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现在在上高中,身边没有人再去读中国文学书了,大多数都是在读言情(bl)、玄幻等网路小说。几位我认为很有文采的同学也都是写日式轻小说偏多,中国纯文学如今真的已经失去吸引力了吗?


无须更悲观,因为从来就没有乐观过。

无须批评年轻人失去了对纯文学的兴趣,因为他们也从来没有过对纯文学的兴趣。

否则,鲁迅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呢?


泻药。

纯文学的路在哪里?

最近比较热的《少年的你》,引发了特别大的讨论。虽然票房未必达到二十亿。

从各方讨论来看,知道大家对此有不同意见——最不起眼的看法就是:小题大做。因为这种论调不多,一般是不会受到关注的——知乎是存在这种观点的。觉得小题大做的人,不会在网上发评论,防止挨骂。但是不在网上发这种评论,不代表很多人没有这种思想——包括文学小牛。其实我虽然不支持「小题大做」这种观点,但是我欢迎这种观点的存在。只有这种反对意见,才能知道某些人的思想——也就是社会的思想,才能让文学活起来。

对于双雪涛,某些人的意见是:如果他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成不了书商宣传的「未来的文学大师」。

从知乎文学版块提的问来看,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的作家写什么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老一辈的苦难可写,离开这种「观点正确」的苦难,今天几乎没什么可写的了。

知乎的文学版块,聚集了很多大牛。但我觉得文学大牛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只沉迷于艺术,缺乏对「人」的关注——大家的日子过得实在太舒服了,自然就觉得,关注底层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但是底层的事情,其实没什么话题可讲,解决不了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只剩下发牢骚。当然这里不是反对写底层,但是写底层也需要写出些新东西来,而不是在那里单纯卖惨。

然后某作家提出了「扶贫话题」,觉得以后的人可以把扶贫作为文学创作内容。

越是有争议的话题,越能作为文学题材。因为凡是「是非正确」「观点正确」,这样的话题没啥可讨论的。也不值得被创作。是非正确的事情,只需要解决就可以了,没必要写成作品。

文学可以受到大家的关注,关键在于,某些人是不是真的替弱势群体说话了,而不是在那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或者「衣带渐宽终不悔」。

说实话,我这个喜欢文学的人,都不喜欢再读当代文学了,更何况别人。我之所以还在读文学,是为了当下,而不单纯为了艺术。你说我读双雪涛的作品有啥用?读徐则臣的有啥用?除了能陶冶情操之外,没任何用处——你想陶冶情操,等你把日子混好再说。

但是我仍然希望文学有些用处。


那问题是,难不成外国人就特别爱读纯文学书了?

说得好像文学大国美国法国英国的年轻人不看通俗小说,不看电影电视,不玩游戏不刷视频,天天捧著诗集文集一样。

纯文字根本不在乎有多少大众来读它,它只在乎纯文字的读者怎么读它。

纯文学就应该坐冷板凳。只有纯文学遭到「冷遇」,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才是正常。

中国纯文字的未来根本就不在那些看通俗小说写通俗小说的人手中,因为过去就不在,现在也不在,将来自然更不会在。

文学的未来在阿乙、双雪涛、乔叶、曹寇、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这些人手中。


文学的目标读者从古至今从来都不是在校生,甚至从来都不是「劳苦大众」。因为没时间,没兴趣,没那个修养,没有理解能力……


想那么多干嘛

考个中文系再说……

象牙塔里多的是天天想文学、美学、哲学的人。

不过,劝人考中文系很缺德……


……题主你先告诉我件事,纯文学有过去吗?

难道不是像传统武术一样,经历「末世」(注意,末世我可打了双引号。)以后冒出浩瀚的历史,庞杂的流派,以及无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宗师大家?然而如果严谨去推敲,无论传统武术还是纯文学,在所谓「末世」之前,最好的时代似乎从未存在过。

不,说雷同传统武术都不合适。

纯文学之于文艺创作,就像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等「上乘武功」之于武道修行。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那些作家看到所谓纯文学讲法,大概也就比钱学森看到科幻的反应好一些。

不,好像还是不适合,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好歹还有名目。辛苦题主你先推荐几本纯文学给我拜读拜读,谢谢!

谎言去尽谓之纯,但如果命题本身是伪命题,那便没有意义了。


未来注定小众 写的人是一个小圈子 看的人也越来越小众


请你坚定对中国文学的希望,中国春文学的未来很遥远,但不会断节,当代青年会承接起来这个重任。中国的纯文学,首先需要认清现状,其次可以借鉴西方文学,最后要回归中国。


在没有人敢站出来前,没有未来,你只能回头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