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專註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用偉大的心做平凡的事情,不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客戶、為家人、為員工、為社會,就是在這個事情上的「小聖人

就像金子一樣,大聖人是大金塊,小聖人是小金塊,但都是聖人,成分都是純金。但一般人的良知雖然生下來就與生俱來,但被後天的慾望所泯滅,金子染黑了,需要慢慢恢復金子的純度。致良知了以後就達到純金的程度,就是「小聖人

人人都可以成為小聖人。只要「去人慾,存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謂追求做聖賢其實是要做回本來的自我,而做回自我可不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嗎?


王陽明 12 歲時從老家浙江餘姚來到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來到北京以後,王陽明開始在一個私塾里讀書。有一天他問老師這樣一個問題:「何謂第一等事?」

所以他的老師思考了一會兒,猛的咳嗽一聲叫起來:「你小小年紀就不好好說話,你說的第一等事是不是人為啥活著?」


王陽明點了點頭說,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他的老師說:「這還不簡單,人為啥活著,就是要好好讀書學習,將來以後重科舉、做大官、賺大錢。」


王陽明沉默了很久說:「老師,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人活著的目的或者說第一等事就是要做聖賢。」


他的老師大笑說:「你懂什麼叫聖賢?」


王陽明回答說:「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聖賢,或者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聖人。」


他的老師又大笑,說這太虛了,誰不會說大話呢。


王陽明並沒有吹牛,從 12 歲起到他 36 歲,在貴州貴陽市修文縣悟道創建心學。在這 20 多年的時間裡,他刻苦讀書,求知若渴,四處拜訪專家學者,以希望能達到尋找到做聖賢的門路。最後,他終於在 1508 年達成所願,創建心學。他所創建的心學,引導了無數人走向人生巔峰,並且他用自己的心學為自己建立了三大軍工,流芳百世。


我們從王陽明立志的過程中至少能得出以下幾點感悟了。


第一,立志要趁早,志向立得越早,就越有精力和時間來塑造你的志向。在有生之年你就能見到志向的實現。王陽明 12 歲立下做聖賢的志向,用了 20 多年時間,在達成所願可見,任何一個志向的實現都不是簡單的事,必須要付出無數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志向要遠大要光明。王陽明立項做聖賢的志向看似很虛,其實是遠大。而所有遠大的志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王陽明所說的使命感。萬物一體之仁,心為人民服務。簡單而言,遠大志向就是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而不是個人角度來樹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6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

度陰山 陽明心學專家

36 小節 | 4 小時

¥69.00 會員免費


謝邀,挺久沒上知乎了。先給一個肯定的回答吧,可以。

我不如知乎上的許多人對王陽明的書看得很深,我只是淺淺地看了兩遍傳習錄,現實也因為一些事情讓我沒太多時間專研我喜歡的中古古代哲學,我就從我自己結合現實的感受來聊一聊吧

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以聖賢為目標,無論什麼理由,首先要找到,或以功利或因經歷又或因其他什麼原因,先正確認知到自己以聖賢為目標的根本原因,這一點不需要欺騙自己,哪怕為了一點小虛榮哪怕是不太純粹的目的,先認知到,自會在實踐中逐漸改變,而且這也不是什麼惡的,聖人也不曾滅絕七情六慾,陽明先生也講過「適度」的概念

然後聖賢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聖賢的樣子,我認為聖賢是善良的,是有求知慾的,亦或是寬容的等等。有了目標便在生活中一言一行中要求自己改變自己。知行合一,知行不可分離,知行是共同進行的,沒有先後區分。

王陽明先生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給人們帶來一條成聖的路,如何成聖何為聖人,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另外以聖人為目標,現實則應更努力才是,本職工作尚不能完成又談何聖賢。自陽明先生之後,未有一聖,從明末到現代長期處於混亂當中,到了現代,讀了幾千年書的中國,太平盛世的如今,讀書人卻越來越少,確實有些遺憾

學識尚淺,隨便聊了幾句,希望有所幫助吧


本人覺得可以,因為按照陽明先生說的,隨自己意願活出自我,人人皆可為聖人,當然前提是只要三觀正常對社會和他人沒有危害。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送你我超愛的八字真理,陽明先生臨終遺言,我覺得短短八字足以道出陽明先生的光輝精神。


聖賢是一個結果,而成為聖賢可以幫助你解決非常多的實際問題,其實就是在問,你想不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已~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的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做聖賢不能這麼簡單理解,實際上這裡的聖賢不是讓你成為無欲無求 高高在上 盡善盡美 讓人膜拜的完人,這裡的做聖賢強調的不是結果 更強調的是過程,是追求成為聖賢的過程 這裡的聖賢是個人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斷完善自己 不斷積極進取 不斷糾正自己人生的偏差 在實現自身人身目標的過程中 不斷接近自己理想狀態的過程 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聖賢的定義 所以每個人既然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 實際上每個人都在成為聖賢的路上 只不過有的人 在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路上 更付出 更努力 而有的人 付出的少 。 不過這些在成為自己的路上 走得遠 付出的多的人 他們的人生境界越相近 所謂殊途同歸


王陽明一生追求做聖賢。= 和尚一生妄圖做佛。 做吃素戒色無欲的佛是否是所有人的人生的終極目標呢?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是想起《傳習錄》裡面寫的一個故事:

先生鍛煉人處,一言之下,感人最深。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游何見?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倒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其實,對於明悟後的王陽明來說,聖人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原本就存在於己身的,頗有一種孟子的「人人皆可成堯舜」,不同於孟子的人人皆有善端,需要培養將善端培養,便可成聖人。

六祖的偈子,大家都很了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作為普通人來說絕對達不到這種境界,更多的是符合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從王陽明的經歷來看,他不是那種說了我要做聖人就成了聖人的人,而是通過各種嘗試,最終在龍場悟道。

那麼,在他看來,之所以每個人都是聖人卻沒有表現出來的原因,恰恰是你心中的聖人被遮蔽了:

在虔與於中、謙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顧於中曰:「爾胸中原是聖人。」於中起不敢當。先生曰:「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於中又曰:「不敢。」先生曰:「眾人皆有之,況在於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於中乃笑受。又論「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作賊,他還忸怩;」於中曰:「只是物慾遮蔽:良心在內,自不會失,如雲自蔽日,日何嘗失了;」先生曰:「於中如此聰明,地人見不及此。」

為什麼會如此,在《傳習錄》中同樣有解釋:

先生嘗謂「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直初聞之,覺甚易,後禮驗得來,此個功夫著實是難。如一念雖知好善、惡惡,然不知不覺,又夾雜去了。才有夾雜,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的心。善能實實的好,是無一念不善矣: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如何不是聖人?故聖人之學,只是一誠而已。

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

這樣要求可以成為每個人的人生終極追求么?


當然可以。

不過立志不易,朋友可以自己試一試。


康德說:人即目的。

補全了說:成聖即人生目的。

也就是說:其他都不能作為人生目的。

成聖,另一種說法是,回歸本然。每個人內在都有神聖性(良知是其代表),墮落了而已。


不可以 房價太高


人的一生有限,目標是人的方向,只有執著才能使自已的生活有幸福感,成就感。


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王陽明的意思是人皆有聖賢的本心,只是後天被遮蔽了。

清洗乾淨本心,不需要任何教學都是聖賢。

因為一切行為天然得理。

我看了傳習錄有一個點不是很好。

王陽明對本心認知是必然善的。

現在都沒辦法證明人是必然善的。


同一個詞不同的人會賦予不同意義,聖賢二字有的人看來是立德、立功、立言有的人則認為要超越人類認知。其實很多人的追求只是認為貨賣帝王家甚至收入穩定就可以了


以什麼作人生目標都可以,聖賢當然也可以。

我的理解: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做工程的都知道,關鍵部位的設計,安全係數都取的非常大,只要不是奔著找死去的,基本上都能滿足要求。

人難於律己,以聖賢為目標,實在做不到也算是個君子;以君子做目標,做不到也就是個普通人;以普通人為目標,再做不到,那基本上就是小人了。

所以以聖賢為目標,在我看來就是取了一個最大的安全係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