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求生欲!)我已经毕业了... 我很喜欢我校建院... 请老师们爱我...

应该如何指导呢?

别只关注画图工作量;讲清楚训练目的,把方案的优化放在设计表现之前;更加体谅学生在设计逻辑上会有断层的情况,特别是低年级的我们有时看案例,觉得好,也偶尔模仿,但是不会知道为什么好,是不是应该学应该模仿;工作流和空间逻辑是基础;可以适当提醒一下学生们可能会掉进去的坑...

我回忆本科期间,可能因为不是学建筑学的吧... 基本上的时间分配是:一个设计的前1/3的时间给方案,后2/3的时间全在画图,老师更加关注表现工作量和图面完成度。这里说的图面完成度完全不是方案完成度,毕竟... 讲个不好听的... 有的空间方案没做完,种几棵树就挡上了...


希望老师们在鼓励创意的同时能关注基础。

有部分老师对于过分关注工作量这个行为给出的理由是,低年级同学做的都不堪入目,只能从工作量来入手评价。

我觉得这是教学的失败。假如老师们能多讲讲建筑与场地的图形关系、功能安排的原则和误区、对于各种环境可以做出的对话技巧等等非常基础的内容,那么一个建筑势必不会满目疮痍全是硬伤。

在基础保证了的情况下,大家就可以比拼创意了,而不是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一种「创意与基础知识互相矛盾」这一印象。

另外对于低年级经常做的「拼贴型」建筑,希望老师们可以即时指正。

对著一个明显左拼右凑、形式不统一、构图不和谐的建筑,竟然可以连连称赞,这样对学生的要求未免太低了。长此以往势必养成添添补补的习惯而对全局构图缺乏审美感知。


强答,我是学风景园林的,学了两年建筑,老实说,我情愿上两年建筑快题班也不愿听老师云里雾里吹两年最后什么都没学会,我还是希望建筑课程系统化,甚至模式化,不要以激发学生创造力为借口让教学松散化,训练低幼化,吹牛扩大化.

过了一年我再补充几句,我是真不觉得园林和建筑有什么好吹的,很多学生根本没用实打实的基础而大部分老师实际上上课只是走个过场,实际结果就是大部分家境好的有过较多建筑体验的同学学得好,我依然觉得建筑园林的逻辑,创意实际上简单,肤浅,空间处理有啥好「悟」的?多看几本书,论艺术性和深刻性,建筑和别的学科根本没得比,和学书法一样,沦落到一个小圈子的自说自话,还不如蓝翔好好的学一身本事


感谢学长邀请

让刚毕业的本科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客观全面地讲明白吧,,而且我也实在算不上是有实力能把这么大的脉络理清楚的人才╮( ??ω?? )╭我就肤浅地说说我的感想吧,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

我在本科的时候经历了非常个人化风格化的设计课教学,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回想,我觉得设计课最开始,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让同学能建立自己的,对于什么是好建筑的一套评价体系,进而因材施教,挖掘每个人背后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挺难的,我觉得我在本科经过了很多失败才有了那么一丢丢感觉,而且这个标准还经常变。我觉得最基本的,老师在评价学生方案的时候,要尽可能把什么是好,为什么好讲明白些,有时候一些对于老师来讲几乎是本能的判断对学生来讲却不太容易get,原来上学经常会出现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之后纠结来纠结去的痛苦,这就是引导和沟通出了问题。

不过如果老师能明确地将这些传达出去,这个过程里又难免会有老师对于学生设计观的介入,我觉得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事情,再强的老师也不可能很好地指导所有种类的学生,所以难免会有冲突。这时候就看学生够不够坚持,老师够不够开放,学生在设计过程,以及老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里,都有各自的舒适区,而如果一个设计能够让双方都有走出舒适区的效果,那我想也是成功的。

再多做一些要求,一个优秀的建筑学教师,我觉得应该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发现自我(话是不是说大了。。),并在此基础上去做指导。在评价方案的时候,老师对于方案的态度是"如果这是你想做的,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做好",还是"这跟我预想的不一样,你再努力我也不认可",学生的感觉可是天差地别。

然而老师们也挺不容易的_(:3」∠)_尤其是想在建筑设计课上当一个优秀教师,为学生们付出的心血实在是太大了。自己有明确的设计框架还能通过本科生就能理解的语言和草图进行沟通,这种能力更是难得。如果能碰到一个好的老师,大家一定得珍惜。


这个问题戳在了当今我国建筑学教育的穴上了


建筑不能教只能学。

教的只能是工具和规矩,比如Rhino这些基本软体和建筑规范,建筑力学,建筑构造这些。

建筑学偏设计这个方面只能学不能教。


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多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有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在表现上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设计的逻辑性是如何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做一遍,来启发学生。不过以上说的都没用,老师也不会,教的往往是错的,还是自我提高与完善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