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路推送太多花边新闻,每个个体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太一样,不好的评论给互联网带来太多的戾气,很影响体验。


那就变回论坛的时代嘛,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我都可以接受。


说知乎的吧?只要学习B站,必须答题100得至少60分才能评论,平台风气就会好很多。


其实卖喇叭真的可以解决问题…

这群人就是想找存在感又不想付出成本的…

卖喇叭精准打击。


如果没有人类,我确信地球环境多少还是会好很多的!


比如:

我发了信息A,然后某人带评论转发了信息B(A),再然后某人带评论转发了信息C(B(A))。

如果「他们」付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把信息A删除了,那其他2条也就顺便被删掉了。便捷高效。

假如取消了转发机制,A,B,C分别发了3条信息,不敢想像「他们」的工作量要增加多少(狗头)

打个比方:效率差别就类比于删1个问题和删800个答案的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内容怎么分发呢....


先说结论,个人觉得不会变好,因为市场需要一直存在,只是会换个方式从头再来。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聊一下人们为什么对花边新闻感兴趣和会进行转发?

1.花边新闻,如最近很火的罗志祥时间管理事件,为什么能火?那是因为这个事件主人公是一个名人,带有公众形象,公众人物是在社交里面很容易让人能快速知道的一个符号 ,也就是所谓的知名度。

2.花边新闻,一般牵扯的是道德问题,舆论的人在道德问题上一般看法都会有差异,比如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看待事件本质是不一样的,人天生就有自己分享欲。

3.有了分享欲,那怎么扩大自己想法的传播范围?那必然是借助公众事件,或热点事件通过分享输出自己的观点完成分享欲,尤其是道德事件没有专业门槛,只需要喷就好了,任何人都可以狂欢,还能刷一波存在感不是么?

总结来说,欲望不会消退,社交欲望和分享欲望不会消退的话,总会有其它事件会被人利用进行狂欢...


千人千面,何为不好的言论?

两人街边下棋,喊声震天!您在门内看书,便觉聒噪。若您爱好象棋,恰巧经过,或许弯腰伸头,参详一番;

五大妈广场跳舞,姿态各异,你笑无趣不如街舞。你身边的他/她却加入了进去,扭头摆手,心情愉悦!

你认为不好的,或许是别人觉得好的。

互联网本身就是现实社会的数字化,使得实时交流变得更为方便而已。这里有象棋论道的、探讨尬舞的;吹bi吃瓜的,大谈道理的;

其实想想,俨然一个讨论会;坐著社会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一众大咖……

那如您所愿,社交网路禁止评论、转发等功能。。。台下的大咖们都不发言,不传播。

那么,想说话的大咖们,就会想尽办法站上台去!

到时候,又是台上的一个讨论会而已,有人为了突出,又会坐到桌子上去。

人类社会是一张大网带著一众小网,互联网是一张公网带著一众私网!

只是时效性不同而已!


不会好很多。用户可以截屏转发,然后运营方也会制造象某站视频一样用热度来代替的功能。

但是数据跟踪和效果会很打折扣,一大批公关公司要倒了。

不过有1点,会好一些:

就是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内容会受到重挫。

而那些真正八卦擦边的会更火爆,比如当年的冠希哥和最近的罗哥。


那就失去互联网的本质精神

包容

互动

多样性


如果取消了转发、评论、喜欢等等功能,那么这个软体可能也不能称之为社交软体了吧。

而且互联网环境的好与坏不取决于是否取消这些功能,而是取决于网民们的意识。现在大多数网民趋向年轻化,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重塑,市场年轻化、网红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眼球经济」汹涌而至,「艺术潮流」快速爆发,要想取得年轻消费者青睐,文化价值无疑是品牌自我表达的最佳表现,而IP自带文化情感,提供给消费者的恰恰是一种情感寄托,因此,「借IP说话」逐渐成为各品牌与年轻消费者交流的新方式。

大家的意识都是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互联网的环境自然也就是健康的了。


不会。堵不如疏。用户发言总能找到途径,堵只会激怒更多人。况且这些功能都是产品上瘾模型的一部分。


取消演算法推送就行,不用搞什么多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真假消息也是照样满天飞。

接收信息是一种本能,是个人都能做到;而筛选和辨别信息,才是能力。怀疑一切,才是科学的态度。当你「坚信」某一种东西时,这就是「迷信」了。

多读书,读书使人明智,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盲从。今天网上说双黄连能抑制病毒你信,明天说病毒是吃野味传出你也信,后天又说前两种都是谣言,然后你就懵逼了,不知道该信什么。

阅历阅历,阅读和经历,止步不前,也不读书,你永远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这些功能都是应需求而生的,本身当然是有用的。

我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可以DIY的过滤器。然而为什么没有呢?


最后是不是每个APP可以提供一个自定义过滤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