝艳之辈的高度吗?

这些问题,就如同一根根深埋在心底的刺,平时还不显现,但在午夜梦回之际,尤其是在遭遇失败挫折时,就会狠狠的扎向我,让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成败观,能力观,这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是一种与自己的纵向比较,通过与自己的比较,一个人确实可以成长,提升,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我们不仅仅要与自己纵向比较,我们还需要与他人横向比较,而这种横向比较,有一个绕不开的核心主题:

天赋!!

普通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努力能一样吗?即使我非常努力,真的能比得上天才的努力吗?

普通人的努力有意义吗?

普通人努力的天花板会不会太低?

。。。

一系列的自我怀疑,这种怀疑,曾经让我非常动摇,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坚持的意义,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只是在感动自己的毫无意义的坚持!

后来,我很有幸,看到了神经科学的一个研究:

心理学家对伦敦计程车司机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计程车司机的海马体(大脑中主管空间记忆的组织)比普通人要大,通过长期的练习、训练,大脑组织是可变的、可塑的!

这个实验,大家应该都听过,关于实验的结论也是耳熟能详,但我想,大家一定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实验的价值。

我们的大脑是可塑的,这不仅意味著我们的大脑是能够变化的,更意味著,在某种具体能力上的刻意训练、刻意投入,会强化相关的大脑区域,从而在生理层面,培育我们的特定天赋!!

天赋确实有先天的差异,但是,天赋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这才是这个实验的划时代意义所在!!

一些惊才绝艳之辈,可能有先天的差异,但纵观历史上的大师,真正的有成就的人,真正的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更多是普通人长时间的浸染、投入、坚持的结果,比如,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华罗庚,他们少年时不仅不惊才绝艳,甚至不能称之为聪明!!

再比如,心理学家研究了众多数学家大脑区域,发现数学家们的顶下小叶也比普通人大,而且钻研数学的时间越长,这个区域就越大,这意味著,顶下小叶的发展,是进行大量数学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如此!

天赋与先天有关的,每个人生而不同,但天赋更是后天的,甚至后天培养、塑造的潜力更大!!

这才是真正的天赋逻辑,天赋的发展逻辑。

正是基于这个发现,我才真正坚定了对创作的自信,说实话,我高中时,最垫底的就是语文,而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在高考之后,直到2016年我开始知乎创作时,我再没写过一篇文章。

虽然,我严重怀疑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但我相信,天赋是可以培养的,是能够培养出来的,于是我坚持创作,而结果确实如实验所云,我越来越擅长写作,我写的越来越好,很多人现在夸我,在写作方面非常有天赋。

我不否认,我现在确实有天赋,如果真的去做大脑扫描,我相信,与写作有关的区域,我确实优于常人,但是,这种不一样,不是先天的,而是这几年的努力结果,是我为自己拼得的!!

我通过努力,硬生生的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

再比如,2018年我从体制辞职,有人说我很有勇气,有人则说是因为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他们说的都没错,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它们不是我最大的凭仗,我最大的凭仗和底气只有两个字:

兴趣。

因为我对心理学、对人性非常感兴趣,这件事情你就是不给我钱,我也会去关注、学习、研究,也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大量的时间的。

因为兴趣,所以我会投入,我会专注,而长时间的投入和专注,不仅会提升我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能力,更会提升我心理学方面的天赋,这是一个螺旋向上的发展闭环,这才是我最大的自信。

天赋观,真正打破了我的天花板,让我知道,只要努力,只要投入,我可以为自己争得天赋,可以与中了卵巢彩票的天之骄子一争高下!

天赋观,本质上是「欲与天骄试比高」的底层自信和支撑!

失败观,能力观,天赋观,这三种观念,构成了我真正的自信和勇气,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图来展示。

成败观,核心在于正确看待失败,失败不是灾难性的,失败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反映在图中,一个个「成功」、「失败」拼接出通往目标的阶梯,「成功」、「失败」缺一不可;

能力成长观,坚信个人能力得到真正的成长,反映在图中,小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逐渐变大,越来越大;

天赋观,是我们通过长期的专注和投入,从神经层面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打破天生的天赋束缚,为自己搏个天赋,反映在图中,打破瓶颈,突破自己,为自己搏一个天赋、前程。

所以,你有幸接触到哪些让你眼前一亮、醍醐灌顶的理念,开始相信一个普通人真的会成长、会改变、会变得很厉害?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失败观,能力观,天赋观,这三者的洞察很有价值,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三个底层核心观念,一定会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变化。

对于这个论断,我非常自信,也希望你能掌握!

感谢阅读。

PS:6000多字的原创,喜欢的话,话1秒钟点个赞,谢啦,哈哈哈


大家有没有过要学习提升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经验和需求,具体是怎么做的?

是不是有时候觉得不管怎么努力,文字都是那些文字,但看十遍一百遍都学不懂?

或者别人短时间内能领会的内容,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

小鹿自己和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也算达成了小目标,当时只是闷头去做,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成长过程中的「复利思维」在起作用。

这是让我醍醐灌顶并影响我至深的理念,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运用「成长复利思维」实现个人成长突破。

复利效应帮助物理学渣逆袭的故事~~~

在这之前,先来自爆一下小鹿高中逆袭的故事。

请允许小鹿大言不惭地说,小学和初中,算是学习尖子吧,成绩基本上在年级前五,后来中考成绩还不错,升入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但是小鹿有一点深受老师批评:偏科太厉害。

比如语文和英语,经常能考第一第二;数学和物理后腿拖得厉害,尤其是物理,曾经考过全班倒数第二……

小鹿当时高考还是3+2(暴露年纪了),要上一本重点的话,每一门都很重要。

而且数学和物理,很容易拉分,当时小鹿班里,前几名和后面几名,分差可以高达几十分。

不像英语和化学,排名之间的分差可能不太大。

比如小鹿最不擅长力学里的活塞运动和摩擦力,那真的是懂得人一通百通,不懂的人始终搞不明白。(牛顿老爷子,您好好吃苹果不好吗?)

当时老师和妈妈轮番上阵,劝说小鹿要对物理上点心,否则按照三四十分的物理成绩(满分150),别说重点了,二本三本都悬

先说结果:后来小鹿从高二下学期开始,猛攻物理和数学,高考总分考了年级前五,拿到了川大的录取通知书,所在专业在广西只招2人。

小鹿要说这个,并不是要炫耀结果,只是想分享下当时是如何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物理从倒数第二考到远超平均线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开头提到的「成长复利思维」。

彼时的小鹿,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是「成长复利思维」,连复利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机缘巧合按照这个这个方法在做了,这个方法说到底其实有点笨:

那就是死磕,每天死磕。(敲黑板:重点在「每天」!)

数学和物理不行,怎么办?一是找数学物理的学霸请教,二是每天投入足够多的时间。

找数学物理的学霸请教,不得不说其实是——很受打击的,因为理科学霸和我们这种学渣,脑回路是不一样的,他们给我讲的方法,常常我听完一片茫然,即使背下来,换个题型也不会用,何况小鹿一向死记硬背特别不行。

但是小鹿当时想法挺简单,一种解题方法不会,十种里总有一个会的,不求把最后的加分大题拿下,前面的基础题至少要保证尽可能拿分,这样至少能过平均线(很遗憾,高考毕竟是排位赛)。

至于每天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也是想的,每天数学和物理,除了上课时间,每门至少花一个半小时,每天弄懂一道题,弄不懂熬也要熬够时间。

高二下半年,甚至是高三上半年,物理成绩虽然有提升,但其实并不明显,常常半夜十二点在书桌前哭,想著把书撕了算了,现在想想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挺过来的。

还好挺过来了,到了后面几次模考的时候,物理基本上能及格了,数学有时候还能爆发一下。

其实当时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所以也走了很多的弯路,直到很多年后的一天,看到「成长复利思维」,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是就,在某一领域成长,需要做的事吗:

每天进步一点点,等待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点。

后来,小鹿也见证过身边很多朋友,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这种理论,实现了逆袭或者在某个领域的大跨越前进。

比如小鹿的朋友小林,说要做花艺培训,前几次公开课我去参加,插的不叫「艺「,最多只能叫」花的集合「,我当时还想就这样也能招到学生?大半年过后,技术已经升级换代了,她说之前一直找到不到窍门,只知道找网上好看的插花案例跟著插,自己学习,突然某个下午灵光一闪,花艺技术瞬间不一样了。

比如小鹿的一个朋友琳达,原来是做IT的,工作5年转行去做财务,从出纳做起,一路做到财务总监。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钱锺书的机缘数学15分进清华,我们总会要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长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有天赋和没天赋的差别,其实在于达到一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

个人实现逆袭和突破的「成长复利思维「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正式介绍一下,个人实现逆袭和突破的「成长复利思维「。

这个定义最早起源于投资里面的「复利思维「,这个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了只做简单概述: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从左上角第一个格子里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猜猜在第64格,也就是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多少米粒呢?

答案是:1844亿亿!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所以在理财投资里面,复利的效应是很重要的,年限越靠后效果越显著。

放到个人成长当中,如果每天进步1%,一年后成果就是初始值的37倍,但如果每天退步一点点,一年后就只剩下0.025了。

当然,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资质,带来的复利指数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有进步的复利加上时间的效用,都是很客观的。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复利思维的身影,从练字、健身、学琴、学识,到个人关系、工作,复利的影响无处不在,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进而高效运用罢了。

不讲运用方法的瞎吹都是耍流氓

所以,成长复利思维要怎么运用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复利思维后面的几个认知陷阱:

成长并非匀速,如曲线图所示,复利的积累,在初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甚至很难察觉的(因为基数小,在没有天赋和积累的领域尤其如此)。

也因为这样,很多人在坚持不到复利带来的指数级成长之前,就已经放弃了。

这点在练字上很容易有体会,可能练了大半年,连王羲之的厨子都赶不上,但突然有一天,就发现自己能龙飞凤舞了。

并非投入时间就有收获,需要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进步。

个人成长,并不是说我今天去学学英语,明天去做做项目,后天去听听课,就能实现的。你得先有一个目标,基于这个目标指定行动方案,每天在主要的行动方案上实现努力和积累。

静止不动就是退步。

很多人觉得,我现在也不错啊,已经90了,守著就好了,不要再前进。但是因为你的对手都是在进步的,你站著不动就已经是退步,而如果他们在复利的积累上持续努力,过几年你们的差距就可能不是90和100,而是90和1000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要讲持续创新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因。

复利不仅仅是对进步有用,对退步来说,也是有一样的作用的。

其次,要有效借助成长复利思维,有什么实施工具呢?

首先一定要提到「感恩日记「。

第一次接触「感恩日记「是在高太爷的训练营。主要是通过每天记录小确幸小进步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对于成长复利思维来说,因为积累前期的成果并不明显,记录每天的小进步和反思,更显得尤为重要。

微习惯微启动。

这也是老高分享的小工具,在成长复利思维里面,迈出第一步尤其重要。你总要有底数1,复利才有价值啊。

另外,也不要感叹每天读几页书不算啥,成年累月积累下来,你读的书也超过多数人了。在专业领域里面,其实也是排位赛,尤其你不擅长的地方,不一定要超过天赋异禀的大牛,你只要超过多数天资一般的人,就已经大有可为了。

目标制定及执行的量化。

目标一定要量化,执行考核一定要可衡量!成长复利思维,运用量化的思想,能更好地帮助提升复利的数值。

比如小鹿学物理的时候,很笨的办法就是每天弄懂一道题。

比如跑步不仅仅是跑步,而应该是第一周每天跑2公里,第二周每天跑3公里,半年后可以跑半马(能有配速的指标就更棒了)。

比如如果你要写作,就应该是找指定平台,每三天发一篇1500的文章,一周内搞懂平台推荐规则,两周内研究5片平台优质文章。

很多人,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在做加法,而复利思维,就是帮助你做乘法。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大!「

早开始,早积累,总有一天你会不一样。

点赞的你和努力的你都特别美~


关于成长、改变、变强最有价值的理念

全文3500字,阅读时间6分钟

我感觉极其幸运,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些理念并践行,我认为,这是人生经历中,关于普通人成长,改变,变强,最好的三个理念,在这里分享出来。

一.创造型思维——你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二.第二序列改变——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三.成长型思维——你的确可以变得更强

一.创造型思维——你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1.创造型思维

创造型思维,之所以叫*创造*,不只是因为它可以帮你创造出通往成功的道路,更是因为它能够帮你创造奇迹。

什么是创造型思维呢?我用最直观的方式来告诉你

如果把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 比喻成,攀登一座高耸的山峰,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那么,现在你站在山脚下准备出发,却看不到通往山峰的路,该怎么办?

大部分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先看看脚下,看哪些地方能走,就往前走,一旦遇到陡峭的石壁,无路可走时,你就会想到放弃,因为现实的情况不允许,它限制了你的行动。

但是如果你具备创造型思维,

当你遇到陡峭的石壁而不能前进时,你不会停在原地抱怨和气馁,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上;

即便这是眼前登上山峰的唯一的道路,你也会竭尽全力去想办法,去克服它,比如:看看有没有攀岩工具,来帮助自己继续向上;有没有绳索,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你深知,眼前的障碍是你通往山峰的必经之路,所以你会想到办法,只不过需要一些大胆的创意。

这时候,环境便不是阻挡你前进的障碍,阻挡你前进的唯一障碍只有你自己,只要你想,你就能自己创造出一条路来。

所谓的创造型思维:

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这个目标就会给你提供强大的拉力,与此同时,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又会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两者同时激励你不断向前,促使你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个时候,你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让结果发生;

当你在路途中面对困难之时,眼前的困境便不再是你前进的障碍,而是你走向目标的必经之路。你知道自己能克服它,只不过需要创造性的想一想办法。

当你的目标越清晰,你就越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眼前的障碍。

这个时候,困难便不再是你成功的前提,而是你成功的阶梯,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2.我的故事

关于「创造型思维」,这应该是我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故事了

如果是你,当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准备出发时,却发现,举目望去,四周没有一条路可走,四周稀稀落落的有几个人,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帮你,面对一个可以说这样的你会怎么做呢?

我在上大学时,就遇到了这样孤立无援的情况:

保送上一所顶级大学一直是我做梦都想的事情,但是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

于是我去问了问,我的老师,老师劝我说:你是咋想的?你师兄师姐都没报送过去,你非要冒这个风险干啥?

我没有灰心

我又去问了问,我的好朋友,他们安慰我说:你现在成绩这么好,保送去个普通的985,不也挺好的嘛!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学院历史上没有保送过去的学生,所以你也一样,不可能保送过去。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处境,我知道,我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了

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当我面对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挑战时,

我没有首先去思考:

为什么我们学院的学生都无法保送到顶级大学的研究生?

而是去仔细琢磨一件事:

如果我要保送过去,我现在需要做什么?

注意这两者的区别,这极为重要!!

前者是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首先去想环境能提供什么,并以环境提供的条件,来思考目标是否实际。这样的话,环境就成了你实现目标的前提,而实现目标的决定权也就交给了环境,当环境不满足时,目标就无法实现;

后者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首先思考我想要什么再来思考环境能提供什么。

如果无法满足,我就去弥补这个空缺,这时环境就成了你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如果遇到限制,就想办法解决它。

想明白这点,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多方了解,我发现保送到顶级名校的三个重要关键点

1.成绩:如果想要保送至C9高校,成绩必须排名第一,只有这样才有一线可能获得面试的资格;

2.科研:研究生对学生科研经历相当看重,所以要在本科阶段多做实验,争取发表出论文;3.英语:顶级高校对英语要求很高,一般要求CET6要500+以上,因为英语能力就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侧面体现。

分析出这些关键要素,我在大学的学期一开始,便为之努力。

首先是成绩,在大学四年里,从一开始我就很注意,大学里其实只要你认真听课,完成老师的作业,再稍微积极一点,基本上考试是不成问题的。我从大一就保持第一的绩点,一直到最后。

其次是英语,我分享一个自己的经验:多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这对我帮助很大,它不仅能提升英语口语能力,也能倒逼著自己大量输入英语材料。英语六级我刷了一次,就刷到了520+,这里面有不少技巧,以后有需要的话,会专门写一篇英语四六级的应试技巧。

最后是科研,大一的时候,我就找班导师,要求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刚好老师手头有一个课题,也是运气比较好,发了一篇SCI和一项国家专利,这个实验对于保研来说真的是添彩,因为面试老师都很喜欢做过实验的学生。

最后在保研的阶段,我的成绩,科研,英语,三个要素都实现之后,再加上那关键的运气,我,成功地逆袭,保送C9高校。

二.第二序列改变——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

关于改变,这是我知道的最震撼的概念——第二序列改变

1.我们的经历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打算提高成绩,于是你开始模仿学霸们的样子,努力学习,但是考试过后,发现,自己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于是你告诉自己: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呀!然后你舍弃掉休息时间,争分夺秒,更加努力的学习。

当你打算开始减肥,于是你计划著节食,看著自己一天天忍饥挨饿,于是决定犒劳一下自己,大吃大喝一次,然后体重再次回升。放纵之后,带著愧疚感告诉自己,还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行啊,下此再坚持几天就好了。当你准备完成假期任务,一看离开学还有很长时间,就先打把游戏吧,打完游戏后,带著对自己的不满开始写作业,好不容易写了不少,心中松了一口气说:那就再打一把游戏,犒劳一下自己。

2.变与不变

你总是在改变,但是结果却始终不变,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问题的症结就在于

你面对问题时,*做出改变的行为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什么意思呢?

你打算提高成绩,于是决定努力学习,这是一种改变。但是每次你遇到这种情况,你都去驱使自己努力学习,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变的。

你打算开始减肥,于是决定每天节食,这是一种改变。但是每次自己一松懈,体重反弹,就再次节食,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变的。

3.第二序列改变

如果说『改变本身』是一个系统,第一序列改变,是对系统内的元素进改变,那么第二序列改变就是针对系统本身进行改变。

所谓第二序列改变,就是对『自己的改变模式』的改变

打个比方:

如果说:

第一序列改变,就是一辆汽车,它从静止再到运动,这辆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那么:第二序列改变,就是一辆汽车,它从车改造成飞机,这辆车本身的性能发生了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在其一书《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写道:很多时候,不断改变,这件事本身就是维持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案成为了问题本身。

4.那如何改变?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自我的第二序列改变。

还拿开头的例子来说明:

当你努力学习,但成绩却没有提升时,于是你更加努力的学习,这是第一序列改变。

相反的是,当你停下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状态,并正视自己的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低效的重复,提升一下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学习时长,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识漏洞而不是知识的多少,成绩自然就会提升,这是第二序列的改变。当你节食减肥,但体重却没有下降时,于是你更加强迫自己节食,这是第一序列改变。相反的是,当你停下来去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代谢,食物在身体里的吸收率和转化率,多吃蛋白蔬菜,少吃淀粉脂肪,选择科学合理的饮食,辅以规律适当的运动,不用节食就能健康的瘦下去,这是第二序列改变。

很多时候,当你在面对问题时,停下来,觉察一下自己,并充分了解问题本身,打破原有的惯性,跳出来去观察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三.成长型思维——你的确可以变得更强

成长型思维可以说是一个人变强的最好武器

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他深知,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提升,他们会以努力为荣,他们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每一次错误都是帮助自己前进的反馈,他们会更欢迎挑战。

正是他们关注成长,所以他们更容易成功

关于成长型思维,其中最核心的认就是: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要想学会成长型思维,要做好这两件事:

一是如何看待能力?

二是如何看待犯错?

1.如何看待能力?

当一个人具备成长型思维时,他就会笃信一个人的能力是在不断成长的,任何事情只要自己用心,努力的去学习,就会比原来做的更好。所以他会把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上,从而获得可持续的进步。

而与成长型思维相对应的就是僵固型思维,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思维模式,包括我自己,这种思维有一个隐藏的假设:

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别人一旦做的比我好,那肯定是因为他的天分比我高,

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所以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自我证明和自身形象的维护上,从而止步不前。

2.如何看待犯错?

一般来说,人们容易认为,做一件事,如果犯了错,那一定是我不够聪明,把做事的失败等同于个人的失败,这个时候这个人的注意力就从事件本身转移到自身评价上了,所以就会回避错误,防止自己的自我受到伤害,从而停止进步,拒绝成长。

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知道,犯错跟自己的能力无关,它就是是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一,错误,是帮助自己改进,帮助自己 进步的最好反馈。

3..如何「正确」的犯错?

1)每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

原来经常看见一些鸡汤文里说:错误就是财富啊、错误中蕴藏著机会啊!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宿愿,或者说是一种乐观的态度,遇到什么挫折,就往好的方面想。后来经历的多了,发现这不是一句鸡汤或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你犯错误时,你如果就直接放弃了,在做这个事件中,你的收益是负数,事件就是个损失,不会改变。

但是如果你固执的去相信,是哪怕犯错的事件也有益处,把它当作一种价值观,乃至信仰般的去实践,你一定能从错误中找出闪光的地方,哪怕从中只学会了教训;但这个时候,你从这件犯错的事件中就有收益了,你的损失甚至不仅会减小到零,还会变成正数。

这背后的关键就是——你愿不愿意笃信你能从错误中学习到东西。

2)放弃不会犯错的形象

请你放弃不会犯错的形象,当你刚到一个新环境,比如工作呀、上学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向别人请教,不要怕暴漏自己的弱点。

因为,维护自己什么都会的聪明形象 ——没!!有!!用!!

拿我自己举例:在上高中的时候,每次考数学,一旦考砸之后,我就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分数,然后卷子刚刚发出来,便悄悄的收回去,这就放弃了纠正错题的好机会。于是我的数学成绩始终无法提升。

直到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我说了一句话让我突然惊醒:

「没有人比你更在意你自己!」

就这样直到高考的前期,我才猛然醒悟,果断放下「无用的」面子,拿起试卷,直面错误,才弥补了之前的知识漏洞。

如何实践成长型思维,大家可以参看这一篇文章:

我知道成长型思维极为重要、极为有价值,但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呢,请分享下你的宝贵经验、方法??

www.zhihu.com图标

以上!

原创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请花1秒钟点个赞,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呀!


我是个普通人。

家境普通,智力普通,相貌普通。我好像没有接触那种过眼前一亮的理论,相信自己可以真的会变得很厉害。

但题主的这个问题,迫使我努力地去回想、去总结,过去的8个月我的巨大成长和改变的契机是什么。

做个对比先:

8个月之前的我:自卑,敏感,胆小,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还经常莫名其妙地跟家里闹矛盾。

8个月之后的我:自信,自律,勇敢,健康,幸福。

8个月之前的我,不多说,我相信懂的人都懂。(其实是答主的描述能力有限,而且答主过了那个阶段,很难再真切地描述 )

不如直接说说8个月之后我。

先说自律,我现在每天早上5点半左右起床,比以前多出两三个小时的工作和学习时光,这是我每天最期待最享受的幸福时光。

新冠疫情之前那段时间,大冬天的我还是每天去游泳,外加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

运动的成果嘛,去年6月份因为化疗导致体重飙升至63kg,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到现在的56kg【话外音:答主你现在还是很重嘛,但我已经很满意了】

有图为证。

去年的我

今年的我

在家带著两三岁的娃,进行家庭双语培养,目前娃能听懂我们90%的英语表达,他自己在生活中80%口语自由表达,随机音频感受一下。

我和娃,睡前闲聊西荷·小醒的视频 · 5071 播放

视频被审核了…不通过,心碎

对于自信呢,我现在的状态,我已经不惧怕困难,我真的相信只要我想做的,我都可以做得好。只是迫于我的人生目标与时间限制,我没有办法事事都尝试。【答主你又开始吹牛了 】

对于幸福呢,即使生过病,生活中依然还是有各种待解决的困难和烦心事,但我还是觉得我好幸福,老公对我好,孩子又可心,婆婆为了迁就我做了很多的改变,领导同事朋友对我都特别好,每天睡觉之前都感受著幸福睡觉,醒来又觉得即将是幸福的一天~

我如何做到的呢?

比如说娃的双语教育,我们每天花2个小时左右读分级、绘本,跟他唱儿歌玩游戏,白天没事的时候听音频,平时也经常跟他讲英语。

比如说如何自己减肥的事,就只是游泳/运动这两件简单的事,坚持去做,即使中间因为一些假期,疫情啊什么的停了一段时间,等事情过了还是继续锻炼。

比如说如何变得自信/幸福,我就只是把高太爷推荐的感恩日记,每天坚持写坚持记,慢慢地记录下那些生活中发生过的让我感觉自豪骄傲幸福的事,我慢慢就变得自信和幸福了。

这些成长与变化,对于没有做到过的人来说,一定感觉很难;但当听别人描述的时候,又感觉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类似于一听就会,一做就废。扎心吧)

而这其中的唯一差别就在于:后者只是把简单的事,坚持做。(当然如何科学/开心/快乐/不痛苦地去坚持,以后有机会我再细说。)

为什么一件简单的事,坚持做就会有收获?

这就是时间带给我的复利。

第一次认真听进去这句话,是高太爷推荐的感恩日记,虽然我并不懂,我也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复利带给我的好处。但好在我的目标明确又听话呀,所以坚持写感恩日记,最终我收获了幸福。又好在我还有点机灵,也把复利思维应用到了生活中其它的事情上,比如健身减肥,还有娃的双语教育。

复利的例子太多,网上随处一搜就是。比如说,一张0.04m足够大的普通纸张,将其对折再对折,如此重复对折64次,大概会有多高?再比如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它每天增长一倍,预计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多少天能长满一半水面?(答案是9天)

而我在这里不想多说复利的好处。毕竟大家都说,复利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

只想说我们如何做,才能够享受复利带给我们的价值。

第一步做计划。

首先,你需要认真慎重再认真慎重地思考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获得什么?你想要获得那个东西的愿望极其强烈,这是你坚持的根基。这件事,值得你花上80%的时间去思考。80%只是个大概啦,我只是为了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

第二,把它分解成为每周每天应该要做的一件件简单的事,这件事花20%的时间就可以了。

第三步,坚信复利的价值,不著急,按照计划一天天地去做。

第四步,等著收获。

有句话说,循序渐进,功夫自现;急于求成,反而迟缓。

我已经写在我的实验记录本上好几年了,今年才从自己的实践中悟出这其中的理儿。

共勉。

PS: 花了我最喜欢的早晨时光,写了这个回答。原创不易,喜欢的话,不要吝啬你的小手手~你的赞是我的动力!


一个普通人真的会成长、会改变、会变得很厉害??

别闹了!醒醒吧!!

普通如你我,要想变得很厉害,要么中彩票被馅饼(阱)砸到,要么被霸道总裁(塘主)包了,否则……还是普通如你我!

不是吗?

别相信鸡汤给你的「勇气」,别迷信焦虑时的三板斧:听书、英语、学理财

那一年,我还是那个每天在大学校园(体制内)终日满足(混吃等死)的小青椒,过著按部就班的日子,

嗯,差不多就是25岁能看到55岁退休(如果不推迟退休年龄的话)的样子,

直到某日下午的学院例会(曾经会太多了!!)无聊中,突然刷到了知乎「高太爷」这个人,

太爷?

很老咯。有意思,看看呗~

于是,一口气(!!可想而知那天下午的会有多么多么得漫长)看完了高太爷当时的25篇文章(每篇文章几千字,一下午看了几篇大论文,阅读量感人)。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个春日的下午,

玻璃窗上洒下的阳光,倾泻在背窗而坐的我的身上,一览无余,明朗通透。

那一刻,仿佛打开了一扇天窗,也打开了多维度的视角和光亮。

耳边是老院长说的第11个工作要点,

眼前是这个名为「高太爷」的人,在讲著自己如何自律晚上11点喝完酒回家发现还有未完成的日程计划,硬是要「去厕所把酒抠出来,瞬间人清醒了一大半,然后去冲了个淋浴,换了身运动装,出门时快凌晨了,酒劲还没下去,跑是跑不了了,就快走,顺便带著耳机听公开课」的自虐。

和我一样体制内本来安逸的工作,却偏偏要和命运死磕,

随手关注了他,顺藤摸瓜从他的回答中,找到了他推荐的书《学习之道》《自控力》《影响力》等等。

当院长终于宣布「散会」,

拔腿去了图书馆一口气借了8本书,是我毕业之后工作几年的借书量总和。

新鲜生动的理念刷新了我的认知,拓宽了边界,

高太爷的学习经历和自律故事也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欲望,

我期待找到自己的人生演算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赋能。

而后,「高太爷」成为我刷知乎的最大动力。

我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开始读书了,开始找回学习的状态

但其实,效果近乎其微,因为太久躲在舒适区了

所以,你看,普通人要想变得很厉害,太难了!!

你随时都会被一个眼前小小的困难打败!

2017年,我一口气报名了五个线上训练营。

觉得自己不懂的太多了!

看到有新的训练营,第一时间报名缴费,报名的时候激动地肾上腺素飙升,有一种报名即学习、收藏即收获的即时感,

每天认真打卡、听课,写作业,

那也是刚刚接触知识付费,不想让身边的同事知道,每次戴著耳机佯装听音乐实际在偷偷学习,感觉回到了中学时每次考前学霸都要说「昨晚又没学习!」最后考了第一名,假装自己就是那个真正的学霸,

我做了很多很多的笔记,认真研究了很多以前压根没听过的新鲜玩意儿

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方格笔记、反思日记……

感觉自己就是人群中最厉害的人!!

但是,命运给了我最大的一击。

自称最爱学习的我,竟然在现实中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

考博连续两次失败、教师素质能力大赛复赛止步、竞聘失败、论文发不出、课题申请连连失败……

我,是一个真正的loser吗?

学习,不能改变命运吗?

不能让普通人变得厉害吗?

我陷入了长久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中。

面对焦虑,我的处理方式是「不作为」。

比如,看到训练营的小伙伴在输出,自己就安静地潜水停课,并不迈出一步,

比如,面对原有熟悉的工作内容,生活犹如一潭静水,重复而枯燥,

能力似乎进入了瓶颈,感受不到成就感与价值感,

比如,看到日历上的日子在一天一天地过,却不想动……

其实,真正好的状态,并不是虚无缥缈,

而是看清楚自己当下的资源与限制之后,还可以脚踏实地开始行动。

我想到高太爷,

他一年内积累的的120多个回答,20多篇文章,绝大多数是熬夜挤时间写出来的。

「2013年才是我的奋斗元年,小弟今年才虚5岁呢」!」

那么,虚1岁的我,

凭什么立即要出成绩呢?!

梳理明白后,静下心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到底我急的是什么呢?

其实是对自己的期待过高,

对成长有执念,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对当下自己不够好的状态的不接纳

我执著地希望自己可以立即出成绩

努力可以立即有确定的回报

但是人生哪有那么多确定

努力怎么会立即有回报?!

没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毕竟,百岁人生,

日子还长著呢~

看清楚之后,就有了更多的落地行动

关于我的努力故事,请移步这一篇回答

人究竟为什么要努力,努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 暖阳儿的回答 - 知乎

人究竟为什么要努力,努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www.zhihu.com图标

结缘高太爷,清晰自己的方向之后,我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结缘高太爷,我获得了看待问题的底层逻辑,

更加自律,更加清晰,更加敏锐,

主业更加得心应手,副业开启探索,

向内成长,向外拓展,

明确了愿景与价值,开始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

开始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优势,

每个生命都能活出自己的真实热情与幸福自在,

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淋漓尽致,

我开始相信一个普通人真的会成长、会改变、会变得很厉害!

如果非要说有一个理念,让我眼前一亮、醍醐灌顶,那就是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慢慢来,会比较快。

===================碎碎念的分割线

今天,是知乎开始写作的第24天,第11篇回答。

在知乎写作开始前,我的日记里这样问自己:

写作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

这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注定一帆风顺。没有什么是从起点就可以直接奔流到成功的顶点。世界不是一条平滑的曲线,每一件事注定有波峰有波谷,它是一条波形上升的指数曲线。

世间也没有人,可以精准地预测,风口从哪里起,到哪里停,波峰在哪里,波谷在哪里。我们都想做一个追风的少年,最终却变成了人生的投机者。

而有的人,多年深耕,默默无闻。几十年之功只为做一件事情,最终,勾勒出了一个完美的指数图形。

他是无名的科研工作者,是平凡的劳动者,或是你我的父辈。

前面十年默默无闻,可能也是艰难险阻,可能也没有那么波澜壮阔。

但这才是唯一走向成功的标志。

知乎写作,这条未知的旅程一定布满荆棘,一定波澜险阻,一定会在开头无人问津,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风越刮越大,人越应该站得更稳。唯有一以贯之,才能行而致远。

走下去,在迷茫时,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希望启程的知乎之旅,我们一起坚持对初心的热望,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共勉之。

p.s.今年,宝宝今年也虚5岁啦~~

快给虚5岁的宝宝点赞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