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產後的寶媽們,你們都檢測盆底肌跟腹直肌了嗎?

今年一月份,我在藍絲帶做了一萬多的項目,如圖四項

當時還在月子里,不太懂產後修復的內容,聽了介紹後,只知道做這些為自己好,就直接刷卡付款了,但是最近一次去,我已經是產後90天了,讓我檢測了一下盆底肌跟腹直肌,盆底肌評分60多,平時不漏尿,只有打噴嚏太用力時偶爾漏一點點,腹直肌檢測分離兩指半,她們把我的情況說的都挺嚇人的,盆底肌不修復的話會子宮會脫落,腹直肌不修復的話會被填充脂肪,肚子越來越大就永遠恢復不了了,建議我用儀器做修復,兩個項目又要3980。

說實話我感覺之前的一萬多是不是有被坑的跡象?我以為產後修復項目都在上面了,怎麼突然又冒出來兩個這麼重要的項目?為什麼之前不早說?早知道的話我就不會傻不拉幾的刷這麼多錢了,肯定要挑重要的項目做吧?

請問大家

一、產後修復真的要如圖↑這些項目嗎?現在店裡好像又要套路我3980,有經驗的寶媽們,從我描述的情況里,我真的必須要做修復嗎?

二、盆底肌跟腹直肌以後還會有自己恢復的可能嗎?

第一次提問,十分感謝回答


別以為把孩子生出來就完事了,生完孩子接下來你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讓你的幸福感直線下降。遇到這些問題該怎麼辦?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去了解它,戰勝它!

首先聲明一點,盆底肌和腹直肌以後是會有自己恢復的可能,只不過根據個人體質或快或慢,或多或少。產後修復的目的是讓你更快更好的恢復身體功能,但這和上面提到的在月子中心買課就是兩碼事了,恢復需要調理,但不等於得到月子中心調理。一般月子中心的評測結果是銷售導向的,也就多多少少會把問題說的更嚴重,任何儀器進行的被動治療效果其實還不如自己通過肌肉收縮完成主動運動更有效果。如果確實自身感覺較為不適,建議還是去附近醫院的康復科或專業的康復機構進行恢復。

關於上述提到的腹直肌和盆底肌檢測,有兩點需要明確:

1.盆底肌評分60多分,對於產後90天來說確實不太高,但如果只讓進行儀器修復,那真就可以說是在為了銷售而銷售了。

2.腹直肌分離,是在什麼姿勢下檢測的呢?檢測時肚子發力不發力?用的手指探查是她的手指還是你自己的手指?怎麼探查的?不同姿勢不同發力方式,測出的結果會完全不同。

因為發現確實需要普及的要點較多,接下來我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腹直肌與盆底肌,以及如何在家中簡單進行練習~

一、腹直肌分離

對於某些媽媽來說,發現寶寶出生後,自己肚子上的肌肉變得特別無力,皮膚也變得相當鬆弛,想收也收不回去,甚至開始慢慢出現腰背痛的情況,此時需要警惕是否是腹直肌的分離。

這是一個人體腹部的縱切圖,圖中的區域就是我們常說的「核心區」,它包括了後側脊椎之間的多裂肌、底側盆腔周圍的盆底肌、前側腹壁上的腹橫肌和上方肺部以下的膈肌,共同構成了一個類似於封閉的結構,以維持正常的腹內壓力。但是在女性懷孕和生產的過程中,由於增大的子宮會將腹肌拉長而分開,盆腔恥骨聯合處在激素的作用下發生鬆動,骶髂關節處的韌帶由於變得鬆弛而使骶髂關節紊亂,整個「核心區」變得特別不穩定,雖然這些改變是有助於分娩的,但是如果不及早的進行干預,可能會加劇整體不穩定的發展和肌肉功能的失調,甚至這種持續的壓力會使產婦在產後容易發生尿失禁、便秘、腰痛、子宮脫垂等問題,從而引起更多的癥狀。

其中,由於腹部的持續膨脹,腹直肌(圖中紅色的部分)除了長度上的變化以外,還會造成從中線處的分離,被過度拉長後的肌肉可能會失去一些功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腹直肌分離了。它在產婦的懷孕過程中十分常見,全過程通常是沒有疼痛的,一般在產後的6-8周內會逐漸癒合,但是其中大約又有1/3的人群在產後的半年內還是沒有完全癒合,另外,分離的腹直肌可能還會在二次妊娠時產生同樣的情況。

腹肌分離的自查:

仰躺著,兩腿彎曲。露出腹部,左手在頭後支撐,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中,身體自然放鬆。然後將上身微微抬起,可以感覺到兩側腹肌向中間擠壓手指,如果感覺不到手指被擠壓,那麼就把手指向兩側移動一些,直到找到緊張的肌肉。測量兩側肌肉的距離。

正常情況:一般在2個指尖的距離以內

較嚴重:2~3個指尖的距離,當軀幹彎曲和扭轉時會加大分離程度,需要進行改善性練習

需就醫:大於3個指尖的距離,有可能會引起疝氣(小腸從腹壁突出到體外),需要及時就醫

那麼,產後哪些訓練可以改善腹直肌的功能、防止進一步的分離呢?

上圖是我們腹部的橫切面,前側切面呈圓形的就是腹直肌,兩側從內向外分別是腹橫肌、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後側脊椎椎體前方的是腰大肌,邊上是腰方肌,椎體後方最大的一條是豎脊肌。

從圖中我們可以明白,要想恢復腹部的正常功能,周圍的肌肉必須要向「腰帶」一樣完全束緊我們的腹部才行,也就是從深層至淺層的肌肉都必須「有力」。

改善腹直肌功能的家庭參考動作:

屈膝仰卧腹式呼吸+盆底肌強化

屈膝使腰部完全放鬆貼合於地面,吸氣時肚子鼓脹,呼氣時凹癟,呼氣後加上縮肛動作。

四點跪位收腹

肩關節在手腕正上方,髖關節在膝關節正上方,四點與肩同寬。吸氣時肚子放鬆,呼氣時用力將小腹收回,有用肚臍去貼緊腰椎的感覺。

改良平板支撐/側支撐

注意在全過程中不要憋氣,保持正常淺呼吸,一般前期不超過30秒。如果覺得難度太小,可以嘗試將一條腿抬離地面。

二、盆底肌功能障礙

盆底肌群顧名思義就是骨盆底部的肌肉群,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肌群相互交織形成網狀,將骨盆這個骨性的空腔封閉而形成一張網狀結構,用來承托內部的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結構,讓臟器在正常的位置下行使其該有的功能。

人體的整個腹腔是完全封閉的,內部的腹壓處於動態平衡之中,一旦盆底肌肉的功能發生障礙,網狀結構的彈性和封閉性變差,就很容易發生尿失禁、盆底臟器脫垂、腹壓異常等問題,嚴重者甚至錯過早期康復治療的時機,不得不需要進行手術處理。

盆底肌功能障礙產生的危害

1.造成腰背部肌肉負擔

盆底肌的功能障礙會導致腹壓的異常改變,重力線前移,腰椎前突而腰背部的受力越來越大,肌肉也越來越緊張。

2.壓力性尿失禁

由於盆底肌的鬆弛,膀胱頸的位置相對下降,容易出現在大笑、咳嗽、打噴嚏、提重物時有漏尿發生,嚴重影響了女性的社交和個人形象。

3.容易繼發感染髮生

由於盆底肌肉功能障礙,粘膜變薄,可能會使機體的免疫力降低,發生感染的機會增加。

發生盆底肌功能障礙,如何進行康復訓練呢?

提肛運動

保持腰部緊貼於地面,吸氣放鬆,持續3-5秒,呼氣提肛,每組重複5-10次,每天10-15組。注意避免大腿內收肌和腹部、臀部的過度發力。

動態背橋訓練

通過鍛煉臀腿部強化盆底部分的筋膜。呼氣臀部用力上抬,吸氣緩慢下落,每組重複12-15次,每天5-10組。注意臀部在下落時不要完全貼緊地面。

好了,今天就說這麼多,所有動作僅供參考,具體情況需要因人而異進行調整,如需更全面的評估,大家可以尋找當地正規的醫療機構。最後,關於新手媽媽如何恢復好身材,之前進行過知乎live的講解,歡迎大家收聽。

新手媽媽如何快速恢復好身材??

www.zhihu.com圖標

謝邀,腹直肌和盆底肌修復是必須需要做的!


生寶寶不是「卸貨」,孩子生下來就完事兒了。

分娩後的恢復期,我們需要進行積極的產後修復以及產後肌力與體能恢復!

腹直肌

在腹部的最外側,由上直降至腹部中央的肌肉稱為腹直肌

腹直肌包括兩個半面,由一層薄薄的、稱為白線的纖維組織(腹白線)結合在一起。在腹部兩側的肌肉,由不同的方向斜斜地穿過腹部,稱為腹內斜肌腹外斜肌

更底下的一層,則是由一側邊穿到另一側,直直地穿過腹部。這幾層肌肉,有的並不在腹部中心交叉而過。

在腹部的中央下方,只有一層肌肉,因此該部位特別多肉,容易受傷。

圖左腹直肌分離,圖右正常狀態

在懷孕期間,白線會開始變軟,並開始擴張,使腹直肌的二層肌肉分開,以調適配合逐漸長大的胎兒。這肌肉的分開,被稱為腹直肌分離

這個空隙通常會在產後48周後逐漸關閉。如果在腹肌空隙關閉前開始做腹部鍛煉,就存在損傷這些肌肉的風險。

如果不治,腹直肌分離可能會增加後背痛的風險,而且小腹更難恢復平坦。

如何判斷是否腹直肌分離呢?

產後你的腹部肌肉間隙不到2指寬是正常的。如果你的間隙多於3指寬,你需要開始做一些骨盆底肌肉練習和下腹部肌肉訓練。

??注意:避免做仰卧起坐。

如果腹部肌肉間隙在幾周後仍然保持在3指寬以上,一定到醫院諮詢相關醫生

盆底肌

骨盆底肌肉力量恢復有助於預防尿失禁,70%的女性朋友在懷孕期間或分娩後都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強健的骨盆底肌肉會縮短第二產程的時間。骨盆底肌肉練習還能促進直腸和影道區域的血液循環,預防痔瘡,加快會陰側切癒合。


以上,希望各位產後媽媽重視腹直肌和盆底肌修復~


先簡單回復題主的問題,在做詳細解釋。

題主描述情況:產後90天,盆底肌力評估總得分60多,打噴嚏漏尿,腹直肌分離兩指半。

問題:盆底肌修復和腹直肌修復是否有必要做?

盆底修復

如果盆底肌力評估得分60分左右,確實需要做盆底肌修復。在醫院內,盆底肌評估總分低於80分或者盆底肌力等級小於4級,都會要求做盆底肌修復。

且已經出現壓力性尿失禁問題,這種情況下,如初也會建議做盆底修復,同時結合凱格爾鍛煉,儘快康復。

腹直肌修復

腹直肌分離兩指半,情況不太嚴重。

①2指以內視為正常;

②2-3指為輕度分離;

③3~4指為中度分離;

④&>4指為重度分離。

3指以內可以通過鍛煉運動改善;大於3指則建議就醫治療,所以腹直肌分離兩指半可以考慮通過自主鍛煉促進恢復,當然如果配合儀器效果會更好些。

但有一點一定一定要注意!

在盆底肌力較差或者漏尿問題沒有明顯緩解的情況下,優先做盆底肌修復!待盆底肌力達到3級後,可以同時開始盆底肌和腹直肌修復!順序不可逆!!!因為腹直肌修復會增加腹壓,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盆底肌恢復。

盆底肌修復,一般如初建議首先考慮到正規醫院去做,其次在考慮各大康復中心。


上述內容已經對答主的問題作出了簡明扼要回答,想了解更多,接著往下看。

生完孩子有沒有必要做產後康復?

先不著急下結論~

這些琳琅滿目的修復項目你是否糾結過:骨盆修復、盆底修復、私處護理、子宮保養、胸部護理、腹直肌修復、身體塑型……僅一個骨盆修復還可細分為:

1·微力調整頸椎2.微力調整胸椎3.微力調整腰椎骶骨4.脊柱S型側彎5.骨盆歸位及閉合修復6.修復盆底肌激活修復7.恥骨分離閉合8. O型腿矯正9. X型腿矯正技術10.腓骨矯正……(來自某產後恢復中心的項目介紹)

該如何選擇?

哪些可以不做、哪些必須做、哪些是智商稅、如初幫你選,給你最直接的建議!

又是來坑錢的,一套做下來幾千大洋,人家沒做的寶媽也好好的,身材還是那麼辣。不怕花錢,就怕花冤枉錢。產後身體本來就有一個自我恢復的過程,為什麼還要找這些機構做各種修復,明顯是收「智商稅」!——你是不是也這樣想過?

擔心被套路?接著往下看!

從懷孕直至分娩,女性的身體可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產後各生殖器官以及身體都有一個自我恢復的過程。不過不同部位恢復時間差異很大!比如子宮由一個「西瓜」大小經過14天左右即可恢復至「梨」一樣大小、惡露在產後25天左右就變乾淨、而個盆腔器官的歸位需要2個月甚至更久甚至更久的時間。

不少產後恢復中心都會推薦大家儘早接受康復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其實對於大多數產後女性來說有些恢復項目即使不去做,身體也會逐步恢復,相當於交了智商稅。比如骨盆修復,商家們常說的「徒手骨盆修復」,為什麼很多大醫院根本沒有這項的恢復項目呢?因為對於絕大多數寶媽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做,時間就是解藥。

如果42天複查骨盆無異樣,且沒有明顯不適感,骨盆修復可以不做。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所組成。骶骨與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鬆動,對分娩有利。

骨盆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骨性連接,是支持軀幹、保護盆腔臟器的重要結構(如圖)。在孕期骨盆支撐著胎兒的重量,維持子宮的正常位置,同時是胎兒娩出時必經的骨性產道。

身體本身有自我恢復能力,

但是也有限度,如果超出了自我恢復限度,人體自身就無能為力了,就需要人為介入促進其恢復!

怎樣確定是否需要人為介入康復?

看42天檢查報告、看42天檢查報告、看42天檢查報告。如果產後體檢報告,十分明確的告訴你需要進行相關修復,就不要猶豫了!這就是你必須要做的修復項目。

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沒有適合每一個人的萬能的康復方案。

但有一項產後康復項目,醫生會推薦給超過90%的產後媽媽——盆底修復

一項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盆底功能紊亂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經產婦20%患盆腔器官脫垂、1/3患尿失禁、7%患糞失禁。國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女性尿失禁的發病概率為11%~57%,至少每10個女性就有一個被尿失禁困擾。

也就是說約有一半的產後寶媽會受到盆底問題的困擾,這絕對不是小概率事件,這部分寶媽都需要進行盆底修復!

還有更多的寶媽盆底肌達不到正常的等級,盆底肌分為0-5級,4-5級可以視為正常,90%的產後寶媽盆底肌為4級以下,百分製得分90%為80分以下,這些情況會被建議做盆底肌修復。

盆底評估報告建議

所以有必要進行產後康復嗎?

很簡單,請查看自己的42天產後複查吧,如果你的報告結果是這樣的:

盆底彩超結果:膀胱下垂(陰道前壁膨出)amp;amp;amp;amp;子宮下垂

或者醫生給出的建議是這樣的:

那就說明需要進行產後康復了。

註:在家也可以通過自己堅持鍛煉促進盆底問題恢復,鏈接內容有超詳細的說明。

盆底鍛煉:盆底肌運動(凱格爾運動)應該怎樣做?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關於產後腹直肌分離自測自主鍛煉方法,如初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同樣可以點擊鏈接查看,不在重複描述。

盆底鍛煉:這幾個動作幫你改善腹直肌分離,一個月見效?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如初康復,願每個媽媽康復如初~


每個寶媽歷經十月懷胎的痛苦,拚命地生產,以為「卸貨」後就能放飛自我了?但生產之後卻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嚴重下腰痛、咳嗽後漏尿、盆底器官脫垂、媽咪肚、性生活不協調、疤痕疼痛之苦等。家裡有老人的會告訴寶媽:沒事的,所有生過孩子的都是這樣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時您需要的是科學的產後康復。從孕期到生產是一個複雜的生理變化過程。產後康復的本質不僅是恢復寶媽們體態的優雅,更重要是體能、運動能、生殖能力等恢復到產前孕前的良好狀態,包括盆底康復、腹直肌分離的修復、瘢痕的處理等。

什麼是盆底肌?

盆底肌肉是由一群封閉骨盆出口、承托盆腔器官的肌肉和筋膜韌帶,參與控制排尿、排便,維持盆底結構的生理功能。說簡單點就像吊床,彈性好,床上的東西就能穩穩的在上面很好地完成其功能;如果結構錯位、彈性差,就會出現吊床被壓壞的情況。為滿足胎兒順利分娩的需要,孕期會分泌孕激素、鬆弛素,同時盆底肌肉、韌帶被拉長,盆底肌都會受損。

如果盆底肌出現問題,盆底功能發生障礙,可能會出現漏尿、子宮脫垂、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礙等諸多現象,所以盆底肌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

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會對盆底有不同程度損傷。產後42天至半年內是盆底功能的黃金恢復期。因此分娩後42天內應常規做一次盆底功能檢查,如果出現了盆底肌肉鬆弛、陰道壁膨出、壓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的問題要及時評估並進行康復治療。

什麼是產後腹直肌分離

在懷孕的過程中,隨著胎胞長大,並且胎胞是充盈的,有一定硬度,胎胞一直往前頂,使腹部白線變得更加伸展和變薄。到達妊娠後期,胎胞就會頂著腹直肌往兩邊撐開,使它們離開了腹直肌鞘,就產生了空隙或分離。雖然癥狀是叫做腹直肌分離症,其實有腹直肌分離問題時,同時最深層的腹橫肌與最外層的腹外斜肌也肯定是分離了的,甚至同時體內的各臟器也是被擠壓到了四周圍的。

注意事項

如果產後女性查出腹直肌分離,不能只單純地進行腹直肌的康復治療,還應該進行盆底檢查

如果盆底肌肌力太弱,存在盆腔臟器脫垂,還一味進行腹部力量強化和治療,那麼盆底無力對腹部壓力產生對沖和回應,盆腔臟器脫垂和盆底肌力薄弱的狀況會更加嚴重。

女性備孕及產後的盆底保健

對於臟器脫垂而言,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我建議每一位適齡女性可在備孕前的6個月進行盆底肌電、骨盆關節的相關檢查,也可進行相關的骨盆和盆底功能訓練與養護。為孕期做好準備,以減少孕產期盆底功能的損傷。

對於生產完的女性,我建議可在產後42天後做一下盆底功能的篩查,包括盆底肌張力、肌力、疲勞度、骨盆相關關節、體態的檢查。

一日產後,一生產後。許多寶媽分娩後數年沒有及時做檢查和治療,一旦出現咳嗽漏尿、尿頻尿急、性生活不滿意、陰道異常等現象,均說明盆底功能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進行盆底康復。如果受損的盆底肌沒有及時得以恢復,隨著年齡增大,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逐漸鬆弛,盆底受損引起的癥狀會越來越凸顯,所以及早干預是最明智的選擇。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受益,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1、點贊,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2、關注我,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3、關注公眾號「醫家人運動康復」,第一時間閱讀我們的最新內容

謝謝你的支持!


不請自來哈哈~

我是做產康的。客觀來說,除了胯部修復(也就是我們說的骨盆修復)之外的那些項目不算必做的項目,屬於是對身體有好處的可選類項目,就是你做完必做項目之後如果有錢又有閑,身體又的確是有需要做這些項目的需求的話,可以選擇做這些項目。

產後必做三大類:骨盆、盆底肌、腹直肌。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全,得看自身在月子後的修復情況而言。如果自身修復情況不好,時間長了之後的確是可能出現她們說的那類問題的,不過這情況相對有些極端。

如果她們是在沒有任何接觸或者詳細詢問檢測的情況下給你開了這樣的修復方案的話,是有些為了成交不負責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