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

我有一段时间逛知乎很上瘾,真应了那句话「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现在更是养成了一个习惯:常识不知搜百度,深入探究逛知乎。

然而,这都占去了我读书的时间。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有了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判断力下降等问题。

网路和电影电视,虽说都能获得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零碎碎、菁芜并存的,娱乐性大于功能性。看手机时间久了,再看书,感觉特别累,好像啃不动了。

再后来发现,手机、网路、电影、电视里的精品,都是读书多的人生产出来的,有的是奶,有的是屎。我有时候是在喝奶,有的时候是在吃屎,但当时分不出来。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最火的时候,忘了是易中天还是康震,说过这样一个担忧:观众们以为看完百家讲坛就可以不读书了!

读书使人专注地思考,使人精神自主自立。这些,其他媒体尚无法代替,甚至作用相反。声音、图像、文字并存,而且刺激性越来越强,再加上弹幕……它们逐渐使人精神涣散,失去自我。「精神鸦片」这个词,不是没有道理。

办公可以无纸化,学习恐怕不行。当我们丧失了学习能力,就意味著停滞和退步。那时,别说是为中华之崛起了,能保住国土就是幸运的。

不信,请看中国近现代史。


「我之崛起,即中华之崛起。」


理论上适用,实际上行不通。当下的教育模式上至政府下至班主任,都是围绕升学率而教书。现在培养方式就是题海战术,语文、政治等分析理解题不允许孩子自由发挥,必须按照给出的答案死记硬背。据说有的地方把学校建到山里,每天让孩子睡四五个小时的觉,不停地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种模式还得到了许多地方认可,纷纷表示可以学习借鉴。这种考试机器的教育模式,中华还能崛起吗?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为何会这样?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有用!最简单的例子:学好了外语,才能听懂外国人是不是在辱骂我们或是祖国,并且流利的怼回去!而不是在听不懂别人骂你傻逼的时候,还沾沾自喜的谢谢夸奖!


对于知道应该读什么书的中国人都适用。


过去适用,现在适用,今后适用,永远适用。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了吗?什么!还没有!那就继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适用,毕竟现阶段也是我们民族崛起的过程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