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原著,看的美劇。一開始是比較喜歡莉拉的,後來覺得她在和尼諾的戀愛中迷失了自己,最後傷痕纍纍。萊農雖然已經上了大學,但還是女性意識不夠覺醒。


題主有提到萊農的女性意識不夠覺醒這個點,其實我想說在二戰後的義大利和同一時期所有國家一樣,包括現在的世界都還是男權社會,女性想要進入主流社會就要學習像男人那樣思考問題、高談闊論。就女性覺醒這個方面,從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莉拉纔是真正的女性意識覺醒的實踐者,甚至她的一生都在為此反抗。

說到萊農和莉拉兩個更欣賞誰的問題,我一定毫無疑問的選擇莉拉,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萊農的人生纔是現代社會人人爭相效仿的成功學實踐者。她非常幸運的得到上學的機會,儘力擺脫自己那不勒斯的口音,小心翼翼的迎合別人結交有身份地位的人,和自己喜歡但並不愛的彼得羅結婚,看中的就是彼得羅背後顯赫的家族,確實因為這個顯赫家族的扶持讓她得以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小說,也通過這個家族的關係網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

莉拉則是真正的勇士,從她為了反抗父母爭取上學的機會卻被父親扔出窗外,通過斯特凡諾擺脫富裕的索拉拉家族,當她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人生時,卻在結婚當天發現自己被丈夫、哥哥還有父親背叛,認清虛偽的丈夫出軌尼諾,到後來放棄富足的生活淪落成工人,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計算機成為公司老闆。在那個男權絕對主導的落後城區,她用盡一生都在反抗,避免自己像她們的母親一樣淪為被利用和消耗的工具。

她們的身體被消耗了

她們的身體越來越像她們的丈夫

再被父親、兄弟利用

結束於廣闊龐雜的家庭根系中

萊農是現實主義而莉拉則是理想主義,萊農總是極力迎合而莉拉則一直奮力反抗,我佩服莉拉,但不我知道有沒有勇氣成為她。


是兩個人物都刻畫的非常的成功,真實鮮活。

並且和現實中一樣,外表的那一面和內心的偏差。

萊儂外表好像乖乖女,可是內心對這個世界冷漠,對感情她都是麻木的。她真心愛過誰嗎?好像她從來都是接受著愛,我不覺得她愛誰,她嘴裡說著感謝的時候,內心也從來沒有動容過,也沒有覺得她有過感恩。

萊儂好像並沒有自己一個人活著,在心理自述裏她也說了,她總是因為嫉妒而關注著莉拉,莉拉不在的時候,她就會活成莉拉。

她好像沒有想過自己想要什麼,只是被動的推著走,看到別人擁有的,覺得自己也需要。她好像不懂自己,而且她也不是很喜歡自己。

她大學畢業,出了書,她好像活成了,莉拉想活成的樣子。也是她要的樣子。

她也從小時候被動的接受,開始會利用別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她好像很擅長。

作者有些自傳性的,不加掩飾的把萊儂描繪出來。我反而不覺得她討厭,這本就是人性中的攀比,慾望,嫉妒赤裸裸的表現出來,刻畫的淋漓盡致,它好真實。


首先,萊農在把第一次給了尼諾爸爸的時候,女性意識就覺醒了,她把男性不過當成了工具,通過性發泄心中的壓抑,並不覺得第一次是什麼彌足珍貴的東西,所以結束之後萊農口吐芬芳扭頭就走,並且獨白中也說了自己不會後悔。

其次,我不知道答主是怎麼定義女性意識覺醒的。其實莉拉讓我們覺得她更具有反叛精神大部分是因為她的性格與行事作風。萊農骨子裡也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只是不外露而已,所以相比起來萊農看似很懦弱。但是萊農絕對是不懦弱的,反而她是溫柔且內心足夠堅定的,不然也不會在那個年代一步一步向上爬,脫離原本的階級。

我更欣賞萊農,因為她溫柔且堅定,從開始圍繞著莉拉去做一切事情到後來真正為了自己去學習,去生活,她一直在路上奮進,就像最普通的你我。

大家都更喜歡莉拉,我卻偏愛萊農。像劇中很多人說過的,萊農其實很美,但她自己卻意識不到。希望現在的我能夠像萊農一樣,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前,真正為自己而活。


曾經渴望成為莉拉,但事實上能成為萊農已經很了不起。


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並且寫了一點感想。下面是我的筆記摘錄: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出到第8集便再無更新。

等待中再度點開劇集,如泣如訴的小提琴迅速又把我拖入故事情節中。即使已是第二次看,依然不願意錯過每一個畫面。

    第一次看這部劇,是在騰訊視頻。網站公然打出的標籤是:美版《七月與安生》。關於劇中的女性友誼,早有許多評論。

    在已知的劇情中,我看著萊農與莉拉的人生道路,緩緩展開,漸漸分叉。

    有人說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最好詮釋。

    在她們所居住的社區裏,父輩所從事的都是底層職業,萊農的父親是法院的看門人,莉拉的爸爸是鞋匠。但萊農在爸爸的堅持下獲得繼續上學的機會,而莉拉在爭取上學機會的時候卻被爸爸暴怒地扔出了窗外。兩個同樣聰明美麗的姑娘,從此有了不同的生活軌跡。

    隨著萊農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大的世界展現在她面前,她似乎足以把莉拉拋離——

    但莉拉的天賦並沒有使她落後太多,只要她想學,她仍然可以進入那個殿堂,在思想的世界與萊農並駕齊驅。

    作為媽媽,我也發現劇中許多細節為兩個女孩不同的命運做了鋪墊。比如萊農父母之間的輕鬆玩笑,莉拉父親與哥哥無休無止的爭吵指責,萊農母親表面強勢卻耐心溫柔地教導子女,莉拉母親謹小慎微柔弱怕事,所有這些在家庭教育教科書中都值得拿出來好好分析——

    但不管怎樣,那個貧窮而混亂的街區都是他們生命中難以抹去的印記,深入他們的骨髓。

    從孩童到青春歲月,兩個女孩親近,碰撞,逃離,纏繞,似乎是同一枝條上的兩朵花,開放在同一植株上;但又朝向不同的遠方,剪影著不同的陽光。女性友誼之間微妙的嫉妒與相互成就,不免讓人禁不住問:她們之間誰更優秀?誰是那個Brilliant friend?

      莉拉天資聰敏,果敢倔強,她的美貌可以為她帶來資源,她的設計天賦可令她開創一番事業;萊農優秀努力,但並不是天賦型選手,她端莊規矩,美麗被埋藏在刻板的面具之下。童年時無法擁有與大人抗衡的力量,莉拉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但進入青春年代,怎麼看,莉拉拿到的牌都要更好。

      但接下來莉拉似乎把一手好牌打爛了。是因為與尼諾飛蛾撲火般的愛情嗎?為了尼諾,莉拉拋下了華麗的公寓,有錢的丈夫,人生急轉直下(下到哪裡,期待續更中)。

      這個決定其實一點也不突兀。

      尼諾的父親是個鐵路工,但同時是個作家,出版了詩集,收錢替商家寫軟文,這使他們一家過著不錯的生活:可以去海邊度假,尼諾毫無懸念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並結識優質圈層中的朋友。尼諾對莉拉,對萊農產生的吸引力,一大部分來自於他所代表的階層與圈子。這不是拜金或物質(但我覺得不能否認是加分項),而是這個圈層裏的思辯與思潮,對莉拉與萊農來說,無異於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當莉拉第一次參加這個圈子的聚會,聽著他們討論社會的不平等,社會的變革,人生的意義,她內心的自卑與惶惑不言而喻,但同時她的渴望也呼之欲出。正是由於自卑與渴望的交纏,當她看到人們認真地傾聽萊農的發言,萊農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她尖酸地諷刺萊農,擺出不屑的態度。但她面上表現得有多刻薄,她內心其實就有多渴望。出現在萊農身邊的尼諾,成了一個誘惑,是莉拉推開新世界的一扇大門,是她啟動按鈕,思考世界的原始衝動。

      當他們再度在伊斯基亞的海灘上見面,莉拉問萊農借書。她已經幾年沒有看過書了,她開始重新閱讀,是為了什麼?

      是的,她丟掉了虛張聲勢的刻薄諷刺,開始閱讀,開始思考,想去交流,想吸引一個人的目光,想融入一個新的世界。

      在沙灘上,莉拉不動聲色地講起了書中的人物丹魯尼。他是一個盲人,但他認為,看不見,讓他的生活更好。甚至有一天,他想,如果他變成聾啞人,看不見,聽不見,甚至沒有語言,是不是會活得更好?

      當莉拉說這番話的時候,尼諾看她的眼神亮了。而萊農知道,莉拉再一次用她的天賦成功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

      丹魯尼是貝克特的短劇《跌倒的人》裏的人物。貝克特的寫作深受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就像萊農的疑惑一樣,看不見,聽不見,甚至沒有語言,如何能使生活變得更好?

      如果把看見聽見與表達作為人本身與外部世界的連接,以我的經驗認知來理解,外部世界是新鮮的,生氣勃勃的,充滿誘惑的,砍斷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意味著將內心世界置於一潭死水中,以便使人順從地在固定的軌道中運行。

      但在存在主義的世界裡,外部世界是陰暗虛無,令人苦悶失望的。存在是覺知自我的存在,向內尋求人生終極的意義,因為只有「我「的意識與思考的存在,是超脫外界的,是自由的。

      對莉拉來說,她對世界的感受毫無疑問更近似於存在主義的理論。她一直以來的挑釁,倔強,不屈服,是面對這個渾沌混亂世界的無所適從,而丹魯尼這一人物,告訴她,拋棄外界的幹擾,遵從自己的內心更重要。

      對自我的反思與覺知,是最高的智慧。從小到大,莉拉最可貴的魅力正在於此。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比解決它更重要。

        提出好問題,意味著敏銳的感知,而這個問題之所以有價值,必然意味著當下的缺失。必然意味著解決它需要許多犧牲。這是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多悲情英雄更為不朽的原因。

        但那個意識到這是個好問題的人,並著力解決的人呢?

        萊農深深地理解,莉拉最可貴的天賦在哪裡。因此,儘管本身如此優秀,她依然覺得,莉拉是她生活裏耀目的陽光,而她只是陽光下的一片陰影。

        第一季中,還是孩童的莉拉與萊農相約去看海。這是莉拉提出的主意。一向保守規矩的萊農開始是猶豫的,卻經不住莉拉的慫恿,決定陪著莉拉一起做這件瘋狂的事情。

        莉拉帶著勒農走上了看海的路。初出發,莉拉表現得胸有成竹,彷彿一切都在掌控中,她自信地走在前面,帶領著萊農。萊農在莉拉的感染下,對遠方的海燃起了渴望,她望著遠方笑了——誰能說這片海不是一直存在於萊農心中呢?只是萊農那樣理性的一個孩子,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渴望。而當她的內心一旦被點燃,她的理性讓她擁有了更堅定的力量——萊農昂起頭,跟上了莉拉的腳步。

        她們越來越遠離那個熟悉而混亂的街區,烏雲追了上來,天空倒下傾盆大雨。前方路漫漫,盡頭看起來遙遠而孤獨。莉拉開始放慢了腳步,她猶豫了。她落在了萊農的身後。而此時的萊農依然堅定看著路的前方,朝著她們夢想中的大海毫不猶豫地前進。

        在看海的路上,莉拉曾是領導者。但最後全身心投入,心無旁騖的是萊農。

        有人說,莉拉在看海路上的彷徨,不斷回望她們怨恨卻熟悉的街區,代表的是她與這片土地的羈絆更深;而萊農更沉醉於遠方,預示了她纔是最終走出那片街區的人。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它暗示著,莉拉或許是那個最早的覺知者,但萊農纔是那個最堅定的踐行者;莉拉或許是那個發現好問題的智者,但萊農纔是那個執著追尋問題答案的勇者。

        她們都是執著拷問人生意義,試圖對抗命運的人。如果非要比較,莉拉果敢的外表下藏著天生的猶豫與怯懦,但她是敏銳的先覺者,宛如希臘神話裏的悲情英雄,值得我們讚歎和哀婉;而萊農是世俗生活裏的勇士,強大的內心使她披荊斬棘,渡向彼岸。

        但誰又能說世俗不比神祗更值得歌頌呢?

        ————————————————————————————————

        我是一個職場三寶媽媽,喜歡看電影、看書,看完後有點想法還不吐不快。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ZS1AWMzE8ZGOrYg793h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