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愦_保你买的是银行理财的话,那么你有超过99%的可能性不会亏损(2015年到期产品中,仅有0.03%出现本金亏损),同时,你有超过99%的可能性收益很低(2016年银行理财预期收益持续下滑,目前已经濒临4%)。其次,银行理财有很多种类型产品,看你买的是哪一种!脱离产品类型,在这跟你谈风险就是耍流氓,至于说罗列产品类型然后针对性的分析,我也有些懒第三,从业人员建议是,如果钱不多,而且随时有可能使用,就把钱放余额宝、理财通,或者到券商购买货币基金即可!不要想著买银行理财了(一般是5万起,一个月期限以上,也有少数7天理财的可以考虑)第四,如果资金量还是可以,并且能保证较长时间内不会使用可以在银行理财、债券基金、保本基金之间考虑


教您一招鉴定银行理财产品是不是「亲儿子」。

只要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

在中国理财网搜索框内输入该登记编码就可以查到对应的产品,如果找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银行理财产品。

相对来说,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比较杂,包括信托、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

虽然银行所有代销的产品都会经内部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审核,但赔钱了,银行不兜底。

关注旺财小灶(微信公众号: wangcaifinance)

亲测各种投资产品,分享投资血泪史、新鲜事,解答一切与钱有关的困惑。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相对风险较低,主要包括了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等等。这类资产都有一个特征:具备到期还本付息,利息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的特性。


「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理财的收益来自哪里?

理财产品赚到的收益到底来自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理财产品进行一个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其收益来源不同,收益和风险的特征也不同。


就像我们通过食材、口味来区分菜式,对于理财产品,其可以投资的各类资产就像是食材。他们有的风险不高收益稳定显得比较清淡——比如说存款或者债券;有的收益率波澜起伏显得辛辣刺激——比如股票、石油、黄金。



理财产品由于投资各类资产的比例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一般会按照投资比例将理财产品分为四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



首先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且要求这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 80%。


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包括了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等等。这类资产都有一个特征:具备到期还本付息,利息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的特性。


这种特性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虽然收益并非绝对固定,但固收类产品风险相对其他资产类别较小,收益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浮动。因此,可以说这类产品的口味清淡,比较适合希望把握稳稳小确幸的投资者。



相较于固收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则「口味」辛辣刺激得多,这类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 80%。



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股票和非上市公司股权。股票的涨涨跌跌是家常便饭,而对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也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创业早期公司的股权的投资被称为风险投资。因此,相对于固收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可能获得的收益率更高,但同时风险也更大。如果投资者乐于尝到收益大幅上涨的畅快,又能承受价格起伏带来的酸爽,那权益类产品显然是他的菜。



第三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 80%。这些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等,而他们之所以叫衍生品是因为他们的价格衍生于,也就是依赖于另外一种资产的价格表现。



如果该衍生品依赖于商品则是商品衍生品,而如果依赖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则被称为金融衍生品。很多衍生品往往具有高杆杠、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比如今年出镜率较高的石油期货;但也有其他风险相对小一些的,比如杠杆较小的纸黄金等。



正是由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资产内部之间这些较大的差异,这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呈现各异:有的可能具有高波动性、高杠杆等特点,其「辛辣」程度较之股权类资产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投资于某些商品期货的产品;但也有低波动收益相对稳定的,比如内部采用对冲等方式使得产品整体波动较小。


混合类理财产品则有些「大杂烩」的感觉,如果某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也就是没有哪一类资产占比能达到 80% 以上,那它就属于混合类理财产品。



这种产品由于不会仅仅主要投资于某一类资产,因此通过不同资产的搭配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比如可以投部分权益,然后用衍生品来对冲部分的风险;也可以部分靠固收打底,部分用权益资产去冲击可能的高收益等等。



介绍完四类理财产品后,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类产品的收益来源。正如你要想了解一道菜的口味,得先了解食材的特质,接下来,我们就来追溯下组成理财产品收益的「原材料」。看看这些「原材料」们到底是赚的什么钱?


首先,来看看固收类产品的收益来源。作为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人,我们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债权人。债权人主要赚取的是一个事先约定好的收益,也就是利息。但是难道我们的收益就真的只是完全固定的,说多少就是多少?


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选择当债权人直到别人还完钱,从而只获取这些资产的到期收益,我们还可以通过交易债权资产来赚取价差。


债券就是固定收益类资产中交易较为活跃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资产,搞清楚它的收益有哪些也就明白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来源。


来源之一: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很好理解,就是指我们买来的这个债券,每一年或者一个时间节点所付给我们的一个利率,例如国家发行的 10 年期国债,面值为 100 元,票面利率 5%,付息频率为每年一次,那么债券投资者每年固定都会拿到 5 块钱的票息收入。


来源之二:资本利得。



是指我们拥有债券后,除了持有收取利息,还可以选择将其在债券市场卖给其他投资者,并赚取价差。如果当时市场利率相较我们买入时有所下降,那么我们将获得正的价差收益。

来源之三:杠杆收益



此外,在债券投资中往往会利用杠杆来增厚我们的投资收益,这部分被称之为杠杆收益。阿基米德曾经不无夸张地说过杠杆的威力:「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债市中杠杆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举个例子,你买了 1000 元的国债,年化收益是 3%,那么持有一年你将获得 30 元的利息收益。但此时,你发现你总是可以在市场上借到 7 天或 14 天年化收益是 2% 的钱,于是你心生一计,打算将 1000 元的国债押给别人,然后滚动的借 7 天或 14 天的钱再次购买 500 元的相同国债。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以后这部分杠杆将为你带来 500×(3%-2%)=5 元的增厚收益。这样算下来,你只用 1000 元,一年就获得了 35 元的收益,也就是对应著 3.5% 的年化收益。



有没有种顿悟的感觉,从现象看到本质,固收类投资产品收益来源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与信用风险补偿。其实,很多资产类投资的收益都跟这两点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们看看权益类产品的收益来源。


作为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人,我们的真实身份其实是股东。股票和股权对应的都是对企业的所有权,无论是持有股票还是股权,都相当于拥有了公司的一部分,包括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企业利润的分红权等等。



作为股东的我们收益来源,一方面与我们所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息息相关:当企业经营良好时,股东可以享有按照所拥有的权益份额分享企业的盈利;而当企业经营不善时,股东也会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



这个收益的直接体现就是股息,公司每年可以选择将其部分盈利以现金等形式发放给我们。股息收益其实也是股票收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有时会被一些投资者所忽略。


当然与固定收益类资产一样,权益类资产也会有由交易产生的收益,特别是对于交易活跃的股票资产。



另一方面,股票价格也取决于市场对该公司的看法,也就是估值。估值的高低取决于大家对未来经济的看法,对公司的成长性的判断等等。



比如 A 公司目前的每股盈利才 1 元,但大家都看好其未来发展,从而使得每股盈利能达到 2 元,这种乐观的看法会表现为,市场给这家公司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又比如,大家对未来经济发展持乐观情绪的时候,也可能会给上市公司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如果盈利没有变化,但估值上升时,我们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第三类是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收益来源。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收益来源并不完全相同,多数衍生产品赚的是价格波动及杠杆带来的收益。



举个例子。比如石油,投资者 A 预期一个月后石油价格为 45 美元一桶,投资者 B 认为只会在 41 美元一桶,A 与 B 之间达成了一个期货合约,即 A 愿意在一个月后以 43 美元来买一桶石油,而 B 愿意以 43 美元来卖出。之后,A 与 B 的最终收益就取决于石油价格的走向到底符合谁的预期了,如果涨到 43 美元以上,那么 A 获得收益,而如果在 43 美元以下,则对手方 B 获得收益。


对于商品衍生品来说,影响预期以及实际价格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该挂钩资产的供求关系



对于金融衍生品来说,由于其挂钩的是股票或者债券等金融产品,其影响因素则要进一步考虑会影响该类金融资产的方方面面,政策面、宏观面、基本面都要面面俱到,才能保证投资后不会「关灯吃面」


最后一类是混合类产品的收益来源。混合类产品由于投资于各类资产的比例比较均衡,其各类资产的搭配方式也比较多样,所以其主要收益来源也不尽相同。



相通的一点是,这类产品会利用资产间不同「口味」的化学反应,比如股票和债券的价格有时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从而利用这种特性搭配出的股债混合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就可以做到比任意单一资产更符合某些投资者的要求。



如果理财产品是一道菜的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其食材构成及味道的来源,但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怎么去做这道菜,用什么样的烹饪手法,又是另一个关键问题。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本内容来自

电子书

理财一刻堂

招银理财

招银理财出版社

¥0.00


只要是金融产品就没有绝对安全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比如有些投向股票、期货等品种的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它们的投资风险都比银行存款大很多。

所以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 辨别银行理财的真伪?

二、 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1.如何辨别银行理财的真伪

「中国理财网(http://www.chinawealth.com.cn)」是我们辨别银行理财产品真伪的有效工具。只要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都可以通过产品登记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产品信息。

产品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等级系统给每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类似于商品条形码,具有唯一性,一般以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

举个例子,三思君在招商银行官网看到一款理财产品,增利A款1号尊享,在产品列表页面就可以直接看到理财产品登记编码:C1030818C000464。

然后我们登陆「中国理财网」,输入产品登记编码。

点击「查询」即可看到该理财产品信息。

如果通过「中国理财网」查询不到理财产品的信息,三思君提醒大家要当心了,避免遇到「假」的理财产品。

2.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想要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三思君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投资方向。

这两个信息均可在产品说明书里找到。

2.1 风险等级

理财产品说明书里都有写明产品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一般来讲,与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较低。

比如,前面三思君提到的理财产品,它的风险等级就是R2等级,属于稳健型。

2.2 投资方向

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关系到产品的风险等级和预期收益率,投资方向不同,风险等级和收益率也会不同。

以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类产品等具有良好收益性与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这些风险相对较小,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未来公募理财产品将可间接投资于股票,投资的范围扩大后,有利也有弊,因此我们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查看清楚投资方向。


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际的案例。整理了金元宝社区里以前一些达人发表的理财经历,肯定对你有用:银行理财的坑

以前买银行理财产品,只会看年化收益率,哪个高买哪个,超过6%的抢著买,晚了就买不到了。但买了后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坑:

坑一:买了之后,有募集期

很早就买上,后来发现一般理财产品均有3-10天的募集期,在募集期时间内资金按活期存款计算,这样买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很早买的话就一下子拉低了收益率。

坑二:到期了,到账还要等几天

另外,还有理财产品到期日,原以为资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账上,但是,好几次不到,问了银行才知道到期日与到账日并不同,有的时候到帐要晚3-4天,这样一算,整体的收益率反而比较低了.

坑三:银行理财原来是保险

在银行买过很多期理财产品,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收益都是四点多,买了之后才发现不能随时取出来,这让用惯了余额宝的我觉得很不方便。

去年某天,我看邮政大厅挤满了老人家,一问才知道,有一个「存款活动」有四点九的利息,满几万送油,满几万送米……感觉跟秒杀似的,都没细问我就抢著买了五万,办完一看,哎,就是保险!

五年还不能取!这个绝对进坑了!

点评:

1、银行理财,要看清楚收益率是否是约定的,还是浮动的? 浮动的,那其实也是有达不到标出来的收益率的可能,甚至亏损。

2、银行理财,相对来说是较为安全的投资品种。适合替代银行存款。

3、目前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是缺乏竞争力的,在其他各类新式的理财产品面前,魅力已经大不如前。

建议可以适当配置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但是不要全部都去买。比如淘宝的招财宝,也有6%以上的收益率,而且还可以随时变现,为什么要投那么多银行理财产品呢?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

随著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银行的理财产品要求不再宣传保本保收益了,银行方面叫做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虽然会浮动,但是他们投资渠道仍然是那么几种,债券型、权益型等等。所以,我们现在去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一定要看好它的用途。

面对现如今复杂的理财环境,很多投资人都转而选择了有「一带一路」政策支持的外贸代购行业。

首先,全民外贸平台采用一键「代购」,托管「代销」模式,用户在全民外贸平台只需下单代购其想代购的商品,由公司负责商品的出口及目的国的营销配送等事宜。也就是说,用户仅需坐等30天销售周期结束,即可获得1.2%的代购利润,并拿回代购成本。折合为一年,代购利润就高达15%!

有理财需求的朋友可以去他们平台官网了解一下呢


曾经有客户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不知道。然后,他把信息发给我,在我看完后,继续问我怎么样,我再次回答不知道。他有点急了,说你不是看了嘛,怎么不知道?我直接问了几个问题:项目投资什么?底层资产是什么?风控措施有哪些?投资的钱到谁哪了?他的道德水平及行业背景如何?你了解吗?以前有刚性兑付这个潜规则,现在呢,拿什么来保证?


银行从业者来答一记。目前国内最好的抗跌手段是买房,限一二线城市以及一些其他热门城市(不是开玩笑)。银行理财在购买前往往会风险评估,不要听银行工作人员的诱导,这一点千万要记住。非保本中低风险,前期产品表现不错的可以考虑购买,最好不要超过你可支配资金的一半,风险上限也就到这里了。另外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定期+少量保本+少量非保本是比较推荐的组合方式。债券基金股票不推荐
起点高,收益低,周期长,有保障。

银行理财应该是大部分做理财的人会考虑的一种方式,但是银行理财的几大新规变化,是会影响到你的「钱袋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会告诉你银行理财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且,针对这些变化对我们家庭理财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现在银行理财很方便了,我们通过手机 APP 就能管理账户里的资金。在我们的印象里,银行理财最大的优点是安全,但现在,关于安全这一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你认为最安全的理财产品,也不一样了。


银行理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有 3 个重大变化。


第一,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下调了。


以前,要买银行理财产品,起点都是五万块钱,这对于那些手头备用资金只有两三万的人就很尴尬。买银行理财产品达不到门槛,不买理财,钱在银行的账上趴著就只有活期利息,太亏了,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但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降到了一万块钱,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就方便多了。这意味著银行理财产品更加大众化。


第二,银行理财的期限逐步拉长


以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很短,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几天、十几天的也有,但现在,这些短期限的理财产品数量在减少,取而代之的都是三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这意味著,银行理财产品作为短期现金管理工具的作用正在变小。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之前,你要对自己家里的现金流做好测算,保证是拿一定期限内用不著的钱来买理财。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原来的固定收益产品,也就是提前说好收益标准,理财产品到期后连本带息一起还的理财产品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净值型产品


净值型产品有什么特点呢?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1 节内容

盐选专栏

小家赚大钱:家庭财务整理术

周勇 钱耳朵财富学院 CEO ,财富管理专家

21 小节 | 3 小时

¥99.00 会员免费


无论在哪买理财产品,看清楚各种条款是关键。按照重要性排序,应该看是否 保本、固定收益还是浮动收益、投资期限、托管方和管理方、投资标的等 银行理财产品也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除了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以外,剩下的 产品都是不保本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信托、股票型基金等产 品,都是不保本,且风险较大的。 如果想买可靠的理财产品,就要买保本型。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银行 自己发行的、投资于短期理财市场的产品。这些都是可以放心购买的,但是收益率 都非常的低。 目前可靠的理财产品很多,银行由于创新的缺失,已经慢慢被边缘化的市场取 代了。逐渐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业慢慢渗透到理财市场领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也是非常靠谱的。可以关注各种国际风投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有大的信用机构做保障,各种产品的可信度同样非常高。
不如选择互联网平台
一般大银行如工商 交通 建设之类的都可以试试5w起 门槛较高,地方性银行可以多观察,一般写著保本保收益的基本都没问题 但是收益会低一些 现在5.0左右的还是比较少了 建议p2p 收益能高一倍 不过要是手头紧 还是建议不要投了 货币基金比较安全!谢谢!
可靠~ 作为竞争对手来说。
  在银行里卖的理财产品未必都能货真价实,投资前一定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嘴勤和眼勤。  不要盲目轻信某些理财经理的口头承诺,要以合同协议中的约定为准;对一些另类理财产品更要谨慎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确是「借新还旧」,但据此认为这是「庞氏骗局」并不准确  每逢岁末年初,各大银行就像约定好似的掀起一轮轮揽储大战。而最近几年,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揽储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大银行又进入到集中发行理财产品的高峰期。数据显示,仅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的一周时间里,国内42家银行就已经发行了411款理财产品。  毫无疑问,在股市行情低迷、房地产市场受到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日益成为普通百姓投资理财、实现财富保值升值的主要渠道。买理财产品,特别是在银行购买,往往被认为保赚不亏,最多是赚多赚少的区别。然而,日前国内某银行曝出的「飞单事件」给这种观点画上了大大的问号——在银行里购买理财产品真的零风险吗?在银行里买就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率吗?如何防止掉进理财陷阱呢?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希望能够解答投资者的疑问。

不同的理财产品会有相应风险,很多理财小白一心扑在高收益上,而忽视了「风险」,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损失惨重。在选择理财产品前必须要进行风险测评,结合自己的承受力,谨慎选择产品,尽量规避风险。


「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理财的钱有哪些风险?

如果有朋友向你推荐理财产品,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问:赚钱吗?收益多少?一年有 10% 吗?


却很少有人会问:风险高不高?我需要为此承担多大风险?



理财的本质是用风险换取收益,但「忽视风险」是多数投资者的通病。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投资理财会面临哪些风险吧。


以最常见的银行理财为例,我们可以把理财的风险大概分成两大类:一是投资者买了「风险不匹配」的产品带来的风险,二是理财资金投资管理过程中带来的风险。



风险一:风险不匹配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风险:风险不匹配。它指的是投资者买了不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投资理财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但凡买的理财产品亏钱了,投资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迁怒管理人,比如新闻里时常上演的「拉横幅索赔」的行为。



诚然,管理人的管理水平对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因素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当初购买时的「风险错配」。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买错了产品。



正如谈恋爱,俩人最后分手不是因为 TA 不好,是你俩本就不合适。试想,如果俩人都属于暴脾气,长久相处下去能不分手吗?投资理财也一样,当初的购买决定很重要,一步买错、步步错。



一直以来,投资者对银行理财都存在误解,认为银行理财和银行存款一样安全。其实不然。 理财是个「风险承担」的过程,银行理财不承诺保本,而且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差别很大。比如,银行权益类产品、衍生类产品风险明显高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又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不论何种类型理财产品,在发行前,银行都会给它确定一个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 R1、R2、R3、R4、R5,分别对应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投资者。而且,银行要求理财经理在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适配」的原则,并且会在销售专区进行全程录音录像。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投资者买了不合适的产品。



但如果你把银行理财错当成存款,抱著「理财产品亏了,银行兜底」的幻想,漠视风险、不重视风险测评,有时候即使买了只好产品,也会因为风险的不匹配而产生实际的亏损。



尤其是在银行理财实行净值化管理后,「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投资风险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很低,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平时习惯了买货币基金。但受固定收益类产品更高收益的诱惑,你在风险测评时故意隐藏真实情况,买了只风险不匹配的产品。买入后发现净值波动超出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如一日下跌 0.5%,如果 10 万的本金浮亏就有 500 块,小小波动可能就让你焦躁不安,从而选择忍痛赎回,产生实际的亏损。



但其实,净值型产品出现波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儿。不过,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这样的产品之于你就是灾难。试想,一个习惯了保本的人,突然遇上了波动的产品,怎么有耐心长期持有下去。认购过程中,没有做到风险匹配,这是我们投资理财中面临的第一大风险。



风险二:投资风险


接下来说理财资金面临的第二维度的风险:投资管理风险。


这一部分的风险来源可以分成两部分:资金投向的风险和管理人操作的风险。其中资金投向的风险又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它是不可控的,不依赖于管理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具体投资标的的风险,比如个股、个券等基本面变化引发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系统故障、从业人员个人道德、交易流程疏漏等引发的风险。



我们一一展开。


市场风险——不可控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宏观经济、国家政策、通货膨胀、社会政治、交易制度等因素变化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胀风险、汇率风险等。


这些风险因素通过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预期和观点的变化,影响买卖行为,进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投资风险。这类风险一旦触发,通常会波及整个市场。



比如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股票市场整体会面临下跌风险,典型的如 2008 年、2011 年、2018 年。当时,以股票投资为主的公募股票基金业绩泥沙俱下,几乎清一色的负收益。



比如当央行突然收紧货币、利率大幅上升时,债券市场会面临快速回调的风险。因为债券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当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会下跌。此时,以债券投资为主的理财产品净值可能会下跌。



又比如当国家出台一些重大经济金融政策时,投资市场通常也会跟随反映。像 2018 年初的资管新规刚发布时,A 股市场应声下跌,权益类产品回撤明显。同时,因为新规极力打破刚兑,2018 年信用债违约潮接连上演,一些以信用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出现大跌。



另外,通胀风险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



汇率风险可能会导致市场资金流动的变化,比如当一国货币大幅贬值时,会使得资金从本国市场转向海外市场,进而引发相关投资品种价格的变化。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市场风险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交叉叠加的结果。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想必让很多人真切体会到了「市场风险带来的广泛性以及它的不可控性」。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危机,企业正常经营受阻,恐慌情绪加剧资产抛售。3 月中旬开始,美国市场出现显著流动性危机:股债双杀,黄金也同步大幅下跌。危机随后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全球主要股指在一个月内下跌超 30%。同时,疫情冲击叠加原油供需冲击,国际油价暴跌,因此导致了相关原油类产品的亏损。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以说,市场风险是难以预见的,它不是我们想躲就能躲得掉的。


不过,投资本就是和风险博弈的过程,要客观的看待市场风险。危机、危机,其实是危中有机。市场风险中往往蕴含著非常不错的低价捡优质筹码的良机。



具体标的风险——优选管理人很重要


说完了市场风险,再来看看投资标的所特有的风险。这种风险纯粹是由所投资产自身因素变化引发。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局部,往往只对个别证券产生影响,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较小。这类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



目前,以债券和非标为主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当前银行理财的主流品种。信用风险是这些理财产品面临的一大风险,我们重点说说它。


不同企业主体发行的债券由于受自身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债券质量也会有所不同:某些企业因经营不善或破产导致无法按时偿还本息,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就叫做信用风险。



企业发行的债券一般都有评级,可以用它来度量违约风险。按照知名评级机构标普的评级体系,债券评级从高到低主要有:AAA 级、AA 级、A 级、BBB 级、BB 级、B 级、CCC 级、CC 级、C 级和 D 级。前四个信用高,从 BB 级开始,属于「投机级债券」。


通常,债券信用评级越高,融资成本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信用评级越低,企业融资成本越高,违约风险也就越大。理财产品的管理人会根据产品的设计方案、风险收益目标来筛选对应等级债券,尽量做到投前尽调、投中风险审查。但这也不能保证管理人可以完全避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信用风险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对公司基本面的详细分析来做出相应的预判,但这类投资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比如企业刻意隐瞒重大信息时,会存在因信息疏漏而导致的信用风险的发生。像 2019 年某明星企业突然曝出财务造假,所发行的债券信用等级遭到下调,不少持仓的基金产品估值也同步下调。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存在信用风险,但相比股票,债券的风险依然要低得多。


管理操作风险——关注内控流程


最后来说说管理操作风险。所谓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管理系统设置不当造成操作失误而带来损失的风险。比如,相关人员违背理财产品合同约定、未严格执行风控措施、买入一些合同外的资产,或者投资指令不明、交易操作失误、系统故障等都有可能使理财资金遭遇损失。



尽管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相对完善的技术系统和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但有些小概率事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比如,2013 年的「**证券乌龙指事件」就是因为系统缺陷导致操作环节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


以上就是我们买理财面临的主要风险。总结下来,共有 4 点:


1.买理财的首要风险是「不知道理财有风险」,理财非存款,风险不可避免。


2.买理财最大的风险是「漠视风险」。只有真正把风险当回事、重视风险测评、做到风险适配,才能尽可能降低风险。


3.不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亦或操作风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意味著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它们一定会发生。


4.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中,市场风险不可控,平常心看待就好。对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选择优秀的管理人。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本内容来自

电子书

理财一刻堂

招银理财

招银理财出版社

¥0.00


需要区别对待,理性分析。银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经常由于银行的背书,让投资人对银行的理财产品比其他的理财产品多了一份信任和选择方向。投资人认为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就代表著安全。


但是最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曝出的假银行理财产品事件,让投资人大跌眼镜。投资人万万没有想到,从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居然是假的,而且假的那么真。


我们对航天桥支行的这起假银行理财事件做一下回顾。2016 年的 7 月份,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的理财经理,向该行的多名高净值客户介绍一款「非凡资产安盈理财产品」。该行理财经理介绍称,这款产品属于转让型理财产品,是因为有其他客户急需要用钱需要转让,利息比平常的利息翻倍。


航天桥支行的这些高净值客户呢是长期在该支行进行投资的,支行的工作人员和这些高净值客户之间已经形成了非常亲密的信任关系。于是呢出于信任,很多客户就购买了这款转让型的理财产品。航天桥支行的一位客户有一次向他在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熟人询问,就问这款又保本收益又高的理财产品,为什么只有航天桥支行才卖,在其他支行或者其他渠道能否买到?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是民生银行北京各支行的上级银行,结果,经过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查询后发现,民生银行从没有发行过这款理财产品,就这样,这款针对高净值客户的假的银行理财产品才被曝光。涉案的投资额高达 30 亿元人民币。


这款假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是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一手伪造的,是为了弥补该行的票据窟窿。案发后,航天桥支行的行长已经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民生银行针对此事件发了公告,但是这一百多名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本金尚没有著落,事件还在等待进一步的结果。这起假的银行理财事件,完全是由航天桥支行凭空编造的,理财资金在支行的内部体系循环,这也暴露出风控的巨大漏洞。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12 节内容

盐选专栏

破解金融投资陷阱,为你的钱保驾护航

张晓英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邀法律讲师。

112 小节 | 10 小时

¥199.00 会员免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