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一直以为恐艾这种情况都是发生在私生活很乱的人身上,直到我交了现在的男朋友,才理解了普通人对艾滋病过度恐惧的心情。

据他所说,是因为他有一个朋友出去约,遇到了恶意传艾的,导致他朋友也染病,从那以后他就对性十分抗拒。

我跟他在一起2年了,我清楚他是那种洁身自好的人,他只是害怕而已。

但毕竟我是1,说实话有生理需求很正常吧,想问问大家,有什么方法能帮他摆脱这种状态呢?


「我曾经历过晚年,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奇怪,但每当想到究竟应该怎么形容那几个月时,我还是觉得只有『晚年』这个词最合适」。

作家山田咏美小时候被狗咬了一口,担心自己患上了狂犬病,以为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她将这段灰暗的时期叫做「晚年」。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无数恐艾者感同身受。

早年间,我国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主要采取「恐吓战术」,比如「艾滋病是癌症」、「得病后无药可治」、「只有不洁身自好的人才会得艾滋病」,这样的观念至今依然影响著很多人。

对艾滋病的恐惧,导致了数量庞大的恐艾症者,他们在网路信息与现实环境中艰难地存活,对这些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仍然需要长期、持续、稳定的努力

一、村民眼里的三好生,在20岁写下了遗书

小辉(化名)来自农村,从小就很懂事,6岁时开始帮家人下地干活儿,一直都是村民眼中的三好生。他渴望通过念书改变命运这一点,和大多数人没有区别,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喜欢同性。

两年前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对他来说意味著,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他对这个圈子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然而,这个世界并不像他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小辉头一回接触同志社交软体,在上面认识了很多「同类人」,也意识到喜欢同性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和一位聊得来的网友见了面。二人发生关系后,对方就一声不响的消失了。

一个月后,小辉开始咳嗽、低烧,他不禁联想到新闻里有人感染了艾滋病后恶意报复社会,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赶紧在网上买了HIV试纸,按照流程消毒、采血、滴入加样孔,足足等了二十分钟,都只有一条红线。

虽然是阴性,但总感觉身上莫名其妙多了很多症状。小辉在网上搜索艾滋病的症状:食欲减退、头晕、盗汗,高度吻合的临床表现,让他坚信自己就是得了艾滋病。

大数据时代对他来说最麻烦的事情在于,只要在网上搜索了艾滋病,之后就会频繁地推送这方面的信息。就像一个巨大的刺激源,把他拖进自责与恐惧的深渊。

自从小辉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生活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走在路上,手臂被别人无意碰到,他觉得是对方故意把体液抹在自己身上;外卖小哥多看了他一眼,他就觉得对方图谋不轨,短短半年,他攒了7份HIV检测的报告单。

每一份报告单都写著阴性,但他始终不肯相信,以为是医院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隐瞒了实情。长辈的期望、朋友的笑脸、未完成的愿望,都化成了一个个问号,他甚至写下遗书乞求能得到父母的原谅。

在疾控中心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小辉才摆脱了阴影。他告诉我们:我觉得阴性是世界上最美的词语。我们想说的是,不管是阴性者还是阳性者,都可以一样活的很好

二、男朋友被查出艾滋,情侣各奔东西

王哥(化名)是一家快递公司的老板,手底下管著百来号人,生意场上的他说一不二。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度恐艾者,通过公众号留言,我们了解了他的故事。

这几年快递业搭上了网购的顺风车,王哥的公司也发展的很好。只是职场得意、情场失意,父母每次打电话催婚,他都会给父母打钱,以事业为重推脱,父母也不好多说什么。

实际上,王哥有一位没公开的伴侣,对方和他一样都是男人。在一起的五年中,两人不管是在生活上、情感上,还是事业上,都给了对方很大的支持。上个月王哥拉著对象去体检才知道,相爱多年的伴侣竟然是HIV携带者。

王哥对艾滋的了解,还停留在小时候在农村房屋墙上看过的标语,那时候只知道得了这种病会死人的,而且会全身溃烂。每次从那边路过都会绕著走,生怕多看几眼就会染病一样。

男友告诉王哥,因为怕他嫌弃,一直藏著没敢说,但是他每次都做好了保护措施,还发誓绝对不会传给王哥。同居多年,难免会共用剃须刀这样的东西,一想到这些王哥就觉得心里发麻。

王哥不放心之前的体检结果,又去了另一家医院检查。他害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害怕不能给父母养老,等待体检结果的日子,是他这辈子最难熬的时候,就像是在等待一种审判。

结果出来了,阴性,可这种短暂的安心,总会被长久的不安取代。回家后他依然不停的量体温、测体重,稍微有点波动就辗转难眠。渐渐地,他把自己当作了病人,不愿出门、不敢见人,恐艾症是一种不见血的折磨。

王哥最终还是和他对象分手了,他说:我并不是歧视HIV携带者,我只是害怕,所以只好对他敬而远之。此后,王哥但凡是身上有什么小毛病,都会通过公众号后台向我们咨询。

我们劝他相信科学的检测结果,他却反问我们:为什么你们都不能证明我得了艾滋病?我们只好告诉他:你确实病了,不过不是生理上的艾滋病,而是「心理上的艾滋病」

三、恐艾症——由怀疑引发的心理疾病

对一般人来说,感染了HIV才是难受的事情,但对有的人来说,明明没有感染,却总以为自己患病了,他们饱受怀疑和恐惧情绪的折磨。

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这一类人群的数量并不在少数,《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至少有五六十万恐艾患者,因担心感染饱受折磨;在恐艾吧中,关注人数有11万,发帖量高达1400万条,里面除了艾滋的科普,更多的是恐艾者的咨询。

在淘宝中销售HIV试纸的店铺有不少都月销过万,仔细翻看评论,就会看到上万人由恐惧到重获新生的心情。

造成恐艾症的原因,整体而言,是由于我国艾滋科普还不够全面、网路信息参差不齐、社会污名化造成了人群的心理恐慌;从个体上来说,是因为本身对艾滋知识不够了解,而且对医学权威不够信任,使自己陷入恐惧中。

恐艾症又分为四种类型:焦虑型、恐举型、强迫型、疑病型。不管是哪一型,都不能否认这些症状在医学范畴属于心理疾病,可同时它也会造成身体上的反应。

恐艾症者每次联想到自身的症状,都会感到精神压抑、恐惧焦虑,进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昏等症状,有的甚至认为死亡就在眼前。

而恐艾情绪导致身心、大脑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神经系统失调,就会直接造成免疫力下降、肠道运动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出的发烧、腹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又加重了恐艾者的怀疑。

四、恐艾症者最在意的六大误区

在恐艾症患者中,没感染的人担心自己中标、已经感染的人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艾滋病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才是恐艾症产生的根本原因。

1、接吻是否会感染HIV?

HIV的传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方已经是感染者、病毒量足够多、双方存在体液交换。在双方唇、舌头、口腔黏膜完好的情况下进行接吻并不会感染HIV。

当一方有口腔创口时,理论上有被感染的可能,这是出于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目前并没有任何官方确认存在有因接吻感染HIV的案例。

2、日常接触会不会被传染HIV?

HIV的存活完全依赖宿主细胞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了宿主细胞,HIV细胞会很快失活,即失去传染性;空气本身不能杀死HIV,但含HIV的体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得干燥,很快就会被破坏。

HIV进入消化道后就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等,都不被传染HIV。

3、艾滋病的症状能否作为已经感染的依据?

艾滋病的症状都是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比如高烧、腹泻、淋巴结肿大等,这些都是免疫力低下时的症状,并不是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

而且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此期间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艾滋病检测结果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4、感染HIV就是艾滋病患者?

HIV指的是艾滋病毒,HIV感染者是体内携带HIV,此时的免疫功能还遭到严重破坏,虽然体内病毒具有传染性,但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2~10年甚至更久后,免疫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时,才会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5、艾滋病患者终身具有传染性?

通过科学的抗病毒治疗,每天按时服药,不中断、不漏服、不延误,一般在6~12个月就能达到U=U的状态,也就是当体内的病毒检测不到时,就没有了传染性。同时也要定期去医院检测CD4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了解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6、感染艾滋病后,只有死路一条?

医学发展到今天,虽然还没有研究出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它就只是一种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只要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就能拥有和普通人基本无异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长度。

五、脱离恐艾症,心态和方法一样重要

一个人在惶恐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被各种言论所左右,所以脱恐其实是一个学习正确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来说服自己的过程。

1、树立正确的认知

恐艾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经历了恐艾的阶段后,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安全。同时还需要更专业的认识艾滋病的病理过程,可以从规范的地方获得权威资讯,如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疾控中心官网、恐艾干预中心等。

2、相信科学的检测

目前随著艾滋病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艾滋病窗口期为14~21天,只要过了窗口期,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排除感染,艾滋病检测结果是唯一的诊断标准。

3、寻找专业的帮助

合理的恐惧是完全正常的,可是如果当恐艾情绪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

在艾滋病毒被攻克之前,这场与自己较量的恐艾斗争将一直持续下去,伴随著人们悔恨与自省的声音。从根本上摆脱恐艾情绪,最应该做好保护措施、定期体检,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对自己和家人负起责任。


泻药,对于艾滋病恐惧症的干预,首先是评估。比如第一个评估点是其恐艾的原因,是单一的问题恐艾还是对什么问题都恐,如单纯恐惧男同圈,还是恐性相关,还是泛化恐日常等,还有就是恐惧的时间,比如是恐了多久,是一直都这么恐惧,还是呈现波动性的恐惧,即有时候看起来很正常,有的时间有特别厉害。具体在恐艾干预中心的微信公众号里面的自助评估板块有一个恐艾症严重程度的心理测试表和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表,可以建议做一做第一个,看看其恐惧的严重程度。如果是轻微的,建议首先不要去网上乱搜,著重在于认知结构的稳定,然后作为亲密的人,您可以多给他鼓励支持,并且告诉自己理解他。认知结构的稳定有利于他培养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而不是圈里的要么恐得很厉害,要么完全不当成一回事的两极化极端。如果是中等程度的恐艾,建议其学会调整自己的一些感觉感知,包括情绪压力上的疏导,这个有条件可以配合一定的心理干预。如果偏于中重度或者重度,有影响工作生活,社会功能受损较大,建议配合一定的药物,因为那个时候单纯靠言语的干预,所起到的作用甚微。作为您,多理解,多包容接纳就是最好的,最后也祝您们能够长长久久,幸福。以上纯手打,纯脑力输出,希望能够对您有一点帮助。


太严重了的话建议看看心里医生


多看书多读报,少听谣言少约炮


生活中有很多恐艾的朋友,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感染。这类人的共同表现为总是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或者极度畏惧自己感染上艾滋病。但实际上,艾滋病的传染并没有那么容易,很多高危行为也不一定就是真正高危。可能大家平时已经听多了需要这里提防、那里注意的高危行为,那么今天就来看看哪些行为不需要恐艾。

01 清楚认识艾滋病,日常生活中共用公共物品、肢体接触等行为不会感染

目前能具备传播HIV的体液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脊髓。归类下可以推断目前能传播艾滋的途径为性传播(异性与男男同性)、血液及血液制品、母婴(经胎盘、围产期及母乳)。离开了人体的艾滋病病毒是极其脆弱的,高温、消毒剂、甚至是暴露在空气中都会在短时间内失活,丧失感染性。体外环境不适合艾滋病毒传播。而且艾滋病毒只能在人的体液中,在其他液体中无法存活。所以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

02 不用担心会因为推油、按摩、足疗、打飞机等行为感染

一些恐友经常出入休闲场所,但是害怕技师的手上、场所内、精油中存在艾滋病病毒,担心被感染。按摩、足疗、推油、打飞机过程中涉及到的精油等液态用品中,艾滋病病毒是无法生存的。一般在这些过程也不会接触到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及伤口渗出液这类HIV浓度较高的体液。所以,正常的推油、按摩、足疗、打飞机等服务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

03 了解HIV本质,放心与艾滋病患者日常相处

按照传统的认知,似乎只要跟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有稍稍深入的接触,就必然会被传染。其实不然,传染艾滋是需要具备条件的。因为虽然艾滋病病毒非常可怕,但它在环境中会变得异常脆弱,尤其对温度十分敏感,正常情况下,在干燥的环境中两小时左右就会失去活性。所以与艾滋患者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共用餐具,共同生活,共用公共设施;购物、使用钞票;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蚊虫,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这些都不会感染艾滋病毒。

04 高危行为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不能说明问题

发生高危行为传播艾滋病有一个前提,即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一方是HIV感染者。也就是说,两个身体健康的人发生WTXJ,不会传播HIV。虽然一般情况下,发生了高危行为并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大部分在两到四周会出现艾滋病急性期的表现,如:头痛、发烧、盗汗、咽痛、淋巴结肿大、腹泻。但实际上,艾滋病并没有特异性症状,也就是说其他疾病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因此,哪怕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出现了这些身体不适,也不能确定就是感染了HIV,不要用巧合的症状来判断是否感染,建议还是尽早检查就诊。

05

检测结果是判断是否感染HIV的唯一标准

很多人在论坛上听信网友所谓的艾滋病的症状,就下意识对号入座到自己身上,久而久之陷入了恐艾。但是诊断艾滋病必须依据艾滋病抗体,只有艾滋病抗体呈阳性才有可能是感染了。还有一部分人哪怕检查了多次,检测结果告诉你没有问题,也会一直陷在担忧里面不能自拔。

如果你发生了高危行为,怀疑了就去检测,阴了就排除。不要对号入座吓自己,相信科学,相信检测结果

本文来源:海善时

我是博州一个专注于艾滋病预防和去污名化的研究生,更多关于艾滋问题欢迎关注公众号HIV1202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